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利變動。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過患,宣說八苦,所有密意,如聖無著極善決擇而爲宣釋。
“若于生死取蘊自性,未能發起真實厭離,則其真實求解脫心無發生處。”這個就回到我們第一次說的話來了。你說要求出離心,解脫心,你對生死五蘊的自性,就是行苦的自性,假使你沒有真正地起厭離心的話,那麼你真正求解脫心,是不會産生的。那就是說,你一定要徹底了解行苦的苦,要對這個行苦産生厭離了,那麼你才有這個産生出離解脫的心。否則的話,你不會産生。那麼,這就是說,世間上的人,他說要出離,要了生死等等,如果他不理解這個行苦的那些行苦性,這個話也是不踏實的,幾下子就要變掉。這很嚴峻。我們所以說不學的話,你連出離心都生不起的。
有的人說,“我要生西方,我什麼都不要學。”你要生西方,你出離心、菩提心都要生起來。假使你這些沒有學,你出離心生得起嗎?生不起的話,你西方怎麼去?所以說,盡管發願生西方的人很多,但是去的人少數,也是這些原因。你什麼都不知道,你怎麼會出離呢?一個人受了苦難,受了一點苦,“我要生西方去”。這個是不是真的出離心呢?他對這個苦厭離。但世間上還有很多的不苦的事情,他並沒有厭離。那麼,這個繩子還有很多捆住的,你西方怎麼去得了呢?我們說碼頭上的船要開,你碼頭上繋的繩子要解掉,這個船才開得去。你如果碼頭上的繩子,假使有五個繩子繋住的,你解了一根,還有四根綁起的,你怎麼開?再怎麼大的馬力,你還在碼頭上,動也沒動。所以說,真正出離心沒有生起的話,什麼宗派你都修不起。所以,還得要學。
“于諸有情流轉生死,亦無方便能起大悲。”個人解脫不可能,那麼在生死裏邊要起大悲心,度一切流轉生死的有情,那更談不上。所以說,不管你大乘、小乘,你這個心沒有生起來,什麼都沒有。所以這個心決定要生起來,這個意樂心。
那麼,怎樣子生起來?“發生此者,亦隨當從無垢聖語,如量解釋。”要生起這個心,解脫的心,救度衆生的心,一定要從哪裏來?要從無垢的聖語,就是佛說的話裏邊去追求,一切世間上得不到的。所以說,你不學佛教,不聽經,你說你要出離,菩提心,是騙人的話,做不到的。一定要從無垢的聖語,就是佛說的話裏邊,如量的——還要如量的,就是說,按了他正規的方式去解釋,才能夠産生這個意樂心,出離,解脫。
“先正尋求清淨了解,次須長時觀擇修習,引發其心猛利變動。”開始第一步要把這個道理真正地,清淨地了解,要尋求,把它了解到。了解之後,第二步,長時地去觀擇修習,長時間地去觀察、抉擇、串習,就是不斷地去修。要“引發其心猛利變動”,要把他自己的心引發能夠改變過來。修行就是改變我們的心理狀態。心理本來是隨煩惱轉的,現在要把意樂心、出離的心生起來,轉變過來了。以前是耽著這個世間的,不肯出離的,現在要把它轉過來,猛利的出離心要生起來。那就是一定要根據佛教,好好地,第一步要了解,第二步是觀察抉擇,長時的修習,才能把心理狀態變過來。所以,淨化身心就是這麼淨化的。如果離開這兩個條件,那是淨化不了的。
“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過患。”所以佛,叫我們知道苦谛,說苦谛,生死的過患。有人說,了脫生死不要苦谛的。這個就是根本違背聖語的。這個《菩提道次第》就是很明確地說,佛就是要我們出離的話,要我們把苦谛好好地知道,生死的過患知道,所以說要說八苦。
如博朵瓦雲:“于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衆苦惱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應,忽爾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時,必不能越。我等于此,若起厭離,須斷其生,此須斷因。”當于前說,生老病死等已生衆苦,如是思惟。
這個裏邊說:“于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衆苦惱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應,忽爾而起。是生死相。”不管你在哪一道投生,中間産生的病、死等等各式各樣的苦惱,這個是病者病了、死者死了,不是突然之來的,這是生死本相。凡是流轉生死的人都有這些相。如果你沒有出生死的話,你必定要受這些苦。那就是注定的。所以說,你要不想受這些苦,那必定要生起猛利的出離心。由出離心不斷地修習,真正達到真的出離。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不要掉以輕心。出離心也不是隨隨便便生起的,也從佛的聖言量好好地去了解,慢慢地去抉擇、觀察、修習,才能生起來。生出離的解脫心生起之後,還要依佛的方法去修習,才能真正地了生死。所以說,不學不修,就是閉了眼睛,不思善不思惡,我們就解脫生死了,那是騙人的話,著魔倒有可能性。那麼這裏是再叁強調,我們要了解這個生死的苦惱,是出離心的基礎。沒有這個,出離不了。那麼,這些苦惱的事情,有些是人間看得到的。但是,很多人是看不到的,只有佛的眼睛才能觀察得到。那麼,一定要從佛的經教裏邊去探討。所以,離開佛的教授,我們是得不到的。
這裏,把這個八苦講完了。那麼,回到我們的《科頌》看一看。那是略的,基本上就是它的綱要。
戊二 老苦觀
“老苦觀分五”。
己一 盛色衰減:腰弓、頭白、發落、面皺、不可愛樂。
一、盛色衰減。腰弓、頭白、發落、面皺 (绉)(這個绉是印錯的,不曉得你們改了沒有。那個絞絲旁不要,就在右邊加個皮,牛皮羊皮的皮。皺,念“晝”),不可愛樂。
己二 氣力衰減:坐立艱難、言詞讷鈍、行動遲緩。
第二個,“氣力衰減”,氣力衰減,氣力也減了。“坐立艱難”,坐下去站起來都艱難,那就是坐下去的時候,就像一個口袋,繩子斷了,“砰”地下去;站起來的時候,跟拔樹一樣,用大的氣力才站得起。“言詞讷鈍”,說話遲鈍得很,說不清楚。人家跟你說話,反應也很慢,說了半天,“啊”還不知道。“行動遲緩”,走路,拿東西都是慢騰騰的,這個是老太公了。沒辦法,年紀大了就這樣子相貌。
己叁 諸根衰減:眼根于色、不堪明辨、乃至念力多忘。
“諸根衰減”。眼睛看色看不清楚,耳朵聽聲音也聽不清楚,吃東西,吃不出味道。“乃至念力多忘”,經常要忘記,記憶力沒有了。
己四 受用衰減:飲食難消,余欲亦減。
第四,“受用衰減。飲食難消,余欲亦減”。不管你是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你要受用,這個受用的能力沒有了。想吃,好好的想吃,吃了就要不消化,就要害病。所以說,一切享受的東西,不敢享受。一享受就是受苦、得病。
己五 壽量漸短:如少水魚。
第五,“壽量漸短。如少水魚”。這我們天天念的,“如少水魚”。這個水在太陽下邊天天曬,幹下去了,這個魚在裏邊,壽命就不長了。哪一天水幹了,這個魚就要完蛋。那麼,這個老的人,他的時間是不多了。
頌 老苦複可憐 盛色日衰減 腰弓頭似銀 面皺不樂看
念力多忘失 命根快欲斷 壽者複多憂 久憂長不死
這是老苦。這個頌,是“老苦複可憐,盛色日衰滅,腰弓頭似銀,面皺不樂看”。……經常要死,死不掉。這些人,也有。這些都是老的苦,集中在一起。
戊叁 病苦觀
己一 身體病壞:肉瘦皮枯。
己二 憂苦增長:四大不調,逼惱其身,日夜愁惱。
己叁 不堪受用:于可意境,不良于病,不堪受用,所欲威儀,無能振作。
對病無利的東西,想吃的不准吃,想看的不准看。你想坐,行住威儀,又不能隨便自己。要你睡只好睡,不能坐,也不能走動,“所欲威儀,無能振作”。
己四 強令受用:于不樂境,諸藥食等,惟強受之,乃至火燒、針刺、粗猛觸等,亦須忍受。
要治病的話,一些對病有利的藥、食品,雖然你不愛吃——非吃不可。還要火燒,針灸,“針刺”嘛,針灸了。“粗猛觸等”,那些按摩,等等。這些不舒服的事情都要忍受。以前還沒有西醫。西醫還厲害,開刀,把什麼東西取出來,那是更苦。取出來是好了的還可以,取出來還好不了,那是糟糕了。
我記得以前一個退休老人,他害什麼病,把手給砍掉了。那個病又轉移了,又轉移地方,再給它砍掉。砍得來人不像了,結果還是死掉了,多多地受了很多的苦。這是病苦。
己五 命根斷絕:恐命不永,所生諸苦。
害病的人最怕死掉。
頌 四大不平均 逼迫身心苦 肉瘦皮幹枯 動止不自由
威儀難振作 受針炙等痛 樂境欲不與 時時斷命憂
戊四 死苦觀
己一 受用離別:難舍田宅財用,朋翼眷屬,自身可愛。
這些就是《廣論》說的,你最歡喜的財産、地位、田宅、那些朋友、眷屬、部下,乃至自己這個身體,再可愛的身體,都得要別離。
己二 命終時苦:將舍受時,萬苦交煎。
臨死的苦,快死的時候,他們就是說,一般就是說像生龜剝殼一樣,是一個活的烏龜把它殼拔掉,這個苦的夠難受的。那個死的時候,苦就是這樣子。死苦。
頌 死苦痛舍離 一切攜不去 極可愛自身 眷屬良朋翼
田宅諸財物 勢位巧文藝 父母諸妻子 不能相偕去
“死苦痛舍離,一切攜不去。”什麼都帶不走。“極可愛自身,眷屬良朋翼,田宅諸財物,勢位巧文藝。”你本事再大,文藝界的藝術水平再高,死的時候帶不走。“父母諸妻子,不能相偕去。”父母妻子跟你再要好,也跟你去不了。
戊五 怨憎會苦
仇怨相會,恐其報怨、治罰、惡名、逼命等苦。
“惡名”就是毀謗,“逼命”就是把你害死,等等。這個《廣論》都有,基本上是一樣的。 《科頌》是一個提綱。
頌 若仇怨相逢 怖報怨治罰 惡名聲逼命 避免苦複生
“避免苦複生”就是說,這個仇人你避掉了,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去了。你總算安…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