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七覺支裏,第一個,“念”,是念善法,就是善法念,把惡的念不要起來,所以,“集善遮惡”。“中叁沈令起”,中間叁個:擇法、精進、喜,當你碰到沈沒的時候,心裏像疲厭了,把它擡起來,用擇法、用精進、用喜,這是叁個方法。“後叁輕安等”,後邊叁個:輕安、定、舍,這叁個,“心散時令定”,假使你心散掉了,把它收回來,把它入定,那就要靠叁個:輕安、定、舍。“舍”,是太亂了,把它放下去,心定下來。
那麼這個,它把這七個覺支分成叁個東西講:念,是專門“集善遮惡”的;那麼擇法、精進、喜,是心沈沒之後,令它舉起來的;後頭這個輕安、定、舍,他心散亂的時候,把它收攏來,使他定起來,定的。“得法心安穩”,就是說後邊叁個心散的時候,入定,使他心定下來。“得法心安穩,漸至涅槃城。”你如果以這樣的七覺支修的話,能夠證到了實智的話,心就得到最大的安穩,慢慢地可以證入涅槃的城。這是七覺支。
八正道
于法觀不謬 八正道戒見 正見四念處 慧根力擇法
正語離口邪 正思惟谛理 正業正命者 除一切邪命
正精進四勤 進根力進覺 正念念處等 念根力念覺
正定如意足 定根力定覺 念處正修法 正勤行不謬
攝心稱神足 根調柔名根 轉深說名力 入無學實智
說名菩提支 于法見不謬 王道之金繩 稱雲八正道
“于法觀不謬”,所謂“正”,對法如實地觀了叫正。“八正道戒見”——那時候,有些人他信不下去,我也跟他講過,他還是不信,那沒有辦法,這是善根不夠。八正道,它的“正”,什麼正?當然我們說,以不謬的叫正,如佛的真理叫正,但是,我們揀淺一點的講,如戒的見,以戒的觀點來看問題,就是正。這個我們以前講過,戒是什麼?戒就是佛的身口——如果菩薩戒的話,意也在裏頭,那麼佛清淨的功德的體流露出來的身語的一些規範,就是戒。那依這個哪有不正的呢?所以說,以戒的見地來觀,就是正的。那就是也很簡單地說,合戒的就是正的,不合戒就是邪的,這個標准比較容易掌握,我們就拿這個,所以八正道是戒見。
那麼,下邊就分了講。正見就是八正道的根本,是正見,這個正見是什麼?依戒而來的叫正見。那麼,“正見四念處,慧根力擇法”,下邊是分了。正見,就是我們八正道的正見,在四念處裏邊——全部這四個也屬于這個慧的裏邊;還有五根、五力裏邊——慧根、慧力;還有七覺支裏的擇法支,都屬于正見的慧的範圍裏邊,這是把叁十七道品以八正道來歸納。
“正語離口邪”,正語,就是口的邪——合戒的語就是正語,那麼那些邪的:兩舌,绮語,惡口,妄語等等,這個邪都要離開,才叫正語。
“正思惟谛理”,正思惟,像四谛的道理,好好地思惟,這就是屬于正思惟的事情。
“正業正命者,除一切邪命。”正命、正業,正業,是身業合戒的叫正業;那麼正命,這個就是說離開五邪命了,在《俱舍》裏說,凡是貪所生的,屬于邪命;那麼非貪生的,屬于正業了。“正業正命者”,這裏說正業、正命,除一切邪命——後邊五邪命要講。我們說,實際上,就是說,正業——如戒的一些身業,那麼正命,就是離開五邪命的那個,不以邪養命的叫正命。
“正精進四勤”,正精進就是四勤,就是四正勤。“進根力進覺”,那麼還有,精進根、精進力,還有精進覺支,這屬于正精進所攝。
“正念念處等,念根力念覺。”那麼正念,四念處也可以攝入正念,那麼念根、念力、念覺支,都是屬于念的範圍。
“正定如意足”,正定、四如意足,四如意足屬于定的。“定根力定覺”,定根、定力,還有七覺支的定覺支。那麼它這個就是八正道跟前面的叁十七裏邊的如何攝,叁十七道品以八正道來攝,就這麼樣子攝。一般我們說,這個四念處攝在慧裏邊。
下邊是“念處正修法”,那是如何修了。四念處是我們正修的一個法。“正勤行不謬”,在修法當中,我們依靠四正勤,使我們的行動不會錯,那就是黑法也止住了,白法也增長了,不會錯。“攝心稱神足”,入定了之後,能夠産生神通的,叫神足,就是四如意足。“根調柔名根”,離開了那些散亂,這個心能夠調柔了,叫五根。這個五根力量轉增強後,叫五力。“入無學實智,說名菩提支。”能夠證入無學,就是佛,或者阿羅漢果的那些,證入空性智慧,能夠證入的,這個就是七菩提支的功能。
“于法見不謬,王道之金繩,稱雲八正道。”這個跟《俱舍》相差不多,對法見了不錯,就是見道。“王道之金繩”,直通王道——這個“王道”是指的涅槃城,直通王道的金繩,就是一個指南針,那麼是八正道。《俱舍》裏邊說八正道是見道,也有這個說法。那麼修道,七覺支,證到涅槃城的,那就是證到無學的那個根本智的,那就是七覺支。八正道,對一切法——當然不必那麼死,分得那麼嚴格,因爲這個《俱舍》裏也有幾個講法,不一定八正道就是見道,也有經部就認爲是叁個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都在裏頭——那麼“于法”,反正對法裏邊能夠正見不謬的,就靠八正道,這個一直通到涅槃城,不會錯,八正道是證。
那麼這個叁十七道品,它大概略略地是講了這麼一點,因爲我們初學,也不需要知道太多,那麼就把大概的名相,它的內涵稍微知道一點。時間已經到了,我今天還要傳一個法。那麼,簡單一些,那個五邪命明天講。
第十四講
昨天我們講到叁十七道品,根據這個原文是略略地解釋一下。今天我們把《科頌》的那個講記,拿出來參考一下。它裏邊講的比較多一點,那麼還是把文念一下,在《科頌講記》的九十八頁(《叁學講錄》七十八頁),這個表我們看過了,看後頭。
乙一 叁四
叁四者,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是也。略釋如次:
丙一 四念處
四念處是智慧,即四法印。一切教法,皆可攝于四念處,故四念處頗爲重要。雲何爲四: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分诠如下:
四念處。四念處是九十九頁(《叁學講錄》78頁),就是智慧,就是慧了,也是四法印,就是糾正四個顛倒的。“一切教法皆可攝于四念處”,四念處是總的,一切法都攝在裏頭,“故四念處頗爲重要”,極重要。那裏邊,四念處四科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下邊分說。
丁一 觀身不淨
觀身不淨,謂二根和合、種子不淨,胎中住處不淨,生時生處不淨,現身九孔常流不淨,死後白骨不淨。此所以有身如行廁之喻也。初修于定中觀,在家斷邪淫者宜觀此,出家修梵行者,更宜觀此。自觀不淨,推及其他,亦皆不淨。不修此觀,欲念若起,則禅定不易得,此觀成就,初觀能轉自心,以後有神通力,能令他人轉少爲老,轉美爲醜。如釋迦佛得道時,魔王令魔女來擾,佛以不淨觀令彼魔女轉少爲老,各各自視,互相驚哭,遂即散去,故見貌美者,不觀其外相,但觀想內容不淨,乃降服貪淫之妙法也。
“觀身不淨,謂二根和合,種子不淨”,它就是說很多方面的不淨,從最初的我們身體來源——種子不淨,這個種子哪裏來的?父精母血,這個根本地不幹淨的,從小便道出來的東西,不會幹淨。“胎中住處不淨”,在胎裏邊——我們上次念過了,在母胎裏邊,上邊是生藏,下邊是熟藏,左右是廁所,上邊還有膿、腦髓等等那些髒的東西充滿,就是住胎以後,“住處不淨”。“生時生處不淨”,生的時候,生處不淨,經過那個産門,壓油一樣壓出來。“現身九孔常流不淨”,就是現在這個身體,九個孔——就是臉上,七個孔,大小便——九個孔,“常流不淨”,總是有不幹淨的東西流出來,就是這個現身的不淨。死後,腐爛更不淨。總之,從開頭受生,一直到死,整個的是不淨。
那麼我們凡夫的顛倒,就說是淨,貪著,去造了很多的罪。那麼如果你知道是不淨的,不去貪著了,很多的罪就不造了。所以說,這個觀點一定要轉過來,我們凡夫四個顛倒——“常樂我淨”,要把它反過來——不淨的,看它真正的實相是不淨的。“此所以有身如行廁之喻”,所以——我們過去的叢林裏邊,那些大德們,他這個身體——“行廁”,就是走路的廁所,本來就是個廁所、糞器。
“初修于定中觀”,開始修的時候,因爲要靜下來,要定中觀;假使修熟了之後,出定也可以觀。“在家斷邪淫者宜觀此”,在家人要守五戒,不能夠邪淫,要修這個觀,出家修梵行的,更要修。那麼它有什麼好處?“自觀不淨,推及其他,亦皆不淨。”自己觀了不淨之後——就是我們教的,先觀自己不淨,白骨,然後推及一切衆生都是白骨,都是不淨。 “不修此觀,欲念若起,則禅定不易得”, 假使這個觀不修,起這個淫欲的念頭,那麼一切禅定根本談不上。要真正得禅定,哪怕是世間禅,也要斷除欲、不善法,包括欲界的淫欲、瞋恚——五個蓋,這斷除才能得定。這五個蓋不除的話——第一個就是欲蓋,那就是什麼禅定都得不到。但是,有的人修,氣功師,他淫欲沒有斷,他家裏妻子兒女都有,他還是一樣地搞他的生活,但是他得定了,這是什麼定?你們可想而知了,這不是自己修得的定,是鬼神加持的定,那就是這個定是不好的。
那麼“此觀成就,初觀能轉自心”,這個不淨觀、白骨觀,觀成就之後,第一個,開始,能夠把自心轉過來——本來是執著淨的,貪著的,能夠觀成他不淨,就不貪了,把煩惱就轉成善根了。以後,有神通的時候,就是得了定之後,假使再修上去,通出現之後,能夠令他人……那就是有作用了。開始只能轉心裏,自己心裏轉,物質方面沒有作用可以起來,但是,到後來力量強了,加上通力之後,那麼可以使人家轉變了。人家,假使她是年輕的、非常漂亮的,你可以觀想她是極醜陋的老太太,那麼你要觀的時候,她就會變成個…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