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就是菩提心本身因爲是專門是利他,忘我地利他,把自己都丟開了。這個心一生起的話,本來是爲自己造的罪,爲自私自利,利益自己造的罪,這個心一生的話,就雪碰到太陽一樣,都化掉了。所以滅罪的力量是極大的。
但是,菩提心要生起來也不是容易的。盡管你天天“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念,念了很多。是不是相應還成問題。有的時候,你念經的時候,菩提心念了一大堆。經念完了,馬上跟人家吵架去了。這個事情呢,你菩提心到哪裏去了呢?根本沒有生起來。
那麼,真正菩提心生起的話,那個滅罪的力量是最大的,是極大的極大的。那麼,所以菩薩戒裏邊可以開性罪。不但是沒有罪,殺了人還有功德。這是菩提心的關系。如果你沒有菩提心,你說:“我開性罪,殺人了。”那你這個罪就很厲害。不但沒有功德的話,罪還極大。那麼,菩提心一生,他是專門利人了,不是爲自己的。雖然殺人,還是有功德。這個一般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並不是不可思議。他爲利人,五百個商人的這個公案大家一回想就是了——你不殺船老大,船老大殺了那麼多人,將來地獄的苦不知要受好多劫。而這五百個商人,現世受了殺害之後,他們家裏的那些眷屬都要受饑餓。從這一點,他自己情願犧牲自己,他自己下地獄不怕,把這個船老大殺掉了。這個是從菩提心出發,結果,不但是沒有過失,還有功德。
下邊,就是這個總的。這個四種力量,我們都講完了。忏罪,有這四個方式。那麼,我們現在,有的人忏罪念金剛薩埵,同時大禮拜的一起來,很好。但是,大禮拜搞不起,時間太少了,那麼,單念金剛薩埵,或者單是大禮拜都可以。這都是滅罪的一種方式。
乙四 破邪見
在這個講業果裏邊,我們說前面講過的。要進入佛道,要證入空性,第一個要把緣起的因果搞清楚。我們不是上次講了叁決定嗎。一切緣起法裏邊,你要求一點點的法不屬因果這個範圍的,是沒有的。那麼整個的緣起法,都是整個的一個因果的網。那麼你要把緣起法搞清楚,空性才搞得清楚。緣起法搞不清楚,空性怎麼會得到呢?所以有的人,他自以爲證了空性,就不講緣起。“酒肉穿腸過”,“殺盜淫就是戒定慧”等等的話——說大話。那你受的果報就不可說。你只要證空性,你這個空性也靠不住。但是真正到家的話,是這麼說了。你還沒到家,這麼說了之後,你做的是殺盜淫的事情,你說你在修戒定慧,你騙哪個?你如果煩惱沒有的,那個還可以說。你今天煩惱很多,你是個凡夫,你怎麼好說就是戒定慧呢?也就是說,“凡夫我自性本來是佛”,你去成佛,你現在佛的功能你拿出來。你到地獄裏去,你說你佛嘛,你不受苦的。你怎麼下地獄了?這個東西,所以說你不要說大話。在沒有證到家的時候,不要說“自性本來清淨,本來是佛”這個話。
我們經常要把印光法師那句話跟大家說,而現在的人,偏偏倒過來了。印光法師引的《觀無量壽經》的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7是心作佛,要修,然後是心是佛。現在的人,經常用這個話,倒過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已經是佛了,你還修什麼佛呢?不要修了。因爲要修了之後,是心才是佛。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兩句話,以前我年輕的時候,印光法師那句文是《觀無量壽經》來的,我特意去查了的——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現在很多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顛過來了。已經是佛了,你還修什麼作佛的事情?所以,這個,因果不能錯。先要修,才能“是心是佛”。你沒有修,是心沒有作佛的話,是心怎麼成佛呢?一切衆生都是佛,那麼衆生就沒有苦了,你還度什麼呢?
下邊“破邪見”,就是這一類的東西。很多。那麼,菩提道次第,主要就指的是支那堪布。他是我們漢地去的,是講惡取空的一位。那麼,藏地就對他這個問題辯論了叁年!這裏破惡見有叁種。
丙一 破毀謗戒乘
謗別解脫戒等(頌見上士修法戒波羅蜜)。
第一種,說破“謗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有人毀謗,就是說小乘,執著,等等。這個罪很大。這個東西,它在上士道戒波羅蜜裏講。那麼,我們也就等到那個時候反正要講的,就暫時跳過去。
丙二 破惡取空
執無因果等。
頌 世人執虛妄 而興鬥爭苦 如來說空義 爲救此苦等
若複又執空 是名佛不救 由空義錯解 無因果罪福
殺生貪飲酒 妄語言自證 乃至偷盜等 皆從我執生
非真無我執 口談說玄妙 心實生愁城 我執諸緣困
由我執滅壞 慧眼觀一切 無罪無非罪 我執立無基
若我執未壞 肉眼觀世間 無罪福因果 此何異牛馬
下邊,“破惡取空”,就是支那堪布的問題了。“執無因果等”。惡取空,就是說一切法本來是空的,你修什麼呢?不要修的,自性本來是佛。那麼這樣的話說起來,好象很玄妙,很高超。但是,你到底現在是不是佛呢?如果你下了地獄,你能不能不苦呢?提婆達多他進入無間地獄。佛叫阿難去問他,“你怎麼樣?”他說:“我在這裏跟受叁禅的樂一樣地快樂。”叁禅的樂是世間上最快的快樂。他說:“我是這樣的快樂。”那他是什麼人?他是過來人,不是一般的凡夫。如果凡夫的話,不要說你在無間地獄,人家把你打一拳,你就受不了了。什麼叫惡取空?就是撥無因果。
我們在印一本經論,《地持論 》。它裏邊說,什麼叫惡取空呢?“若沙門婆羅門,謂彼此都空,是名惡取空。”彼此就是什麼法都是空的。這個,恰恰是我們以前上海有個居士,他本來是我們學法相的同學,也很用功,也持五戒,很嚴謹。後來,又修大威德,在修大威德的時候出障,他出了很多的障礙。那麼,後來我到五臺山去之後,他就寫信來說,他好象要一個跟某一個同學,也是學法相的,兩個人講得很投機,他說要創立一種新的學說。我就跟他說了,我回信了。我說,“佛教的教義是佛說的,也不是哪個創立的。佛是根據他的五個眼,佛眼,觀察一切世間的真理,把這個真理說出來的。這個不是我們什麼科學,什麼可以發明新的東西的。你如果把佛的講的東西都能領會過來,已經是不得了,你還發明什麼呢?”結果他果然發明了。他發明了一個什麼呢?他說一個成佛的捷徑,最快的,佛也沒有說的一條成佛的道路。什麼道路呢?一切法空,什麼都是空,本來就是佛。好了,他本來持戒的,戒也不持了。那麼,就放逸了。他是紹興人,就聽紹興戲,經常搞這些東西去。他一切法空,聽戲也是空,吃飯也是空。但是,不行了。有一次他害病了。他害病了,倪維泉是最反對他的,就去看他,倪維泉說:“你一切法空,你害病了,你也是空,你要死了,你還是空。你放不放得下?”“哎! 放不下。”“放不下麼,你好好忏悔吧。”等到病好了,又是“一切法空”,又來了,這一套。
所以說,你這個東西,這個習氣。我們說這一種一切法空的來源,一種是現世的邪師教你的。碰到一個不正的惡知識,他有這個邪見,他教給你了,你就領受下來。這是惡法。還有一種,過去自己的無始以來的習氣。過去受過那些邪的習氣的,這個時候,碰到因緣,爆發出來了。那麼,這兩種,一種是外來的,一種是自己本有的。實際本有的呢,還是過去外來的。那麼,你還總是受了人家的影響才來了。那麼,這些東西在這一世來說,是內心自己發的。不管你是外來的也好,自己內心發出來的也好,都是危害性極大。
支那堪布,也是這個見。這個見,他在藏地的時候,就是他提倡他這個見,信徒很多。他這個人也很聰明,辯才無礙。那麼就是他創立這個說法了。而當時印度進來的那一批,他們提倡的是中觀見。後來他們兩個見不和,經常産生矛盾。那麼藏王就叫他們辯論。“你們哪個辯輸了,輸的人就向勝者獻花鬘。獻了之後,那就自覺地離開藏地。我們藏地,就專門行勝利的那一方的理論。”後來,辯了叁年。辯了叁年,最後支那堪布辯輸了。辯輸了之後,他就向蓮花戒,就是這個印度來的,獻了花鬘之後,退出藏地。據說,並沒有真正退出藏地,還在藏地邊境。他的影響還是很大。
昨天我們聽到一個電話,就是北京來一個電話。他說,藏人對這個問題還是很重視。他就是說,這個支那堪布的影響並沒有全部離開藏地。在藏地裏邊,還有地方,很多地方有他思想的殘余。這些東西,在《廣論》裏邊,不斷地辯論。這裏,是說了一些,也沒有指明是支那堪布。
但是,海公上師把一些世間上,我們現在現有的一些錯見都放在裏邊了,是這麼一個惡取空。
“世人執虛妄,而興鬥爭苦。”那麼說執有的人,他要鬥爭,爲了自己的利益了要跟人家鬥。大家爲自己爭取,那不是要矛盾來了嗎?矛盾一來就鬥了。鬥爭,就産生苦。這是執了虛妄的,執爲有的。本來是虛妄的,你執它爲有了。那麼要鬥爭,産生很多的苦。
(11B)“如來說空義,爲救此苦等。”因爲看了這些人把虛妄的東西執成實在的有,而起鬥爭,産生很多的苦,佛爲救他們,就說一切法空了。既然是空的嘛,你就不要鬥了,不要爭了。“爲救此苦等”,佛說的空,就是要救他們執著,虛妄的執爲實有,那麼産生的苦。爲救這些苦,佛就說空。那麼,這個是很好了。但是,把空搞錯了,“若複又執空”。本來是執有,現在又執空了,把“空”執了一個實實在在的這麼一個“空”。“是名佛不救”,這樣子的人,佛也不好救了。佛本來叫你不要執有,給你說個空。你把空又執著了,這個佛就是沒辦法了。本來叫你吃藥的,把藥吃掉了,把藥又執著了,吃的藥吃太多了,又害病了。那這個沒辦法救了。
“由空義錯解,無因果罪福。”那麼,所謂執空是怎麼一個意思執空呢?就是把佛講的空的道理搞錯了。他認爲,沒有因果,沒有罪福,世間上一切法空。既然是空,就沒有因;既然是空,也沒有果。有因有果嘛,…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