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64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法没有自性,这个我们都学过《五蕴 》、《百法》,都知道。这是四念处。

  那么,“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这是对恶法说的——已经生了的,把它断掉;没有生的,不要给它生出来。那么,对善法,没有生的,要把它生出来;已经生的,要把它增长起来——四正勤。

  “四如意足”,就是“欲念进慧”。一般的地方,我们的四如意足,有“欲勤心观”,是这样子的。那么法相名字有点差异,那个意思没有错,就一样的,有些书上翻译的不同,写的有一些不同。(15B)这个“四如意足”,什么叫“四如意足”?它就是定,定是能够得到神通的根本,“足”就是它的根本,能够得“如意”,一切变化,得神通了,神通由定而来,就是这样子。

  下面是五根、五力。“五根”——“信进念定慧”,这个大家都知道,信根、精进、念根、定根、慧根。五力——根,就是根子生起来了;力,是不可摧毁,这个力量增强的时候。开始好的信根、念根建立起来,但是还不稳固,慢慢坚强起来,到五力的时候,任何力量摧毁不了了,那就是好了。

  我们的信心也是。我们一般的佛教徒,你说没有信心,他怎么会信佛教呢?怎么做佛教徒呢?怎么归依呢?甚至于出家呢?当然不能说信心没有,但是,我们再去看一看,所谓佛教徒,在家的也好,出家的也好,他到底信心够不够?很多地方表现信心不够。最近不是很多人信青海无,那么也可以说他是糊涂——佛教跟外道分不清楚,但是,也有一些佛教徒,他明明知道是不能拜神的——拜佛的,他为了自己要发财,要什么——个人的一些要求,他也去拜去了,那就不是糊涂,是故意的。那么就是说,真正你对佛教有信心的佛教徒,恐怕还很少。

  那么这些真正有信心的佛教徒是不是坚定不疑呢?谁也不敢说。一般说,你没有见道之前,信心都有改变的可能性,所以,“毛道凡夫”——“毛道凡夫”就是空中的毛,东风吹,就这边走了;西风吹,就往那边走了,自己没有定力的。那么就是没有见道之前,这个信的根子是没有长出来的,一吹就倒。所以,要尽量地培养,使它生起根子来,然后产生力量起来。根子等于是树已经有根了,但是这个树还小,野兽来了可以把它吹倒,风来了也吹得倒,那么长了大树之后,再大的十二级台风也拔不起来了,因为树越大,根子越深,它扎得紧紧的,那就稳固了。这是五根、五力。

  “七觉支”,那就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这个后边都要讲,又讲了一点,不太详细,那么《俱舍论》就比较详细一点。假使修行见道,见道是——《俱舍》是八正道是见道,七觉支是修道,那么这个,有的地方说是通的,见道、修道两个都通的。

  那么“八正道”是正见、正语、正思惟、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个。这么一个表,我们下边还要讲。

  颂——当然讲得不太仔细,它是几个颂,没有详细发挥,在《菩提道次第》也没有广讲这些。这是其他的法相书,因为跟道有关,海公上师集过来的。

  

  颂 总说

  三十七助道 四念处正勤 及四如意足 五根五力等

  七觉八正道 略为四念处 开则三十七 更广复无尽

  不以一种药 而止众病故 余无量修法 皆摄在此中

  “三十七助道,四念处正勤,及四如意足。”这是点数了,三十七助道品,它里边有多少东西呢?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跟下边的七觉支、八正道——“七觉八正道。略为四念处,开则三十七”,这三十七个,并不是说各是各的、分离的,它可以摄在里边,怎么摄呢?如果你最略的话,摄为四念处,那其他东西都摄在四念处里头;如果你打开的话,就分成三十七个;再广地分,“更广复无尽”,那就是不断地可以分,越来越广,越来越广,无边无尽地可以分出去。我们初学,当然是要简单一些,不能说讲得太多。

  “不以一种药,而止众病故。”那么佛为什么要说那么多呢?我们记也记不住,就是像一些念佛的,“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好了嘛,你说了那么多,我头也痛了,记不住的啦。”那么,佛难道是没有智慧——知道你没有脑筋,就少说一点不是很好嘛?“不以一种药,而止众病故。”你病多,众生的病很多,我给你一副药你不够用。你什么病,吃什么药,那么众生那么多,病那么多,佛只说一个药,不够用的。你说净土宗,“三根普被”——对!是“三根普被”,但是偏偏有些人他不要修净土宗,他一定要修其他的宗,你怎么办呢?碰到这个人你不是度不了了吗?那一定要其他的药来对治。

  “余无量修法,皆摄在此中。”佛说三十七道品,或者说更广,无量无尽,为什么要说那么多?就是说众生的烦恼多、病多,一定要多的药来对治。那么,“余无量修法,皆摄在此中”,这个里边,从这个打开,各式各样的修法——八万四千法门,都在这个里边,包得进去的。所以不要把这个看作是一个小乘,一切大乘或者是密乘的修法都包得在这个里头,这是最根本的修法。

  

  四念处

  念随顺正智 缘中得止住 以念持此法 对治四颠倒

  那么下边,是什么叫四念处。四念处主要是它的这个慧的作用,要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都是智慧的那个能力的表现,没有智慧你怎么观呢?你怎么知道心是无常的呢?你怎么知道法是无我的呢?这要很深的智慧去观的,这是四念处,它的体是慧。“念随顺正智,缘中得止住。”那么既然是慧,你为什么说“念”处呢?不叫“慧”处呢?就是说,这个念,顺了那个智,就是慧了,它能够缘这个境,能够得定,止在那个里边,可以止息观。“以念持此法”,因为这个观,靠这个慧把这个法持住,然后能够仔细地观,所以说,它慧的力量特别强,所以叫四“念”处,不叫四“慧”处。真正的作用是慧,但是,这个慧的观察,就要靠这个念的力量把它持住,所以叫四“念”处。这我们在这个“六离合释”,就是邻近释——两个不相离的法,依能力强的那个法取名字,那么就叫“四念处”。

  “对治四颠倒”,四念处干什么用的?就是对治凡夫的常乐我净的颠倒。凡夫说是净,我们叫“观身不净”;凡夫说是乐,我们说受都是苦;凡夫说是常,我们说是无常;凡夫说是我,我什么?自在,我要怎么就怎么,皇帝一句话,什么都可以办到。但是秦始皇要长寿,叫人家摘灵芝草,就是找不到,据说,朝鲜,就是派找灵芝草的人去,在那里不敢回来了,就跑到那里住下了——还是不能自在。他要说——秦始皇是第一世,要万世——不自在,二世就没有了。他要长寿,四十多一点点就没有了——不自在。一切随业牵,我们前面说的五蕴炽盛苦,一切根据你烦恼,把你引来引去,跑来跑去,你自己一点自在都没有。我们这个鼻子给人家牵起跑的,你想休息一下——不行!它给你牵到哪里就是哪里,一下儿这里,一下儿那里,天上地狱都到处给你钻,你要休息,求他:“让我休息几分钟”,不行的!这个是为什么?不自在!这是行苦。

  

  四正勤

  破邪行正道 不同世间勤 于法欲求证 黑白之止行

  “破邪行正道,不同世间勤。”这个正勤,对善法的勤,我们在《五蕴》讲过了,对善法,对佛法的精进叫勤、叫精进;对邪的东西,不叫勤,叫懈怠。跟世间的那个勤不一样的,我们这个勤是破邪的、行正道的,努力,叫勤。世间上,只要你拼命干,哪怕你做坏事,一天到晚不休息,也说这个人很努力,但是,我们的说法,这个不是勤。

  “于法欲求证,黑白之止行。”我们要求证到法的话,一定要把黑法止住,白法要把它生起来。所以说,四念处,把黑法(恶法),已经生的,把它断掉;没有生的,不给它生出来,就是止恶法(黑法)。白法,把它行起来,没有生的善法,给它生出来;已经生的,增长起来。那我们现在在修行,那些善的加行也好,念诵也好,已经有了,增长起来,不要怕麻烦——不上殿,偷懒,这个都是自己说,毁损自己的前途啊!你在打仗的时候,你不好好地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结果,反之,在火线上睡懒觉,那敌人来,正好,把你一枪打死了。

  

  四如意足

  能摄心安稳 止住一缘中 失勤多散乱 令心调柔故

  “能摄心安稳,止住一缘中。”是定,把心摄住,能安稳地定在一个缘里边。“失勤多散乱,令心调柔故。”那么你假使“失勤”,你不用功的话,心散乱的话,那么要对治它,用四念处把心调柔。就是对治不勤而多散乱的人,用四念处把他心调柔之后,缘在一缘里边使他安稳。这是讲定的,这个四念处是讲定的。

  

  五根、五力

  调柔生五根 不可坏称力 或以浅深论 或以软利名

  “调柔生五根,不可坏称力。”心调柔之后,进一步就生出五根来了。根,“增上义”,我们讲过的,在讲《五蕴》 、《百法》的时候,增上的意思,一切善法的根本,都是叫根的意思。那么这个心既然有这个四如意足把它调柔之后,那就产生五根。那么这个五根增长到力量是不可摧坏了,叫五力。那么,五根、五力,东西是一样的。“或以浅深论”,或者,以浅——五根是浅一点,五力是深一点;“或以软利名”,或者,五根是弱一点,五力是强一点,以这两个来分别这两个五根、五力,都是“信进念定慧”。或者是信心浅一点,叫五根;信心深一点,叫五力。或者,信心还不够,没有力量的,叫五根;信心坚强了,很厉害了,那就叫五力。这是五根、五力是合在一起讲的。

  

  七觉支

  七觉支修用 令入于实智 念集善遮恶 中三沉令起

  后三轻安等 心散时令定 得法心安稳 渐至涅槃城

  “七觉支修用”,修行的时候,真实定中要修的时候,要用七觉支。“令入于实智”,在定中里边,要产生无漏的般若智慧,根本智,证,要产生这个智慧,就要用七觉支了。“念集善遮恶…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