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气要断完。那就是说,等于把里边的酒气还要洗得干干净净,一点也没有,这才是算干净的。
智德,一切的智慧,都要成就。不但是修行的智慧,乃至度众生的智慧,都要有。有一个智慧不够的话,那一类的众生你就不能度。佛在世的时候,佛经常给人讲经说法,很多人都听了佛的话,非常感到满意。因为,他说的话都是恰得其好的,一切都是他们最高的智慧也得不到的。其中有个放牛娃,他就想了,佛是王宫出身的,他学了很多,也修了很多的行,定慧都会有。这些他们问他,自然他能说。但是农村里边放牛的事情,他从来没干过,看他能不能讲。他就故意跑到佛面前,他说:“我是放牛的,请你佛慈悲,教我一下放牛该要怎么样子做。”结果佛毫不思索,就跟他很慈悲地说,你要把牛放好,应当第一怎么做,第二怎么做,说了好几条。这个牛娃子一听的话,大吃一惊。佛说的,有些他(放牛娃)是知道的,有些还有很多他不知道的,而且非常正确的。这个佛的智慧,不但是出世间的智慧,世间的学问的智慧,乃至放牛的一些法则,都能够知道一清二楚。一切智,什么智慧都有了。这个智慧是彻底的,圆满的。
那么,悲心,就是说,二乘的罗汉,他自己出了生死之后,他就再不来这个世间的苦地方受苦了。那么,很多众生他是度不了。有的众生,有缘的他是度走了。但是,其他还有那么多的,他就管不了那么多。但是佛就是修菩萨行的。他发的愿,菩提心,一切众生都要度完。地藏菩萨,地狱有众生的话,有一个众生在地狱,他就不离开地狱。那么,这样子悲心是彻底的悲心,也是圆满的大悲心。
所以说从果上来说,断的功德,智慧的功德跟悲心的功德都能够具足。那么,这样子,因果的功德都能够使我成就的体,就是我们具足大恩的师父。所以,这样的师父,应当如理地依止他,这是修行的道第一步走正了。如果你不如理依止的话,或者是找错了善知识,那修行第一步就走错了。一错就错到底,这个问题很重要,所以特别地修行之前,要把这个事情先提出来——依止法。我们说依止法是不是宗喀巴大师想出来的呢?不是的。这是佛说的,主要地依据《大般若经》、《现观庄严论》等等大经大论里边来的。
“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这个道理你好好地观察。我们听经不但是闻,听的时候,谛听谛听,要耳朵专门地仔细听,心里一个念头地听。听经的方式,还有很多的条件,以后我们后边要讲。一般听了之后要观察思惟。这个道理,就是依止善知识的道理,依止得对了,成佛就快,又稳。如果依止错了,那就是不但是成不了道,还要下恶道受苦。这个道理好好地观察,好好地思惟,得到决定之后,那就是“恒时奋殷勤”,那就要去行动了。思想决定之后,行动就产生了。“恒时”,经常地,不断地。“殷勤”就是起极大的精进心。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要极大的恭敬心来依止,如法地依止。这个恐怕有困难,做不到——求加持,求上师三宝的加持,祖师的加持,使我能够做到。因为我们说依止师,这个道理确实很困难的。因为我们开始依止一个善知识,只看他的功德,那个时候,依止的时候,非常虔诚,非常恭敬,甚至于可以过份地做。但是,时间一久,因为众生都有烦恼,你以烦恼的眼光去看善知识,就是这个善知识是好的,也可以看出毛病来。那么,你时间久了,毛病越看越多了,那要依止的话,就依止不住了,甚至于要起反调,甚至于吵架,甚至于斗争,什么都会来了。这个师弟不和合,是魔事品,在《大般若经》里边就讲这个道理。一切魔的最大的起作用,就在把你师弟的关系搞坏了。把师弟搞坏了之后,不和合了,那很多的法事就做不成了,传承也会断掉了,这个就是最大的魔。那么,我们要警惕。因为要防止这些不如法的依止,或者魔的这个加持——使你破坏你的依止呢,要作大恭敬依止,要这样子恭恭敬敬依止求加持,希望能够加持我能够做到大恭敬的依止。
“偶一获此圆满有暇身,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日夜恒时决择心坚固,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那我们依止了善知识之后干什么呢?是不是依止他之后求他给我们在世间上能够福气大、名气大、地位高,是不是求这些呢?不是。我们要求什么?下边就是。
“偶一获此有暇圆满身”,我们这一世投了人身,得到圆满的有暇身,这个后边要广讲。“有暇身”,八个有暇,不在八难里边。既不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不是盲聋喑哑,也不是世智辩聪,也不是无想天,也不是北俱卢洲,也不是佛不出世的时候。这八个难都除掉了,我们现在正是修行的好的机会。那么,内边有五个圆满,外边有五个圆满,一共十个圆满,我们也得到了。内边五个圆满呢,就自己不是残废的,不是盲聋喑哑的,是有智慧能够接受佛法的,也生在有佛的四众的地方,这些条件后头都要广讲。内外十个圆满都得到,八个有暇,离开八难的有暇身也得到,这是学的最好的机会。
我们在轮回生死中,要得到这么一个有暇圆满这么的身,那就是说在无量亿劫里边(2B)偶尔得到一次的。在《法华经》里边就是说,一个瞎了的乌龟,它在大海的波涛之中,给它冲来冲去,冲上冲下的,受极大的苦。偶然地在海面上碰到一块木板,这个木板有一个孔,有一个眼眼,它要把头从这个木板的眼眼里边伸出去,伸到海面上。这个头在木板上了,就不会给那个海水里边冲下去了,可以透气了。这个是多难得的机会呢?那么大海之中,哪有机会找到一块浮在面上的木板呢?这个木板一个洞洞,一个乌龟瞎掉的,又怎么知道头从孔孔里钻出去呢?这个都是极难得的机会,千载难逢的。那么,现在这样难得的机会,这样的身体我们在座的都得到了,那么这个事情就不要放过了。
“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这个是最难得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好不容易。那么,我这个身体感了之后做什么用呢?是享受世间的快乐吗?还是好好修行呢?这个道理要好好想了。
“日夜恒时决择心坚固”,把这个道理,白天黑夜地决择,“决择”就是说考虑这个问题。照严格的说,决是决断,择是简择。决断就是说把一些怀疑的事情断掉,简择就是说哪个对哪个不对,把它搞清楚。那么,这个道理白天黑夜地把它这样子地慎重地考虑,考虑清楚。
“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那么,这样子的坚固的心要使它生起,就是修行的心,要使它生起来。生起之后,不是生一下子断掉了算数,生起之后还要连续下去。连续下去不是连续半天一天,“不绝”,不断地连续下去。就是这个道念要把它——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有暇身,这个念头要把它经常生起,不要把这一辈子浪费掉了。多难得的圆满有暇的身,如果你这一辈子糊里糊涂地搓麻将,打扑克,做工作赚钱,吃喝玩乐,混过之后呢到你死掉以后,再要得到这个身体来修行是来不及了。等于说,我们好容易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跑到宝山上。你在宝山上到了之后,不去采宝,却是在玩乐,吃喝,打扑克,打麻将。等到你要回去了,什么宝也没拿走。这个你就可惜了。这一去不是你自己要回去,无常大鬼把你摄回去了,那要摄到轮回六道去,再去受苦去了。你再要想这个这样子一个身体来修行呢,那不晓得要等到哪一个辈子才能够碰到。所以说,这个机会难得的事情一定要考虑成熟,不要轻轻放过。
这是三士前导,也就是道前基础。有这么一个有暇圆满的身,也能够得到如法的师父,自己如理依止之后,那就是赶快进道。进什么道?我们的念书一样的,从小学,中学,大学一步步念上去。开始要进入下士道。下边就是下士道的内涵。
下士道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惟
死已如影随形黑白业 引起后果决定获不异
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 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
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 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
什么叫下士道,我们先来说一下。下士道在《道炬论》——就是我们宗喀巴大师他作菩提道次第,远的是根据这个《现观庄严论》,近的是根据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道炬论》里边他就讲下士道,是这么说的:“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假使以各式各样的方便,假使“以诸方便”,为于生死乐,在生死里边要避苦就乐,自己希望自利,就是只求自己的在生死里边不受苦,得人天之乐的,这一种人叫下士。这是《道炬论》里边这么说,下士道的就是这样子。
那么,《俱舍论》我们学过了,大家都学过的。 《俱舍论》里边也有下士,什么叫下士呢?下士唯求乐。下士他在轮回里边,感到三恶道是苦,只要求能够离开三恶道,求人天之乐,这样子的人叫下士。我们先把下士搞清楚。就是说求乐的,求生死中的乐。生死里边三恶道是苦,人天是比较起来是快乐的。那么,要求生死里边的快乐,不是出世的快乐。出世的快乐那是高一层了,中士道以上。那么,在生死里边,还没有出生死,里边你不要做那些坏事,不堕入三恶道,这样子的人是下士,求人天的安乐。当然,我们说人天安乐不是彻底的,就算数了。得了人天身还要修佛法,进入中士道,上士道,乃至成佛,这个。严格地说,这样子的人才叫下士。就是以人天的圆满身来修行的,第一步要避开三恶道,三恶道是八无暇,是八难,不能修行的。
那么,下士要修什么东西呢?就是无常,要观苦,要归依三宝,要明业果。这个四科后边都有。现在是总的提一下,那么也是说摄修的时候,把这个颂一念,后边的一些详细的内涵都摄在这个颂里了。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第一个我们要知道无常,概念一定要把它抓好。一切法,佛的三法印,“诸行无常”。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个是可以保住不变的,这个是宇宙的客观的规律,不可破的。现在讲辩证法,也是这么说的,一切法都在变动,不会停下来的,那…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