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了根之後,就退不了,紮在地下穩了。所以,“得增上義”,這個增上的力量,殊勝力量得到之後,就五根。
“勝”就是“世第一”,“五力增”。這個“世第一”,一切世間的煩惱不能打敗他,他決定要見道,無漏法要出來了。所以,世間的煩惱再強的蓋他不住,不能使他屈伏,叫五力增,修五個力。那麼,這是賢,凡夫的位置到此爲止。
到“世第一”之後,見道,見道是聖者。聖者的時候——這是有部的法,我們先介紹有部的。他是八道支證,在見道的時候修八正道的。八正道,它比方是一個輪子,它轉起來很快,也能夠通行,能夠整個地把那些煩惱都一下子摧滅掉,在十五刹那把一切八十八使個煩惱都摧滅完,能夠很快地就通過去,那就是八正道。那麼,修道的時候,修七覺支。“修道位中,近菩提位。”菩提是什麼?我們這裏寫了沒有?菩提就是“覺”。“覺”是什麼?“盡智無生智”,那就是說在無學位産生的智慧。那麼,你很快地要修道,再上去就是無學道了,無學道就是“盡智無生智”出來了,就是說這個時候呢已經靠近這個覺的那個位了。所以,要這個七覺支的作用殊勝,幫助這個覺,産生這個覺的。這是有部的這個說法。
另外一個,“余師”,其他的一些論師,他的這個見道修道的修法反一反:修道的時候,他修的七覺支;“如實覺知四聖谛”,見道的就是四聖谛,如實地能夠把四聖谛證到,明確了知,用七覺支。那麼,八正道呢,他認爲是見道、修道都有的。“道”,這個道是什麼?通達涅槃的道,通達菩提的道。那麼,這個見道也好,修道也好,都是通達菩提城的,所以要修八正道。
那麼,這兩種說法,都可以用。因爲每一個部派都有他的體系,在他體系裏邊要怎麼說,就要怎麼說。在他體系裏要那麼說,他又那麼說。總之對佛的教理不違背都可以。我們說初地菩薩百法明門,一個法能說一百個樣子,都符合佛的原則。那是智慧大,就可以變化。智慧小,就不要亂變,變錯了,你就下墮落。所以,這些是祖師的事情,我們不是祖師,就不要亂編。
那麼這裏就介紹一下,就是說叁十七道品,在什麼時候哪一個是起最大作用的,這個是根據《俱舍》的,給大家講一下。那麼它的位置可以分別地了解一下。
叁十七道支的體
另外還有一個,我們再補充一下。這叁十七道支它的體就是十一個東西20。那麼,這個我們沒有寫了,你們自己去標一標好了。它十一個體是什麼東西?“慧,勤,定,信,念,喜,行舍,輕安,戒,尋”,尋伺的尋。
第一個“慧”包含哪些?四念處是慧,慧根慧力是慧,七覺支的擇法覺支是慧,八正道的正見是慧,包含那麼多都是慧,以慧爲體。
第二個“勤”,就是精進。四正勤四個都是勤,五根裏邊的精進根,五力裏邊的精進力,七覺支的精進覺支,八正道的正精進都是勤。
“定”,四神足全部是定,五根裏邊定根,五力裏邊定力,七覺支的定覺支,八正道的正定都是屬于定的體。
“信”,就是信根,信力,這是屬于信的。都是心所法,我們下邊有十一個心所法。那麼,這個叁十七道品總的歸納成十一個心所法。
“念”,念根,念力,念覺支,八正道的正念,都是念心所。
“喜”,喜覺支,就是喜啊,苦樂憂喜的喜,喜受。
舍覺支,“行舍”。
輕安覺支,是“輕安”心所。(16B)
正語、正業、正命,是“戒”。正語是口業,正業、正命是身業,都是屬于戒。
正思惟,是尋伺的“尋”。
那麼,總的來說,叁十七道品它的體就是十一個東西。好了,我們把這裏講完了。今天的時間,我們本來想把十二支因緣講完的,恐怕也講不完了。因爲時間,我們想要過年前要把它講完,要快一點了。
十二緣起頌
無我唯諸蘊 煩惱業所爲 由中有相續 入胎如燈焰
無有實我,唯色受想行識之五蘊假我。若爾,此蘊即應從此世轉至余世,然蘊體是剎那即滅,無輪轉用故,要因數習惑業之作用,令中有蘊入胎相續,猶如燈焰。
十二緣起是根據《俱舍論》的。我們先念一下。“無我唯諸蘊 ,煩惱業所爲 ,由中有相續 ,入胎如燈焰。”這是一個辯論。外道說衆生有投生的——死了之後要投生,這個投生就是靈魂,就是神我,就是我。這是指外道說有我了。那麼,我們佛教就跟他說——第一個就否定,沒有我的,無我。那麼你投生什麼呢?五蘊,“無我唯諸蘊”。沒有一個你們所說的我,靈魂,或者神我之類來投生的。而投生的東西,就是五蘊。他轉來轉去,這是五蘊的作用。“煩惱業所爲”,這個五蘊爲什麼要投生?因爲起了煩惱,造了業,被煩惱、業所牽了。該投人的就投人道去,該投天的天道去,該做畜生的畜生道去。“煩惱業所爲”,它給你牽起走的。那麼,死了之後,怎麼會到這個下一輩子去?中間有“中有”。你說這個五蘊,活下來的人,生下來是五蘊,這個沒問題。死了之後他是什麼東西呢?看也看不到,也是五蘊。這個五蘊很細,叫“中有”。中有它相續,也沒有斷掉。中有不斷地,刹那刹那地相續,他可以棄這個“中有”去入胎。就是像燈焰一樣,這個打個比喻是燈焰。爲什麼打這個比喻?它下面有原因的,我們看下去。
他說,這個無我,“無有實我”。外道執一個實在的我,是沒有的。“唯色受想行識之五蘊假我”,這個五蘊是假的。你認爲是有一個我,實際上就是這五個蘊,並沒有一個我。“若爾”,我們《五蘊論》不是講了嘛,講五蘊就是要破那個人我。那麼,既然你說這個話,這個外道就說了,“若爾”,照你這麼說,這個五蘊“應從此世轉至余世”。那麼,你們說沒有我的,是五蘊在裏邊作用了,那麼你死的時候,那這個五蘊該從這一輩子轉到下一輩子去了。“然蘊體是刹那即滅,無輪轉用故。”但是,你們自己說的,五蘊是刹那刹那生滅的,那麼怎麼可以從這一輩子生到那一輩子去呢?那麼,既然你們這一輩子不能投生到那邊去,決定有一個不生滅的靈魂,它可以轉世啊,轉過去。這外道還要強調他的靈魂。
那麼,我們說刹那生滅的五蘊能不能轉到下一輩子去呢?可以。“要因數習惑業之作用,令中有蘊入胎相續,猶如燈焰。”你這個因爲煩惱造了業,産生引業,就産生一個中有,這個中有雖然是五蘊,刹那生滅,但是跟燈焰一樣,可以從這一世到那一世。燈焰,我們知道,這個燈一滴油吸上來,馬上碰到那個上面的火了,就化成火焰,滅了,沒有了。第二滴油上來,又化成火焰。不斷地上來,不斷地上來,這個燈焰就是看上去是亮的,實際上是不斷生滅生滅生滅。這個火,燈焰,我們可以從這裏拿到那裏。那麼,既然刹那生滅的五蘊也可以從這一生投到那一生,可以的。你怎麼證明?就是像世間燈焰一樣,這個做喻。那麼,這就是辯論,一個因明的量。這個我們現在沒講因明就不說了。
四有輪轉:
本有 即現在身之五蘊
死有 命終剎那之五蘊
中有 死後生前之五蘊
生有 中有入胎之五蘊
這是一個跟外道的辯論,我們在佛教裏邊不承認有這麼一個實在的我的。那麼,這個投生的作用,只要有五蘊,就能夠擔任這個投生的作用,是可以做得到的。那麼,生死輪回,一般說有四個有。四個有,它就是在流轉了,哪四個有?本有,就是現在的五蘊身,這個有,都是五蘊爲體。現在的身體叫本有。在命終的那一刹那,這個五蘊叫死有,只是一刹那的時間。死有之後,還沒投生之前,中有。那講過的,最多七天,七天一個生滅,七七四十九,那決定投生。那麼,才投生的一刹那,就是說父精母血跟你這個中有身結合的那一刹那,叫生有。生有之後,第二刹那開始,這就是本有了。那麼,這四個東西在轉,流轉生死就是這麼四個有,都是五蘊。所以說,依了五蘊流轉生死,並不需要一個我。那麼,他如何能夠流轉生死,下邊講十二緣起。
如引次第增(生老等) 相續由惑業 更趣于余世 故有輪無初
如業所引,次第轉增,諸蘊相續,果縛未盡,子縛複生,故無最初作者,唯有惑業苦,作十二支輪,旋回不息,無始無作。
“如引次第增,相續由惑業 ,更趣于余世 ,故有輪無初。”那麼,他根據他的引業,我們不是講過,有引業、滿業。因根據他造的引業,慢慢慢慢地增長。引業,就是引他到哪一道,哪一道結生之後,慢慢地從這個胎裏邊慢慢增長,出了胎之後,慢慢地小孩子到老,慢慢增長。“相續由惑業”,他這樣子能夠相續下去的,只是由煩惱業的力量支在那裏,才可以慢慢地相續相續地轉變。那麼,最後,死了之後,也可以根據煩惱、業,投生到其他一個世裏邊去。
那麼,從這一世到那一世,那一世到這一世,跟輪子一樣,就是一個圓圈圈一樣,你說哪一個是頭,沒有頭的。一個圓的輪子,你說哪一個是頭?它轉來轉去就是連環性的,沒有頭的。所以說,我們流轉生死,哪一輩子最初的頭是哪個?沒有辦法說。那麼,有的人就問,哪一個佛是第一個佛?你說世間上有開始的,哪一個第一個成佛是有的。根本就沒有一個開始的,哪一個第一個佛呢?那就是說,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小孩子一樣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不清楚的。沒有雞,蛋哪裏來?但是沒有蛋,你雞又哪裏來?你去問好了,“雞哪裏來的?蛋生的。蛋哪裏來?雞生的。雞哪裏來的?蛋生的。”去問,問一萬年,還不是兩句話,問不清楚。
那麼,這個樣子,“如業所引,次第轉增,諸蘊相續。”根據業的力量,慢慢地增長,這個五蘊,相續相續地生下去。在生長的時候,過去的業還沒有過完,又在起煩惱,又造新業,下輩子的業又造好了,要投生去了。所以說,十二個流轉生死,大概說,分十二支,下邊講十二支。
如是諸緣起 十二支叁際 前後際各二 中八據圓滿
或在名色位命終,唯曆二位,乃至取位命終,…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