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輩子略了——一個老死。那麼,老死爲什麼不分開立?因爲說,死不一定老了才死的,有的時候,小孩子就死,所以老死不能分開。如果你分開了,一定老了之後再死,中間就不能死了。那就是一定是要把它合在一起,這是活的。
那麼,這個十二支就講完了。今天我們再多講一點。
傳許約位說
傳許世尊,唯約分位,說諸緣起,有十二支。
四種緣起:
一 剎那緣起 于剎那中,由貪等行,具十二支。
二 連縛緣起 無間相續義,鄰次相屬義,謂同類異類因果無間相屬而起。
叁 分位緣起 于無際中唯取叁際十二五蘊。
四 遠續緣起 久遠相續無始。
“傳許約位說”。這個是有辯論,這是有部的傳說:佛說十二支緣起,根據分位緣起講的,就是前面那個。“傳許世尊,唯約分位,說諸緣起。”緣起,一共有四種,“刹那緣起”,一刹那裏邊有十二支;“連縛緣起”,(缺?)挨到挨到,這個緣那個,那個緣那個,就叫“連縛緣起”;“分位緣起”,就是在無數的生死中,拿叁世來說明這個投生的問題;那麼,“遠續緣起”,不但是叁世,還有過去世、過去世都算在裏頭,遠續緣起。這四種緣起都是佛說的,但是有部的認爲,佛說的緣起主要是對分位緣起說的,就是我們前面介紹的。這些緣起,就是佛真正的含義是講這個。
從勝立支名
問:若支支皆具五蘊,何緣但立無明等名?
答:以何支中何法勝,故立何名。
“從勝立支名”。爲什麼它叫無明、受、行這些名字?它都是五取蘊,每一支都是五蘊,都是有情,相續,有情都具足五蘊,爲什麼你說這個叫名色,那個叫受,那個叫愛,那個叫取,只立一個支?只立一個法?“問 :若支支皆具五蘊”,每一支都有五蘊,爲什麼你只立一個名字呢?無明只是一個心所法,行,那是一個造的業啊,或者是有部的說法,身語,行動,跟發音,語是說的話。經部說,思種子。但是,一個法也不多。那麼,爲什麼只立這些簡單的名字呢?“以何支中何法勝,故立何名。”每一支裏邊,每一個五蘊裏邊,它這個部位的時候,哪一個法的作用最大,就當那個名字,並不是說只有它一個,在這個五蘊裏邊,它的力量最強。在“無明”的時候,過去生的時候,它煩惱力量最強,就叫“無明”。在“行”的時候,它造業的力量最強,就叫“行”。根據它最強的能力、作用最強的一支安名的,並不是說只有它一支。
于前後中際 爲遣他愚惑
爲生不知來,死不知去,現在不知何等是我,此我雲何?我誰所有?我當有誰?或執無因,如斷見等;或執邪因,如大自在等。佛爲救此愚者,說十二支。
“于前後中際 ,爲遣他愚惑。”那麼,爲什麼要說這個十二支呢?佛爲什麼說十二支?“于前後中際”,過去未來現在這個叁世裏邊要解除一些人的一些懷疑——他的愚癡,迷惑。那麼,什麼懷疑?“爲生不知來,死不知去”,生從何而來,死到哪裏去。“現在不知何等是我”,現在的我到底是什麼東西,還是神我呢,還是五蘊呢?到底這個不知道。“此我雲何”?這個我到底是有常的呢,無常的呢?“我誰所有”?我是過去什麼因感的呢?“我當有誰”?我現在這個我,將來要感什麼果呢?“或執無因”,有的外道執無因,就是無緣無故就生出來了,天然就生了麼就算了,你追什麼因呢?不要去追的。“如斷見等”,那是斷見,生幺就生了,死幺就死了,沒有了。生是無中而來,父母給你養出來就來了,過去怎麼來的,沒有,沒有那個。死幺就死了,就沒有了,以後就沒必要去管它了。這是斷見。“或執邪因”,邪因就是不正之因,大自在天造的。那麼,這些都是愚癡。佛要救度這些愚癡的人,那麼就說我們投生是十二因緣投的,是十二支。
這個,下邊一個圖,就是一個圓的。無始無終的,無明過去是行;行投生是識;識——名色;名色——六處;六處,生出來之後是觸,接觸環境;有了觸之後,受因知道之後,叫受;起了淫愛,叫愛;追求,取;追求之後造了業,有;有,又感下一輩子生、老死。這是一個圓圈圈。
圓圈圈下邊是一個表(見本書214頁)。前際,過去世兩支:“無明”,“行”;中間,現在世,是八支,“識”到“有”;後際,“生”,“老死”二支。
叁煩惱二業 七事亦名果 略果及略因 由中可比二
由中際之廣,可比前際之因,後際之果,故略。
這個十二支裏邊,“叁煩惱二業”。煩惱有叁支,業有兩支,另外余下的七支,叫事,也就是果。
“略果即略因”,這個“即”錯掉的,你們改一下。“考的及格不及格”的“及”,不是“即”。“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或者是略果,或者是略因,那麼它爲什麼可以略呢?因爲中間廣,中間一比,前後的兩個略也可以顯出來了。“由中際之廣,可比前際之因,後際之果”,這個是含糊了,前際是略因,後際是略果,略果指的是後際,略因指前際。因爲中間是廣的,所以說,前面雖然略因,後面略果,中間一比出來,也就不略了,也不需要寫那麼多了。
那麼我們看看這個表,這個十二支裏邊,叁支是煩惱,“無明、愛、取”是煩惱。兩支是業,“行”跟“有”是“業”。七個支是果,“識”,投生之後,沒有造業,沒有起煩惱,這是一個果報。“識、名色、六處、觸、受”五支;下邊後際,“生、老死”兩支,這是果。那麼,這個裏邊,我們說略果,中間的果有五支,後邊的只有兩支,這是略果。略因,前面的因,“無明”一支;“行”——業是一支。而中間的,煩惱有兩支;“有”業,也是一支。那麼,總的來說,前際的煩惱少了一支,略因。那麼,爲什麼可以略呢?
“由中可比二”,你中間一比,那麼前後就不要廣說了,就比出來了。假使我們說後際的生,老死,你拿到中際一比,生就相當于識,那麼,老死,相當于名色、六處、觸、受。就比出來了,就不要再寫名色、六處,不要再寫了。那麼,前面的無明,我們看一看中間——愛、取,那知道過去的無明就是現在的愛、取。那麼,愛、取是廣一點,無明略,中間一比,廣的也比出來了,那就不要再寫那麼多了。
在上面的一個圈圈裏邊,整個的流轉生死,它的作用,惑、業、苦:煩惱,造業,感得苦報。取了苦報之後,又起煩惱,煩惱又造業,又感後來的苦報,不斷地循環,沒有個頭,沒有個尾。今天我們把它講了,念完,明天再分析。
從惑生惑業
惑生惑:愛生取;惑生業:取生有,無明生行。
“從惑生惑業”,這個煩惱、業跟事,它裏邊的關系。下邊是“從惑生惑業”,煩惱能夠生惑,煩惱也能夠生業。那麼,煩惱生煩惱,什麼喻?愛生取,愛是煩惱支,取也是煩惱支,這是煩惱生煩惱的例。煩惱生業呢?無明緣行、取緣有,這都是煩惱生造業的。所以,煩惱可以生煩惱,也可以生業。
從業生于事
業生事:行生識,有生生。
“從業生于事”,這個業它有什麼作用呢?生果報,業只能感果,其他沒有什麼作用。業生事呢?行緣識,有緣生,這是從業生果。
從事事惑生
事生事:識生名色,生生老死等;事生惑:受生愛。
“從事事惑生”。那麼,受了果之後,是不是就完了?沒有完。事可以生事,事也可以會生煩惱。什麼是事生事?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這都是事生事。那麼,生緣老死也是事生事。事生惑,受緣愛,受是事、果,果又可以造新的煩惱。那麼,就中間的那個受緣愛就表示受了果之後還可以生煩惱的。
有支理唯此
那麼,這個道理、它的關系知道之後,“有支理唯此”,十二支道理就是這樣子。這個話很簡單,什麼叫就這樣子?十二支就是說,我們難道生死就是十二支?老死之後不是還要生的嗎?應該再立——不立了,夠了,十二支夠了。那麼,無明之前沒有了嗎?我們生死就是叁世嗎?還有,你該立——不要立了,夠了。就是說無際的生死,拿這個十二支代表,已經圓滿地解決了。(缺)
第十五講
昨天我們講到十二因緣。昨天講的是事相,但是道理,還沒有仔細地發掘出來。那麼,我們回顧一下。
十二緣起回顧
這個十二因緣的緣起,是對外道辯論的。外道說,流轉生死的有一個實在的我。那麼我們這個佛教裏邊說無我,沒有我。那麼,什麼東西來流轉?(17A)諸蘊,就是五個蘊。
那麼這五個蘊,他們說,“既然你是在五蘊流轉,那麼五蘊應當是常的,從這一世可以到流轉那一世去。但是,你說五蘊是刹那生滅的,那你這個五蘊不能投生了。”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說投生的,外道說他們投生的靈魂或者是人我,是常的,從這一世可以到那一世去。你說是五蘊在轉世的話,那麼,五蘊是刹那生滅的,是不能轉世的。如果你說要轉過去的話,從這一世轉到下一輩子去,那你五蘊必須是常的。那麼,我們說,不一定是常的,也可以從這一世投到那一世,就像燈焰一樣。燈焰它是刹那刹那的,舊的焰滅了,新的焰又起來。一滴油上去就是一個焰,這個焰馬上滅掉了,第二個焰又上來。刹那生滅,但是燈焰可以繼續地相續流轉。那麼,入胎也就是跟燈焰一樣,雖然是本身不是常的,是刹那生滅的,也可以從這一世轉入後一世。那麼,這是給外道的解釋他們的問題……
講十二緣起,這個緣起,我們從分位緣起講,是講的是叁際十二支。也有二際十二支的。這個叁際十二支就是一般的,最好懂的,也最容易解決一些問題的。那麼,就從叁際十二支來講。這個表我們看過了。前際兩支,過去世的煩惱都叫無明,但是,是不是過去只有無明,沒有其他東西?這個“從勝立支名”。這個題我昨天出了,有人來問,什麼叫“從勝立支名”?爲什麼說那一支五蘊安無明的名字?那就是說“從勝立支名”。這一…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