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破掉。这个是“违此三法失归依”,这是要止的,就是不能做的。
丁二 应持者
那么要做的是什么呢?一、永归依于如来;二、永归依于正法;三、永归依于僧众。这个反过来了。我们总是叫大家从现在开始一直到自己成佛,这是大乘的归依,生生世世地归依三宝。那么,这里也是这样。你受了归依之后呢,永远要归依佛,永远是归依法,永远归依僧,其他的再也不归依。
还有一个,我们《上师供》:“师是三宝师是本尊师是明妃护法尊,从今受持竟菩提中归师永不归依余”。这个话,有的人是误解了,他以为盯住一个上师,其他的上师都不能了,都不行了。我们说,这是指三宝。上师就是三宝的代表。那么,除了三宝之外,我们再也不归依其他东西了。这个就是强调要归依三宝。那就是真归依三宝呢,上师就是代表三宝。那么,有的人就是说好象是狭隘的解释,“我信了这个上师,其他上师我都排斥了”。这个也是过份的说法了。
那么,下边应做的,就是说要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下边一个颂。
颂 归敬如来是我师 归敬正法证教体 现前僧众四果等 直至菩提永归依
戊一 永归依于如来
“归敬如来是我师”,佛就是我的大师。
戊二 永归依于正法
“归敬正法证教体”,法就是什么呢?教证二体。教就是我们的三藏,证就是戒定慧的这个那个修证的事情。正法有二:一个是教,一个证。教就是说我们的教法,讲的道理了;证就是行持,行持修证。这两个东西合起来就是正法,不能偏。教,学了教就是为证,证,必须依教,不能乱证。(9A)你没有教的证,就是盲修瞎练,证不到果。那么,没有这个证,单是说教呢,说食不饱,不能饱的。你说菜单子、饭说了一大篇,都是背得滚熟的。但是没有吃,你怎么饱呢?还不是要饿死的。所以说,这个教证两个合拢来呢是正法。如果离开一个,那么就是缺一个支分了。那么,这是归依法呢,就是教证这两个。
戊三 永归依于僧众
“现前僧众四果等,直至菩提永归依。”现前的僧众,这是贤圣僧的四果四向,包括菩萨,就是真正的僧宝是贤圣僧。昨天有人提那个问题。那么僧宝,就是在僧团里边,一般的四个人以上的这个僧团,就是叫僧。那么七众弟子,都能叫僧。如果离开僧团,优婆塞、优婆夷不能叫僧。那么一个和尚,一个沙弥也不能叫僧,要四个比丘以上才能叫僧。但是贤圣僧,证果证道的,一个也是僧。他证了果,他就叫僧。真正的僧宝就是贤圣僧,见道以上的圣者,那就是僧宝,他是宝了。那么下边那些凡夫僧呢,因为是托那个贤圣僧的福,因为你还是贤圣僧的因。由你这凡夫僧,将来能证到贤圣僧,所以扩大一点,把你也叫个宝。实际上这个宝,我们自己要惭愧,并不是真的宝,假宝。宝还没有炼出来了,炼出之后才是宝了,我们还是一个因地上的东西。
那么有的人,不尊重比丘,看不起比丘,二宝居士,或者是那些不信佛的,骂僧人。那是不对,这是错的。但是我们僧人里边也有个毛病,自己受了个戒,就了不得了,目空一切,自以为了不得,“我是个僧宝……”你倒想想,你宝?你到底有多少宝在身上?你有好多功德?这个还要起惭愧心了。人家称你宝,是佛法里边,靠佛的威光,靠僧众的威光,才把你挂到宝里边去。你不要自己自高自大,还得要充实你的功德,才能做一个宝。没有功德,这是一个空的宝,假宝。
这是要做的。那么下边,这是别学,对三宝里边分别地,分开来学的。那么共学呢,对三宝,一起要共同的要做的,又分六条。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八讲
“归依三宝”,这里有一个问题,在第十二页别学里边“应止者”,“不归天神外道等,不恼不害于众生,不与外道人共住,违此三法失归依”,这是根据《涅槃经》 。《涅槃经》里说,就是归依三宝之后,归依佛之后,不能再去归依天魔外道;归依法之后,不能恼害众生;归依僧后,不能与外道共住。那么这个里边他就是加一句,“违此三法失归依”,那就很严重了。如果恼害众生的话,就失归依了。那么,假使我们一个牛、马打了之后,是不是失归依了?那么,这个问题这里就说法很多。他们印度跟藏地的说法,就是有的说是六条,犯了之后,失归依,有的说是九条,这九条里边犯了失归依。那么这个六条也好,九条也好,都有这个三条。所以说海公上师把这三条突出地把它排在里边。那就是说,归依佛之后,天魔外道不能再去归依;归依法之后,不能恼害众生;归依僧之后,跟外道共住,就失归依,这是很严格,一般人就是做不到了。
那么你说跟外道共住,现在我们说假使开会,假使宗教会议,基督教、耶稣教、道教什么都有。他们在开会的时候,在一个宾馆、一个旅馆里住,那么你不是共住了?这是不是失归依呢?那么这个就是说,宗大师特别有他的开许。
宗大师的抉择,他就是说,有两条是绝对不能犯的。其他的犯了之后只是归依学处有违犯,是失去归依的因,但是不是马上失归依。那么哪两条是不能犯的?就是说,就是我们昨天讲的,即使有命难的因缘,不能舍弃三宝。那就是说自己把佛法僧舍掉了,不归依了。这个原因,不管是其他原因也好,还是有命难的原因也好,都不能。这个一舍的话,那是真正失归依体。另外一个,外道的师,外道的经书,你认为很了不起,跟佛跟佛的经典几乎是差不多。如果有这样的心的话,也失归依。那么,这个是宗大师的抉择。这样子比较是容易做到一些。如果说恼害众生,假如说你一个狗,不听话,你打了它之后,你是不是失归依了呢?因为《涅槃经》里边,它就是说不能这样子做,也没有说严格地这个一定是失归依。就是归依法之后,因为法的体是大悲,既然有大悲心,就不能恼害众生了。那么,这个里边就有比较严格,比较是难以做到。
那么宗大师的抉择,就是这两条。一个是你放弃归依。不管什么原因,乃至命难,也不能放弃归依。那么,乃至开玩笑,也不能说不归依。这个话,一说的话那就是失归依体。第二个,除了佛法僧之外,另外认为有其他的大师,或者其他的经典,或者其他的那些传教士,跟佛教的,可以说是相等。那么,这样子的,这个心一起,也失归依。因为我们归依的时候,是说只有佛法僧是最高的,是我们所归依的,没有跟他相等的。既然有相等的出来了之后,那么就失去归依了。如果说比佛都还要高,那更失归依了。这样子的说法,就是决定失去归依体。其他的呢,宗大师的慈悲,因为对末法时期的人了,还有些难以做到的。就是其他的违犯之后,只是归依学处有犯,也是说归依体失去的因,但是并不是马上就失去归依体。就是这么一个抉择,这个里边有辩论的。
下边,是我们说要共学了。昨天共学还没有讲完。前面的别学就是说,对佛面前怎么做,对法面前要怎么做,对僧面前怎么做?这是应持。应止,在佛面前应当止,哪些不能做的。就是归依佛后,天魔外道是不能去归依了;归依法之后,恼害众生事不能做了;归依僧之后,跟外道不要太接近,共住,这也不能做的。
丙二 共学
那么共学呢,三宝一起的,就是三宝面前同样要这么做的。
丁一 常念三宝殊胜功德
三宝的功德要经常的忆念。这个我们在《百法明门论》略略地讲了一下,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它广大地谈三宝功德。佛的功德里边,身的功德,意的功德,佛的语的功德,还有是佛的事业的功德。佛是度众生尽未来际,六道随类化身,无量无边的悲心体现,在救度众生等等,这些都是佛的功德。法的功德,僧的功德,这个都要经常去忆念。如果你不忆念的话,生不起恭敬心。那么这些功德,你们去看看《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个里边讲的不少。那么既然佛有那么大的功德,我们现在归依三宝后,又得到加持。得了人身,就是靠归依三宝了。
我们所以得人身,并不简单。就是过去世归依三宝之后发愿,要得增上生。就是说不求现世,求下一世的殊胜的这个圆满有暇人身。这样子还要持戒。你这些功德具备,才能感到一个人身——有暇的,圆满的,可以听受佛法的。那么如果没有以前的条件,这个人身是得不到。那么,我们现在得了这个人身,千万不要忘掉。一个是三宝的加持。因为听了三宝的话,才得了人身,那么三宝的恩不能忘记,要报三宝的恩。
丁二 报三宝恩故,凡诸受用先当以事以意恭敬供养
凡是受用,不管你是吃的,用的,还是穿的,你要自己受用的东西,应当以事,以事就是说这个供在佛面前;以意,你家里没有佛堂,那么你心里观想,这样子的恭敬供养,要恭恭敬敬供养。一般我们对归依弟子说呢,他们没有这个很严格的修行的,初归依的,就是说,你们归依三宝之后,吃饭之前先碗筷摆好,合掌恭恭敬敬地念“嗡阿吽”,表示供养三宝。衣服也是,新的衣服没穿之前,先供在佛前,或者摆在桌子上,或者捧了手上,念“嗡阿吽”,好好地念三次,供养三宝。那么你用的东西,管你是温水瓶也好了,什么新的家俱也好,没有用之前,先供养三宝,念“嗡阿吽”,这是最简单的供养法。
念“嗡阿吽”的意思呢我们讲了好几次了。“吽”的力量使这个欲界的不干净的东西,全部化作最干净的,把脏东西去完。“阿”的功德呢,就是——我们欲界的东西并不殊胜了,把它变成最殊胜的色香味触的东西。然后“嗡”的功德呢,就把它化成无量无边的普贤的供云了,遍虚空的那么多。
这是我们要恭敬供养报恩,报三宝的恩。
丁三 发四弘愿,晨夕各三次
就是早上、晚上都要发三次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我们在归依纸上都写得有。家里假使没有早晚课的,起码这些要做到。每天归依,三宝三次归依,还要四弘誓愿,早晚各三次。
丁四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