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66

  ..续本文上一页极丑的老太太。这个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三个魔女来引诱佛,佛以这个观,一观的话,都变了极丑的东西了,所以,她们自己惭愧了,就跑掉了。

  “故见貌美者,不观其外相,但观想内容不净乃降伏贪淫之妙法也。”那么这个,我们说,这个不净观是对治淫欲的,你能够看到外相再怎么好,一层皮扒开来,里边就是丑陋不堪,这个东西你观得比较有力量之后,淫欲的贪欲就可以止下去。得了定之后,就可以把它不现行,得了道,修了无漏法之后,可以使它根子断掉。

  

  丁二 观受是苦

  世间之乐,乐中有苦。在世间求无苦之乐,无有是处。何以故?苦乐对待故。

  “世间之乐,乐中有苦”,世间没有真的乐,这个我们讲过了,这个乐就是苦它的程度的减轻。“在世间求无苦之乐,无有是处。”在世间上,你想求一个没有苦的乐,是做不到的事情,那么,只有出世间,涅槃才是无苦之乐。你在世间上,苦乐本身就没有一个真的乐,就是整个的一个苦。我们前面所学——“三苦,八苦”,还有这个六道的苦,有的是行苦--行苦行相微细,但是它一直走的,苦的根子都在里头。所以说,除了这个之外,要求乐是没有的。

  这个,讲个公案。印度有个老修行,他是修吉祥天女的。他有一天,吉祥天女来了,他很高兴。那吉祥是种种、一切幸福的事情都会来,他就希望吉祥天女不要离开。但是,还有。吉祥天女她有个妹妹,叫黑耳——她的耳朵黑的,叫黑耳。这两个人是寸步不离的,吉祥天来了之后,黑耳决定要来,你要请吉祥天的话,黑耳不来是不可能的。那么,吉祥天来了,当然是吉祥的事情很多,但是,黑耳来呢,倒霉的事情也来了。所以说,这就是一种辩证法了,你单想吉祥,不要倒霉,世间上是没有的。这两个东西是——她们是一个双生姐妹,是一个同胞胎——双胞胎,她们两个是一起来的,不可能只来一个,那么你如果不要倒霉的话,干脆你吉祥也不要。两个都不要,都没有;如果你要一个,决定有第二个。所以,这样子说起来,这个老修行,吉祥天来了,他是很高兴,但是,黑耳也跟着来了——一会儿吉祥的事情来,一会儿倒霉的事情又来了,他说烦起来了,结果,干脆一个也不要,那么倒平安无事。修行的人,就平安无事最好。

  

  丁三 观心无常

  谓第六意识无常,刹那即变,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三心相续,不断不常,如河水本无动,以波浪流转而动,线中无布,以经纬相贯而成布,故非决定之无,亦非能见之有。

  第三是“观心无常”。心是刹那刹那转变,这个大家都能够体会得到——早上的心跟中午的心,可能全部改变了;小孩子的心跟长大一点点的心又不一样了;过去对这个事非常欢喜的,后来则不欢喜了;过去对那个人很感恩的,后来成了仇人——这些东西,大家经历上都可以看到,所以说,“观心无常”,这是极容易看到的事情。

  

  丁四 观法无我

  无我有二:(一)内,(二)外。一切内法无我,谓于五蕴中觅我不可得;一切外色无我,谓于地水火风四大,觅我亦了不可得。世间之相,流转迁变,并无自性,亦无实法,无我云云,亦复如是。以上观身离瞋,身解脱;观受离贪,境解脱;观心离痴,慧解脱;观法得智慧,我解脱。

  “观法无我”。那么这个我们学过《五蕴》 、《百法》,就知道。一切法,它在五蕴里边要找个补特伽罗是没有的……(16A)(缺)法无我,一切法本身它自己也没有一个实在的自性,都是缘起和合而生。也没有一个不变的自性在里边。所以说,一切法都是无我。这个包括两个,补特伽罗,包括是法无我。

  

  四念处观法,约分为二:一定中观,二随时随处观。如此修习,数月可起作用,利根数日可起作用,然成功虽速,易得易失,须久修习方好。

  身对境即受,心对境即法,故四念处摄一切法。

  四念处的观法,分两个:定中观、随时随处观。定中观,就是专心一致的观。随时随处观,碰到事情就观察。假使碰到女人来了,想她不净,这是观身不净。然后就想她里边的大小便,脏、腑、脓、血什么东西,痰、涕,等等。我们不要说旁的,就说皮肤。你如果去看一看你的领,你冬天的棉袄,大氅的领,一个多月没有洗了,这个颜色黢黑一层。那就是脏东西。如果你说你干净,怎么一个领那么脏?那就是不干净了。

  

  丙二 四正勤

  四念处是境,四正勤是行。云何为四?即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是也。诠如次:

  “四念处是境,四正勤是行。”正勤,就是断恶修善。

  

  丁一 已生恶令断

  谓时时忏悔,祈消宿业。

  已生的恶,要它断掉。这是过去已经产生的,就是忏悔了,恶业把它忏掉。

  

  丁二 未生恶不生

  已生恶令断,是忏悔;未生恶令不生,是持戒。谓既能持戒,对于众生起慈心悲心,自不起恶念矣。

  持戒。能够对一切没有生的恶不要给它做出来。那么,持戒就防止做坏事。能防护身心,那个就是持戒。

  

  丁三 未生善令生

  谓修行出世善,六度四摄,具慈悲心,祈三宝加持父母及众生同离苦海皆是。

  那么,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没有生出来的,要把它修起来。那么,尤其是出世善,六度四摄,菩提心、慈悲心,希望它能够生出来。

  

  丁四 已生善增长

  谓增修出世善,修四正勤。初修仪规,于理上修,次于事上修。初断恶,恶不断则善不生,善生则恶断,断恶增善谓菩萨。

  已经修出来的善,要使它不断地向上增长。那么,这是四正勤。

  

  丙三 四如意足

  四念处是慧,四正勤是戒,四如意足是定。足者行也,加上定功即如意足,一名神足,依定修行,一日千里,故云神足。无论四念处、四正勤,皆宜在定中修行,固不只四如意足然也。云何为四?一欲、二念、三进、四慧是也。诠如次:

  四念处是慧,这主要是慧的作用,这是从重点说。四正勤,是戒。这个四如意足,是定。就是戒定慧三个东西。“足者行也”,这个解释很多。这里足是讲行。“加上定功即如意足”,这个加上定,就可以满愿、如意,叫如意了。也叫神足,神通的足。“依定修行,一日千里”,假使你修行的话,得了定之后,那就快了,一日千里,“故云神足”,跟有神通一样。不管四念处,四正勤,都要定中修。“固不只四如意足然也。”他这个是从重点说,四念处是慧,四正勤是戒,四如意足是定,这是从重点说。实际上说,每一个都包有戒定慧,都不能离开。离开了戒,就没有定慧;离开了定,这个慧也生不起了。这三个东西是一个组合,不能拆开。

  下面,四如意足的四个,哪四个?“欲、念、进、慧。”有的地方,“欲、勤、心、慧。”这个名字有点不一样。

  

  丁一 欲

  欲者愿也。谓欢喜心。凡作一事,皆起愿欲欢喜心。

  “欲者愿也”,就是善法欲。“谓欢喜心”,做一个事情要起欢喜心,一个意乐心。你说做一个事情没有意乐心,疲遢遢的,喊你去,拖拖拉拉的,勉强坐在那里,起啥作用呢?这个要有欢喜心。修定一样。没有欢喜心,你坐在那里修定,软趴趴的,再也得不到定的。修定的欲,欢喜心。

  

  丁二 念

  念者,时时不忘之谓,如禅念话头、净念佛号、密念本尊皆是。总之修任何法,即系念何法,心常在念,而无杂想,一涉杂想则不易成就也。

  念,你不要妄念。你如果修定的时候,妄想纷飞,那修什么定呢?

  

  丁三 进

  进谓精进。精进与正勤稍不同,精进则一门深入。

  进,要精进,不精进当然得不到定。

  

  丁四 慧

  四如意中之慧,不是由定生慧之慧,是一种选择。

  慧,这个也要,修行的时候,慧是离不开的。它这个是抉择慧,抉择慧就是择法慧。后边要讲,七觉支的择法那一支跟它意思是一样的。

  

  四念处是慧,四正勤是戒,四如意足是定,此戒定慧三学,宜合修为要,一分家则不成功。戒若无定,虽修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境若现前,仍不免犯戒。慧若无定,虽通三藏,而究竟之义不达。定中无慧无戒,亦同世间定。故宜合修也。正勤在定中修,如勤念过,心反散乱,故又以四如意足之定调剂之。

  “四念处是慧,四正勤是戒”,这是从重点说,“四如意足是定”。戒定慧三学要一起修,一分家就不成功。就是说他们分是分不开的,只能是重点。假使戒没有定,那么,修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拼命地修,境界现前,还镇不住,因为定力没有。你表面上那一套做得很熟,但是你内心并没有定。那么没有定,烦恼就压不住。压不住的话,境界现前的时候,你就靠不住,不敢说你有把握。

  我经常说这个公案。我们在一个佛学院教书的时候,有一个学僧。他说,“我是经过很多考验了,什么什么样的女人都碰到过了,我毫不这个动念头。所以说,我这一关是不怕了,是冲过去了。”才多少岁?才二十多岁,说他冲过去了,已经没有事了。后来,人家传给我听了。我说:“你证了三果没有?”“没有。”“那你怎么说你冲得过。三果之后,把欲界的烦恼断完了,这才是通过了。如果你得了初禅,这是世间法,你还不敢说这个,种子还在。三果,种子断掉了,才可以说这个话。你现在三果没得到,你怎么敢说这个话?”

  后来,果然没有好久,他害病住院。住了院之后,就跟一个护士两个相识了。认识了之后,就来来去去弄不断了。等出了院之后,还在往来。有一次在素餐部里边吃饭,给我看到了。我说:“你怎么跟女人坐在一起吃饭呢?”他自己跟我说,“我也没办法了。现在好象心里烦恼起来了。”过去他是会武的,气力很大。他说:“我现在拳头捏起来,没有力气了”,等等。这个就是烦恼起来了,以前说的话就泡了汤。所以,不敢说大话,要经常提高警惕。不能说自己过关的话,…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