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流轉生死,當下就是苦。
那麼既然我們要離苦,單離叁惡道的苦還是不徹底。還要把整個叁界的苦都離掉,那才算真正的離苦,那就是中士道的要求。 《法華經》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整個的叁界沒有安穩地方,等于是一個大火所燒的院子。(12A)大火燒的院子裏邊,你想躲在那裏安逸,不要動了,在那裏邊貪、玩,那是自取滅亡。只有趕快出來這一條路。所以說,我們看到,再智慧高一點,看到整個的叁界都是苦的話,那中士道的心就要生起來了,趕快要出離叁界。那麼佛說的中士道裏邊修法,第一個是四谛法,第二是叁十七道品,還有十二緣起,這樣幾個法。
甲初 四谛
那麼,先講四谛。四谛就是苦、集、滅、道,大家知道。那麼,爲什麼要說苦集滅道?這個是有辯論的。我們說沒有苦就不會修行,這是決定的。所以說,谛是什麼?真理,宇宙的真理——宇宙的真理我們現在要講給你聽呢,那就是空性了,最高就是空性。但是,對一般人要講修行的話,先要說“苦”。因爲你不苦的話,他說:“我爲什麼修呢?我現在蠻好嘛。”北俱盧洲就是這樣子的。北俱盧洲,你如果去勸他,“你好好修行”,“我修行幹啥?”“離苦。”“我沒有苦!”簡直沒有話說了。你說,說什麼呢?他說,“我蠻好嘛,我什麼都不苦。吃的、用的、穿的,到處都是,遍地黃金隨便拿。我還身體健康,一千歲不會死的。”那你說苦啥東西?他沒辦法修行。所以說,一定要給他講苦。明白苦之後才能是想要出離苦了,他最後才動腦筋了如何出離。所以佛對我們一開始轉*輪,就是轉四谛*輪。
“苦”是一個動力,是我們修行的動力。如果沒有苦的話,這個推動力沒有,這個機器也開不動。所以說,佛四谛裏邊先說苦谛。知了苦之後,使我們産生厭離心,這個世間原來是苦的。那麼,苦的東西哪個歡喜執著呢?就像我們說不淨觀,有的人執著這個男女身,貪著他的這個身體,認爲是幹淨的。這是顛倒。既是幹淨的,他就執了不放。如果你知道它本身是一個髒東西,就是說死狗爛了生蛆的,死狗一樣的東西,你還會把他抱起來?藏在身邊幹啥呢?這個是沒有那個事情的,絕對丟出去,遠遠地離開了才行的。那你不知道這個苦的話,不知道不淨的話,那就厭離心生不起。那麼,第一給你要說苦。苦的這個相生起之後,才能夠厭離。所以說,我們在四谛裏邊先要說苦谛。那麼,說苦谛要厭離。是不是能厭離呢?
這個宇宙裏邊本來就是苦,你生在這個宇宙裏邊,你該得受苦。你沒辦法的。那怎麼辦呢?那就觀察了,這個苦能不能離掉。能不能離掉,就看苦的因是什麼。因爲苦是果,從因上來的。苦的因,我們去追是什麼?造的業。業是哪個推動的?煩惱推動的。煩惱的總根是什麼?我執。我執是哪裏來的?薩迦耶見。薩迦耶見能不能破?這是關鍵問題。薩迦耶見緣的是什麼?它緣的是“我”。這個“我”到底有沒有?這個“我”,以佛的智慧觀察,沒有。那麼,薩迦耶見可以破。薩迦耶見我執一破的話,煩惱也可以破。煩惱破的話,業可以不造。因既去掉了,苦的果也可以消滅。
那麼,這才是證明這個苦是可以消滅的。如果沒有這一套的邏輯的話——佛是實證的,講給我們聽就是比量了,用邏輯的方式講了——如果沒有這一套的話,那苦都不能消滅,你修行幹啥?沒有用,徒然。那麼,既然證明這個集,是能消滅的,因既然能消滅的,這果當然會消滅了。那麼,就是有希望了。
那麼,這就是要看這個了,把這個苦消滅之後,他得到的什麼一個境界呢?“滅”,這是最高的涅槃,寂靜的安樂的境界。我們不要把這個涅槃當成“死”。一般人就是,“涅槃了,死掉了。”把這個涅槃就是死灰一團,什麼都沒有了。一個外道他這樣說的,他說:“你們出家人,這個佛教徒修行修個涅槃,真是愚癡透頂。爲什麼?我們現看到一個人,他五官裏邊缺一個,眼睛不好,或者耳朵聽不到,或者手少一個,或者腳少一個。他已經苦不堪了。你現在涅槃,把六根都滅掉了,你這個苦是苦上加苦,你還去求它幹什麼?辛辛苦苦地修行,最後是求這麼一個東西。”他不知道這個涅槃是最大的安樂。涅槃是什麼?把一切叁界的苦的果跟苦的因都消滅了,這個是叫涅槃。從消極方面說,把一切壞的東西都消滅了;從積極方面說,好的東西都在裏邊。所以說,涅槃是最大的安樂!那麼,我們就觀察這個苦滅掉之後境界是什麼?就是涅槃,是最好的一個境界。
那麼,這樣子我們要追求了。既然“苦”是那麼苦,涅槃是那麼好,而苦是能夠消滅的。那麼,趕快求滅苦了趨向這個涅槃的道路。那就是修道谛。
所以這個四谛,苦集滅道就是這麼一個安排。佛是一切智,他對我們講的四谛,這個次第是從來不能顛倒的。不能是什麼道滅苦集,什麼什麼都不行,一定要苦集滅道。你哪一本經,哪一本論,都是苦集滅道。這是不能顛倒的。那意思就是說,先要知苦,然後知苦的因。苦的因能滅的話,那滅的境界如何。然後感到這個好,苦不好,趕快修道。所以說,一定要苦集滅道。那麼,我們這裏,就講四谛。佛成道之後,最初轉的就是四谛十二行*輪,這是根本*輪。不管你是大乘小乘,都離不開四谛*輪。天臺宗就是四谛*輪就是分了四種——無量四谛、無作四谛等等,那就是藏、通、別、圓,四個教有四個教的四谛,相不同,但是都是四谛。
乙一 苦谛四相
四谛分四相。一個是苦谛。苦谛裏邊,苦苦,苦無常……就是無常,苦,空,無我,就是分這個幾科。先是講苦苦。那麼,第一,苦谛的,我們四谛十六行相,我們以前講《百法明門》的時候好象講過一下。苦谛的四相,是無常,苦,空,無我。那麼,集谛,因、集、生、緣。這裏是有一些名相稍微不同一點,但是意思是差不多的。
丙一 苦苦
惑業自在所成故苦。(叁苦、八苦、六道等苦,觀苦因由。)
那麼,苦谛第一個行相就是苦——“苦苦、壞苦、行苦”叁苦。這個苦苦裏邊,“惑業自在所成故苦”。爲什麼苦呢?是因我們所受的果報是煩惱造業,它們自在,就是煩惱、業有自在權。它們做的事情當然是壞事。那麼壞事受的果報當然是苦的果報。如果你是有智慧,造的福業,那麼不是苦。但是因爲這叁界都是煩惱造的業,那麼都是苦。第一種苦苦,是最厲害的。“叁苦,八苦,六道等苦,觀苦因由。”那裏邊,就是分了:叁苦。叁苦是叁界通的,整個叁界離不開叁苦;八苦,是人間的八苦;六道苦,我們六道裏邊各有各的苦。
丁一 叁苦
第一是叁苦,總的宇宙裏邊歸納起來,無不是苦。它的行相,就是叁種。一種是苦苦,一種是壞苦,一種是行苦。那麼,苦苦,依人間來說,就是生、老、病、死、怨憎會等等。那麼,我們說苦苦、壞苦、行苦。苦苦,這個苦是當下發生的受是苦受;壞苦,當下是發生的受是樂受,而它的本性是苦;行苦,它在這個受裏邊,是不苦不樂的受,而它卻是苦的根本。一切苦,壞苦、苦苦都是從行苦上生出來的。
戊一 苦苦:生、老、病、死、怨憎會等苦。
那以人間的這個八苦來配叁苦,“苦苦”就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本身就是苦。
戊二 樂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
“壞苦”,就是說表面上不苦,但是壞了之後要苦,“愛別離苦”,愛沒有別離的時候,世間上以爲是樂,但是別離之後,苦就來了;“求不得苦”,求不得苦,你求到當然是樂,但是求不得就是苦。
戊叁 行苦:五取蘊苦。
“行苦”,“五取蘊苦”,就是五陰熾盛苦。
這是以人間的八苦來配叁苦。實際上,苦苦、壞苦、行苦是通叁界的,不一定人間的八苦來配。這裏因爲我們容易理解。我們是人,以人間的苦來配,可以使我們容易理解一些。那麼,這個叁苦講完了。實際上叁苦東西很多。叁苦裏邊就是說行苦是根本的。
“苦苦”是限于這個大家一般人都能夠理解的,就是當下受的是苦,苦苦。
那麼,“壞苦”就是說表面是樂。部派裏邊就有很多的辯論。有部裏邊說這個樂是有的,而經部裏邊說樂是沒有的。當然經部是比較進步的說法。有部還是比較低級的說法,所以有樂事,世間上是有樂的。那麼,既然有樂你爲什麼要出離呢?這個經部就說了,世間上沒有樂的。所謂的壞苦,它就是說,所謂的樂就是在苦的這個程度上減輕了,我們是誤會了,認爲是樂。就像我們擔擔子,假使你右肩擔一個擔子,兩百斤,擔了走了幾裏路,感到很酸痛,擔不住了。你換一個肩,左肩一擔,“哎,好象輕松了”,又能跑了。這個是不是擔子減輕了?沒有減輕一斤。僅不過是你替換一下,把右肩休息一下。本來右肩壓得痛得不堪,不堪了,不能再壓了。你把它一休息,他感到快樂了,輕松了。實際上是不是真的快樂呢?僅僅是苦減輕了一點,並沒有真的樂在裏邊。
那麼,這就是說假使樂的話,那麼樂的因是産生樂的果,因越大,果就越樂。而世間上沒有這樣的例的。假使你說吃東西是快樂,吃好東西快樂,你天天吃這個好東西,就不快樂了。吃厭了,不要吃了。而且份量超過你要吃的,假使你吃的已經飽了,八分了,你再要十分。十分勉強吃下去,十二分,十四分,好了,你該脹死了——苦得要死了,這個是大苦了。
所以說,樂的因産生苦的果,那就是說這個不是真的樂因。樂的因決定産生樂果的。而偏偏樂的因過份了就産生苦果。不管世間上哪一種樂,你說睡覺,睡懶覺,早上很冷,睡在那裏很舒服。不想起來,不上殿,好象很快樂。我叫你睡叁天,你受不受得了?睡一個星期,不能動,翻身也不准翻。恐怕你難過死了。所以說,睡也不是一個真的樂。只因爲你跑來跑去跑疲勞了,感到睡了舒服。真正叫你睡,你說睡舒服,叫你睡它一年,恐怕你是比死還難過。這個睡眠也不是樂的因,睡眠也不…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