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65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七觉支里,第一个,“念”,是念善法,就是善法念,把恶的念不要起来,所以,“集善遮恶”。“中三沉令起”,中间三个:择法、精进、喜,当你碰到沉没的时候,心里像疲厌了,把它抬起来,用择法、用精进、用喜,这是三个方法。“后三轻安等”,后边三个:轻安、定、舍,这三个,“心散时令定”,假使你心散掉了,把它收回来,把它入定,那就要靠三个:轻安、定、舍。“舍”,是太乱了,把它放下去,心定下来。

  那么这个,它把这七个觉支分成三个东西讲:念,是专门“集善遮恶”的;那么择法、精进、喜,是心沉没之后,令它举起来的;后头这个轻安、定、舍,他心散乱的时候,把它收拢来,使他定起来,定的。“得法心安稳”,就是说后边三个心散的时候,入定,使他心定下来。“得法心安稳,渐至涅槃城。”你如果以这样的七觉支修的话,能够证到了实智的话,心就得到最大的安稳,慢慢地可以证入涅槃的城。这是七觉支。

  

  八正道

  于法观不谬 八正道戒见 正见四念处 慧根力择法

  正语离口邪 正思惟谛理 正业正命者 除一切邪命

  正精进四勤 进根力进觉 正念念处等 念根力念觉

  正定如意足 定根力定觉 念处正修法 正勤行不谬

  摄心称神足 根调柔名根 转深说名力 入无学实智

  说名菩提支 于法见不谬 王道之金绳 称云八正道

  “于法观不谬”,所谓“正”,对法如实地观了叫正。“八正道戒见”——那时候,有些人他信不下去,我也跟他讲过,他还是不信,那没有办法,这是善根不够。八正道,它的“正”,什么正?当然我们说,以不谬的叫正,如佛的真理叫正,但是,我们拣浅一点的讲,如戒的见,以戒的观点来看问题,就是正。这个我们以前讲过,戒是什么?戒就是佛的身口——如果菩萨戒的话,意也在里头,那么佛清净的功德的体流露出来的身语的一些规范,就是戒。那依这个哪有不正的呢?所以说,以戒的见地来观,就是正的。那就是也很简单地说,合戒的就是正的,不合戒就是邪的,这个标准比较容易掌握,我们就拿这个,所以八正道是戒见。

  那么,下边就分了讲。正见就是八正道的根本,是正见,这个正见是什么?依戒而来的叫正见。那么,“正见四念处,慧根力择法”,下边是分了。正见,就是我们八正道的正见,在四念处里边——全部这四个也属于这个慧的里边;还有五根、五力里边——慧根、慧力;还有七觉支里的择法支,都属于正见的慧的范围里边,这是把三十七道品以八正道来归纳。

  “正语离口邪”,正语,就是口的邪——合戒的语就是正语,那么那些邪的:两舌,绮语,恶口,妄语等等,这个邪都要离开,才叫正语。

  “正思惟谛理”,正思惟,像四谛的道理,好好地思惟,这就是属于正思惟的事情。

  “正业正命者,除一切邪命。”正命、正业,正业,是身业合戒的叫正业;那么正命,这个就是说离开五邪命了,在《俱舍》里说,凡是贪所生的,属于邪命;那么非贪生的,属于正业了。“正业正命者”,这里说正业、正命,除一切邪命——后边五邪命要讲。我们说,实际上,就是说,正业——如戒的一些身业,那么正命,就是离开五邪命的那个,不以邪养命的叫正命。

  “正精进四勤”,正精进就是四勤,就是四正勤。“进根力进觉”,那么还有,精进根、精进力,还有精进觉支,这属于正精进所摄。

  “正念念处等,念根力念觉。”那么正念,四念处也可以摄入正念,那么念根、念力、念觉支,都是属于念的范围。

  “正定如意足”,正定、四如意足,四如意足属于定的。“定根力定觉”,定根、定力,还有七觉支的定觉支。那么它这个就是八正道跟前面的三十七里边的如何摄,三十七道品以八正道来摄,就这么样子摄。一般我们说,这个四念处摄在慧里边。

  下边是“念处正修法”,那是如何修了。四念处是我们正修的一个法。“正勤行不谬”,在修法当中,我们依靠四正勤,使我们的行动不会错,那就是黑法也止住了,白法也增长了,不会错。“摄心称神足”,入定了之后,能够产生神通的,叫神足,就是四如意足。“根调柔名根”,离开了那些散乱,这个心能够调柔了,叫五根。这个五根力量转增强后,叫五力。“入无学实智,说名菩提支。”能够证入无学,就是佛,或者阿罗汉果的那些,证入空性智慧,能够证入的,这个就是七菩提支的功能。

  “于法见不谬,王道之金绳,称云八正道。”这个跟《俱舍》相差不多,对法见了不错,就是见道。“王道之金绳”,直通王道——这个“王道”是指的涅槃城,直通王道的金绳,就是一个指南针,那么是八正道。《俱舍》里边说八正道是见道,也有这个说法。那么修道,七觉支,证到涅槃城的,那就是证到无学的那个根本智的,那就是七觉支。八正道,对一切法——当然不必那么死,分得那么严格,因为这个《俱舍》里也有几个讲法,不一定八正道就是见道,也有经部就认为是三个道:见道、修道、无学道,都在里头——那么“于法”,反正对法里边能够正见不谬的,就靠八正道,这个一直通到涅槃城,不会错,八正道是证。

  那么这个三十七道品,它大概略略地是讲了这么一点,因为我们初学,也不需要知道太多,那么就把大概的名相,它的内涵稍微知道一点。时间已经到了,我今天还要传一个法。那么,简单一些,那个五邪命明天讲。

  

  第十四讲

  昨天我们讲到三十七道品,根据这个原文是略略地解释一下。今天我们把《科颂》的那个讲记,拿出来参考一下。它里边讲的比较多一点,那么还是把文念一下,在《科颂讲记》的九十八页(《三学讲录》七十八页),这个表我们看过了,看后头。

  

  

  乙一 三四

  三四者,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也。略释如次:

  

  丙一 四念处

  四念处是智慧,即四法印。一切教法,皆可摄于四念处,故四念处颇为重要。云何为四: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分诠如下:

  四念处。四念处是九十九页(《三学讲录》78页),就是智慧,就是慧了,也是四法印,就是纠正四个颠倒的。“一切教法皆可摄于四念处”,四念处是总的,一切法都摄在里头,“故四念处颇为重要”,极重要。那里边,四念处四科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下边分说。

  

  

  丁一 观身不净

  观身不净,谓二根和合、种子不净,胎中住处不净,生时生处不净,现身九孔常流不净,死后白骨不净。此所以有身如行厕之喻也。初修于定中观,在家断邪淫者宜观此,出家修梵行者,更宜观此。自观不净,推及其他,亦皆不净。不修此观,欲念若起,则禅定不易得,此观成就,初观能转自心,以后有神通力,能令他人转少为老,转美为丑。如释迦佛得道时,魔王令魔女来扰,佛以不净观令彼魔女转少为老,各各自视,互相惊哭,遂即散去,故见貌美者,不观其外相,但观想内容不净,乃降服贪淫之妙法也。  

  “观身不净,谓二根和合,种子不净”,它就是说很多方面的不净,从最初的我们身体来源——种子不净,这个种子哪里来的?父精母血,这个根本地不干净的,从小便道出来的东西,不会干净。“胎中住处不净”,在胎里边——我们上次念过了,在母胎里边,上边是生藏,下边是熟藏,左右是厕所,上边还有脓、脑髓等等那些脏的东西充满,就是住胎以后,“住处不净”。“生时生处不净”,生的时候,生处不净,经过那个产门,压油一样压出来。“现身九孔常流不净”,就是现在这个身体,九个孔——就是脸上,七个孔,大小便——九个孔,“常流不净”,总是有不干净的东西流出来,就是这个现身的不净。死后,腐烂更不净。总之,从开头受生,一直到死,整个的是不净。

  那么我们凡夫的颠倒,就说是净,贪着,去造了很多的罪。那么如果你知道是不净的,不去贪着了,很多的罪就不造了。所以说,这个观点一定要转过来,我们凡夫四个颠倒——“常乐我净”,要把它反过来——不净的,看它真正的实相是不净的。“此所以有身如行厕之喻”,所以——我们过去的丛林里边,那些大德们,他这个身体——“行厕”,就是走路的厕所,本来就是个厕所、粪器。

  “初修于定中观”,开始修的时候,因为要静下来,要定中观;假使修熟了之后,出定也可以观。“在家断邪淫者宜观此”,在家人要守五戒,不能够邪淫,要修这个观,出家修梵行的,更要修。那么它有什么好处?“自观不净,推及其他,亦皆不净。”自己观了不净之后——就是我们教的,先观自己不净,白骨,然后推及一切众生都是白骨,都是不净。 “不修此观,欲念若起,则禅定不易得”, 假使这个观不修,起这个淫欲的念头,那么一切禅定根本谈不上。要真正得禅定,哪怕是世间禅,也要断除欲、不善法,包括欲界的淫欲、瞋恚——五个盖,这断除才能得定。这五个盖不除的话——第一个就是欲盖,那就是什么禅定都得不到。但是,有的人修,气功师,他淫欲没有断,他家里妻子儿女都有,他还是一样地搞他的生活,但是他得定了,这是什么定?你们可想而知了,这不是自己修得的定,是鬼神加持的定,那就是这个定是不好的。

  那么“此观成就,初观能转自心”,这个不净观、白骨观,观成就之后,第一个,开始,能够把自心转过来——本来是执着净的,贪着的,能够观成他不净,就不贪了,把烦恼就转成善根了。以后,有神通的时候,就是得了定之后,假使再修上去,通出现之后,能够令他人……那就是有作用了。开始只能转心里,自己心里转,物质方面没有作用可以起来,但是,到后来力量强了,加上通力之后,那么可以使人家转变了。人家,假使她是年轻的、非常漂亮的,你可以观想她是极丑陋的老太太,那么你要观的时候,她就会变成个…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