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70

  ..續本文上一頁但曆七位。欲界具八支者爲圓滿,色界無名色支,無色界無名色及六處。

  “如是諸緣起 ,十二支叁際 ,前後際各二 ,中八據圓滿。”這樣子因緣和合而投生的這個緣起,我們可以用十二支來代表。十二支代表叁際,叁個時候,就是前——過去,中——現在,後——未來。“前後際各二”,“前後際”,前際, 過去世呢是兩支,後際,未來世也是兩支。中八,現在這一世有八支。這樣“據圓滿”,就是說這個八支根據最圓滿的來說,就是最多有八支,也可以不到八支的。這有一個表,等一下看表就很清楚了。

  爲什麼“中八據圓滿”?大家看表。表在這個,表在是叁十二頁。前際是兩支,無明,行;後際兩支,生,老死;中間就是現在八支,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那麼,這個裏邊,圓滿地說,欲界的有情最圓滿地來說有八支。但是也有不到八支的。它就是說,“或在名色位命終,唯歷二位。”假使這個孩子,或者是畜生,小畜生,它到名色的時候,六根還沒長出來,就是一坨軟肉,就死掉了,打胎打下來了。那麼,它不到八支,到名色兩支就完了。假使他,或者是小孩子,那個才養下來就沒有了,那麼不到八支。要到最後,圓滿的,到老死的,才有八支。那麼,這是欲界。如果色界,色界的人沒有名色支,他生下來就是六根全的,不要一點點長出來的。那麼,名色支就沒有。無色界的,更沒有了,六處都沒有。無色界的有情的沒有身體的,那麼,你這個名色,六處都是沒有的,那就更少了,只有五支了。所以說,最圓滿的,是八支,中間有很多不到八支的。那麼,這是把支分叁際說完了,下邊每一支。

  

  宿惑位無明

  無明:先世煩惱,至今果熟,總謂無明,即不明、妄明義(智不及愚及煩惱愚)。

  “宿惑位無明”,這個是改好了,在這個講記裏邊沒有改,它是“宿惑無明位”,這個“位”擺到下邊去了,這是錯掉的,把它改一下。我們的課本是對的。“宿惑”,過去的煩惱,“先世煩惱”,就是過去的煩惱到現在來說,“至今果熟”,到現在這一輩子來說,總的名字叫“無明”。什麼叫無明?不明,道理搞不清楚,妄明,搞錯了,就叫無明。“智不及愚及煩惱愚”,就是“諸冥”、“一切種冥”,這個,我們就不要說了,說到《俱舍》了,太多了。這說無明就是過去的煩惱安一個總名字,叫無明。但是,我們說無明,是不是就是一個無明?包括五蘊都有。無明的力量特別強,這一個五蘊叫無明,不是說過去只有一個煩惱,沒有其他東西的。那麼,沒有心王,心所法也生不起來。你沒有身體,這個心哪裏寄托呢?有了身體,決定要有不相應行。這就是說,整個的五蘊裏邊,那個時候他有無明的力量特別顯著,那麼,這個時候叫它無明。那麼,這是煩惱了。

  

  宿諸業名行

  行:宿生福、非福、不動等業,至今果熟,總名爲行。

  “宿諸業名行”。過去的業,從現在一輩子來說,過去所有的造的業都叫它“行”。“宿生福,非福,不動等業,至今果熟,總名爲行。”過去世的福業,這個我們考過的好象,福業是欲界的那些善業;非福業,欲界的惡業;不動業,色無色界的修定的業。這個業到現在我們這一輩子,果成熟了,受報的時候,過去造的業,都叫“行”。

  

  識正結生蘊

  識:于母胎等,正結生時,剎那五蘊。

  “識正結生蘊”。正在投生的那一刹那的五蘊叫識。“于母胎等,正結生時,刹那五蘊。”結麼,結生,就是說父精母血會合,這個中有加入進去,叁個東西結合了,就是識,只有一刹那,生有了,就是生有這一刹那的。

  

  六處前名色

  名色:結生之後,六處生之前,中間諸位,皆名名色(羯剌藍等五位)。

  “六處前名色”。結了生之後,他慢慢長了,開始是一個小泡泡,慢慢地長到肉泡,再是軟肉等等。還沒有長六根,這個手腳還沒有分出來,頭了,手了,腳還沒有分之前,都叫名色。結生以後,六處生之前,中間的那一些都叫名色。胎內有五位,胎外有五位,這個我們來得及嘛抄一抄,來不及就不要抄了,因爲講《俱舍》的時候仔細講,這裏不一定要那麼仔細。反正我們說投生之後,六處就是說六根沒有長全之前,中間有幾個,都叫名色。就是“羯剌藍”、“頞部昙”、“閉屍”、“健南”,最後“缽羅賒佉”的時候,六根長了,那就是叫六處。

  

  從生眼等根 叁和前六處

  六處:眼等已生,至根境識未和合位,名六處。

  “從生眼等根 ,叁和前六處。”等到胎裏邊眼耳鼻舌身長全了,這個時候,還沒有出胎,沒有“叁和”,就是根、境、識還沒有和合之前,這叫六處,還沒有去接受外境了。“眼等已生,至根境識未和合位”,叫六處。那就是胎裏邊這個六根都長完了。

  

  于叁受因異 未了知名觸

  觸:從出胎至叁歲,于根境識叁和合起用。然未了知苦樂諸受,名觸。

  “于叁受因異 ,未了知名觸。”那個出胎了之後,嬰兒,從一歲,才出胎到叁歲,于根境識叁個和合,起作用了。他因爲有外境碰到了嘛,他的根跟境一碰到就起識了,這個我們在講《五蘊論》講過。“根”,“十二處”,就是識的生長門。你內六處生好了,外邊六境你碰到了,那麼中間要生識,這是根境識叁個和合,起用。但是,苦樂之受還不知道。並不是說不知道苦,你小孩子打他一下,他要哭的,不是他不知道苦。就是說什麼境能生苦,他不知道。就是小孩子看見一個火,紅的,很好看,他不知道它會燒人,他手要去抓的。他看到一個很好的東西,假使是一個,我們說一個蠟做的蘋果,很好看,他看了之後,他抓了要咬。爲什麼?他不知道這不能吃——這是小孩子。受因就是說這個境,哪一個境能生樂受,這個能吃的,那個不能吃的,他分不清楚,這個叫觸。他根境相觸的事情有了,但是受因,就是哪個境可以受用,哪個境能生苦,他是不知道的,就是看到好歡喜的他就要。就像火,他去抓,抓了之後燒得痛手了,他也不知道火會燒手的,他不知道。這個時候就是小孩子的時候,嬰孩了,不懂事的時候了。

  

  在淫愛前受

  受:四五歲已去,十四五以來,已了叁受差別,雖起衣食等貪,未起淫貪,名受。

  那麼,在“四五歲已去”叫受,“在淫愛前受”。還沒有産生男女之貪之前,他能夠接觸環境了,對叁個受因的差別也知道了。“四五歲已去,十四五已來”,四五歲以上,叁四歲過了,十四五歲以下,就是貪心沒有起之前。“已了叁受差別”,這個叁受,最好加個因。因爲叁受哪個不知道呢?苦受,樂受,小孩子也知道的,受因是不知道的。哪個能生樂受,哪個生苦受他不知道的。那麼,叁個因知道之後,他懂事了就是。“雖起衣食等貪”,那麼,他冷了知道拿衣服穿,餓了知道拿東西吃,不會亂抓了。但是,淫欲貪沒有起,這個時候,我們這個名字就安個受,他的受的作用是比較殊勝了,就安個受。

  

  貪資具淫愛

  愛:十六七已去,貪妙資具,及淫愛現行,未廣追求,名愛。

  “貪資具淫愛”。那個時候,名字叫“愛”。十六歲以上,他歡喜的東西,要求高了。他不是冷了,拿件衣服穿就算了,他要穿漂亮的衣服了,他用的東西要高級的東西了,而且,男女之貪也生起來了。但是,還沒有廣追求,畢竟年齡還小了,他的追求力量不大,這個時候,我們叫愛。這個時候的五蘊叫“愛”。

  

  爲得諸境界 徧馳求名取

  取:爲得種種上妙境界,周徧馳求,名取。

  “爲得諸境界 ,遍馳求名取。”當他年紀再大一點,他能力強了,爲了要享受,他是想盡辦法,到處追求,甚至于拿槍去搶都會幹。這樣子的人,叫“取”。這個是不怕疲勞,他要拼命去幹了,這個五蘊的時候叫“取”。

  

  有謂正能造 牽當有果業

  有:因馳求故,積集能牽當有果業,名有。

  “有”,因爲“取”,他要造業了。 “因馳求故,積集能牽當有果業”,能夠産生當來的,“當有”就是後有,就是下一輩子的有,下一輩子就是本有。當來的果能夠引出來,生的業生出來,這個叫有。這個時候的五蘊叫有,就是造的業。“有謂正能造,牽當有果業。”有就是說能夠造出——“牽當有果”,能夠引出當有,就是後生的果報的這個業,“有”是一個業。這個業是什麼?能夠引出後一生的果報的。

  

  結當有名生

  生:由此業力,從此舍命,正結當有名生。(當有之生即今識位)

  這個業有了,要投生了。“結當有名生”。正在投生的時候,下一輩子。那麼,業造好之後當然要投生,當有果的業有了,當然投“當有”的生。下一輩子,這是下一輩子的,後際。下一輩子投生,叫“生”。“由此業力,從此舍命。”現在的識,這個命舍掉之後,將來投生就是生。這個生,就相當現在世的識。爲什麼相當現在的識?現在的識的能力強,他這個看見父母交會,他要投生,是識的作用。那麼當來,生的作用顯著一點,還沒有生,將來要生了,這個就叫“生”。實際上是一個東西,現在叫“識”,下一輩子,叫“生”。

  

  至當受老死

  老死:生剎那乃至當來受支,總名老死,如是老死,即今世名色等四支。

  “至當受老死”。那麼,從生了之後就是識,識之後不是還有名色、六處、觸、受,這都是還沒有起煩惱時,人的一些相續的部位,就是從生之後,慢慢地到小孩子,乃至到老。這個,在現在是四個支,那麼在將來世,都安一個名字,叫老死。“生刹那乃至當來受支”,將來的生這一刹那相當于現在的識了,識後頭的名色、六處、觸、受等等,在這一輩子就是四個位置,在將來那一輩子,就略了,只立一個位置,老死。所以生刹那以後,乃至當來的受——現在的受,叫受——當來的受,中間完全安一個總名字叫老死。“如是老死,即今世名色等四支”,就是名色、六處、觸、受,這個四支,在下…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