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63

  ..續本文上一頁的《文殊五字真言》的咒,這個就是加持我們得根本智的;那麼白文殊的咒是加持我們的記憶力的;這個紅黃四臂文殊的《真實名經》,昨天我們傳的那個咒,那是加持速疾智,使我們的反應快,腦筋能夠敏捷。這是功能不同,但是都是屬于智慧。

  我們有的人就著急于速疾智,著急于記憶力,你根本智是根本的,你根本智沒有搞好,智拼命地去求的話,求得來也不是正路上的東西。你說你根本智沒得到,一切法空性的道理一點也不懂,你把記憶力很強,那你去背古文,背什麼東西了,很行,那你搞什麼去了?搞世間法去了,不是在法上搞了。那麼你要根本智一定的成就之後,然後搞這些,那是法相上的事情了,那就是正道。

  所以說,我們主次要分明,修一個法,哪是主要的,哪是次要的,一定要抓住,把主要的抓住,不要喧賓奪主;把主要的放開了,偏偏去搞支末的東西了,那就是喧賓奪主,顛倒了。能夠掌握這個的很少,總是自己有偏心,自己對哪個法相應,就拼命去搞,甚至于什麼東西都放下,就搞那一個法去了。結果,就像一個人,你這個手臂是非常粗壯,很強壯,那個腳杆杆瘦得來一點點大,不發育了,全部都發育到手上來了,這個人像啥東西呢?畸形。或者是腦筋拼命用,頭大得來像一個大頭鬼,身上一點點大,不運動,專門動腦筋,這又是一個畸形的人,都是不正常的。

  那麼,我們要正常發展呢,就要平均地發展,依我們佛的教導。佛的教導,我們離開佛那麼遠,怎麼辦呢?傳承的教導。傳承的教導是根據佛傳下來的,一代代祖師傳下來的,它有一定的規模。每一個法流,它有它的規模,它有它的做法,它有它的見地,每一個,你照一個去做,都會成功。你要是摻的話,東摻西摻的,那你沒有這個本事,就不會成功。如果你是大菩薩,像世親菩薩一樣,他經過有部、經部,他自己創了一個俱舍宗,這也能成功。但是,我們不是世親,那你東摻西摻地就摻了一個糊裏糊塗。

  東北有一個居士,他打電話給我,他說:“碰到個難題,怎麼辦呢?”我說:“什麼難題?”他說他以前是黃教灌頂的,《菩提道次第》也聽過,跑到一個紅教地方又灌了一個頂,他們說《菩提道次第》是不了義的。那麼好了,他說:“我到底說了義、不了義呢?說了義的,紅教的頂,叁昧耶戒違背了,紅教說不了義的嘛;我說不了義的,黃教的頂,叁昧耶戒又違背了,黃教說了義的嘛。那我怎麼辦呢?”我說:“哪個叫你東灌西灌的?”我灌的一個頂,都是黃教的頂,我很簡單,我跟你說了義的,我一點也不害怕,我只有一個叁昧耶戒,是了義的。你搞了那麼多叁昧耶戒,你這個了義,那個不了義,把你夾在中間,你說不說話,不說話,你肚裏還要說話,到底是了義、不了義,你心裏總還有個決定。你說:“我也不確定,我糊裏糊塗,腦筋停下來”,那成啥東西了!

  所以說,你自己東求西求,求了一個,沒有辦法了。這個就是東求西求也——我們說,法當然很好,但是有個次第,你一個法也沒學好,你東搞西搞,搞得你——好了,進也不對,退也不對,那怎麼辦呢?你問我,我也沒辦法了,我沒有你這個經驗,我是很簡單,我了義的,就是了義的,而且絕對了義的、究竟了義的——可以加很多形容詞——最高的了義的。

  這是趣菩提、到涅槃的道。“根本智之能作”,就是根本智的功能、作用,這是能證真。根本智證什麼?證一切法空性(真如)。那麼,其他的,後得智,就是證一切法相、緣起的事情。這是道,根本智,這裏說的。

  

  丙二 道品(叁十七)——于現在煩惱種子之習氣,能作斷離之加行法,依不顛倒之理念隨順之,爲建立佛法不可離之修行方法。

  “道品——于現在煩惱種子之習氣,能作斷離之加行法。”就是斷煩惱的那些方法。“依不顛倒之理念隨順之”,不顛倒的理念,就是四念處、四正勤,那些知見,來跟到它去修,隨順。我們現在的思想跟四念處完全反的,四念處“觀身不淨”,我們說身是淨,拼命追求,貪;那麼“觀受是苦”,我們拼命追求快樂、幸福,都是要追求那個;“觀心無常”,我們都是要常,世間上都要萬古昌盛、海石不渝,等等,海枯石爛不變等等——這個話最會說,說了之後,沒有一個兌現的——你說不變,第二天就變!我們經常看到他們世間上的男女,好的時候好得不得了:“再也不變,海枯石爛不改變”,第二天其他對象找到了,看到像仇人一樣,吵起來、鬧起來、打起來了——這個都是假的,無常,哪有個常的呢?

  “爲建立佛法不可離之修行方法”,這些是,修行,一定要依據它們作爲我們的標准,道品——很多的品類差別,叫道品,就是下邊就要講的叁十七個道品了。這個都是我們修行一定要依靠的,那就是說,不管你是根本乘、根本的大乘、密乘,都要依靠這些,離開這個,就沒有佛法了。這個四念處,從頭到底——開始下手學,一直到成佛,都是圓滿這個四念處。

  

  丙叁 道成辦——心之住理現證, 能于叁學之加行等成辦。

  成辦什麼?成辦戒定慧叁學。“住理”,那些如理的事情能夠證到,就是證到那些空性、緣起的道理。證到這個道理之後,成辦叁學,戒定慧都能夠成功了。

  

  丙四 道決定獲——修行解脫之法時,能作盡苦之道,于此諸法之加行能作。

  那麼我們說,這個決定可以成功,那就是“道決定獲”了。就是說,依“修行解脫”,修行解脫的法的時候,能夠“盡苦之道”,能夠把一切苦都除掉,這些加行,決定做得到的。那麼,就是佛說的——以前不是有人說,好象說佛說苦集滅道——佛是叁轉:第一個轉,是示轉,告訴你世間上有苦,這是煩惱;它的因就是煩惱業;煩惱業滅掉了,就得到個最好的境界,是滅谛;你要達到滅谛,用道,如何達到滅谛呢?修道。這是把四谛的還滅的方法說一下,但是,這個還沒跟人聯系起來。

  第二次轉的時候,稍微鈍一點的人,就把它聯系起來,他說:“這是“苦”,你要知道,這個苦並不是擺在那裏就算了,你要去知道。這是“集”,這是你要去斷掉。這是“滅”,你要去證。這是“道”,你要去修”,把人聯系起來了。

  最後,佛第叁轉,有人還懷疑,知道——能不能知道完呢?集谛去斷,能不能斷完呢?滅谛證,到底證不證得到呢?道去修,到底修不修得起呢?佛就跟他說:“此是“苦”,我已知,這個苦是能夠知道的,我就知道完了,就是做得到的。做得到的,哪個作證呢?就是我了,我什麼都知道了。此是“集”,我已斷,這個集是斷得掉的,我就是斷掉的人,你說斷不斷得掉——不要懷疑,我就斷掉了。此是“滅”,我已證,這個滅谛能不能證?能證,怎麼能證?我就證到了,那我就是一個證道的人,那就是可以證到的。此是“道”,我已修,這個道,你說到底修了能不能成功——能成功,怎麼?我就是修成功的人。”這個佛自己做一個證人,告訴我們:放心好了,不要懷疑!佛自己親身經驗,都能夠做到的。那麼,這裏也是這個意思,“道決定獲”,都決定能夠做到的。

  

  頌 道者趣菩提 體智之能作 道品多屬用 順理諸方便

  戒定慧等學 心住理能行 由修解脫行 能生盡苦智

  “道者趣菩提”,什麼叫道呢?“趣菩提”之道。“體智”就是根本智,是“體智之能作”,是這個根本智的功能作用。“道品多屬用”,道品是它的用途。“順理諸方便”,是順了這個真理的一些方式方法——方便。“戒定慧等學,心住理能行”,那就是道成辦。這個叁學,我們在心能夠證到那些真理之後,就能做到叁學,決定能夠成辦的。“由修解脫行,能生盡苦智”,你就是道決定獲了,你只要能夠修解脫的那些方法,決定能夠盡苦。盡苦智就是說,阿羅漢或者是佛,他要得了無學道之後,第一個智慧就是盡苦智,一切苦都盡掉了,一切煩惱都燒完了。那麼,盡苦智就是道決定能得到的,盡苦智就是成功得到解脫道的——無學的解脫道的一個智慧,決定能得到,那就是能夠解脫了。那麼,這是把前面四個相總結一下。下邊,是廣講道品。

  

  甲二 叁十七助道品

  

  叁十七道品,先是看一個表。這叁十七助道品,它的前面“叁四、二五、只七、單八”,好記。叁十七裏邊我們要記起來,怎麼記呢?有叁個四,兩個五,一個七,一個八。

  叁個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兩個五,五根、五力;

  只七,就是七覺支;

  單八,就是八正道。

  這個就是把叁十七道品,用數字把它記住(法數)。法相法數在佛教裏很重要,每一個法,它的法相要記住,它的數也要記住。五蘊,什麼叫五蘊?蘊是“積聚義”;蘊有幾個?決定是五個,不能是六個,也不能是四個。那麼十二處,處是色的“生長門義”,那麼多少處?十二個處,不能十叁。那麼,十八界一樣的,決定是十八。

  略釋

  這裏是叁個“四”,我們先看四念處。

  “觀身不淨”,這是四個顛倒,凡夫有四個顛倒,我們把它糾正過來,修四念處。觀身,我們凡夫看身是淨的,告訴你不淨的。凡夫都是貪著樂受,希望得樂,都是追求幸福生活,等等,這個世間上都在追求這些,那幸福麼就是樂了,那麼你追求,就是有樂受可以追求,結果你照佛教一看,根本沒有樂!什麼受都是苦!那你還追求什麼幸福呢?所以說,“觀受是苦”——凡是受就是苦。

  下邊是“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個“觀心無常”,一般說,大家都知道,很容易體驗——今天早上打的念頭,晚上就改變了;以前最執著的東西,後來就放下了;以前看不起的人,現在你非常推崇,這哪一個是常的呢?還有的人,他以前——我們說,有些人,韓愈這一類人是以前辟佛的,後來又信佛了;也有一些,我們現在有些,文革的時候,這些是出家的佛教徒,結果在文革的時候,他就站出來謗佛,等等,這些都是無常。“觀法無我…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