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67

  ..续本文上一页那就是放松警惕了,那就是糟糕了。

  假使慧没有定的话,虽通三藏,却不能够证到实相。(它这个话可能有错字,“而究竟之义达不相宜”这个话是讲不清楚的。19)那么,总之一句话,没有定的话,三藏只是文字上的,你根本是证不到的。

  定假使没有慧、没有戒的话,那没有戒的定就是邪定,那么慧也不会是真的慧。这个世间定还是好的,世间定要得初禅的话,还要戒淫欲等等。如果你不戒淫欲的话,得的定,那就是邪定,外道定。这是鬼神加持的定。那就是很危险的定。没有戒、没有定,这个慧也是不会出来的。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基本法。此三四不外戒定慧,无论何法,皆戒定慧所摄。

  这个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根本法。总的说,戒定慧。

  

  乙二 二五

  二五者,五根、五力是也。略释于下:

  

  丙一 五根

  五根五力皆修四念处等之果,五根即菩提。分诠如下:

  五根,是修四念处之果。这是果,前面是修的法。五根就是菩提,分了下边。这个科目我们后边还要讲,先把这里念了。

  

  丁一 信根

  根者增上义,由能生长善法故名为根。云何信根?信者谓于三宝四谛等,能深忍乐,一种清净性,名之为信。由此信而生诸善法,故曰信根也。

  根,是增上义,大家知道,增上有这个力量。“由能生长善法故名为根”,能够对善法有意乐心,叫根。产生根了,有根了,不是漂了面上的、没有根的。它是根生出来了。“信者谓于三宝四谛等,能深忍乐”,这个我们以前在《百法 》、《五蕴》中讲得很清楚了,三宝的实德能能够深信乐欲,希望自己也能证到。是清净性,是净水珠,“名之为信。”“由此信而生诸善法”,“信为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没有信的话,生不出来。所谓信根。这是一个。

  

  丁二 进根

  进即精进,由此生诸善法,故曰进根。既有信根,则精进心生起,久之则进根得矣。

  精进,就是精进根,就是精进。要趣善法,一定要靠精进啊。单有信心,不精进的话,善法还是生不了。

  

  丁三 念根

  于诸忆持,名之曰念;由此生诸善法,名曰念根。既有进根,即念念不忘,久之则念根即得。

  “于诸忆持”,于过去的境能够把它记住不忘叫念。“由此生诸善法,名曰念根。”这个都是互相帮助的,都是其他的互相促进,互相辅助,才能产生这个力量,产生善的法。

  

  丁四 定根

  专注所缘,名之曰定;由此生诸善法,名曰定根。既有念根,即念念在定,久之则定根得矣。

  这是“专注所缘”,定就是心一境性。那个定生的善法是巩固的。这是所以说,前面的善法如果没有定,是漂浮的。得了定之后,才算坚固了。定根。“既有念根,即念念在定,久之则定根得矣。”有了念之后,专心一致,定就慢慢生出来了。

  

  丁五 慧根

  简择得失,名之曰慧;由此生诸善法,名曰慧根。既有定根,定中简择,则慧根当然可得。

  什么叫慧根呢?“简择得失”,这是简择的慧,“这是好的,这是坏的”,那就是择法慧。 《俱舍》一开始就说有漏无漏法,世间上的法,我们在《百法 》 、《五蕴》分成五个蕴、十二处、十八界,或者一百个法,或者七十五个法。在《俱舍论》一开头就跟你说两个法,一个是有漏法,一个是无漏法。无漏法是我们要取的,有漏法是要灭掉的。那就是一开始就告诉你,一切法有有漏、无漏两种。这两种里边,我们要简择。好的无漏的要把它修起来,要取;那个坏的有漏法我们要舍,把它去掉。这是抉择的慧。“由此生诸善法,名曰慧根。”

  

  丙二 五力

  不可屈伏名为力,五力者即前五根之力也,分诠于下:

  那么,五力。不可屈伏,叫力。五力就是后面有一个根,它的力量增长了,什么烦恼都不能摧服了,叫这个力。

  

  丁一 信力

  即若天若魔乃至诸烦恼皆不能屈伏,所以称力。信力即信根之力,无别体也。

  “即若天若魔乃至诸烦恼皆不能屈伏”的,叫力。那么,信力生起来了,他不会退了,这个信心不会退了。

  

  丁二 进力

  精进力——他精进地、勇猛地一起来之后,再也挡不住了。

  

  丁三 念力

  念力,也是不能屈伏的。

  

  丁四 定力

  定力。这个定也不会退的。

  

  丁五 慧力

  慧力。也是一样。

  

  第一步生五根,第二步生五力。凡修何法,得到五根,再进一步修行,即得五力。

  定是外道、凡夫、小乘、大乘共修的路,但各各目的不同,此宜特为注意。

  在定中所生身上种种等现象,(按:前八触,后八触,共十六触。)虽有是事实,佛法不许说,恐其观身是净,及生我执。

  五力最要,力即*轮之转,种种方便从此生。又五根五力中的定根范围最宽,不仅在习定时为定。无论入定出定,凡一切不动摇者皆是定所摄。

  那么,第一步生五根。这是浅一点,生了根之后,慢慢地增加力量,不可屈伏了,叫力。不论修什么法,这个五根再进一步修,就变成五力了。“定是外道、凡夫、小乘、大乘共修的路”,定是个工具,外道也用,凡夫也用,小乘也用,大乘也用。但是目的不同,“此宜特为注意”,这个要特别注意。那么,我们说定,是什么婆罗门教讲定,修定,修得很高深的定都有。哪怕是气功师,他要他的,看什么,看什么,他要有点定之后,看医生了。他做医生也得要点定。这个定,当然是加持的定,不是自己修得来的定。

  

  乙三 只七—— 七觉支

  即合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七种,名为七觉支。所云只七者,前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有三个四种,五根五力,有二个五种,此七觉支,只有一个七觉支,故云只七也。觉谓菩提,支谓支分。有七种菩提支分,循此修行,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前四如意足,是起定之因,此七觉支,是得正定之方便。略诠如下:

  

  丙一 念觉支

  其境明记,名之为念。谓去不正念,生起正念,防护定心,持念不舍,时时缘所修之法,故名念觉支。何以故?念觉支即觉法所依止也。

  念,是这个过去的境能够记住不忘叫念。“其境明记”叫念。“谓去不正念”,这个念当然是正念。不正的念要去掉,把正念要生起来。“防护定心,持念不舍”,把这个念不要舍掉,正念不舍,慢慢地修下去就会得定了。“时时缘所修之法”,你所缘的,所修的法,经常缘那个境。假使念佛的,缘这个佛号;假使你要观佛的,就观那个观境,十六观境,观了那个境,不要忘掉。这样子慢慢地下去就得定。念觉支。

  

  丙二 择法觉支

  观察得失,名之为择。择指慧言,以慧择法,循是修行,可出三界,否则永堕在众生数内,随业流转。行者若懈怠、昏沉、放逸时,宜速修此择法觉支,以对治之。何以故?择法觉支,其自体即是觉也。

  就是观察一切法,哪些是好的,就要取;不好的,就要舍。择,择就是智慧的作用。“以慧择法”,就是阿毗达磨,就是搞这个法。“循是修行,可出三界,否则永堕在众生数内,随业流转。”你没有一个抉择的慧,那这个好的也不知道,坏的也不知道,马马虎虎。那么,你跟着它在跑了,跟了业漂流。人家堕落地狱,你也入地狱。我看到很多人都这么说,尤其是佛教徒,这个话是最不该说的——“人家都这么做的,我也该这么做。”那人家都入地狱,你也入地狱去好了。这个话就是没有这个原则性,怎么好看人家怎么做的呢?人家做的对的,你就要跟了他们做对的。人家不对,你还跟了他?你要跟了对的做嘛,不能人家错,你也一起错,这是糊涂虫了。“行者若懈怠、昏沉、放逸时”,行者假使昏沉,放逸,懈怠的时候,要修择法。它有它的坏处,看到它的坏处,赶快要对治了。如果你不去这个择法,这个好的来也不知道,坏的来也不知道,糊里糊涂,那就跟了它跑了。

  

  丙三 精进觉支

  炽然修善名为精进,行者先修抉择,既抉择已,当然能起精进。何以故?精进即是觉之出离支也。

  炽然修善叫精进。“行者先修抉择”,把好的东西,坏的分清楚了,然后对好的精进,这是精进觉支。

  

  丙四 喜觉支

  于意适悦,名之为喜。谓以精进心修法,任修何法,皆能生欢喜心,盖得法之利益故也。

  得了轻安之后,就有喜觉支。

  

  丙五 轻安觉支

  身心调畅,名为轻安。谓妄念已息,轻安自得。

  就是身心调畅了,叫轻安,我们在《五蕴论》都讲过,有堪能性。妄念息下去之后,轻安自己会生出来。

  

  丙六 定觉支

  专注所缘,名之为定。即心不外驰也。

  当你专心一致的时候,“心不异缘”,心不东缘西缘的,就是入定了。

  

  丙七 舍觉支

  远离沉掉,平等寂静,名之为舍。合上轻安与定,此三皆是觉之无染支。又舍谓止,如修仪轨中,有修止处,有修观处。

  舍觉支。“远离沉掉,平等寂静,名之为舍。合上轻安与定,此三皆是觉之无染支。” 舍觉支就是说你昏沉掉举都去掉。一般是先用这个轻安对治昏沉,然后掉举心也要去掉,用舍觉支把它掉举也去掉。然后呢,心不高不下。沉,昏沉是沉,是下;掉举是高,抬高。既不能高,也不能下,就用舍觉支,把它都舍掉。“平等寂静”,这个我们在《五蕴》里都念过,《百法》都学过,那么,这里就略略念一道就可以了。

  

  七觉支,即菩提支。欲得菩提,须先得定。七觉支中念,譬如警察,防护定心者即念。又七觉支指在定时言,即正修,亦即是定;与后八正道,指出定时言者相对。七觉支是定,八正道即是戒。

  七觉支就是菩提支,要得菩提,先要得定,这个就是定觉支。“七觉支中念,譬如警察”,经常观察,不要起坏念头。正念提起,邪念不要它。“防护定心者即念”,七觉支在定的时候说…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