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63

  ..续本文上一页的《文殊五字真言》的咒,这个就是加持我们得根本智的;那么白文殊的咒是加持我们的记忆力的;这个红黄四臂文殊的《真实名经》,昨天我们传的那个咒,那是加持速疾智,使我们的反应快,脑筋能够敏捷。这是功能不同,但是都是属于智慧。

  我们有的人就着急于速疾智,着急于记忆力,你根本智是根本的,你根本智没有搞好,智拼命地去求的话,求得来也不是正路上的东西。你说你根本智没得到,一切法空性的道理一点也不懂,你把记忆力很强,那你去背古文,背什么东西了,很行,那你搞什么去了?搞世间法去了,不是在法上搞了。那么你要根本智一定的成就之后,然后搞这些,那是法相上的事情了,那就是正道。

  所以说,我们主次要分明,修一个法,哪是主要的,哪是次要的,一定要抓住,把主要的抓住,不要喧宾夺主;把主要的放开了,偏偏去搞支末的东西了,那就是喧宾夺主,颠倒了。能够掌握这个的很少,总是自己有偏心,自己对哪个法相应,就拼命去搞,甚至于什么东西都放下,就搞那一个法去了。结果,就像一个人,你这个手臂是非常粗壮,很强壮,那个脚杆杆瘦得来一点点大,不发育了,全部都发育到手上来了,这个人像啥东西呢?畸形。或者是脑筋拼命用,头大得来像一个大头鬼,身上一点点大,不运动,专门动脑筋,这又是一个畸形的人,都是不正常的。

  那么,我们要正常发展呢,就要平均地发展,依我们佛的教导。佛的教导,我们离开佛那么远,怎么办呢?传承的教导。传承的教导是根据佛传下来的,一代代祖师传下来的,它有一定的规模。每一个法流,它有它的规模,它有它的做法,它有它的见地,每一个,你照一个去做,都会成功。你要是掺的话,东掺西掺的,那你没有这个本事,就不会成功。如果你是大菩萨,像世亲菩萨一样,他经过有部、经部,他自己创了一个俱舍宗,这也能成功。但是,我们不是世亲,那你东掺西掺地就掺了一个糊里糊涂。

  东北有一个居士,他打电话给我,他说:“碰到个难题,怎么办呢?”我说:“什么难题?”他说他以前是黄教灌顶的,《菩提道次第》也听过,跑到一个红教地方又灌了一个顶,他们说《菩提道次第》是不了义的。那么好了,他说:“我到底说了义、不了义呢?说了义的,红教的顶,三昧耶戒违背了,红教说不了义的嘛;我说不了义的,黄教的顶,三昧耶戒又违背了,黄教说了义的嘛。那我怎么办呢?”我说:“哪个叫你东灌西灌的?”我灌的一个顶,都是黄教的顶,我很简单,我跟你说了义的,我一点也不害怕,我只有一个三昧耶戒,是了义的。你搞了那么多三昧耶戒,你这个了义,那个不了义,把你夹在中间,你说不说话,不说话,你肚里还要说话,到底是了义、不了义,你心里总还有个决定。你说:“我也不确定,我糊里糊涂,脑筋停下来”,那成啥东西了!

  所以说,你自己东求西求,求了一个,没有办法了。这个就是东求西求也——我们说,法当然很好,但是有个次第,你一个法也没学好,你东搞西搞,搞得你——好了,进也不对,退也不对,那怎么办呢?你问我,我也没办法了,我没有你这个经验,我是很简单,我了义的,就是了义的,而且绝对了义的、究竟了义的——可以加很多形容词——最高的了义的。

  这是趣菩提、到涅槃的道。“根本智之能作”,就是根本智的功能、作用,这是能证真。根本智证什么?证一切法空性(真如)。那么,其他的,后得智,就是证一切法相、缘起的事情。这是道,根本智,这里说的。

  

  丙二 道品(三十七)——于现在烦恼种子之习气,能作断离之加行法,依不颠倒之理念随顺之,为建立佛法不可离之修行方法。

  “道品——于现在烦恼种子之习气,能作断离之加行法。”就是断烦恼的那些方法。“依不颠倒之理念随顺之”,不颠倒的理念,就是四念处、四正勤,那些知见,来跟到它去修,随顺。我们现在的思想跟四念处完全反的,四念处“观身不净”,我们说身是净,拼命追求,贪;那么“观受是苦”,我们拼命追求快乐、幸福,都是要追求那个;“观心无常”,我们都是要常,世间上都要万古昌盛、海石不渝,等等,海枯石烂不变等等——这个话最会说,说了之后,没有一个兑现的——你说不变,第二天就变!我们经常看到他们世间上的男女,好的时候好得不得了:“再也不变,海枯石烂不改变”,第二天其他对象找到了,看到像仇人一样,吵起来、闹起来、打起来了——这个都是假的,无常,哪有个常的呢?

  “为建立佛法不可离之修行方法”,这些是,修行,一定要依据它们作为我们的标准,道品——很多的品类差别,叫道品,就是下边就要讲的三十七个道品了。这个都是我们修行一定要依靠的,那就是说,不管你是根本乘、根本的大乘、密乘,都要依靠这些,离开这个,就没有佛法了。这个四念处,从头到底——开始下手学,一直到成佛,都是圆满这个四念处。

  

  丙三 道成办——心之住理现证, 能于三学之加行等成办。

  成办什么?成办戒定慧三学。“住理”,那些如理的事情能够证到,就是证到那些空性、缘起的道理。证到这个道理之后,成办三学,戒定慧都能够成功了。

  

  丙四 道决定获——修行解脱之法时,能作尽苦之道,于此诸法之加行能作。

  那么我们说,这个决定可以成功,那就是“道决定获”了。就是说,依“修行解脱”,修行解脱的法的时候,能够“尽苦之道”,能够把一切苦都除掉,这些加行,决定做得到的。那么,就是佛说的——以前不是有人说,好象说佛说苦集灭道——佛是三转:第一个转,是示转,告诉你世间上有苦,这是烦恼;它的因就是烦恼业;烦恼业灭掉了,就得到个最好的境界,是灭谛;你要达到灭谛,用道,如何达到灭谛呢?修道。这是把四谛的还灭的方法说一下,但是,这个还没跟人联系起来。

  第二次转的时候,稍微钝一点的人,就把它联系起来,他说:“这是“苦”,你要知道,这个苦并不是摆在那里就算了,你要去知道。这是“集”,这是你要去断掉。这是“灭”,你要去证。这是“道”,你要去修”,把人联系起来了。

  最后,佛第三转,有人还怀疑,知道——能不能知道完呢?集谛去断,能不能断完呢?灭谛证,到底证不证得到呢?道去修,到底修不修得起呢?佛就跟他说:“此是“苦”,我已知,这个苦是能够知道的,我就知道完了,就是做得到的。做得到的,哪个作证呢?就是我了,我什么都知道了。此是“集”,我已断,这个集是断得掉的,我就是断掉的人,你说断不断得掉——不要怀疑,我就断掉了。此是“灭”,我已证,这个灭谛能不能证?能证,怎么能证?我就证到了,那我就是一个证道的人,那就是可以证到的。此是“道”,我已修,这个道,你说到底修了能不能成功——能成功,怎么?我就是修成功的人。”这个佛自己做一个证人,告诉我们:放心好了,不要怀疑!佛自己亲身经验,都能够做到的。那么,这里也是这个意思,“道决定获”,都决定能够做到的。

  

  颂 道者趣菩提 体智之能作 道品多属用 顺理诸方便

  戒定慧等学 心住理能行 由修解脱行 能生尽苦智

  “道者趣菩提”,什么叫道呢?“趣菩提”之道。“体智”就是根本智,是“体智之能作”,是这个根本智的功能作用。“道品多属用”,道品是它的用途。“顺理诸方便”,是顺了这个真理的一些方式方法——方便。“戒定慧等学,心住理能行”,那就是道成办。这个三学,我们在心能够证到那些真理之后,就能做到三学,决定能够成办的。“由修解脱行,能生尽苦智”,你就是道决定获了,你只要能够修解脱的那些方法,决定能够尽苦。尽苦智就是说,阿罗汉或者是佛,他要得了无学道之后,第一个智慧就是尽苦智,一切苦都尽掉了,一切烦恼都烧完了。那么,尽苦智就是道决定能得到的,尽苦智就是成功得到解脱道的——无学的解脱道的一个智慧,决定能得到,那就是能够解脱了。那么,这是把前面四个相总结一下。下边,是广讲道品。

  

  甲二 三十七助道品

  

  三十七道品,先是看一个表。这三十七助道品,它的前面“三四、二五、只七、单八”,好记。三十七里边我们要记起来,怎么记呢?有三个四,两个五,一个七,一个八。

  三个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

  两个五,五根、五力;

  只七,就是七觉支;

  单八,就是八正道。

  这个就是把三十七道品,用数字把它记住(法数)。法相法数在佛教里很重要,每一个法,它的法相要记住,它的数也要记住。五蕴,什么叫五蕴?蕴是“积聚义”;蕴有几个?决定是五个,不能是六个,也不能是四个。那么十二处,处是色的“生长门义”,那么多少处?十二个处,不能十三。那么,十八界一样的,决定是十八。

  略释

  这里是三个“四”,我们先看四念处。

  “观身不净”,这是四个颠倒,凡夫有四个颠倒,我们把它纠正过来,修四念处。观身,我们凡夫看身是净的,告诉你不净的。凡夫都是贪着乐受,希望得乐,都是追求幸福生活,等等,这个世间上都在追求这些,那幸福么就是乐了,那么你追求,就是有乐受可以追求,结果你照佛教一看,根本没有乐!什么受都是苦!那你还追求什么幸福呢?所以说,“观受是苦”——凡是受就是苦。

  下边是“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观心无常”,一般说,大家都知道,很容易体验——今天早上打的念头,晚上就改变了;以前最执着的东西,后来就放下了;以前看不起的人,现在你非常推崇,这哪一个是常的呢?还有的人,他以前——我们说,有些人,韩愈这一类人是以前辟佛的,后来又信佛了;也有一些,我们现在有些,文革的时候,这些是出家的佛教徒,结果在文革的时候,他就站出来谤佛,等等,这些都是无常。“观法无我…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