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流转生死,当下就是苦。
那么既然我们要离苦,单离三恶道的苦还是不彻底。还要把整个三界的苦都离掉,那才算真正的离苦,那就是中士道的要求。 《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整个的三界没有安稳地方,等于是一个大火所烧的院子。(12A)大火烧的院子里边,你想躲在那里安逸,不要动了,在那里边贪、玩,那是自取灭亡。只有赶快出来这一条路。所以说,我们看到,再智慧高一点,看到整个的三界都是苦的话,那中士道的心就要生起来了,赶快要出离三界。那么佛说的中士道里边修法,第一个是四谛法,第二是三十七道品,还有十二缘起,这样几个法。
甲初 四谛
那么,先讲四谛。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大家知道。那么,为什么要说苦集灭道?这个是有辩论的。我们说没有苦就不会修行,这是决定的。所以说,谛是什么?真理,宇宙的真理——宇宙的真理我们现在要讲给你听呢,那就是空性了,最高就是空性。但是,对一般人要讲修行的话,先要说“苦”。因为你不苦的话,他说:“我为什么修呢?我现在蛮好嘛。”北俱卢洲就是这样子的。北俱卢洲,你如果去劝他,“你好好修行”,“我修行干啥?”“离苦。”“我没有苦!”简直没有话说了。你说,说什么呢?他说,“我蛮好嘛,我什么都不苦。吃的、用的、穿的,到处都是,遍地黄金随便拿。我还身体健康,一千岁不会死的。”那你说苦啥东西?他没办法修行。所以说,一定要给他讲苦。明白苦之后才能是想要出离苦了,他最后才动脑筋了如何出离。所以佛对我们一开始转*轮,就是转四谛*轮。
“苦”是一个动力,是我们修行的动力。如果没有苦的话,这个推动力没有,这个机器也开不动。所以说,佛四谛里边先说苦谛。知了苦之后,使我们产生厌离心,这个世间原来是苦的。那么,苦的东西哪个欢喜执着呢?就像我们说不净观,有的人执着这个男女身,贪着他的这个身体,认为是干净的。这是颠倒。既是干净的,他就执了不放。如果你知道它本身是一个脏东西,就是说死狗烂了生蛆的,死狗一样的东西,你还会把他抱起来?藏在身边干啥呢?这个是没有那个事情的,绝对丢出去,远远地离开了才行的。那你不知道这个苦的话,不知道不净的话,那就厌离心生不起。那么,第一给你要说苦。苦的这个相生起之后,才能够厌离。所以说,我们在四谛里边先要说苦谛。那么,说苦谛要厌离。是不是能厌离呢?
这个宇宙里边本来就是苦,你生在这个宇宙里边,你该得受苦。你没办法的。那怎么办呢?那就观察了,这个苦能不能离掉。能不能离掉,就看苦的因是什么。因为苦是果,从因上来的。苦的因,我们去追是什么?造的业。业是哪个推动的?烦恼推动的。烦恼的总根是什么?我执。我执是哪里来的?萨迦耶见。萨迦耶见能不能破?这是关键问题。萨迦耶见缘的是什么?它缘的是“我”。这个“我”到底有没有?这个“我”,以佛的智慧观察,没有。那么,萨迦耶见可以破。萨迦耶见我执一破的话,烦恼也可以破。烦恼破的话,业可以不造。因既去掉了,苦的果也可以消灭。
那么,这才是证明这个苦是可以消灭的。如果没有这一套的逻辑的话——佛是实证的,讲给我们听就是比量了,用逻辑的方式讲了——如果没有这一套的话,那苦都不能消灭,你修行干啥?没有用,徒然。那么,既然证明这个集,是能消灭的,因既然能消灭的,这果当然会消灭了。那么,就是有希望了。
那么,这就是要看这个了,把这个苦消灭之后,他得到的什么一个境界呢?“灭”,这是最高的涅槃,寂静的安乐的境界。我们不要把这个涅槃当成“死”。一般人就是,“涅槃了,死掉了。”把这个涅槃就是死灰一团,什么都没有了。一个外道他这样说的,他说:“你们出家人,这个佛教徒修行修个涅槃,真是愚痴透顶。为什么?我们现看到一个人,他五官里边缺一个,眼睛不好,或者耳朵听不到,或者手少一个,或者脚少一个。他已经苦不堪了。你现在涅槃,把六根都灭掉了,你这个苦是苦上加苦,你还去求它干什么?辛辛苦苦地修行,最后是求这么一个东西。”他不知道这个涅槃是最大的安乐。涅槃是什么?把一切三界的苦的果跟苦的因都消灭了,这个是叫涅槃。从消极方面说,把一切坏的东西都消灭了;从积极方面说,好的东西都在里边。所以说,涅槃是最大的安乐!那么,我们就观察这个苦灭掉之后境界是什么?就是涅槃,是最好的一个境界。
那么,这样子我们要追求了。既然“苦”是那么苦,涅槃是那么好,而苦是能够消灭的。那么,赶快求灭苦了趋向这个涅槃的道路。那就是修道谛。
所以这个四谛,苦集灭道就是这么一个安排。佛是一切智,他对我们讲的四谛,这个次第是从来不能颠倒的。不能是什么道灭苦集,什么什么都不行,一定要苦集灭道。你哪一本经,哪一本论,都是苦集灭道。这是不能颠倒的。那意思就是说,先要知苦,然后知苦的因。苦的因能灭的话,那灭的境界如何。然后感到这个好,苦不好,赶快修道。所以说,一定要苦集灭道。那么,我们这里,就讲四谛。佛成道之后,最初转的就是四谛十二行*轮,这是根本*轮。不管你是大乘小乘,都离不开四谛*轮。天台宗就是四谛*轮就是分了四种——无量四谛、无作四谛等等,那就是藏、通、别、圆,四个教有四个教的四谛,相不同,但是都是四谛。
乙一 苦谛四相
四谛分四相。一个是苦谛。苦谛里边,苦苦,苦无常……就是无常,苦,空,无我,就是分这个几科。先是讲苦苦。那么,第一,苦谛的,我们四谛十六行相,我们以前讲《百法明门》的时候好象讲过一下。苦谛的四相,是无常,苦,空,无我。那么,集谛,因、集、生、缘。这里是有一些名相稍微不同一点,但是意思是差不多的。
丙一 苦苦
惑业自在所成故苦。(三苦、八苦、六道等苦,观苦因由。)
那么,苦谛第一个行相就是苦——“苦苦、坏苦、行苦”三苦。这个苦苦里边,“惑业自在所成故苦”。为什么苦呢?是因我们所受的果报是烦恼造业,它们自在,就是烦恼、业有自在权。它们做的事情当然是坏事。那么坏事受的果报当然是苦的果报。如果你是有智慧,造的福业,那么不是苦。但是因为这三界都是烦恼造的业,那么都是苦。第一种苦苦,是最厉害的。“三苦,八苦,六道等苦,观苦因由。”那里边,就是分了:三苦。三苦是三界通的,整个三界离不开三苦;八苦,是人间的八苦;六道苦,我们六道里边各有各的苦。
丁一 三苦
第一是三苦,总的宇宙里边归纳起来,无不是苦。它的行相,就是三种。一种是苦苦,一种是坏苦,一种是行苦。那么,苦苦,依人间来说,就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等等。那么,我们说苦苦、坏苦、行苦。苦苦,这个苦是当下发生的受是苦受;坏苦,当下是发生的受是乐受,而它的本性是苦;行苦,它在这个受里边,是不苦不乐的受,而它却是苦的根本。一切苦,坏苦、苦苦都是从行苦上生出来的。
戊一 苦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等苦。
那以人间的这个八苦来配三苦,“苦苦”就是“生、老、病、死、怨憎会”,本身就是苦。
戊二 乐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坏苦”,就是说表面上不苦,但是坏了之后要苦,“爱别离苦”,爱没有别离的时候,世间上以为是乐,但是别离之后,苦就来了;“求不得苦”,求不得苦,你求到当然是乐,但是求不得就是苦。
戊三 行苦:五取蕴苦。
“行苦”,“五取蕴苦”,就是五阴炽盛苦。
这是以人间的八苦来配三苦。实际上,苦苦、坏苦、行苦是通三界的,不一定人间的八苦来配。这里因为我们容易理解。我们是人,以人间的苦来配,可以使我们容易理解一些。那么,这个三苦讲完了。实际上三苦东西很多。三苦里边就是说行苦是根本的。
“苦苦”是限于这个大家一般人都能够理解的,就是当下受的是苦,苦苦。
那么,“坏苦”就是说表面是乐。部派里边就有很多的辩论。有部里边说这个乐是有的,而经部里边说乐是没有的。当然经部是比较进步的说法。有部还是比较低级的说法,所以有乐事,世间上是有乐的。那么,既然有乐你为什么要出离呢?这个经部就说了,世间上没有乐的。所谓的坏苦,它就是说,所谓的乐就是在苦的这个程度上减轻了,我们是误会了,认为是乐。就像我们担担子,假使你右肩担一个担子,两百斤,担了走了几里路,感到很酸痛,担不住了。你换一个肩,左肩一担,“哎,好象轻松了”,又能跑了。这个是不是担子减轻了?没有减轻一斤。仅不过是你替换一下,把右肩休息一下。本来右肩压得痛得不堪,不堪了,不能再压了。你把它一休息,他感到快乐了,轻松了。实际上是不是真的快乐呢?仅仅是苦减轻了一点,并没有真的乐在里边。
那么,这就是说假使乐的话,那么乐的因是产生乐的果,因越大,果就越乐。而世间上没有这样的例的。假使你说吃东西是快乐,吃好东西快乐,你天天吃这个好东西,就不快乐了。吃厌了,不要吃了。而且份量超过你要吃的,假使你吃的已经饱了,八分了,你再要十分。十分勉强吃下去,十二分,十四分,好了,你该胀死了——苦得要死了,这个是大苦了。
所以说,乐的因产生苦的果,那就是说这个不是真的乐因。乐的因决定产生乐果的。而偏偏乐的因过份了就产生苦果。不管世间上哪一种乐,你说睡觉,睡懒觉,早上很冷,睡在那里很舒服。不想起来,不上殿,好象很快乐。我叫你睡三天,你受不受得了?睡一个星期,不能动,翻身也不准翻。恐怕你难过死了。所以说,睡也不是一个真的乐。只因为你跑来跑去跑疲劳了,感到睡了舒服。真正叫你睡,你说睡舒服,叫你睡它一年,恐怕你是比死还难过。这个睡眠也不是乐的因,睡眠也不…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