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66

  ..續本文上一頁極醜的老太太。這個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叁個魔女來引誘佛,佛以這個觀,一觀的話,都變了極醜的東西了,所以,她們自己慚愧了,就跑掉了。

  “故見貌美者,不觀其外相,但觀想內容不淨乃降伏貪淫之妙法也。”那麼這個,我們說,這個不淨觀是對治淫欲的,你能夠看到外相再怎麼好,一層皮扒開來,裏邊就是醜陋不堪,這個東西你觀得比較有力量之後,淫欲的貪欲就可以止下去。得了定之後,就可以把它不現行,得了道,修了無漏法之後,可以使它根子斷掉。

  

  丁二 觀受是苦

  世間之樂,樂中有苦。在世間求無苦之樂,無有是處。何以故?苦樂對待故。

  “世間之樂,樂中有苦”,世間沒有真的樂,這個我們講過了,這個樂就是苦它的程度的減輕。“在世間求無苦之樂,無有是處。”在世間上,你想求一個沒有苦的樂,是做不到的事情,那麼,只有出世間,涅槃才是無苦之樂。你在世間上,苦樂本身就沒有一個真的樂,就是整個的一個苦。我們前面所學——“叁苦,八苦”,還有這個六道的苦,有的是行苦--行苦行相微細,但是它一直走的,苦的根子都在裏頭。所以說,除了這個之外,要求樂是沒有的。

  這個,講個公案。印度有個老修行,他是修吉祥天女的。他有一天,吉祥天女來了,他很高興。那吉祥是種種、一切幸福的事情都會來,他就希望吉祥天女不要離開。但是,還有。吉祥天女她有個妹妹,叫黑耳——她的耳朵黑的,叫黑耳。這兩個人是寸步不離的,吉祥天來了之後,黑耳決定要來,你要請吉祥天的話,黑耳不來是不可能的。那麼,吉祥天來了,當然是吉祥的事情很多,但是,黑耳來呢,倒黴的事情也來了。所以說,這就是一種辯證法了,你單想吉祥,不要倒黴,世間上是沒有的。這兩個東西是——她們是一個雙生姐妹,是一個同胞胎——雙胞胎,她們兩個是一起來的,不可能只來一個,那麼你如果不要倒黴的話,幹脆你吉祥也不要。兩個都不要,都沒有;如果你要一個,決定有第二個。所以,這樣子說起來,這個老修行,吉祥天來了,他是很高興,但是,黑耳也跟著來了——一會兒吉祥的事情來,一會兒倒黴的事情又來了,他說煩起來了,結果,幹脆一個也不要,那麼倒平安無事。修行的人,就平安無事最好。

  

  丁叁 觀心無常

  謂第六意識無常,刹那即變,過去、現在、未來叁心不可得。叁心相續,不斷不常,如河水本無動,以波浪流轉而動,線中無布,以經緯相貫而成布,故非決定之無,亦非能見之有。

  第叁是“觀心無常”。心是刹那刹那轉變,這個大家都能夠體會得到——早上的心跟中午的心,可能全部改變了;小孩子的心跟長大一點點的心又不一樣了;過去對這個事非常歡喜的,後來則不歡喜了;過去對那個人很感恩的,後來成了仇人——這些東西,大家經曆上都可以看到,所以說,“觀心無常”,這是極容易看到的事情。

  

  丁四 觀法無我

  無我有二:(一)內,(二)外。一切內法無我,謂于五蘊中覓我不可得;一切外色無我,謂于地水火風四大,覓我亦了不可得。世間之相,流轉遷變,並無自性,亦無實法,無我雲雲,亦複如是。以上觀身離瞋,身解脫;觀受離貪,境解脫;觀心離癡,慧解脫;觀法得智慧,我解脫。

  “觀法無我”。那麼這個我們學過《五蘊》 、《百法》,就知道。一切法,它在五蘊裏邊要找個補特伽羅是沒有的……(16A)(缺)法無我,一切法本身它自己也沒有一個實在的自性,都是緣起和合而生。也沒有一個不變的自性在裏邊。所以說,一切法都是無我。這個包括兩個,補特伽羅,包括是法無我。

  

  四念處觀法,約分爲二:一定中觀,二隨時隨處觀。如此修習,數月可起作用,利根數日可起作用,然成功雖速,易得易失,須久修習方好。

  身對境即受,心對境即法,故四念處攝一切法。

  四念處的觀法,分兩個:定中觀、隨時隨處觀。定中觀,就是專心一致的觀。隨時隨處觀,碰到事情就觀察。假使碰到女人來了,想她不淨,這是觀身不淨。然後就想她裏邊的大小便,髒、腑、膿、血什麼東西,痰、涕,等等。我們不要說旁的,就說皮膚。你如果去看一看你的領,你冬天的棉襖,大氅的領,一個多月沒有洗了,這個顔色黢黑一層。那就是髒東西。如果你說你幹淨,怎麼一個領那麼髒?那就是不幹淨了。

  

  丙二 四正勤

  四念處是境,四正勤是行。雲何爲四?即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是也。诠如次:

  “四念處是境,四正勤是行。”正勤,就是斷惡修善。

  

  丁一 已生惡令斷

  謂時時忏悔,祈消宿業。

  已生的惡,要它斷掉。這是過去已經産生的,就是忏悔了,惡業把它忏掉。

  

  丁二 未生惡不生

  已生惡令斷,是忏悔;未生惡令不生,是持戒。謂既能持戒,對于衆生起慈心悲心,自不起惡念矣。

  持戒。能夠對一切沒有生的惡不要給它做出來。那麼,持戒就防止做壞事。能防護身心,那個就是持戒。

  

  丁叁 未生善令生

  謂修行出世善,六度四攝,具慈悲心,祈叁寶加持父母及衆生同離苦海皆是。

  那麼,一切世出世間的善,沒有生出來的,要把它修起來。那麼,尤其是出世善,六度四攝,菩提心、慈悲心,希望它能夠生出來。

  

  丁四 已生善增長

  謂增修出世善,修四正勤。初修儀規,于理上修,次于事上修。初斷惡,惡不斷則善不生,善生則惡斷,斷惡增善謂菩薩。

  已經修出來的善,要使它不斷地向上增長。那麼,這是四正勤。

  

  丙叁 四如意足

  四念處是慧,四正勤是戒,四如意足是定。足者行也,加上定功即如意足,一名神足,依定修行,一日千裏,故雲神足。無論四念處、四正勤,皆宜在定中修行,固不只四如意足然也。雲何爲四?一欲、二念、叁進、四慧是也。诠如次:

  四念處是慧,這主要是慧的作用,這是從重點說。四正勤,是戒。這個四如意足,是定。就是戒定慧叁個東西。“足者行也”,這個解釋很多。這裏足是講行。“加上定功即如意足”,這個加上定,就可以滿願、如意,叫如意了。也叫神足,神通的足。“依定修行,一日千裏”,假使你修行的話,得了定之後,那就快了,一日千裏,“故雲神足”,跟有神通一樣。不管四念處,四正勤,都要定中修。“固不只四如意足然也。”他這個是從重點說,四念處是慧,四正勤是戒,四如意足是定,這是從重點說。實際上說,每一個都包有戒定慧,都不能離開。離開了戒,就沒有定慧;離開了定,這個慧也生不起了。這叁個東西是一個組合,不能拆開。

  下面,四如意足的四個,哪四個?“欲、念、進、慧。”有的地方,“欲、勤、心、慧。”這個名字有點不一樣。

  

  丁一 欲

  欲者願也。謂歡喜心。凡作一事,皆起願欲歡喜心。

  “欲者願也”,就是善法欲。“謂歡喜心”,做一個事情要起歡喜心,一個意樂心。你說做一個事情沒有意樂心,疲遢遢的,喊你去,拖拖拉拉的,勉強坐在那裏,起啥作用呢?這個要有歡喜心。修定一樣。沒有歡喜心,你坐在那裏修定,軟趴趴的,再也得不到定的。修定的欲,歡喜心。

  

  丁二 念

  念者,時時不忘之謂,如禅念話頭、淨念佛號、密念本尊皆是。總之修任何法,即系念何法,心常在念,而無雜想,一涉雜想則不易成就也。

  念,你不要妄念。你如果修定的時候,妄想紛飛,那修什麼定呢?

  

  丁叁 進

  進謂精進。精進與正勤稍不同,精進則一門深入。

  進,要精進,不精進當然得不到定。

  

  丁四 慧

  四如意中之慧,不是由定生慧之慧,是一種選擇。

  慧,這個也要,修行的時候,慧是離不開的。它這個是抉擇慧,抉擇慧就是擇法慧。後邊要講,七覺支的擇法那一支跟它意思是一樣的。

  

  四念處是慧,四正勤是戒,四如意足是定,此戒定慧叁學,宜合修爲要,一分家則不成功。戒若無定,雖修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境若現前,仍不免犯戒。慧若無定,雖通叁藏,而究竟之義不達。定中無慧無戒,亦同世間定。故宜合修也。正勤在定中修,如勤念過,心反散亂,故又以四如意足之定調劑之。

  “四念處是慧,四正勤是戒”,這是從重點說,“四如意足是定”。戒定慧叁學要一起修,一分家就不成功。就是說他們分是分不開的,只能是重點。假使戒沒有定,那麼,修叁千威儀,八萬細行,拼命地修,境界現前,還鎮不住,因爲定力沒有。你表面上那一套做得很熟,但是你內心並沒有定。那麼沒有定,煩惱就壓不住。壓不住的話,境界現前的時候,你就靠不住,不敢說你有把握。

  我經常說這個公案。我們在一個佛學院教書的時候,有一個學僧。他說,“我是經過很多考驗了,什麼什麼樣的女人都碰到過了,我毫不這個動念頭。所以說,我這一關是不怕了,是沖過去了。”才多少歲?才二十多歲,說他沖過去了,已經沒有事了。後來,人家傳給我聽了。我說:“你證了叁果沒有?”“沒有。”“那你怎麼說你沖得過。叁果之後,把欲界的煩惱斷完了,這才是通過了。如果你得了初禅,這是世間法,你還不敢說這個,種子還在。叁果,種子斷掉了,才可以說這個話。你現在叁果沒得到,你怎麼敢說這個話?”

  後來,果然沒有好久,他害病住院。住了院之後,就跟一個護士兩個相識了。認識了之後,就來來去去弄不斷了。等出了院之後,還在往來。有一次在素餐部裏邊吃飯,給我看到了。我說:“你怎麼跟女人坐在一起吃飯呢?”他自己跟我說,“我也沒辦法了。現在好象心裏煩惱起來了。”過去他是會武的,氣力很大。他說:“我現在拳頭捏起來,沒有力氣了”,等等。這個就是煩惱起來了,以前說的話就泡了湯。所以,不敢說大話,要經常提高警惕。不能說自己過關的話,…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