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正修。凡是七覺支,八正道都是無漏的。前面是通有漏無漏。
乙四 單八——八正道
即合正見、正語、正思惟、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種,名爲正道。所雲單八者,前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有叁個四種。五根五力,有二個五種。此八正道,只有一個八種,猶七覺支,只有一個七種,故雲單八也。八正道之正即戒,七覺支攝于定,八正道攝于戒。雲何名正?曰因果不錯名正。茲略诠于下:
丙一 正見
正見者,不隨邪見、邊見、戒禁取見等。以戒言正,以見言見。合說,以下七種皆攝于正見,有正見而後始能生以下七種也。
八正道是正見。正見——不是邪見、邊見、戒禁取等五個不正見,都不是。那麼,這個正,什麼標准?合戒的叫正,見叫見,見就是觀照一切法。“以戒言正,以見言見,合說,以下七種皆攝于正見”,下邊八正道裏邊正見爲主,下邊的都是正見裏邊流露出來的。有了正見然後有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勤、正命……那麼,正見是個主要的。
丙二 正語
發話語言,不隨口四之惡,故雲正語。此正語亦由正見而來。
“發話語言,不隨口四之惡”,在說話的時候,提起正念,正見。有正見的話,那麼口的四惡就不會做了,那就是正語。
丙叁 正思惟
正思惟者,不唯不當思惟不可思惟,即十四無記,亦不思惟,故雲正思惟。換言之,即第六意識不起顛倒想是也。
“不唯不當思惟者不思惟;即十四無記,亦不思惟。”不但是那些惡念不要去思惟它,就是無記的事情也不要去思惟,這個叫正思惟。那就是說專門思惟善的東西,顛倒的、無意的東西不要去管它,不要去思惟它。
丙四 正業
凡佛弟子,當作正當營業,一切害人營業及傷風敗俗之淫業等,皆不當作,故曰正業。
“凡佛弟子,當作正當營業。”這個不但是營業,一切身的動作都要合戒的,才是正業。那麼,這是指在家,傷風敗俗的那個生意不要去做了。那麼,出家人也不做生意,那就是都是正業了?也不見得。出家人,你如果身行動的時候,不合戒的都不是正業。一切在戒中,那才是正業。
丙五 正命
命者生活所依,謂依正命生活,不依五種邪命生活也。
命嘛,是生活所依的,要正當的法來養命,不要做邪法的養命。這是正命。那有五條,以後我們下邊去念。
丙六 正精進
謂合乎戒律之精進也。
善法的精進,就是合戒的精進。
丙七 正念
謂修何法,即念何法,不夾雜他念。如修淨土者專念佛號,參禅者專參話頭,各有各應專注之念,此則合念于純一也。
修什麼時候法,提起正念頭,不要夾雜其他的不淨的念。那麼,若修淨土的,打個比喻——因爲一般我們漢人,都是修淨土宗的多,所以講經的法師經常要把淨土宗的那些聽衆,把他們接引過來,所以把淨土宗的話作個比喻——假使說念佛的,他就是一心念阿彌陀佛了,其他的不要雜進去,叫正念。參禅的專門參話頭,其他的不要雜進去,正念。其他的雜進去,就不是正念了。所以說,你不要說,“我念觀音菩薩也是正的嘛,怎麼不對呢?”你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就不要念觀音菩薩了。你在念觀音菩薩的時候,也不念其他的,這個叫正念。
丙八 正定
定爲外道凡夫小乘共修之定,但目的不同,正定雲者,謂非邪定也。
“定爲外道凡夫小乘共修之定”,這個是前面說的,目的不同。
七覺支是根本智,屬真谛;八正道是後得智,屬俗谛。
七覺支是根本智,屬于真谛。這裏說的,這個我們以後還要簡別。七覺支修的是根本智,修一切法空的,八正道是後得智,修緣起的。這是這麼說。那麼,各式各樣的部派有各式各樣的解釋。下邊是我們念過了,這個,好了,我們把這個講記,念了一下。
(附)五種邪命
(比丘營不如法事而爲生活,謂之邪命。有五種)。
還有下邊那個邪命我們要說一下。前面說正命,就是不要作邪命。邪命一般說是分五條。嚴格地說,以貪心來活命的都叫邪命。那就是《俱舍》裏邊講得很嚴格。假使你是出家人,看人家下棋,這不是你應當做的事情。但是,你以這個歡喜心、這個貪心,去看人家下棋,也算邪命。那是嚴格的。這裏是普通的五種,“比丘營不如法事而爲生活”,比丘生活的時候,不以如法的東西來養命的,就是邪命。
(一)詐現異相:于世俗之人,詐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者。
故意做一個與衆不同。因爲大家一樣的,人家就不注意你了。當然你要供養得那麼多,人家也照顧不到那麼多。你只要做一個特殊的樣子,特殊的樣子,人家一看,“哦,你與衆不同,這個人有功德。”就要供養。那麼,很多人,就頭發留得長長的,頭上拉個箍,拿什麼一個錫杖之類的東西,裝成我頭陀行。那麼,我就是該供養的,他們一般的都沒有修頭陀行,只有我是頭陀行者,該供養我。這個是奇特相。
(二)自說功德:自說己功德,以求利養者。
有的時候,人家供養,總要看那有功德人多供養一些了。他來不及要顯出自己的功德來,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拼命說自己怎麼了不得,了不得。這樣的人有沒有?很多。我們經常看到有人說話,跟你一句話,兩個人話匣子一打開,就是我怎麼樣,我怎麼樣,都是說我的事情。那就是說,你功德大嘛,好了,一句話,供養嘛,供養你了,就這個話。
(叁)占相吉凶:學占蔔而說人之吉凶,以求利養者。
給人家算命、打卦。說“你這個事情該怎麼樣,那個事情該怎麼樣”,求利養。你給人家說,“你這兩天要倒黴,你趕快要想辦法。”“什麼辦法?你教教我。”“我可以給你說,“怎麼怎麼怎麼”。”好了,當然是求你了,求你嘛要供養了。
(四)高聲現威:大言壯勢而現威勢,以求利養者。
他自己總要突出自己了不得,說話的時候說大話,聲音喊得很大,表示自己超過于人。高聲現威。
(五)說所得利以動人:于彼得利,則于此稱說之;于此得利,則于彼稱說之,以求利養者。
兩邊說,假使說昨天某個人供養你多少錢,他趕緊跟另外一個說,“你看昨天那個居士他非常之發心,他供養我了,一千塊!就是你呢,你供養最少兩千塊了,你比他有錢。”像這樣子的要供養,就是要不得,也是邪命。
這個是最粗的邪命,這是相最粗的,是絕對不能做的。如果細的話,那就是說你的生命裏邊以貪心,起一個貪心來維持你的生命的,都叫邪命。那是《俱舍》裏說得很嚴格。那麼,這五個邪命講好了。
修行位次
我們補充一些資料,就是這個叁十七道品,七覺支到底什麼時候用呢?這個表,不曉得它寫對沒有,我們念的時候對一下。我們先說修行的人,他的位次。凡夫,就是修行的有兩種:一種是外凡,一種是內凡。內凡,是已經近道了。外凡,還遠一點。這外凡再出去,那是異生,就是一般的非佛教徒,或者一般的沒有上路的人。那麼,這個外凡也好,內凡也好,只是修行的人。我們說賢,是屬于賢位。
賢位有七個,叫七賢位。七賢位裏邊,第一個位次,“五停心觀”,這個“五停心位”。“五停心位”,就是說我們把世間的心,要收回來。如果你世間心不收回來的話,你不能上道。所以,這“五停心位”,修的什麼呢?就是不淨觀、數息觀、慈悲觀,等等。把自己貪瞋癡的心,散亂的心,把它收來,你可以在法上用功。所以,這個位,修的法,就是對治煩惱的。還沒有上真正的——該修的法還沒有修起來,所以,這個裏邊,叁十七道品,正規的用還沒有用起來。
下邊“別相念住”,就是修四念住。分別地修,身念住,心念住,受念住,一個一個分開修,或者兩個兩個修。
再一個修,跟一個“總相念住”四個合起一起修。這個時候,“念住增”。他修的叁十七道品,主要修的是四念住。爲什麼?“能審照了身等四境”,能很仔細地去觀察這個身、受、心、法這個四個境。這個時候,需要慧。慧的作用最殊勝。所以說,這個時候,是四念住的功能特別強。
那麼,到下邊內凡,就是四加行。四加行這個話很多,我們這個修這個密法也不是有一個四加行嗎?這裏也有個四加行。這個四加行高了,見道之前的加行。
第一個是“暖”,“暖”就是——證到暖位的人,不管你做了壞事,入阿鼻地獄,但是,你總有一天會證涅槃,會證果。所以,證到暖位,已經是不一樣的人了,不是一般的人了。這個時候,“正斷增”,就是四正勤它的作用殊勝,主要是修四正勤。“能證異品”,什麼叫“異品”?我們現在是有漏的,將來見了道之後,無漏法要出來了。這個跟我們一般的都不一樣的。所以,他有這個堪能,決定會證涅槃,所以這個堪能性已經有了。不是當下馬上,就是總有一天會證到這個無漏的涅槃。因爲他有這個堪能性。“殊勝功德”,需要精進。你要證一個殊勝的法,沒有精進是不行的。所以,這個時候,精進的作用盛。四正勤。
“頂”的時候,“暖、頂、忍”。“頂”是什麼?“暖”跟“頂”是會退的,“忍”以後就不退了,不會退向惡道,他的位置也不會退了,不會退到惡道去。那麼,這個“頂”,是進入不退的一個最高峰,再過去就是山頂一樣的,這裏爬山爬到頂了,再下去是不退了,這邊是要退的。那麼,是“頂”。“頂”的時候要“趣無退位”,再過去要到不退了,那麼,需要神足了,要定。所以,“定用勝故”,這個時候,主要是修四神足。
那麼,“忍”是不退,他修五根。“忍法位中,必不退墮”,這個時候不會退。得了“忍”之後,再退到“頂”、退到“暖”——退到前面的是不會了啊。他是“善根堅固”。這個根——善根,紮穩,不會退了。生了根。沒有根的,毛道凡夫那退來退去是沒有定的,…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