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逸了,但是,人的煩惱還在。你在新的環境裏邊,慢慢地又産生新的仇人來了。那就是說,才離開虎穴,又逃到狼窩去了。那就是你仇人是搞不完的。你想這個仇人避掉了,其他地方又産生新的仇人來了。那就是說,這個是苦惱。
戊六 愛別離苦
親愛眷屬生別離等,發起憂惱、愁歎、悲哭、愛戀、迫心等苦。
心是憂惱,口裏愁歎——老是歎氣,身是悲哭,愛戀——經常想念他呢不舍,逼惱心。那這個舍嘛舍不了,但是合又合不起,只好是逼迫心的痛。
頌 由世境所迫 親愛眷屬離 發起愁憂苦 悲哭等痛心
這些沒有經驗的人是體會不到的。有經驗的人,一想起來痛就會湧上心頭。
戊七 求不得苦
農不獲實、商不獲利、高位無階、求聞不達、心灰意冷、惱喪難堪。
那麼,下邊是“求不得苦”。“農不獲實”,莊稼收不到。“商不獲利”,做生意失敗。“高位無階”,你想做大官,做不到。“求聞不達”,你想出名,但是做不到。“心灰意冷,惱喪難堪。”
頌 農種不獲實 商賈而失利 欲高位無階 求聞事反違
或心灰意冷 惱喪等難堪 或苦思計較 欲求不得苦
“農種不獲實,商賈而失利。”“欲高位無階”,想爬高位子就是沒有階梯,就是爬不上去。“求聞事反違”,你想出名,結果反而得了個反結果,起了個反作用。就是說你本來想出名的,結果反而弄了個遺臭萬年。“或心灰意冷,惱喪等難堪”,非常難堪。“或苦思計較,欲求不得苦”,等等——要求而得不到的這個苦惱。
戊八 五蘊取著轉盛苦
最後,行苦。“五蘊取著轉盛苦”。(這裏邊有個錯字,你們這兒改了沒有,“五蘊取盛”擺到下邊去,“五蘊取著轉盛苦”,“盛”擺到“苦”上頭。)
己一 引後有苦器:謂依五取蘊身心,能引以後諸苦。
五取蘊之後,你受了這個身體之後就會造業。那麼,以後下一輩子的苦,就從這個身體開始有的。這個都和《廣論》是一樣的。
己二 現成苦器:謂能依此受老病等。
就是這個身體,跟一個器具一樣,什麼苦都盛在這個裏邊。你這個身體得到之後,那你裝的什麼呢?裝的老、病、求不得、愛別離等等苦都盛在這個五取蘊這個身體裏頭。它是一個器,就是裝苦的一個家俱。
己叁 苦苦器:粗重現苦(即生老等苦)。
那麼,就是分類了。這個苦,有的是苦苦,就是不好受的苦,也是這個東西裝的。生、老、病、死等等的苦是苦苦。
己四 壞苦器:暫時隨順自己、與樂和合之將來苦。
“壞苦器”,那些壞苦就是暫時感到是樂,實際上,一壞了之後就要受苦的。“暫時隨順自己、與樂和合之將來苦。”一壞掉之後,要受苦的。那就是也在這個五取蘊身裏邊。
己五 行苦性:由先惑業自在之一切行爲,而有此身器。以此身器,複又引起死、中、後有等行,猶如連鎖。果縛未脫,子縛複生。流轉之中,數數舍身,數數受生,損益不定,勝劣無憑,獨來獨往,而受如上生等諸苦,無有厭棄,不求止息,聽其流浪,受困無窮,豈不哀哉!豈不哀哉!
第五,“行苦性:由先惑業自在之一切行爲,而有此身器。”因爲我們過去的造的煩惱,造的業,它有自在。我們現在受的這個報,都由煩惱業牽了我們鼻子走的,自己毫無一點的自在權。那過去煩惱業自在,造的一些行動就感到現在的身器。身,就是我們的異熟身;器,依報。
“以此身器,複又引起死、中、後有等行”,就是四有輪轉。現在是本有;本有之後,到臨終那一刹那是死有;死有之後,投生之前,就是中有,中陰身;中陰身投生之後,後有。那麼,以現在的這個身體,將來又引起死有,必定要死的,就是死有;死了之後,又成中陰,中有;最後投生,是後有。
這樣子,“猶如連鎖”,就像一把鏈條一樣,一環扣一環。“果縛未脫,子縛複生”,過去的報還沒受完,新的業又造了,這個鏈條又加了一環。不斷地加起來鏈條,不斷地流轉,不斷地受苦。
“流轉之中,數數舍身,數數受生”,在流轉生死之中,不斷地死,就要把原有的身體舍掉。又不斷地投生,受新的身體。“損益不定”,有的時候受一點好處,就是感一點樂受,有的時候,感的苦受各式各樣的,不一定。“勝劣無憑”,你說你生到哪裏去,人天?還是下地獄?沒有保證。
而流轉生死,有哪個陪你一起去呢?我們這裏經常有人說,“我要出遠門了,一個人不方便,哪個陪我去?”我們說這個走路並不太遠,總有人陪感到放心。但是,生死的道路長得很。假使要投地獄的,從現在要到地獄去,這個路夠長的。但是,有沒人陪你呢?沒有。一個人去。只有你自己去。“獨來獨往”,來的時候一個來,去的時候一個人去。
“而受如上生等諸苦”,要獨來獨去不受苦還好一些,但是卻要受上面那麼多的苦。“無有厭棄”,受了苦之後,你要想找一個方法把它避免,但你受苦之中,也沒有厭離心,不想抛棄它,還要不斷地受生,不斷地受苦,“不求止息”。“聽其流浪”,隨他去在流轉生死。“受困無窮”,這樣不斷地受那些痛苦。
“豈不哀哉!豈不哀哉!”這是海公上師看了衆生的愚癡,流轉生死,受了很大的苦,卻不知道要出離,這是非常之可歎的事情。那麼,真正有這個出離心,並修行上路有成就的,像海公上師一樣的,看到我們這些愚癡的衆生,實在是愚不可言了。所以,歎了之後,又歎一道。“豈不哀哉”,再加個“豈不哀哉”,這實在可歎之極。那麼,我們這些人,卻是在生死中,不但不感到哀歎、“哀哉”,還感到很有味道。那是愚癡得不可說了。
頌 貪著于五蘊 流轉苦增盛 引後有無窮 成現在苦器
亦盛苦苦器 雖暫時隨己 與樂境共生 舍離苦複起
引起死中後 猶連鎖無盡 果縛未脫離 子縛已早生
流轉盡六道 數數取舍身 積骨過須彌 乳淚勝海深
損益業不定 勝劣趣無憑 獨來亦獨往 無人作伴侶
長劫受重苦 複不作厭棄 亦不求停息 應風浪起止
下邊是總結。“貪著于五蘊”,就是對五蘊不能夠起厭離,起貪著。“流轉苦增盛”,在流轉裏邊,不斷地受苦。“引後有無窮”,因爲你受了生之後,又要起煩惱,造業,不斷地引生後來的來生。“成現在苦器”,對後邊不斷引生,現在又成了很多的苦。“亦盛苦苦器”,很多的苦就盛在你這個五蘊身裏邊。還要成樂苦器,這一世“雖暫時隨己”,好象是快樂了,“與樂境共生”。但是,舍離的時候,“苦複起”,這是成壞苦器。
那麼,下邊,又“引起死中後”,不斷流轉,這一輩子生了之後,要死;死了之後,有中陰;中陰之後,有後有。“猶連鎖無盡”,就跟鏈條一樣,一環、一環、一環,總沒有個完的。“果縛未脫離,子縛已早生”,過去的報還沒有受完,新的業又造起來了,後輩子還得受報。
“流轉盡六道”,在六道裏邊不斷地流轉,上上下下不知疲厭。“數數取舍身”,不斷地取身,又舍身。“積骨過須彌”,我們受生的骨頭,如果從無始以來算起來的話,不要說須彌山,比幾億個須彌山的骨頭還要多。“乳淚勝海深”,我們小孩子投生吃的奶,跟在一生之中受的苦流的淚,比四大海還要深。那哪是四大海比得了的呢?無始以來的乳跟淚,這不是四大海能量的,這是要遠遠地超過四大海。因爲,世界上最高的是須彌山,最深的是四大海,以這個來作比喻。實際上,須彌山根本就不能比這個無始以來的積骨,這個四大海的深也根本遠遠的不能比無始以來所吃的乳跟流的淚。
“損益業不定”,我們因爲造的業,善業惡業不定的。那麼,你感的這個果,也沒有一個依靠,也沒有一個保證。或者是生到人天,勝的,勝趣;或者,叁惡道,是劣趣。在這個流轉生死之中,那麼遠的路程,獨來獨往。一個人來,一個人去。“無人作伴侶”,沒人來陪你的。“長劫受重苦,複不作厭棄”,這樣子無始以來到現在,受了很多的苦。但是,到現在還不知道厭離。“亦不求停息”,也不想把它停下來,就是還滅。“應風浪起止”,就是順了這個業風吹,浪呢,風一來浪就起,風一停,浪就止。自己毫無主宰。那就是行苦。
我們講苦,講了一個人間的八苦;也講了叁界的叁苦:苦苦,壞苦,行苦。那麼,明天還有六道的苦。這個講了很多的苦,什麼原因?爲什麼講那麼多?就是說要生厭離心。如果你不知道苦,你就不厭離。如果你知道整個的宇宙都是充滿的苦,那你一刻也不想在這裏呆。你的出離心就生起來了。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十二講
《顯密修行次第科頌 》 。上一次我們講到苦谛,苦谛講完了。在講八苦裏邊,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這個裏邊,八苦裏邊,有的是苦苦,有的是壞苦。那麼這行苦,就含在這個五取蘊。“五蘊取著轉盛苦”。那這個裏邊我們看一看。“引後有苦器”,這個五蘊——五取蘊,是産生後有的。就是下一輩子的苦的器具。這個裏邊,這個蘊,它本身沒有苦不苦,它是一個器具。這個器具裏邊盛什麼東西的?盛苦的。這第一個是後有的苦。第二個是現有的苦,這一輩子的苦。那麼,第叁個,盛苦苦。第四個,盛壞苦。最後,也是盛這個行苦。在我們《科頌》裏是行苦性,在這個《廣論》裏邊是行苦器,也是一個器。它整個的是一個器。
那麼,有的人就認爲行苦是在第五科講的。那麼,第五科,是行苦器,它是盛行苦的。那麼,就突出的是個行苦。前面,是壞苦,苦苦,現在苦,將來苦。總的來說,五取蘊苦,它本身的行苦,就是講這個最後行苦性了。但是,這個行苦性它會變。它可以産生現在的苦,也可以産生來世的苦。也可以産生壞苦,也可以産生苦苦。都是一個器,一切苦都在這個上邊盛的。所以,整個五取蘊,本身就是一個行苦。它…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