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部是弘揚二乘的,最後五百部是弘揚大乘的。這是很有名的一位論師。

  “莊嚴南洲”,“莊嚴”,我們的人頭上戴一個花,或者戴一個什麼珠,或者戴一個什麼東西,金剛鑽之類的,做裝飾品,感到很莊嚴。或者我們看到有些少數民族,他們這個婦女頭上是珠子重的不得了,戴都戴滿的,頭都擡不起那個樣子,他們認爲很好看,莊嚴。男的也頭上插個羽毛、孔雀毛什麼插起,總是要使自己莊嚴。但是,我們這個南洲的莊嚴是什麼呢?卻是論師。有了論師,像世親菩薩這樣的論師,那是我們南贍部洲的光榮,是它的莊嚴。所以說,“莊嚴南洲”。“善巧天親主”,善巧說法的天親菩薩。

  “獲得中道聖者解脫軍”,這是也是講這個瑜伽派的一個祖師——解脫軍。他得了中道的,得了中道就是說能夠通達中觀,中觀見得到了。這個裏邊就是說,解脫軍跟那個後邊的勝軍論師都是能夠通達中觀的。所以說,宗喀巴大師對《現觀莊嚴論》裏邊,特別注重的四部注解——無著的、世親的、解脫軍的,跟勝軍論師的。所以,這個裏邊我們把他們四位也擺進去。這是宗大師所推崇的四位,瑜伽派的、廣般若派的論師。

  “住入信地解脫勝軍師”,“信地”,信根成就的。“解脫勝軍師”,就是勝軍論師。

  這個叁位是世間的眼目,世間上的人——凡夫都像瞎了眼睛一樣。那麼,他們叁位等于是給我們做眼睛,引導我們走正路的。得了中道觀的人,他就是知見已經進入中道,可以引導我們走路了。如果你沒有中觀見的話,你自己還走不了正路,怎麼引導人家?這叁位論師是世間眼目,世間上可以作爲我們的眼目。這個叁尊,他們的足下陳白祈禱。

  

  歸敬深般若傳承祖師

  無比善說滅諸戲論主 普攝衆智勝者妙吉祥

  觀甚深義至聖龍樹師  妙說頂嚴叁尊作白啓

  時間到了,我們再講一個,把這個深觀(深般若)的也講了。這個一個頌,“無比善說滅諸戲論主”,無比的善說,就是善巧的說法。“滅諸戲論”,什麼叫戲論?世間上的一切法,有高就有低,有生就有滅,有常就有斷,有一就有異,有來就有去,這些都是戲論。真正講的這個中觀的道理呢,就是我們龍樹菩薩的《中觀》的開頭的那個頌,“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來不去。”把一切戲論,這個就是一切戲論的中間的最基本的範疇的這八個都否定掉了,就是“滅諸戲論”。釋迦牟尼佛他是已經在菩提道場成道之後,真正的、一切的宇宙真理全部得到了,一切戲論全部是滅掉了。所以說,滅諸戲論的主,最大的主,釋迦牟尼佛。這是深觀派的這個祖師的第一代還是佛。

  “普攝衆智勝者妙吉祥”,那麼是繼承釋迦牟尼佛的,深般若的是文殊菩薩,“妙吉祥”就是文殊菩薩。“普攝衆智”,所有的智慧最殊勝的,能夠攝持的,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是代表十方諸佛的智慧,所以說“普攝衆智”,最殊勝的妙吉祥。

  “觀甚深義至聖龍樹師”,那麼再下來真正能夠領會佛的深般若的意思的,佛也授過記的,是龍樹菩薩。所以說,能夠觀這個最深的意思,就是中觀的這個深般若的意思。“至聖”也是聖者,見道以上的,最高的聖者,龍樹菩薩。

  “妙說頂嚴叁尊作白啓”,“頂嚴”,頂上的莊嚴。莊嚴有戴在身上的,有戴在頸上的,在頂上的莊嚴是最高的莊嚴。印度的王,他頂上一個珠,這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是最高的莊嚴品,是不能丟的。那麼,這個頂嚴是最殊勝的莊嚴,我們在南洲的最殊勝的莊嚴,這個叁尊,就是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龍樹菩薩。他們的足下陳白祈禱,要求他們加持我們。

  這是說廣般若派的有幾位祖師,那麼深般若派的也有幾位祖師。這些法流在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裏邊都有它的傳承。所以,在開始菩提道次第攝頌求加持裏頭,都把他們放在裏邊,求他們的加持。根本上師是攝一切的,那麼,裏邊的就分兩派,一個是廣般若的瑜伽派、廣行派;一個是深般若的深觀派,也就是中觀派。這個兩大的傳承上師,都求他們——求加持,加持自己能夠快快成就,身口意叁悉地快快成就。

  好,今天就講到這裏。下一次,書可能印出來了,那麼要其他沒有書的下一次就可以拿書。好。

  

  第二講

  上一次我們講求加持頌,講了歸敬上師,歸敬廣般若的、廣行派傳承師,還有深般若的、深觀派的傳承師,講了兩個。這是求加持,求加持使我們修行有路。我們上次說過,末法時期,衆生的善根薄弱,魔力很強,那麼要修行呢不容易,一定要求加持。自己要努力,再求加持。單是求加持,自己不努力,上次說過,佛菩薩的感是力量極大,但是你沒有持,他加到你身上來,你不持也沒有用。那麼,所以要加持,自己要能持,佛菩薩的加呢,要求,求必定有。

  我們這裏就是上次講的,第一個是歸敬上師,根本的上師是一切衆善的根本,從他那裏得到一切的教法跟修行的方法。那麼,在這個傳承師裏邊,我們漢地宗派很多了,印度的話,總的來說兩個宗派,一個是講緣起的,廣行派;一個是講空性的,深觀派。這兩個就是側重點不同,一個是重在緣起,一個重在性空。那麼總的來說,都是中道。所以說,這裏一個“獲得中道聖者解脫軍”。這個中道就是我們在佛法裏邊的中道法,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

  什麼叫中?真真實實的就叫中,遠離顛倒的,不落兩邊的,這就是中。那麼,正因它是真真實實的,遠離顛倒的,才是不落兩邊。如果它有不正直,有這個顛倒夾在裏頭,他就不能處中道,不是落于空,就是落于有。那麼,這個中道,是佛的緣起性空的根本的法則。

  那麼要悟入中道,我們是兩個門。廣行派從這個唯識的那一個方面進去,它就是用叁自性。這個遍計所執性是虛妄的,不實的;依他起性是緣起法;圓成實性是真實的本來有的。那麼從依他起緣起法裏看,這個依他起的、虛妄的法是沒有的——非有。而真正真實的圓成實性不是沒有,是有的——非無。所以說,非有非無就是不落兩邊,這是中道。

  那麼,在這個中觀派的裏邊看起來,那就是——這個裏邊講的更深一層了。他就是說,緣起當下就是性空。因爲它是本自性空,才能做各式各樣的緣起。如果自性不空的話,就變不出東西來了。那就是說,黑板子沒有擦幹淨的話,就寫不出字的,你寫了是看不清楚的。那麼,正因爲自性是空的,所以緣起。也就是因爲它是緣起,可以證明它沒有自性。因爲它一切法都是靠因緣和合而成的,你離開一個因緣的話,它就要變掉的。那麼,這就是緣起性空的。這個中觀見也好,那個瑜伽的中道觀也好,都是進入實相,這個實相印,真正的佛的緣起性空的道理。

  這兩個派都能夠進入中道。我們上一次講兩個傳承的祖師,都求加持。下邊開始就是菩提道次第的正規的內容出現了。

  

  叁士前導

  能成衆德之體具恩師  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善觀察已恒時奮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偶一獲此圓滿有暇身  最極難得大事了知竟

  日夜恒時決擇心堅固  生起相續不絕求加持

  “能成衆德之體具恩師,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一直到“生起相續不絕求加持”,這是菩提道次第的道前基礎,也叫叁士前導。就是說在修行之前需要、必須的條件,有這樣的條件才能進入叁士道(下士、中士、上士)。要進行修行的話,必定先要這些先決的條件。這個條件沒有的話,上士道修不成,中士道也修不成,乃至下士道也修不成。所以說,要修行必定先具備的一些條件基礎。

  “能成衆德之體具恩師,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能成就我們一切功德的體,就是我們現在具足大恩的師。因爲我們從他那裏知道有叁寶,知道歸依叁寶,也知道依法修行,這是從師那裏得來的。這是特別從感恩的這一方面說,這是恩是特別大的。“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我們要修行,第一步要走得正。那藏地經常有這個話:“初一一錯的話呢,那就不斷地錯,錯到十五,叁十都會錯完。”因爲,你初一當初二的話,初二就是變成初叁了,初叁變初四了,那一直錯到底。所以說,第一步不要錯。我們從科學裏邊說,你假使開始錯一點點,那麼你引伸下去的話,這個距離就越來越大,越來越大,最後你乃至背道而馳都可能。所以說這個第一步的修行的道路就是依止師。

  那麼,這個依止的話就是如理地依止,要如法地依止。假使不如法依止的話,那就是産生很多的毛病。所以說,能夠找到如量的師,就是合格的師,然後如法地去依止他,這個是修行第一步的道路,跨出的第一步。這一步不能跨錯,跨錯了之後,以後就一錯錯到底。那就是說,對這個依止的師,一定要觀察,是不是有功德,沒有功德的師不要依止,一依止的話就要搞錯了。

  那麼,觀察好有功德的師的話,要如法地依止,假使你不如法依止的話,不但是沒有得到好處,反而造很大的罪。因爲你依止了這個師之後,你不聽他的話,甚至跟他唱反調,那麼這個罪是特別大的。你要不依止還可以,依止之後你再跟他兩個反起來幹的話,甚至于不聽話的話,這個罪很大。所以說,如果如理依止,那就是修行非常快,又穩,如果不如理依止,不但修行不成就,還有墮罪。那麼,如何依止呢?這個後面都有。這個頌是攝修用的。修行的時候,你把後面的內涵都知道了,念這個頌,裏邊的意思它都攝在裏邊了。那麼,這個以後我們要廣講的。所以說,現在是把大概意思知道就可以了。

  然後,我們再說“能成衆德之體具恩師”。這個“衆德”,他有哪些德呢?從因上說,戒定慧的功德,這是最根本的。從果上說,斷智悲的功德。那是最總括的。就是因上我們要修戒定慧,果上我們要得到斷德、智德、悲德。

  斷德,一切煩惱習氣斷得幹幹淨淨,等于說一個擺過酒的老酒缸,他把它洗得幹幹淨淨,一點酒氣也沒有了,這才是幹淨。如果你把酒倒完了裏邊還是很濃的酒氣,那是習氣還很重。那麼,這個斷,就是把煩惱斷掉之後習…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