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35

  ..續本文上一頁破掉。這個是“違此叁法失歸依”,這是要止的,就是不能做的。

  

  丁二 應持者

  那麼要做的是什麼呢?一、永歸依于如來;二、永歸依于正法;叁、永歸依于僧衆。這個反過來了。我們總是叫大家從現在開始一直到自己成佛,這是大乘的歸依,生生世世地歸依叁寶。那麼,這裏也是這樣。你受了歸依之後呢,永遠要歸依佛,永遠是歸依法,永遠歸依僧,其他的再也不歸依。

  還有一個,我們《上師供》:“師是叁寶師是本尊師是明妃護法尊,從今受持竟菩提中歸師永不歸依余”。這個話,有的人是誤解了,他以爲盯住一個上師,其他的上師都不能了,都不行了。我們說,這是指叁寶。上師就是叁寶的代表。那麼,除了叁寶之外,我們再也不歸依其他東西了。這個就是強調要歸依叁寶。那就是真歸依叁寶呢,上師就是代表叁寶。那麼,有的人就是說好象是狹隘的解釋,“我信了這個上師,其他上師我都排斥了”。這個也是過份的說法了。

  那麼,下邊應做的,就是說要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下邊一個頌。

  

  頌 歸敬如來是我師 歸敬正法證教體 現前僧衆四果等 直至菩提永歸依

  

  戊一 永歸依于如來

  “歸敬如來是我師”,佛就是我的大師。

  

  戊二 永歸依于正法

  “歸敬正法證教體”,法就是什麼呢?教證二體。教就是我們的叁藏,證就是戒定慧的這個那個修證的事情。正法有二:一個是教,一個證。教就是說我們的教法,講的道理了;證就是行持,行持修證。這兩個東西合起來就是正法,不能偏。教,學了教就是爲證,證,必須依教,不能亂證。(9A)你沒有教的證,就是盲修瞎練,證不到果。那麼,沒有這個證,單是說教呢,說食不飽,不能飽的。你說菜單子、飯說了一大篇,都是背得滾熟的。但是沒有吃,你怎麼飽呢?還不是要餓死的。所以說,這個教證兩個合攏來呢是正法。如果離開一個,那麼就是缺一個支分了。那麼,這是歸依法呢,就是教證這兩個。

  

  戊叁 永歸依于僧衆

  “現前僧衆四果等,直至菩提永歸依。”現前的僧衆,這是賢聖僧的四果四向,包括菩薩,就是真正的僧寶是賢聖僧。昨天有人提那個問題。那麼僧寶,就是在僧團裏邊,一般的四個人以上的這個僧團,就是叫僧。那麼七衆弟子,都能叫僧。如果離開僧團,優婆塞、優婆夷不能叫僧。那麼一個和尚,一個沙彌也不能叫僧,要四個比丘以上才能叫僧。但是賢聖僧,證果證道的,一個也是僧。他證了果,他就叫僧。真正的僧寶就是賢聖僧,見道以上的聖者,那就是僧寶,他是寶了。那麼下邊那些凡夫僧呢,因爲是托那個賢聖僧的福,因爲你還是賢聖僧的因。由你這凡夫僧,將來能證到賢聖僧,所以擴大一點,把你也叫個寶。實際上這個寶,我們自己要慚愧,並不是真的寶,假寶。寶還沒有煉出來了,煉出之後才是寶了,我們還是一個因地上的東西。

  那麼有的人,不尊重比丘,看不起比丘,二寶居士,或者是那些不信佛的,罵僧人。那是不對,這是錯的。但是我們僧人裏邊也有個毛病,自己受了個戒,就了不得了,目空一切,自以爲了不得,“我是個僧寶……”你倒想想,你寶?你到底有多少寶在身上?你有好多功德?這個還要起慚愧心了。人家稱你寶,是佛法裏邊,靠佛的威光,靠僧衆的威光,才把你挂到寶裏邊去。你不要自己自高自大,還得要充實你的功德,才能做一個寶。沒有功德,這是一個空的寶,假寶。

  這是要做的。那麼下邊,這是別學,對叁寶裏邊分別地,分開來學的。那麼共學呢,對叁寶,一起要共同的要做的,又分六條。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八講

  “歸依叁寶”,這裏有一個問題,在第十二頁別學裏邊“應止者”,“不歸天神外道等,不惱不害于衆生,不與外道人共住,違此叁法失歸依”,這是根據《涅槃經》 。《涅槃經》裏說,就是歸依叁寶之後,歸依佛之後,不能再去歸依天魔外道;歸依法之後,不能惱害衆生;歸依僧後,不能與外道共住。那麼這個裏邊他就是加一句,“違此叁法失歸依”,那就很嚴重了。如果惱害衆生的話,就失歸依了。那麼,假使我們一個牛、馬打了之後,是不是失歸依了?那麼,這個問題這裏就說法很多。他們印度跟藏地的說法,就是有的說是六條,犯了之後,失歸依,有的說是九條,這九條裏邊犯了失歸依。那麼這個六條也好,九條也好,都有這個叁條。所以說海公上師把這叁條突出地把它排在裏邊。那就是說,歸依佛之後,天魔外道不能再去歸依;歸依法之後,不能惱害衆生;歸依僧之後,跟外道共住,就失歸依,這是很嚴格,一般人就是做不到了。

  那麼你說跟外道共住,現在我們說假使開會,假使宗教會議,基督教、耶稣教、道教什麼都有。他們在開會的時候,在一個賓館、一個旅館裏住,那麼你不是共住了?這是不是失歸依呢?那麼這個就是說,宗大師特別有他的開許。

  宗大師的抉擇,他就是說,有兩條是絕對不能犯的。其他的犯了之後只是歸依學處有違犯,是失去歸依的因,但是不是馬上失歸依。那麼哪兩條是不能犯的?就是說,就是我們昨天講的,即使有命難的因緣,不能舍棄叁寶。那就是說自己把佛法僧舍掉了,不歸依了。這個原因,不管是其他原因也好,還是有命難的原因也好,都不能。這個一舍的話,那是真正失歸依體。另外一個,外道的師,外道的經書,你認爲很了不起,跟佛跟佛的經典幾乎是差不多。如果有這樣的心的話,也失歸依。那麼,這個是宗大師的抉擇。這樣子比較是容易做到一些。如果說惱害衆生,假如說你一個狗,不聽話,你打了它之後,你是不是失歸依了呢?因爲《涅槃經》裏邊,它就是說不能這樣子做,也沒有說嚴格地這個一定是失歸依。就是歸依法之後,因爲法的體是大悲,既然有大悲心,就不能惱害衆生了。那麼,這個裏邊就有比較嚴格,比較是難以做到。

  那麼宗大師的抉擇,就是這兩條。一個是你放棄歸依。不管什麼原因,乃至命難,也不能放棄歸依。那麼,乃至開玩笑,也不能說不歸依。這個話,一說的話那就是失歸依體。第二個,除了佛法僧之外,另外認爲有其他的大師,或者其他的經典,或者其他的那些傳教士,跟佛教的,可以說是相等。那麼,這樣子的,這個心一起,也失歸依。因爲我們歸依的時候,是說只有佛法僧是最高的,是我們所歸依的,沒有跟他相等的。既然有相等的出來了之後,那麼就失去歸依了。如果說比佛都還要高,那更失歸依了。這樣子的說法,就是決定失去歸依體。其他的呢,宗大師的慈悲,因爲對末法時期的人了,還有些難以做到的。就是其他的違犯之後,只是歸依學處有犯,也是說歸依體失去的因,但是並不是馬上就失去歸依體。就是這麼一個抉擇,這個裏邊有辯論的。

  下邊,是我們說要共學了。昨天共學還沒有講完。前面的別學就是說,對佛面前怎麼做,對法面前要怎麼做,對僧面前怎麼做?這是應持。應止,在佛面前應當止,哪些不能做的。就是歸依佛後,天魔外道是不能去歸依了;歸依法之後,惱害衆生事不能做了;歸依僧之後,跟外道不要太接近,共住,這也不能做的。

  

  丙二 共學

  那麼共學呢,叁寶一起的,就是叁寶面前同樣要這麼做的。

  

  丁一 常念叁寶殊勝功德

  叁寶的功德要經常的憶念。這個我們在《百法明門論》略略地講了一下,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它廣大地談叁寶功德。佛的功德裏邊,身的功德,意的功德,佛的語的功德,還有是佛的事業的功德。佛是度衆生盡未來際,六道隨類化身,無量無邊的悲心體現,在救度衆生等等,這些都是佛的功德。法的功德,僧的功德,這個都要經常去憶念。如果你不憶念的話,生不起恭敬心。那麼這些功德,你們去看看《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個裏邊講的不少。那麼既然佛有那麼大的功德,我們現在歸依叁寶後,又得到加持。得了人身,就是靠歸依叁寶了。

  我們所以得人身,並不簡單。就是過去世歸依叁寶之後發願,要得增上生。就是說不求現世,求下一世的殊勝的這個圓滿有暇人身。這樣子還要持戒。你這些功德具備,才能感到一個人身——有暇的,圓滿的,可以聽受佛法的。那麼如果沒有以前的條件,這個人身是得不到。那麼,我們現在得了這個人身,千萬不要忘掉。一個是叁寶的加持。因爲聽了叁寶的話,才得了人身,那麼叁寶的恩不能忘記,要報叁寶的恩。

  

  丁二 報叁寶恩故,凡諸受用先當以事以意恭敬供養

  凡是受用,不管你是吃的,用的,還是穿的,你要自己受用的東西,應當以事,以事就是說這個供在佛面前;以意,你家裏沒有佛堂,那麼你心裏觀想,這樣子的恭敬供養,要恭恭敬敬供養。一般我們對歸依弟子說呢,他們沒有這個很嚴格的修行的,初歸依的,就是說,你們歸依叁寶之後,吃飯之前先碗筷擺好,合掌恭恭敬敬地念“嗡阿吽”,表示供養叁寶。衣服也是,新的衣服沒穿之前,先供在佛前,或者擺在桌子上,或者捧了手上,念“嗡阿吽”,好好地念叁次,供養叁寶。那麼你用的東西,管你是溫水瓶也好了,什麼新的家俱也好,沒有用之前,先供養叁寶,念“嗡阿吽”,這是最簡單的供養法。

  念“嗡阿吽”的意思呢我們講了好幾次了。“吽”的力量使這個欲界的不幹淨的東西,全部化作最幹淨的,把髒東西去完。“阿”的功德呢,就是——我們欲界的東西並不殊勝了,把它變成最殊勝的色香味觸的東西。然後“嗡”的功德呢,就把它化成無量無邊的普賢的供雲了,遍虛空的那麼多。

  這是我們要恭敬供養報恩,報叁寶的恩。

  

  丁叁 發四弘願,晨夕各叁次

  就是早上、晚上都要發叁次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個我們在歸依紙上都寫得有。家裏假使沒有早晚課的,起碼這些要做到。每天歸依,叁寶叁次歸依,還要四弘誓願,早晚各叁次。

  

  丁四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