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72

  ..續本文上一頁支在他的過去世的時候——當然他的身體是五蘊,但是五蘊裏邊他是煩惱的、無明的這個作用特別大,這一支,那個五蘊就叫無明。所以說,每一支都是五蘊爲體,但是,它重點地起作用最強的是哪一個法,就叫哪一個法的,安上它的名字。

  那麼,過去世在起煩惱的時候,它煩惱的、無明的作用最勝,所以說,在過去宿惑位,過去起煩惱的那個時候的五蘊就叫它做無明。

  那麼,起了無明,起了煩惱,決定要造業,就在造業的那個時候的五蘊,叫它行。這是過去的這個造業的因,無明起煩惱,推動造業。

  造了業之後就要感果,那就是感到這一輩子的投生,“識”。那是才進入母胎的時候,這一刹那,識。這個也是五蘊。有的人說,投胎的時候,是“識神”,單是一個精神。不是那回事,還是五蘊,我們中陰身也是五蘊,有的人認爲中陰身就是靈魂。中陰不是靈魂。中陰是刹那生滅的,就是前面說的燈焰一樣的,但是,它也是五蘊全的。這個投了胎之後,第一刹那就是識,投生的那個時候的五蘊。

  那麼,到識之後,它在胎裏邊慢慢地成長,生成那個泡,生那個軟肉,叫名色。還沒有生出手腳,眼睛耳朵還沒有生之前,叫名色。名就是精神,色就是物質。這一坨東西裏邊有精神,有物質,就叫名色,還沒有分出六根。

  那麼,到手腳、眼睛、耳朵、鼻子都長出來之後,胎裏邊就叫六處。這個六處單是在胎裏邊,跟外境還沒有和合,就叫六處。

  出了胎之後,他就要跟外境和合,那麼就産生觸。根、境、識,根境相對之後就産生識,這個我們學《五蘊》、《百法》的時候講過,十二處,根境相對就生識。這個叁個和合之後——根境識叁個和合,就跟外境産生關系,那麼就是産生觸。這個我們相應地說,是出胎到叁歲的時候,觸的作用最勝,並不是說出胎到叁歲的時候,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個觸。那不是那回事。他五蘊都全,其他作用是弱,這個觸的作用特別勝,這個地位,我們叫它是觸。

  那麼,到四五歲以後,十四五歲之前,他對外境的受因,就是說,什麼東西它能夠産生樂受的,什麼東西産生苦受的,有了別了。不像嬰孩他不懂的,他什麼都要抓,看到好看的就要抓,火也要抓。那麼,他四五歲之後,知道火是不能抓的,那些好吃的東西,糖,是甜的,可以吃。這些懂,這就叫受。但是,淫愛沒有起。這個階段叫受。

  那麼,在十四五歲以後,十六七歲之後,他這個心裏邊的煩惱種子增盛了,就是淫欲心,跟貪資具,貪那個受用的東西,這個力量強了。但是,畢竟年紀還小了,沒有廣追求——用盡辦法去追求。有,他是要的;沒有了,那麼也就算了。那麼,這個時候,愛,取一個名字叫愛。

  那麼,到再年紀大一點,他爲了追求他要享受的東西,包括資具、淫欲之類的,他就是追求力量強了。當他需要一個東西享受的時候,他就不顧一切,不辭勞苦,周遍馳求,到處去追求。這個時候,追求力量最強了,就是叫取。

  那麼,取了之後——有愛、有取,是煩惱,就要造業。因馳求故,那麼産生了要引當有果的業,當有果就是後輩子的生。那麼,牽引了,這個業造出來了就叫有,這個業是有。那麼,這個業是什麼業呢?能産生將來投生的那個業。

  既然這個業造了之後,那麼下一輩子,第叁世,就是後世,就要投生了。那麼,這個正在結生的時候,就叫生,相當于現世的識。

  那麼,從生以後,就是現生的名色、六處、觸、受這個幾支,在未來世都叫老死,一支就包了。生之後,那麼他不是馬上老了,但是變化,刹那刹那地慢慢地衰老,這個也是變化,也可以叫老。老就是異,生住異滅。那麼,我們從小孩子投生、長下來以後,每一刹那都在老一點。但是老得很小,我們看起來是看不出來。等到年紀再大一點,老相現出來了,那就叫老了。那麼,老死一支,爲什麼老跟死放在一起?那就是說投生之後,不一定經過老的階段,再經過死的階段,他可以投生了馬上就死掉也有,所以說呢,老死合了一支,這是有它的密意的。

  那麼,這樣子,這個我們前面講的,就是分位緣起。因爲有部認爲佛講的緣起主要是講分位緣起。那麼,佛講的緣起在根本乘有多少?它這裏列了一個表:刹那緣起,連縛緣起,分位緣起,遠續緣起。有這麼四個樣子。而其中,主要的,有部認爲講的是分位緣起。我們講人的流轉生死,是要講分位緣起,以過去、未來、現在叁際來解釋這個流轉的現象,這是分位緣起。

  那麼,下面這一句話就是說,爲什麼每一支都是有情?有情相續都是五蘊的體,爲什麼單立無明、行、識這個名字呢?無明是煩惱,是心所法一個;行,是造業,有部說的是行動——身語是行動,語業是聲;經部說思種子,唯識說是阿賴耶識的種子。那麼,這是一個法,爲什麼五蘊只立一個法的名字?“以何支中何法勝故立何名”,就是說在這個時候的五蘊,體都是五蘊,但是在這一個階位的時候,它的無明的作用特別強,這個作用最殊勝,就把這一支安這個名字,十二支都安了它最強作用的那個法的名字。實際上,都是五蘊爲體。

  那麼,爲什麼要說這個十二緣起?就是因爲我們衆生,包括外道,主要是外道,生不知來,死不知去,“現在這個我是什麼東西,我的這個自性是什麼,差別是什麼,我屬于誰,誰又成爲我”,這個我的關系到處在追求。那麼,講十二緣起,就直截了當告訴你,一切法無我的,流轉生死的是五蘊,並沒有個我在裏邊。所以說,你追求“過去的我,現在的我,將來的我,或者是我的自性,我的差別,我的所有,誰屬于我,我屬于誰”,這些都是戲論,這是沒有的,這是石女兒一樣,石女就是不養孩子的女人,你說她的孩子長得好,長得聰明,長得笨,這個都是多余的話,根本沒有孩子,什麼聰明不聰明。那就是說,把我們對這些的愚癡除掉。

  下邊,就是把它分析了,這十二支裏邊,有叁支是煩惱,有兩支是業,有七支是果。那麼,叁支煩惱我們昨天講過了,今天再標一下。過去的無明,現在的愛、取,這叁支都是屬于煩惱的,這個表上一看就知道。那麼,過去的行跟現在的有,都是造的業。果,現在世的識一直到受這五支,加上未來世的生、老死兩支,七支都是果。那麼,這十二支,就是說叁支煩惱,兩支業,七支果。

  “略果及略因”,後際略果,中際果有五支,後際只有兩支,後際的果是略了。前際,煩惱有一支,而中際兩支,前際的煩惱是略了。所以說,前際略因,後際略果。爲什麼要略?“由中可比二”,因爲“中八據圓滿”,中間那個八支是最圓滿的講。那麼前面略,後面略,你只要把中間一比,就可以知道了。所以說前後不必要廣說。

  那麼,這個裏邊它的關系要說一下。“從惑生惑業”,這個裏邊的關系就是很重要了,看看好象是很簡單,但實際上,裏邊包含了很大的意思在裏頭。“從惑而生惑業”,從煩惱它能産生什麼?從煩惱能夠産生煩惱,就是像中間的愛緣取。愛是煩惱,它也可以産生後邊的取的煩惱。從煩惱,也可以造業,就是無明緣行,取緣有,這是從煩惱造業。這個業它能産生什麼呢?

  “從業生于事”,業,只能産生果。造了業之後,就是産生果,其他沒什麼作用。那麼,業生事,就像“行”是業,産生這個識;“有”是業,産生“生”。這就是業生事。

  那麼,事,它是不是有一個果就完了呢?果後邊就沒有事情了呢?果還有後邊的,事能夠生事,就像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都是事生事。那麼,事還能生煩惱,這個受能生這個愛。那麼,就是說感了果的這個事生出來之後,它並不是就完了。事能夠自己發展自己,同時,事還生煩惱,就是“果縛未斷,子縛又生”。過去的煩惱感了這一輩生,過去的報還沒有受完,現在又在造新的煩惱了,又産生將來的果報,又接起來了。這個鏈條一扣一扣地不斷地接下去,沒有一個完的。

  “有支理唯此”。這個一句話,它就是說一個問題,我們說叁際十二支,那麼生死到底有沒有始終的?昨天我們提了雞生蛋,蛋生雞,到底有沒有個頭的?如果你說十二支的話,那第一支是無明,應當生死有始——從無明開始,最後一支是老死,那麼老死是終,到老死就爲止了,這個流轉生死到此爲止,停下來了。那麼,這樣子說,這個十二支緣起,只說成叁世的事情,第四輩就沒有了。那麼,過去一輩子,再前面一輩子也就沒有了。那真的流轉只有叁世嗎?當然不是,我們說無始以來流轉生死一直到現在。那麼,照這樣子說,你這個十二支不夠,爲什麼?無明之前,還有他的前輩子了,應該無明之前還要加。那麼,老死並不是完了,老死之後還得要加。那麼,他加了之後,假使說前兩輩子加上,前叁輩子還有;前叁輩子加上,前四輩子還有;後兩輩子,後叁輩子,後四輩子……無窮。那你加起來,這個緣起十二支是不夠的,要多少支呢?要無數的支。那這個樣子,你說緣起就沒有辦法說了。

  那麼,佛的智慧,他就是說十二支夠了,“有支理唯此”。這個十二支緣起按道理就這樣子十二支就夠了,不需要多。那麼,這個裏邊我們就要解釋一下了,就是我們抄的,大家看這個。“名色生于六處,受生于愛”,這就是說這個事能生惑,事能生事。那就是說老死是事,老死既然是事,那老死後頭還有東西。我們說這個老死是什麼?老死就是前面的識到這個名色、六處、觸、受——就這些,那麼,中間的分,我們做代數一樣地代進去了,把生、老死兩支代入中間的五支裏邊去。那很明顯,後邊還有愛。那個就是說假使代入前面四支的話,後邊還有受。那就是說老死這個一支後邊並沒有完。從中間代進去,老死之後還有事,也可以生煩惱,那麼就是說老死沒有終了,老死後頭還有東西。老死後頭是什麼?代到中間去就可以了,它後頭就出來了。

  那麼,無明呢?我們先念下去。名色與受就是後頭的老死支,既然說受可以生愛,…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