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氣要斷完。那就是說,等于把裏邊的酒氣還要洗得幹幹淨淨,一點也沒有,這才是算幹淨的。
智德,一切的智慧,都要成就。不但是修行的智慧,乃至度衆生的智慧,都要有。有一個智慧不夠的話,那一類的衆生你就不能度。佛在世的時候,佛經常給人講經說法,很多人都聽了佛的話,非常感到滿意。因爲,他說的話都是恰得其好的,一切都是他們最高的智慧也得不到的。其中有個放牛娃,他就想了,佛是王宮出身的,他學了很多,也修了很多的行,定慧都會有。這些他們問他,自然他能說。但是農村裏邊放牛的事情,他從來沒幹過,看他能不能講。他就故意跑到佛面前,他說:“我是放牛的,請你佛慈悲,教我一下放牛該要怎麼樣子做。”結果佛毫不思索,就跟他很慈悲地說,你要把牛放好,應當第一怎麼做,第二怎麼做,說了好幾條。這個牛娃子一聽的話,大吃一驚。佛說的,有些他(放牛娃)是知道的,有些還有很多他不知道的,而且非常正確的。這個佛的智慧,不但是出世間的智慧,世間的學問的智慧,乃至放牛的一些法則,都能夠知道一清二楚。一切智,什麼智慧都有了。這個智慧是徹底的,圓滿的。
那麼,悲心,就是說,二乘的羅漢,他自己出了生死之後,他就再不來這個世間的苦地方受苦了。那麼,很多衆生他是度不了。有的衆生,有緣的他是度走了。但是,其他還有那麼多的,他就管不了那麼多。但是佛就是修菩薩行的。他發的願,菩提心,一切衆生都要度完。地藏菩薩,地獄有衆生的話,有一個衆生在地獄,他就不離開地獄。那麼,這樣子悲心是徹底的悲心,也是圓滿的大悲心。
所以說從果上來說,斷的功德,智慧的功德跟悲心的功德都能夠具足。那麼,這樣子,因果的功德都能夠使我成就的體,就是我們具足大恩的師父。所以,這樣的師父,應當如理地依止他,這是修行的道第一步走正了。如果你不如理依止的話,或者是找錯了善知識,那修行第一步就走錯了。一錯就錯到底,這個問題很重要,所以特別地修行之前,要把這個事情先提出來——依止法。我們說依止法是不是宗喀巴大師想出來的呢?不是的。這是佛說的,主要地依據《大般若經》、《現觀莊嚴論》等等大經大論裏邊來的。
“善觀察已恒時奮殷勤,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這個道理你好好地觀察。我們聽經不但是聞,聽的時候,谛聽谛聽,要耳朵專門地仔細聽,心裏一個念頭地聽。聽經的方式,還有很多的條件,以後我們後邊要講。一般聽了之後要觀察思惟。這個道理,就是依止善知識的道理,依止得對了,成佛就快,又穩。如果依止錯了,那就是不但是成不了道,還要下惡道受苦。這個道理好好地觀察,好好地思惟,得到決定之後,那就是“恒時奮殷勤”,那就要去行動了。思想決定之後,行動就産生了。“恒時”,經常地,不斷地。“殷勤”就是起極大的精進心。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要極大的恭敬心來依止,如法地依止。這個恐怕有困難,做不到——求加持,求上師叁寶的加持,祖師的加持,使我能夠做到。因爲我們說依止師,這個道理確實很困難的。因爲我們開始依止一個善知識,只看他的功德,那個時候,依止的時候,非常虔誠,非常恭敬,甚至于可以過份地做。但是,時間一久,因爲衆生都有煩惱,你以煩惱的眼光去看善知識,就是這個善知識是好的,也可以看出毛病來。那麼,你時間久了,毛病越看越多了,那要依止的話,就依止不住了,甚至于要起反調,甚至于吵架,甚至于鬥爭,什麼都會來了。這個師弟不和合,是魔事品,在《大般若經》裏邊就講這個道理。一切魔的最大的起作用,就在把你師弟的關系搞壞了。把師弟搞壞了之後,不和合了,那很多的法事就做不成了,傳承也會斷掉了,這個就是最大的魔。那麼,我們要警惕。因爲要防止這些不如法的依止,或者魔的這個加持——使你破壞你的依止呢,要作大恭敬依止,要這樣子恭恭敬敬依止求加持,希望能夠加持我能夠做到大恭敬的依止。
“偶一獲此圓滿有暇身,最極難得大事了知竟。日夜恒時決擇心堅固,生起相續不絕求加持。”那我們依止了善知識之後幹什麼呢?是不是依止他之後求他給我們在世間上能夠福氣大、名氣大、地位高,是不是求這些呢?不是。我們要求什麼?下邊就是。
“偶一獲此有暇圓滿身”,我們這一世投了人身,得到圓滿的有暇身,這個後邊要廣講。“有暇身”,八個有暇,不在八難裏邊。既不是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也不是盲聾喑啞,也不是世智辯聰,也不是無想天,也不是北俱盧洲,也不是佛不出世的時候。這八個難都除掉了,我們現在正是修行的好的機會。那麼,內邊有五個圓滿,外邊有五個圓滿,一共十個圓滿,我們也得到了。內邊五個圓滿呢,就自己不是殘廢的,不是盲聾喑啞的,是有智慧能夠接受佛法的,也生在有佛的四衆的地方,這些條件後頭都要廣講。內外十個圓滿都得到,八個有暇,離開八難的有暇身也得到,這是學的最好的機會。
我們在輪回生死中,要得到這麼一個有暇圓滿這麼的身,那就是說在無量億劫裏邊(2B)偶爾得到一次的。在《法華經》裏邊就是說,一個瞎了的烏龜,它在大海的波濤之中,給它沖來沖去,沖上沖下的,受極大的苦。偶然地在海面上碰到一塊木板,這個木板有一個孔,有一個眼眼,它要把頭從這個木板的眼眼裏邊伸出去,伸到海面上。這個頭在木板上了,就不會給那個海水裏邊沖下去了,可以透氣了。這個是多難得的機會呢?那麼大海之中,哪有機會找到一塊浮在面上的木板呢?這個木板一個洞洞,一個烏龜瞎掉的,又怎麼知道頭從孔孔裏鑽出去呢?這個都是極難得的機會,千載難逢的。那麼,現在這樣難得的機會,這樣的身體我們在座的都得到了,那麼這個事情就不要放過了。
“最極難得大事了知竟”,這個是最難得的事情,我已經知道了,好不容易。那麼,我這個身體感了之後做什麼用呢?是享受世間的快樂嗎?還是好好修行呢?這個道理要好好想了。
“日夜恒時決擇心堅固”,把這個道理,白天黑夜地決擇,“決擇”就是說考慮這個問題。照嚴格的說,決是決斷,擇是簡擇。決斷就是說把一些懷疑的事情斷掉,簡擇就是說哪個對哪個不對,把它搞清楚。那麼,這個道理白天黑夜地把它這樣子地慎重地考慮,考慮清楚。
“生起相續不絕求加持”。那麼,這樣子的堅固的心要使它生起,就是修行的心,要使它生起來。生起之後,不是生一下子斷掉了算數,生起之後還要連續下去。連續下去不是連續半天一天,“不絕”,不斷地連續下去。就是這個道念要把它——好不容易得到一個有暇身,這個念頭要把它經常生起,不要把這一輩子浪費掉了。多難得的圓滿有暇的身,如果你這一輩子糊裏糊塗地搓麻將,打撲克,做工作賺錢,吃喝玩樂,混過之後呢到你死掉以後,再要得到這個身體來修行是來不及了。等于說,我們好容易經過很多的艱難困苦跑到寶山上。你在寶山上到了之後,不去采寶,卻是在玩樂,吃喝,打撲克,打麻將。等到你要回去了,什麼寶也沒拿走。這個你就可惜了。這一去不是你自己要回去,無常大鬼把你攝回去了,那要攝到輪回六道去,再去受苦去了。你再要想這個這樣子一個身體來修行呢,那不曉得要等到哪一個輩子才能夠碰到。所以說,這個機會難得的事情一定要考慮成熟,不要輕輕放過。
這是叁士前導,也就是道前基礎。有這麼一個有暇圓滿的身,也能夠得到如法的師父,自己如理依止之後,那就是趕快進道。進什麼道?我們的念書一樣的,從小學,中學,大學一步步念上去。開始要進入下士道。下邊就是下士道的內涵。
下士道
身命動搖猶如水中泡 迅急滅壞必死應思惟
死已如影隨形黑白業 引起後果決定獲不異
如是知已一切諸惡業 細而又細亦複令斷離
衆善資糧究竟能修成 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
什麼叫下士道,我們先來說一下。下士道在《道炬論》——就是我們宗喀巴大師他作菩提道次第,遠的是根據這個《現觀莊嚴論》,近的是根據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道炬論》裏邊他就講下士道,是這麼說的:“若以諸方便,唯于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爲下士。”假使以各式各樣的方便,假使“以諸方便”,爲于生死樂,在生死裏邊要避苦就樂,自己希望自利,就是只求自己的在生死裏邊不受苦,得人天之樂的,這一種人叫下士。這是《道炬論》裏邊這麼說,下士道的就是這樣子。
那麼,《俱舍論》我們學過了,大家都學過的。 《俱舍論》裏邊也有下士,什麼叫下士呢?下士唯求樂。下士他在輪回裏邊,感到叁惡道是苦,只要求能夠離開叁惡道,求人天之樂,這樣子的人叫下士。我們先把下士搞清楚。就是說求樂的,求生死中的樂。生死裏邊叁惡道是苦,人天是比較起來是快樂的。那麼,要求生死裏邊的快樂,不是出世的快樂。出世的快樂那是高一層了,中士道以上。那麼,在生死裏邊,還沒有出生死,裏邊你不要做那些壞事,不墮入叁惡道,這樣子的人是下士,求人天的安樂。當然,我們說人天安樂不是徹底的,就算數了。得了人天身還要修佛法,進入中士道,上士道,乃至成佛,這個。嚴格地說,這樣子的人才叫下士。就是以人天的圓滿身來修行的,第一步要避開叁惡道,叁惡道是八無暇,是八難,不能修行的。
那麼,下士要修什麼東西呢?就是無常,要觀苦,要歸依叁寶,要明業果。這個四科後邊都有。現在是總的提一下,那麼也是說攝修的時候,把這個頌一念,後邊的一些詳細的內涵都攝在這個頌裏了。
“身命動搖猶如水中泡”,第一個我們要知道無常,概念一定要把它抓好。一切法,佛的叁法印,“諸行無常”。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的,沒有一個是可以保住不變的,這個是宇宙的客觀的規律,不可破的。現在講辯證法,也是這麼說的,一切法都在變動,不會停下來的,那…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