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部是弘扬二乘的,最后五百部是弘扬大乘的。这是很有名的一位论师。

  “庄严南洲”,“庄严”,我们的人头上戴一个花,或者戴一个什么珠,或者戴一个什么东西,金刚钻之类的,做装饰品,感到很庄严。或者我们看到有些少数民族,他们这个妇女头上是珠子重的不得了,戴都戴满的,头都抬不起那个样子,他们认为很好看,庄严。男的也头上插个羽毛、孔雀毛什么插起,总是要使自己庄严。但是,我们这个南洲的庄严是什么呢?却是论师。有了论师,像世亲菩萨这样的论师,那是我们南赡部洲的光荣,是它的庄严。所以说,“庄严南洲”。“善巧天亲主”,善巧说法的天亲菩萨。

  “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这是也是讲这个瑜伽派的一个祖师——解脱军。他得了中道的,得了中道就是说能够通达中观,中观见得到了。这个里边就是说,解脱军跟那个后边的胜军论师都是能够通达中观的。所以说,宗喀巴大师对《现观庄严论》里边,特别注重的四部注解——无着的、世亲的、解脱军的,跟胜军论师的。所以,这个里边我们把他们四位也摆进去。这是宗大师所推崇的四位,瑜伽派的、广般若派的论师。

  “住入信地解脱胜军师”,“信地”,信根成就的。“解脱胜军师”,就是胜军论师。

  这个三位是世间的眼目,世间上的人——凡夫都像瞎了眼睛一样。那么,他们三位等于是给我们做眼睛,引导我们走正路的。得了中道观的人,他就是知见已经进入中道,可以引导我们走路了。如果你没有中观见的话,你自己还走不了正路,怎么引导人家?这三位论师是世间眼目,世间上可以作为我们的眼目。这个三尊,他们的足下陈白祈祷。

  

  归敬深般若传承祖师

  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 普摄众智胜者妙吉祥

  观甚深义至圣龙树师  妙说顶严三尊作白启

  时间到了,我们再讲一个,把这个深观(深般若)的也讲了。这个一个颂,“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无比的善说,就是善巧的说法。“灭诸戏论”,什么叫戏论?世间上的一切法,有高就有低,有生就有灭,有常就有断,有一就有异,有来就有去,这些都是戏论。真正讲的这个中观的道理呢,就是我们龙树菩萨的《中观》的开头的那个颂,“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去。”把一切戏论,这个就是一切戏论的中间的最基本的范畴的这八个都否定掉了,就是“灭诸戏论”。释迦牟尼佛他是已经在菩提道场成道之后,真正的、一切的宇宙真理全部得到了,一切戏论全部是灭掉了。所以说,灭诸戏论的主,最大的主,释迦牟尼佛。这是深观派的这个祖师的第一代还是佛。

  “普摄众智胜者妙吉祥”,那么是继承释迦牟尼佛的,深般若的是文殊菩萨,“妙吉祥”就是文殊菩萨。“普摄众智”,所有的智慧最殊胜的,能够摄持的,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代表十方诸佛的智慧,所以说“普摄众智”,最殊胜的妙吉祥。

  “观甚深义至圣龙树师”,那么再下来真正能够领会佛的深般若的意思的,佛也授过记的,是龙树菩萨。所以说,能够观这个最深的意思,就是中观的这个深般若的意思。“至圣”也是圣者,见道以上的,最高的圣者,龙树菩萨。

  “妙说顶严三尊作白启”,“顶严”,顶上的庄严。庄严有戴在身上的,有戴在颈上的,在顶上的庄严是最高的庄严。印度的王,他顶上一个珠,这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是最高的庄严品,是不能丢的。那么,这个顶严是最殊胜的庄严,我们在南洲的最殊胜的庄严,这个三尊,就是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龙树菩萨。他们的足下陈白祈祷,要求他们加持我们。

  这是说广般若派的有几位祖师,那么深般若派的也有几位祖师。这些法流在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里边都有它的传承。所以,在开始菩提道次第摄颂求加持里头,都把他们放在里边,求他们的加持。根本上师是摄一切的,那么,里边的就分两派,一个是广般若的瑜伽派、广行派;一个是深般若的深观派,也就是中观派。这个两大的传承上师,都求他们——求加持,加持自己能够快快成就,身口意三悉地快快成就。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次,书可能印出来了,那么要其他没有书的下一次就可以拿书。好。

  

  第二讲

  上一次我们讲求加持颂,讲了归敬上师,归敬广般若的、广行派传承师,还有深般若的、深观派的传承师,讲了两个。这是求加持,求加持使我们修行有路。我们上次说过,末法时期,众生的善根薄弱,魔力很强,那么要修行呢不容易,一定要求加持。自己要努力,再求加持。单是求加持,自己不努力,上次说过,佛菩萨的感是力量极大,但是你没有持,他加到你身上来,你不持也没有用。那么,所以要加持,自己要能持,佛菩萨的加呢,要求,求必定有。

  我们这里就是上次讲的,第一个是归敬上师,根本的上师是一切众善的根本,从他那里得到一切的教法跟修行的方法。那么,在这个传承师里边,我们汉地宗派很多了,印度的话,总的来说两个宗派,一个是讲缘起的,广行派;一个是讲空性的,深观派。这两个就是侧重点不同,一个是重在缘起,一个重在性空。那么总的来说,都是中道。所以说,这里一个“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这个中道就是我们在佛法里边的中道法,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

  什么叫中?真真实实的就叫中,远离颠倒的,不落两边的,这就是中。那么,正因它是真真实实的,远离颠倒的,才是不落两边。如果它有不正直,有这个颠倒夹在里头,他就不能处中道,不是落于空,就是落于有。那么,这个中道,是佛的缘起性空的根本的法则。

  那么要悟入中道,我们是两个门。广行派从这个唯识的那一个方面进去,它就是用三自性。这个遍计所执性是虚妄的,不实的;依他起性是缘起法;圆成实性是真实的本来有的。那么从依他起缘起法里看,这个依他起的、虚妄的法是没有的——非有。而真正真实的圆成实性不是没有,是有的——非无。所以说,非有非无就是不落两边,这是中道。

  那么,在这个中观派的里边看起来,那就是——这个里边讲的更深一层了。他就是说,缘起当下就是性空。因为它是本自性空,才能做各式各样的缘起。如果自性不空的话,就变不出东西来了。那就是说,黑板子没有擦干净的话,就写不出字的,你写了是看不清楚的。那么,正因为自性是空的,所以缘起。也就是因为它是缘起,可以证明它没有自性。因为它一切法都是靠因缘和合而成的,你离开一个因缘的话,它就要变掉的。那么,这就是缘起性空的。这个中观见也好,那个瑜伽的中道观也好,都是进入实相,这个实相印,真正的佛的缘起性空的道理。

  这两个派都能够进入中道。我们上一次讲两个传承的祖师,都求加持。下边开始就是菩提道次第的正规的内容出现了。

  

  三士前导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  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偶一获此圆满有暇身  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

  日夜恒时决择心坚固  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一直到“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这是菩提道次第的道前基础,也叫三士前导。就是说在修行之前需要、必须的条件,有这样的条件才能进入三士道(下士、中士、上士)。要进行修行的话,必定先要这些先决的条件。这个条件没有的话,上士道修不成,中士道也修不成,乃至下士道也修不成。所以说,要修行必定先具备的一些条件基础。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能成就我们一切功德的体,就是我们现在具足大恩的师。因为我们从他那里知道有三宝,知道归依三宝,也知道依法修行,这是从师那里得来的。这是特别从感恩的这一方面说,这是恩是特别大的。“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我们要修行,第一步要走得正。那藏地经常有这个话:“初一一错的话呢,那就不断地错,错到十五,三十都会错完。”因为,你初一当初二的话,初二就是变成初三了,初三变初四了,那一直错到底。所以说,第一步不要错。我们从科学里边说,你假使开始错一点点,那么你引伸下去的话,这个距离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最后你乃至背道而驰都可能。所以说这个第一步的修行的道路就是依止师。

  那么,这个依止的话就是如理地依止,要如法地依止。假使不如法依止的话,那就是产生很多的毛病。所以说,能够找到如量的师,就是合格的师,然后如法地去依止他,这个是修行第一步的道路,跨出的第一步。这一步不能跨错,跨错了之后,以后就一错错到底。那就是说,对这个依止的师,一定要观察,是不是有功德,没有功德的师不要依止,一依止的话就要搞错了。

  那么,观察好有功德的师的话,要如法地依止,假使你不如法依止的话,不但是没有得到好处,反而造很大的罪。因为你依止了这个师之后,你不听他的话,甚至跟他唱反调,那么这个罪是特别大的。你要不依止还可以,依止之后你再跟他两个反起来干的话,甚至于不听话的话,这个罪很大。所以说,如果如理依止,那就是修行非常快,又稳,如果不如理依止,不但修行不成就,还有堕罪。那么,如何依止呢?这个后面都有。这个颂是摄修用的。修行的时候,你把后面的内涵都知道了,念这个颂,里边的意思它都摄在里边了。那么,这个以后我们要广讲的。所以说,现在是把大概意思知道就可以了。

  然后,我们再说“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这个“众德”,他有哪些德呢?从因上说,戒定慧的功德,这是最根本的。从果上说,断智悲的功德。那是最总括的。就是因上我们要修戒定慧,果上我们要得到断德、智德、悲德。

  断德,一切烦恼习气断得干干净净,等于说一个摆过酒的老酒缸,他把它洗得干干净净,一点酒气也没有了,这才是干净。如果你把酒倒完了里边还是很浓的酒气,那是习气还很重。那么,这个断,就是把烦恼断掉之后习…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