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朋黨,連類災害。
那麼他有些人,他自己不知道自己愛護自己的身體,那就是說不知自愛了,作人就是專門是去做壞事,不知自愛。“自樹敵幢”,因爲你要去侵犯人家,就造成很多的敵人。本來人家都是跟你沒有什麼相幹的,因爲你去損害他,爲了自己的利益損害人家,結果,把那些人都成了自己的敵人。到處是敵人的話,你這個生活就過得不舒服了。如果到處友人,都是朋友,那個生活心裏很舒服的。到處是敵人,即使他不害你,你時時刻刻要防著他,那心裏不會舒服。“安布苦具”,那麼這個人,他要做壞事了,“安布苦具”,就是害人的苦具也好,打野獸的苦具也好——“坑陷機關”——都是抓野獸的東西,做這些。做壞事越做越壞了,將來的果報就不可說。“相易淫殺”,那麼你要害他,他也害你;你殺他,他殺你;你淫他的妻女,他淫你的妻女——互相地調換。那就是說你自己做壞事,人家看你是壞人;人家也很多壞人,也來占你的便宜。這樣子互相地淫,互相地殺,都是,受害還是自己。如果你不做這些事情,人家也不會——沒有這個果報,不會自受。“自賊其身”,這是自己害自己了,不但害了自己,還要害了父母,妻子。他的朋友、親戚等等,都會連累、受災害。
又毒藥雖少,久則殺身,負債雖少,漸漸滋息。
這下邊總結,“毒藥雖少,久則殺身,負債雖少,漸漸滋息”。我們說這個毒藥,少吃一點點,吃鴉片一樣的,你少吃一點好象精神很好,也沒什麼壞處。但是吃久了,那就不行了,這個身體就跨掉了,不吃鴉片的話那人就活不了了。鴉片如此,其他的毒藥砒霜更糟糕,吃下去馬上就七孔流血就死掉了。我記得以前,在那個解放前,上海有些要飯的,冬天他是光了個背在那個冰天雪地裏要飯——裝可憐相。他們說他們(要飯的)都是吃了砒霜的。少吃一點砒霜可以産生熱量,所以不穿衣服,上邊不穿衣服也過得了。但是這樣子砒霜吃多了,畢竟哪一天發了之後會死的。還有一些,就是說,“毒藥雖少,久則殺身,負債雖少,漸漸滋息”,有的人,他借錢,借錢呢,雖然你借的少,但是你高利貸,慢慢慢慢地利息加上去,弄到後來你還不起了。所以說這個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壞的事情,不要看著這個事情小,就做。如果壞的事情,你認爲小的,做呢,將來這個事情越做越大的話,你的習氣越來越厲害的話,那麼再要止就止不住了。
十惡應舍,十善當取,雲何爲善,反十惡故。
“十惡應舍,十善當取。”那麼看到這些果報,這個十惡的事情應當不要做了,一做的話那你自己害自己,要受那個報。那麼反過來,十個善要取。“雲何爲善?反十惡故。”什麼叫十善?把十惡反過來,十惡是殺、盜、淫,那你反過來是不殺、不盜、不淫。十惡是妄語、绮語、惡口、兩舌,你反過來就是不妄語、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十惡是貪、瞋、癡——邪見,你就是不貪、不嗔、正見。那麼以這個十惡來做,就反過來;他惡名流布,他(行善)就好的名氣流布;智者所呵嘛,智者贊歎了。這個大家把它反一反就行了。
《地藏經》: 由如是等十善業道而能成佛。 若有乃至命存以來,下至不護一善業道, 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無上正等菩提,此數取趣至極詭詐,說大妄語,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間,說斷滅語。此由愚蒙,而至命終顛倒墮落。(引自《菩提道次第廣論》)
那麼這裏我們引一段《地藏經》的話,這個《地藏經》當然是藏地的《地藏經》了,我們這個《地藏經》有沒有這個話我也沒有去對過。那麼爲什麼引這句話呢?就是我們很多挂名的佛教徒,他自稱是大乘,但是他的行動,卻是十善一點也沒有做。那麼這樣子的自稱大乘的人,《地藏經》對他一個很好的評價。是怎麼說呢?它是這樣說的:“由如是等十善業道”——這是贊歎十善。你只要做十個善的話——我們看起來十善是人天乘的事情,但這是個基礎——你假使十善的基礎有了之後,將來成佛還是有可能性的,就是“由如是等十善業道而能成佛”。這是《地藏經》的話,不是我們自己說的話。十善業道是成佛的基礎,沒有是它成不了佛,有它將來慢慢證上去,會成佛,十善業道可以成佛的,將來。
“若有乃至命存以來,下至不護一善業道”,假使有些人,我們要成佛——這就是說我們要成佛,大乘的人一定要行十善,不要看不起它,以爲是人天乘。有的人就是自己好事不肯做,故意說大話,他說,我是行菩薩道的,大乘菩薩。這是十善,人天乘的,那是世間的法,我不做。那麼這樣子說的話對不對?《地藏經》就批判他:不對。這個十善業道可以成佛的,並不是人天乘。假使有的人,他不願意做十善業道,他在活的時候一個善事也不肯做,他反而這麼說:“我是大乘的,我求的是無上菩提。這是求人天乘的,我不做的。”這樣子的人,《地藏經》怎麼說呢?“至極詭詐”,是一個詭詐的人。“說大妄語”,大妄語的人,不是小妄語,大妄語。“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間,說斷滅語”,他這個話,是在一切佛面前來欺騙,也欺騙世間人。說的什麼?斷滅語,就是叫大家不要做好事了。“此由愚蒙,而至命終顛倒墮落”,這樣子的人命終之後決定墮落叁惡道。那就是說我們世間上有些人就是說認爲十善業道是人天乘,我行大乘的是不要做的,那就是惡取空了。這些人有沒有?有的!那麼《地藏經》就再再地警告我們,即使要成佛,不能離開十善——這些事情要做。
那麼,還有這個《廣論》裏邊,我們佛教裏邊有叁個事情是決定的,這叁個事情決定的(見海公上師《科頌講錄》第50—51頁),大家聽一聽也有好處。
叁決定見
一、求一個衆生不是過現父母者,沒有。
二、真谛實相中,求一絲毫安立的東西,沒有。
叁、俗谛緣起上,求一點非因果者,沒有。
一個,求一衆生不是過現父母者,無。它就是說一切衆生都是我父母。這句話是不是的?絕對正確。它說在整個的法界裏邊,你要去求一個有情他過去沒有做過我父母的,有沒有?沒有。這是經裏的話,就是說一切有情決定都做過我的父母,沒有做過的沒有。這是第一個決定——定的,是沒有還價的。
第二個決定,真谛實相中,求一絲毫安立者,無。在勝義谛裏邊,要求一點點有性的話,決定墮落,沒有一點安立的,名言安立是沒有的。
那麼反過來說,世間法裏邊,在世俗的緣起裏邊,要求一點脫離因果關系的東西有沒有?沒有。那就是說在整個世間的一個世俗谛裏邊的一些緣起,都是因果關系。沒有因果關系的現象是沒有的。整個是個因果網。所以說我們在世間裏邊做事情,你想逃脫因果是不可能的。因爲一切世俗谛裏邊全部是因果,要求一點點不是因果的東西,沒有的。這是佛說了的話。所以說我們不要忽略這個問題。既然我們在這個世間上,這個因果必定要重視。
再一個,有的人說:“我們求的佛教是空,這個因果是世間法,我們不求這些。我們要求一切法空。你如果求因果的話還是有了,你搞了半天超脫世間的空還沒有得到。”那麼這個話我們又如何地批駁呢?
《菩提道次第廣論》:如有一類,說于空性,已獲決定;然于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解空性者,謂即見爲緣起之義,是于業果發生定解爲助伴故。
《廣論》裏邊有這麼一段,它說“如有一類,說于空性,已獲決定”,假使有的人說他開悟了,空性他決定知道了,已經掌握好了。“然于業果,無決定信”,但是,他對世俗谛上的業果的問題呢卻沒有決定的信心。“不慎重者”,對業果並不注重。“是乃顛倒了解空性”,那麼這個人所謂的開悟,錯的,並沒有真正開悟,是顛倒地了解空性。真正開悟的人決定是重視這個因果的。“解空性者,謂即見爲緣起之義,是于業果發生定解爲助伴故。”真正了解空性的,空性就是緣起了。真正知道空性決定知道緣起。知道緣起之後,一切因果肯定是一絲不苟的。
所以說,我們看過去的大德,印光法師,弘一大師等等,對因果都是一絲不苟。真正了達空性的人對因果是非常注重的。宗喀巴大師也是這樣。而有些人說自己是空,什麼酒肉穿腸過了,什麼這個貪瞋癡就是這個戒定慧了等等,生死就是涅槃了——話說得很高,但是他對因果不注意的話,那就是沒有真的開悟。我們說“生死就是涅槃,這個淫盜癡就是戒定慧”,這個話對不對?真正開了悟的人,他已經把這個執著心都除掉了,都是空性,當然是一樣的了。貪瞋癡本性是空,戒定慧本性也是空,生死本性是空,涅槃本性也是空。從這一點說是一樣的。但是,沒有證到空性的人,你說這個大話,而把這個因果忽略了,那你是錯了,沒有開悟。真正如何開悟,決定從因果下手。從因果,一絲不苟地從戒定慧上去,最後才能達到空性。如果你不重視因果,那就也不會重視戒定慧,那你要證空性是不可能的。這個是決定的定論,不可搖動的。下邊一個頌就是叫我們對業果要重視。
頌 已作業不失 未作業不得 業果若不定 便成無因果
業果若決定 衆生不成佛 當知業可轉 如二水相投
熱多冷從熱 冷多熱從冷 智者善觀察 作業知取舍
“已作業不失,未作業不得。”這個,我們說,已經做了的業絕對不會消失。我們經上有一句話,“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就是你造了業之後,哪怕你經過幾萬億千劫時間的長,造的業它不會消失的,等在那裏,一有機會就叫你受報的。那麼,還有反過來,“未作業不得”,你沒有做那個業的話,你也不會受那個報。所以,有的人害怕,看到人家受苦報,他害怕得不得了。但是,你只要不做壞事好了,你也不要害怕,不會找到你的。
我們這裏就是有的人,一個屋子他不敢住。他說,裏邊有非人,經常要做惡夢。但是,調一個人去住,他什麼都沒…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