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凡有興作,或有所求,皆先呈白現前叁寶( 除世間常事)
你要做什麼事情,或者有什麼求,先要跟現前叁寶呈白一下,現前叁寶,主要指你的師父了。你有重要的事情要做或者有所要求的,先問一下,是不是可以這麼做。“除世間常事”,世間一般的事情就不要問了,“我上班去了”,跟師父講一下,這個不必了。
丁五 了知叁寶利樂,晨夕各作叁次歸依
知道叁寶的利益,他的安樂。歸依叁寶之後,現下得利益,將來得安樂。這個知道之後,那就是每天早晚都要叁次歸依。那就是最簡單的早晚課,每天早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要念叁次,“衆生無邊誓願度……”念叁次,晚上也如此。這是最簡單的早晚課。那麼其他的早晚課就像我們的《五字真言》那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些都有了,都已經編在裏邊了。
丁六 守護叁寶,如人愛命,雖遊觀等時亦不失念
對于叁寶,我們要保護它,不要失去這個歸依叁寶的體。把叁寶的這個事情要當比自己生命還要重要地看待。雖然在遊觀,就是在遊戲的時候,也不要失掉這個、忘失這個歸依叁寶的念頭。就是說一天到晚的話要把這個念頭記住,不要忘失,更不要舍掉。那麼這個歸依叁寶,你假使忘失之後,你會做錯的事情。
我們在夢中,假使碰到一些可怕的夢境的話,你只要“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念的話,不要叁遍,這個馬上就醒過來。所以叁寶加持力特別大,你念觀世音菩薩當然一樣。觀音菩薩就是僧寶。只要歸依叁寶的話,你能夠念,管你念歸依佛好,歸依法也好,歸依僧也好,一起念也好,決定不會很長時間,馬上就醒過來。
所以說,這個在遊觀的時候也不要失念,不要忘記,那麼嬉笑的時候,開玩笑,那麼這個時候,乃至命難的時候,都不要忘記這個叁寶,要守護。這個對于我們說,叁寶是最重要的。我們的生活的財産,到命終的時候,帶也帶不走。你自己的生命,甚至這個身體,命終的時候還是帶不走的。那麼,只有叁寶的功德可以跟了你,不管你到哪裏去,跟你不舍離的。所以說,這個事情,要把它很慎重的,不要隨便忘記掉,這是對我們是切身利益的事情。
那麼下邊是一個頌,是總結那個頌。
頌 常念叁寶勝功德 恩德無邊應供養 于諸衆生發宏願
凡所興求白叁寶 晨夕叁次作歸依 守護歸戒如愛命
“常念叁寶勝功德”,叁寶的功德要常常去憶念 。“恩德無邊應供養”,那麼因爲叁寶有功德,對我們有恩,那麼既然有恩呢,我們要報恩了,報恩就是供養。“于諸衆生發宏願”,那麼既然歸依叁寶之後,自己得了利益,還要度衆生了,自己還要進修,所以要發四宏誓願,要發,每天早晚至少要叁次。 “凡所興求白叁寶”,有什麼重大事情要做要求的話,先要呈白叁寶,看是不是可以,有沒有錯。
“晨夕叁七(次)作歸依”,早晚叁次,都要歸依叁寶。這個“叁七”有沒有錯,我們看一看這個。當然叁七也可以,一次念七遍,也可以。但是這個好象是有點問題。晨夕叁次,它這裏“次”,大家改一下吧。在這個《科頌》裏邊是叁次,早上晚上叁次做歸依,這個長行裏邊也是叁次,這個“叁七”印錯了。那麼,每天早晚叁次的歸依,歸依叁寶,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守護歸戒如愛命”,對于叁寶的歸依的這個歸依體,要愛護自己命一樣地去守護它,不要破掉。
這個就是說我們歸依叁寶之後,對叁寶共同的應當要做到的事情。前面是別,就是對佛面前怎麼做,對法面前怎麼做,對僧面前怎麼做。這個是叁寶一起,該怎麼做的,有這麼六條。那麼這些,我們受了歸依之人都要知道。我們在一般受歸依的時候呢,都給他們講。但有的時候時間太匆促,來不及講,就發一本書,就是那個《密宗法義精要》。這本書講得也比較仔細。那麼,這裏《菩提道科頌》也講了一點,不是太仔細嘛,也不太略了。那麼都自己要去看去了。因爲每一次歸依,都要講那麼多呢,有的時候時間來不及。
甲四 明業果
那麼歸依叁寶之後,那麼下士道第四科,就是明業果。我們說歸依叁寶之後得佛法僧的加持,固然極大的利益。這個,我們經常舉的例子,就是說一個天人,天人有神通,他知道他自己死了之後向哪裏去。那麼五衰相現,在天上的人快死之前,有五個衰相,頭上的花冠萎掉了;身上本來不出汗的,出汗了;自己本來這個寶座坐來很舒服的,現在坐了感到是不舒服了;那麼他的天女感到他身上有汗臭呢,都跑掉了。這五個衰相一現呢,就是要死的樣子表現出來,就是快死了。那麼他天人五衰相現了之後很著急。同時天人自然有這個神通,他可以知道將來死了之後投生到哪裏去。他一觀察投生是投了豬胎裏去的。那麼這就更糟糕了。他天上享福很好,投了豬又髒有臭,最後長大了,長肥了還要挨一刀,給人家殺掉吃。那麼他非常憂愁。非常憂愁呢,有個帝釋天就去看他了,他說,“你爲什麼這麼憂愁呢”?他說:“哎呀,死掉之後要投豬了,這個事情就不好搞了。”帝釋天跟他說,“你趕快歸依叁寶嘛。”他就念“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念了沒有幾句,就死掉了。死掉之後,因爲業報的關系還是墮豬胎。但是這個豬胎一進去馬上就死在胎裏邊。他的這個阿賴耶識又生到天上去了,還是天上去享受去了。歸依叁寶就念了幾句,就可以把豬身豬胎的這個事情免掉了,同時又生到天上去,天人的福報又成功了。那歸依叁寶的功德很大。
但是僅僅是歸依畢竟還是不夠,歸依叁寶的力量是很大,但是歸依叁寶的學處力量更大。學處就是歸依叁寶之後該怎麼做的事情。如果這麼做,按了這個歸依叁寶去做,這個力量更大。這個叁寶學處就是什麼?就是業果,要明白黑白業果。業果差別能夠搞清楚了,那就是壞的事情不做,好的事情盡量做。那個力量就更大。這不是加持的力量了,自己本身的業報的力量,那就是自他二力,兩個力量都合起來了。
那麼,所以說,跟著歸依叁寶之後,我們該要做的就是明白業果,業果的差別。就是知道取舍。善的我們要取,惡的要舍。世間上的人就是不明業果,看到好的果要求,看到苦的果要逃避,而不從因上求。那麼,這個是逃也逃不了,求也求不到。只有從因上求,果上是沒有辦法的。已經成了果之後,那就是說我們講《俱舍》的時候,異熟果成熟之後,只有受用了,你要逃也逃不了。
我記得我們以前小孩子的時候,看一個電影——《摩登時代 》。它裏邊就是說現代化,一切都是現代化。吃飯也現代化,你坐了凳子上,那個桌子,它就是理發店的那個椅子一樣。它一個東西,桌子把你轉過來,但是這個調羹、筷子都自動的。隔幾秒鍾,筷子再拈一個東西放你嘴裏,再隔幾秒鍾,舀一碗湯往你嘴裏送進去。那麼,很好,慢慢吃。但是吃了一半,機器壞了。機器壞了之後,它就不斷地往你嘴裏塞,湯不斷地往你嘴裏倒,“嘩嘩”地進去。接應不暇,那你不吃也不行,你身子坐在凳子上動也動不了。碗、筷、飯,“啪啪啪”往你嘴裏塞進來了。這個當然是一個笑話。但是我們說業果成熟之後,它也不斷地來了。苦報來了,你說要逃避,逃避不了。只有在業果沒有出現的時候,好好地不要做壞事,那個就自然不會來了。
乙一 認業果決定
歸依叁寶之後,第一個要明確的——業果。好的要做,壞的不要做。這個業果只有佛能說。我前兩天也講過了,佛教的善惡的標准是客觀的。根據造這個因,造這個業將來感的果報是什麼,就定它是善的、惡的。感苦果的就是惡業,感樂報的就是善業。所以這個,是經得起考驗的,不是憑主觀想象的。所以其他的,盡管很多的宗教都來說那個什麼報應報應,我們還有說流傳的一些民間的僞經,什麼因果經了之類的。他們說的報應我們仔細看一看,跟佛教的不一樣。佛教裏邊因果是自作自受的,而他們裏邊,一人得道,九族升天。那麼我們說,目犍連得道了,最高的道,阿羅漢,他的母親呢?生天沒有?在餓鬼道裏邊。一定要靠佛給他說法,七月十五靠自恣僧的功德,才能夠解除。他自己沒辦法,證了阿羅漢果都沒辦法。
所以佛教的因果跟世間的因果,通俗的他們一般講的是有些不一樣的。有些盡管一樣,一樣是什麼?他們抄佛教的。因爲佛教的道理高,都要抄一點。據說《道藏》,道教的藏經很多是抄佛經的。當然他們自己改了一些。我記得在南普陀的一個學生告訴我,他說,一個老道在念《金剛經》。他說,“你爲什麼念《金剛經》?你是老道,你念道經好了。這個《金剛經》,佛經,你念它幹啥?”“哎,”他說,“這個靈。”那就是說了,佛教是靈,老道也要念佛經,他也偷了在念。這個呢,佛教是超過一切的宗教嘛,它當然靈。
那麼,這個裏邊,我們要歸依叁寶之後呢,首先要緊的,就是明白業果,哪些要做的,哪些不該做的。那麼,明白業果的話,並不是說跟老太婆講講的“好事多做,衆善奉行”這樣子。那就是一套學問。
丙一 五果
什麼是業果?那就是要“六因四緣五果”。這一套東西就要拿出來了。這裏,“六因四緣”沒有給你講,五個果就給你講了一下。還有下面四個報。那麼,我們五個果先看一看。講業果,造什麼業感什麼果,我們就簡單的,業是善惡業,果報有哪幾種果報?這個要明確一下。
丁一 異熟果
由善惡等有記之業,而得無記之果。因果相望不同,故曰異熟。如上品十惡能感地獄之異熟身,中品餓鬼,下品畜生,十善天人。若在人中,最優勝者:壽量、形色、種族、自由,一切圓滿;信言威肅、大勢、名稱、男性、大力、一切具足。
頌 因由善惡業 果屬于無記 異時及異類 變易等果熟
第一個是異熟果。“由善惡等有記之業,而得無記等(之)果。”(不是“等果”,你們是不是“等”?這本書《科頌》錯的也不少,這…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