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快樂。就是那個話。
那麼,這個在《菩提道次第》裏邊就是講了一個比喻,它說,等于人生了個瘡,大的毒瘡,痛得很。這個毒瘡很痛,那麼你怎麼辦?古代也沒什麼藥,它就是把冷水灑一點在瘡上,把他的現在的痛止一下,就感到很舒服。這個舒服就是樂受。真正是不是樂呢?一個瘡還原封在那裏,僅僅是痛苦減了一點,你說是快樂。哪裏是快樂呢?並沒有快樂。只是痛苦的深淺的問題,並沒有樂在裏邊。而你說要把這個——你要追求這個瘡灑一點冷水的樂,你不如追求把瘡治好的樂。瘡治好的樂就是跳出叁界的樂。所以說,我們真正要求脫苦,就是要把整個的叁界跳出來,那才是苦就沒有了。在叁界裏邊要求樂,是沒有的。如果你把這個邏輯的方式生了定解,勝解,然後你在叁界裏邊就不會去追求什麼快樂了。都是苦!
那麼,還有這個“行苦”,就是苦苦、壞苦還沒有産生之前,它的行相。而它是不穩定的,不斷地在變化,不斷地在産生壞苦、苦苦。那麼,這個行苦,行相是微細的,凡夫就感不到。而聖者卻是很明確地感到這是大苦。在《俱舍論》裏邊打個比喻:聖者,就是證道、見了道以上的那些聖者,看到行苦,就像地獄的苦還厲害。那麼,凡夫就感不到行苦,那就是說,一根毛,放在手心上。等于說凡夫看這個行苦像一根毛放在手心上,根本就感不到手上有什麼東西。但是,聖者看到這個行苦,就像眼睛裏邊一根毛刺進去,那是難受得不得了。8所以說,聖者,證了道以後的人,對叁界的行苦看到之後,再也不會留戀叁界,決定要出叁界的。而凡夫,因爲看不到行苦,以爲叁界還可以呆。那就是智慧深淺的問題。那麼,“苦苦、行苦、壞苦”,我們就補充了一點。它這裏,是以八苦來分。八苦,我們後頭還要講。
丁二 八苦
戊一 生苦觀
第一是“生苦”。“生苦”它分了好幾個小科。
已一 生由苦中引出:謂地獄有情純苦,餓鬼及余受苦有情,多由苦受引生,從苦生苦,苦由苦生。
這個“生由苦中引出”,我們說“生”,一切苦的根本。你生出來之後,當然要受苦了。人有人的苦,地獄裏邊,你生出來之後,全部是受苦。那個餓鬼、畜生,那些也是受苦的。“由苦受引生,從苦生苦。”那麼你這樣子,就是從苦生苦了。你生了苦之後又造業,你造了業之後,下一輩子再投生又受苦。這樣子地循環地受。一生出來——這個生苦就是強調一生出來就要受苦,那麼我們一般講經的人經常都這麼說了:“小孩子他下地之後爲什麼大哭呢?爲什麼不大笑呢?”古代好象有一個壽星老兒大笑。這是一個寓言。到底有沒有真的,不知道。
一般的人,都是生出來就大哭的。這是苦嘛。生出來爲什麼大哭?也很簡單:他在母親的腸裏邊很溫暖,也是很柔滑,他很舒服。一跑出來之後,冷空氣一吹,就像冰一樣的,刀鋒割一樣的痛。那個人的接生的手去碰他,那是粗糙得很,就像石頭來磨他一樣——當然要大哭了。冷空氣第一次接觸到,那是在胎裏邊是受不到的一些環境,大哭。一生下來就是苦,這沒話說。如果生到地獄餓鬼畜生,那就不要說了。一生下來就是受那些地獄的苦、餓鬼的苦,那些生下就有。
已二 生爲衆苦所依止處:是住持生老病死愁憂無常等之基址故。
有了生之後,那麼一切的苦就在這個裏邊就發生了。“衆苦所依止”,海公上師的比喻就這個舞臺——生就是舞臺。舞臺裏邊各式各樣的角色都扮演起來了,這個扮演的角色都是苦的角色。什麼?有了生之後就有老,就有病,就有憂愁,無常,死,等等,都是依生而來的。那麼,生是苦的基礎。
已叁 生爲煩惱所依止故:若生此世,便有煩惱隨生,逼迫身心,離安樂故。
你生下來之後,有身有心,煩惱也跟著來了。煩惱,你身上是不安逸的,使你心裏煩躁,還要做壞事。身口發動,做各式各樣的惡業。所以說,你生出之後,煩惱決定跟你一起生出來,逼迫你的身心,使你不快樂。我們昨天收到一封信,他說:“我以前在這裏住,好象發狂一樣”——因爲他修過外道,非常之不舒暢,到處都是行爲不規則,好象很對不起我們道場了。現在,他在外邊好象心靜下一點了,回想一下感到非常慚愧。求忏悔,寄一百塊錢來求忏悔。這個東西,就是說你煩惱逼迫的時候,自己也做不了主,就是要發狂一樣,難受得不得了。這就是煩惱。生就是煩惱的依止處。沒有生,煩惱也沒有地方依靠了。
已四 生爲死因:雖非所欲,總不能免故。
第四,“生爲死因”。這個,哪個都知道。生下來,死就跟著來的。死的原因是什麼?很簡單,就是生。沒有生就沒有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那麼,一般人認爲死的原因是什麼?刀,被人家害死了,或者是病死了等等。這些都是附帶的。如果你沒有生的話,這些都不會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那你害怕死,你就不要生!“雖非所欲,總不能免故。”你雖然不想死,但是你既然生下來了,你絕對免不了死的。有生必有死。如果你要不死,就要不生。無生就沒有死,那要證無生了。無生哪裏來呢?空性。證到空性之後,本來就沒有生,那就沒有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心經》就這麼講,“度一切苦厄”。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十一講
昨天,我們講到苦。苦谛的苦有叁苦、八苦。講了八苦的生苦。那麼這裏就是一個總結。
頌 生爲苦之因 衆苦所依聚 老病諸愁憂 無常等住地
煩惱複隨生 逼迫身心等 生爲死之因 無生何有死
“生爲苦之因,衆苦所依聚。”我們一切苦從何而來?有生才有苦。如果不生的話,那些苦、老、病都無所依從。那就是說,有了生,那一切苦的原因、依聚就來了。“衆苦所依聚”,一切的苦都因爲有這個生,依靠它而積聚起來的。
“老病諸愁憂,無常等住地。”一切老、病、愁憂——身心的苦,還有無常,無常就是死了,都是依聚生來安立的。
“煩惱複隨生”,有了生之後,過去的那些老、病、死、憂愁,固然過去受的報了,但是新的業又造起來了。有生的話,又要起煩惱。起了煩惱,要造業,不斷地流轉生死。隨著煩惱生之後,“逼迫身心等”,起了煩惱,就是身心都受逼迫。“生爲死之因,無生何有死。”最後,生就是死的因。有生必有死,從古以來,曆史上凡是有生的絕對會死的。即使是佛陀,他示現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但是在八十年以後,還是示現涅槃。那就是說,這個世間上有生,必定有死的。要逃避死,那就是不要投生。無生就沒有死。所以這是必然的。
(下邊說老苦。老苦,我們要還是要參照一下《菩提道次第》的。)
八苦——引《菩提道次第廣論》
我們在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邊,它講生苦的時候呢,我們要補充一點,就是說住胎時候的苦惱。我們一般就是看到人養下來之後就有各式各樣的苦,胎中的苦,一般是不知道。那麼,這個《菩提道次第》,很詳細地把這個說了一些。這個,我們可以做一個參考。那就是說,整個一個人生,也是一切有情,他從一投生就是充滿這個苦。即使在胎裏邊,也有胎裏的苦。出來之後,大家看到的苦。
住胎苦
特住胎時受何苦者。如《弟子書》雲:“極猛臭穢極逼切,最狹黑暗徧蔽覆,住胎猶入那洛迦,身屈備受極重苦。”
那麼,它一本書上就說,在胎裏邊受什麼苦呢?“極猛臭穢極逼切,最狹黑暗遍蔽覆,住胎猶入那洛迦,身屈備受極重苦。”住在胎裏邊——這個胎大家知道是極臭的——肚子裏邊,裏邊我們說即使最好的飲食吃下去,經過喉嚨咽下去了,你說吐出來的話,那個就髒得不得了。何況進了小腸,大腸,成了便穢。那個東西,大便,這些當然是極臭的,那個胎兒就住在這些廁所的旁邊。所以說極臭。這個臭氣味逼迫,很近的隔一層皮了,隔一層腸,旁邊就是大小便。那是極臭的地方,而且是很緊地逼迫在裏邊;地方又小,又是黑暗,一點光線也沒有。到處都蒙蔽在這個黑暗裏頭。住胎的時候,如果說得不好聽,就是跟地獄一模一樣。他身屈備受極重苦——身體又伸不直,彎在裏邊,蜷在裏邊,到處是那些臭味道,黑暗,各式各樣的苦。除了這個還有其他的苦。那麼,後邊慢慢要講。
此諸文義,, 如《入胎經》雲:“無量不淨周遍充滿,多千蟲類之所依處,具足最極臭穢二門,具足非一骨鎖穴孔,複有便利清腦腦膜髓等不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對腹皮,于月月中,出諸血相以之資養。
另外,《入胎經》裏邊,它說“無量不淨周遍充滿”,在這個胎裏邊,各式各樣的不幹淨的東西四邊都充滿的。“多千蟲類之所依處,具足最極臭穢二門,具足非一骨鎖穴孔,複有便利清腦腦膜髓等不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對腹皮。”這是指男的孩子。“于月月中,出諸血相以之資養。”那就是說,在胎裏邊,很多的蟲。這個人裏邊有各式各樣的寄生蟲,它住在——他的地方所依住的。那麼是大小便的兩個門,最臭的門就在他附近。裏邊各式各樣的便利、膿汁、腦膜,等等不淨的那些髒水都不斷地流在這個地方。他坐在哪裏呢?生藏的下面,熟藏的上面。每一個月裏邊,出了那些很髒的水一樣的東西滋養他。
母食食時,以二齒鬘細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穢津涎浸爛,上爲腦膜之所纏裹,猶如變吐。所有食味,從母腹中入自臍孔,而爲資長,漸成羯羅藍、頞部陀、閉屍、健南,手足微動,體相漸現。
“母食食時,以二齒鬘細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穢津涎浸爛,上爲腦膜之所纏裹,猶如變吐。所有食味,從母腹中入自臍孔,而爲資長。”吃什麼東西?母親吃的東西,牙齒嚼爛了,吞下去。吞下去的東西,用口水等髒東西把它泡爛了。上邊,還有腦膜流下來把它纏住。這個東西吞下去之後,就像我們嘔吐的…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