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67

  ..續本文上一頁那就是放松警惕了,那就是糟糕了。

  假使慧沒有定的話,雖通叁藏,卻不能夠證到實相。(它這個話可能有錯字,“而究竟之義達不相宜”這個話是講不清楚的。19)那麼,總之一句話,沒有定的話,叁藏只是文字上的,你根本是證不到的。

  定假使沒有慧、沒有戒的話,那沒有戒的定就是邪定,那麼慧也不會是真的慧。這個世間定還是好的,世間定要得初禅的話,還要戒淫欲等等。如果你不戒淫欲的話,得的定,那就是邪定,外道定。這是鬼神加持的定。那就是很危險的定。沒有戒、沒有定,這個慧也是不會出來的。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基本法。此叁四不外戒定慧,無論何法,皆戒定慧所攝。

  這個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是根本法。總的說,戒定慧。

  

  乙二 二五

  二五者,五根、五力是也。略釋于下:

  

  丙一 五根

  五根五力皆修四念處等之果,五根即菩提。分诠如下:

  五根,是修四念處之果。這是果,前面是修的法。五根就是菩提,分了下邊。這個科目我們後邊還要講,先把這裏念了。

  

  丁一 信根

  根者增上義,由能生長善法故名爲根。雲何信根?信者謂于叁寶四谛等,能深忍樂,一種清淨性,名之爲信。由此信而生諸善法,故曰信根也。

  根,是增上義,大家知道,增上有這個力量。“由能生長善法故名爲根”,能夠對善法有意樂心,叫根。産生根了,有根了,不是漂了面上的、沒有根的。它是根生出來了。“信者謂于叁寶四谛等,能深忍樂”,這個我們以前在《百法 》、《五蘊》中講得很清楚了,叁寶的實德能能夠深信樂欲,希望自己也能證到。是清淨性,是淨水珠,“名之爲信。”“由此信而生諸善法”,“信爲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沒有信的話,生不出來。所謂信根。這是一個。

  

  丁二 進根

  進即精進,由此生諸善法,故曰進根。既有信根,則精進心生起,久之則進根得矣。

  精進,就是精進根,就是精進。要趣善法,一定要靠精進啊。單有信心,不精進的話,善法還是生不了。

  

  丁叁 念根

  于諸憶持,名之曰念;由此生諸善法,名曰念根。既有進根,即念念不忘,久之則念根即得。

  “于諸憶持”,于過去的境能夠把它記住不忘叫念。“由此生諸善法,名曰念根。”這個都是互相幫助的,都是其他的互相促進,互相輔助,才能産生這個力量,産生善的法。

  

  丁四 定根

  專注所緣,名之曰定;由此生諸善法,名曰定根。既有念根,即念念在定,久之則定根得矣。

  這是“專注所緣”,定就是心一境性。那個定生的善法是鞏固的。這是所以說,前面的善法如果沒有定,是漂浮的。得了定之後,才算堅固了。定根。“既有念根,即念念在定,久之則定根得矣。”有了念之後,專心一致,定就慢慢生出來了。

  

  丁五 慧根

  簡擇得失,名之曰慧;由此生諸善法,名曰慧根。既有定根,定中簡擇,則慧根當然可得。

  什麼叫慧根呢?“簡擇得失”,這是簡擇的慧,“這是好的,這是壞的”,那就是擇法慧。 《俱舍》一開始就說有漏無漏法,世間上的法,我們在《百法 》 、《五蘊》分成五個蘊、十二處、十八界,或者一百個法,或者七十五個法。在《俱舍論》一開頭就跟你說兩個法,一個是有漏法,一個是無漏法。無漏法是我們要取的,有漏法是要滅掉的。那就是一開始就告訴你,一切法有有漏、無漏兩種。這兩種裏邊,我們要簡擇。好的無漏的要把它修起來,要取;那個壞的有漏法我們要舍,把它去掉。這是抉擇的慧。“由此生諸善法,名曰慧根。”

  

  丙二 五力

  不可屈伏名爲力,五力者即前五根之力也,分诠于下:

  那麼,五力。不可屈伏,叫力。五力就是後面有一個根,它的力量增長了,什麼煩惱都不能摧服了,叫這個力。

  

  丁一 信力

  即若天若魔乃至諸煩惱皆不能屈伏,所以稱力。信力即信根之力,無別體也。

  “即若天若魔乃至諸煩惱皆不能屈伏”的,叫力。那麼,信力生起來了,他不會退了,這個信心不會退了。

  

  丁二 進力

  精進力——他精進地、勇猛地一起來之後,再也擋不住了。

  

  丁叁 念力

  念力,也是不能屈伏的。

  

  丁四 定力

  定力。這個定也不會退的。

  

  丁五 慧力

  慧力。也是一樣。

  

  第一步生五根,第二步生五力。凡修何法,得到五根,再進一步修行,即得五力。

  定是外道、凡夫、小乘、大乘共修的路,但各各目的不同,此宜特爲注意。

  在定中所生身上種種等現象,(按:前八觸,後八觸,共十六觸。)雖有是事實,佛法不許說,恐其觀身是淨,及生我執。

  五力最要,力即*輪之轉,種種方便從此生。又五根五力中的定根範圍最寬,不僅在習定時爲定。無論入定出定,凡一切不動搖者皆是定所攝。

  那麼,第一步生五根。這是淺一點,生了根之後,慢慢地增加力量,不可屈伏了,叫力。不論修什麼法,這個五根再進一步修,就變成五力了。“定是外道、凡夫、小乘、大乘共修的路”,定是個工具,外道也用,凡夫也用,小乘也用,大乘也用。但是目的不同,“此宜特爲注意”,這個要特別注意。那麼,我們說定,是什麼婆羅門教講定,修定,修得很高深的定都有。哪怕是氣功師,他要他的,看什麼,看什麼,他要有點定之後,看醫生了。他做醫生也得要點定。這個定,當然是加持的定,不是自己修得來的定。

  

  乙叁 只七—— 七覺支

  即合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七種,名爲七覺支。所雲只七者,前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有叁個四種,五根五力,有二個五種,此七覺支,只有一個七覺支,故雲只七也。覺謂菩提,支謂支分。有七種菩提支分,循此修行,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果。前四如意足,是起定之因,此七覺支,是得正定之方便。略诠如下:

  

  丙一 念覺支

  其境明記,名之爲念。謂去不正念,生起正念,防護定心,持念不舍,時時緣所修之法,故名念覺支。何以故?念覺支即覺法所依止也。

  念,是這個過去的境能夠記住不忘叫念。“其境明記”叫念。“謂去不正念”,這個念當然是正念。不正的念要去掉,把正念要生起來。“防護定心,持念不舍”,把這個念不要舍掉,正念不舍,慢慢地修下去就會得定了。“時時緣所修之法”,你所緣的,所修的法,經常緣那個境。假使念佛的,緣這個佛號;假使你要觀佛的,就觀那個觀境,十六觀境,觀了那個境,不要忘掉。這樣子慢慢地下去就得定。念覺支。

  

  丙二 擇法覺支

  觀察得失,名之爲擇。擇指慧言,以慧擇法,循是修行,可出叁界,否則永墮在衆生數內,隨業流轉。行者若懈怠、昏沈、放逸時,宜速修此擇法覺支,以對治之。何以故?擇法覺支,其自體即是覺也。

  就是觀察一切法,哪些是好的,就要取;不好的,就要舍。擇,擇就是智慧的作用。“以慧擇法”,就是阿毗達磨,就是搞這個法。“循是修行,可出叁界,否則永墮在衆生數內,隨業流轉。”你沒有一個抉擇的慧,那這個好的也不知道,壞的也不知道,馬馬虎虎。那麼,你跟著它在跑了,跟了業漂流。人家墮落地獄,你也入地獄。我看到很多人都這麼說,尤其是佛教徒,這個話是最不該說的——“人家都這麼做的,我也該這麼做。”那人家都入地獄,你也入地獄去好了。這個話就是沒有這個原則性,怎麼好看人家怎麼做的呢?人家做的對的,你就要跟了他們做對的。人家不對,你還跟了他?你要跟了對的做嘛,不能人家錯,你也一起錯,這是糊塗蟲了。“行者若懈怠、昏沈、放逸時”,行者假使昏沈,放逸,懈怠的時候,要修擇法。它有它的壞處,看到它的壞處,趕快要對治了。如果你不去這個擇法,這個好的來也不知道,壞的來也不知道,糊裏糊塗,那就跟了它跑了。

  

  丙叁 精進覺支

  熾然修善名爲精進,行者先修抉擇,既抉擇已,當然能起精進。何以故?精進即是覺之出離支也。

  熾然修善叫精進。“行者先修抉擇”,把好的東西,壞的分清楚了,然後對好的精進,這是精進覺支。

  

  丙四 喜覺支

  于意適悅,名之爲喜。謂以精進心修法,任修何法,皆能生歡喜心,蓋得法之利益故也。

  得了輕安之後,就有喜覺支。

  

  丙五 輕安覺支

  身心調暢,名爲輕安。謂妄念已息,輕安自得。

  就是身心調暢了,叫輕安,我們在《五蘊論》都講過,有堪能性。妄念息下去之後,輕安自己會生出來。

  

  丙六 定覺支

  專注所緣,名之爲定。即心不外馳也。

  當你專心一致的時候,“心不異緣”,心不東緣西緣的,就是入定了。

  

  丙七 舍覺支

  遠離沈掉,平等寂靜,名之爲舍。合上輕安與定,此叁皆是覺之無染支。又舍謂止,如修儀軌中,有修止處,有修觀處。

  舍覺支。“遠離沈掉,平等寂靜,名之爲舍。合上輕安與定,此叁皆是覺之無染支。” 舍覺支就是說你昏沈掉舉都去掉。一般是先用這個輕安對治昏沈,然後掉舉心也要去掉,用舍覺支把它掉舉也去掉。然後呢,心不高不下。沈,昏沈是沈,是下;掉舉是高,擡高。既不能高,也不能下,就用舍覺支,把它都舍掉。“平等寂靜”,這個我們在《五蘊》裏都念過,《百法》都學過,那麼,這裏就略略念一道就可以了。

  

  七覺支,即菩提支。欲得菩提,須先得定。七覺支中念,譬如警察,防護定心者即念。又七覺支指在定時言,即正修,亦即是定;與後八正道,指出定時言者相對。七覺支是定,八正道即是戒。

  七覺支就是菩提支,要得菩提,先要得定,這個就是定覺支。“七覺支中念,譬如警察”,經常觀察,不要起壞念頭。正念提起,邪念不要它。“防護定心者即念”,七覺支在定的時候說…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