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辈子略了——一个老死。那么,老死为什么不分开立?因为说,死不一定老了才死的,有的时候,小孩子就死,所以老死不能分开。如果你分开了,一定老了之后再死,中间就不能死了。那就是一定是要把它合在一起,这是活的。
那么,这个十二支就讲完了。今天我们再多讲一点。
传许约位说
传许世尊,唯约分位,说诸缘起,有十二支。
四种缘起:
一 剎那缘起 于剎那中,由贪等行,具十二支。
二 连缚缘起 无间相续义,邻次相属义,谓同类异类因果无间相属而起。
三 分位缘起 于无际中唯取三际十二五蕴。
四 远续缘起 久远相续无始。
“传许约位说”。这个是有辩论,这是有部的传说:佛说十二支缘起,根据分位缘起讲的,就是前面那个。“传许世尊,唯约分位,说诸缘起。”缘起,一共有四种,“刹那缘起”,一刹那里边有十二支;“连缚缘起”,(缺?)挨到挨到,这个缘那个,那个缘那个,就叫“连缚缘起”;“分位缘起”,就是在无数的生死中,拿三世来说明这个投生的问题;那么,“远续缘起”,不但是三世,还有过去世、过去世都算在里头,远续缘起。这四种缘起都是佛说的,但是有部的认为,佛说的缘起主要是对分位缘起说的,就是我们前面介绍的。这些缘起,就是佛真正的含义是讲这个。
从胜立支名
问:若支支皆具五蕴,何缘但立无明等名?
答:以何支中何法胜,故立何名。
“从胜立支名”。为什么它叫无明、受、行这些名字?它都是五取蕴,每一支都是五蕴,都是有情,相续,有情都具足五蕴,为什么你说这个叫名色,那个叫受,那个叫爱,那个叫取,只立一个支?只立一个法?“问 :若支支皆具五蕴”,每一支都有五蕴,为什么你只立一个名字呢?无明只是一个心所法,行,那是一个造的业啊,或者是有部的说法,身语,行动,跟发音,语是说的话。经部说,思种子。但是,一个法也不多。那么,为什么只立这些简单的名字呢?“以何支中何法胜,故立何名。”每一支里边,每一个五蕴里边,它这个部位的时候,哪一个法的作用最大,就当那个名字,并不是说只有它一个,在这个五蕴里边,它的力量最强。在“无明”的时候,过去生的时候,它烦恼力量最强,就叫“无明”。在“行”的时候,它造业的力量最强,就叫“行”。根据它最强的能力、作用最强的一支安名的,并不是说只有它一支。
于前后中际 为遣他愚惑
为生不知来,死不知去,现在不知何等是我,此我云何?我谁所有?我当有谁?或执无因,如断见等;或执邪因,如大自在等。佛为救此愚者,说十二支。
“于前后中际 ,为遣他愚惑。”那么,为什么要说这个十二支呢?佛为什么说十二支?“于前后中际”,过去未来现在这个三世里边要解除一些人的一些怀疑——他的愚痴,迷惑。那么,什么怀疑?“为生不知来,死不知去”,生从何而来,死到哪里去。“现在不知何等是我”,现在的我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神我呢,还是五蕴呢?到底这个不知道。“此我云何”?这个我到底是有常的呢,无常的呢?“我谁所有”?我是过去什么因感的呢?“我当有谁”?我现在这个我,将来要感什么果呢?“或执无因”,有的外道执无因,就是无缘无故就生出来了,天然就生了么就算了,你追什么因呢?不要去追的。“如断见等”,那是断见,生幺就生了,死幺就死了,没有了。生是无中而来,父母给你养出来就来了,过去怎么来的,没有,没有那个。死幺就死了,就没有了,以后就没必要去管它了。这是断见。“或执邪因”,邪因就是不正之因,大自在天造的。那么,这些都是愚痴。佛要救度这些愚痴的人,那么就说我们投生是十二因缘投的,是十二支。
这个,下边一个图,就是一个圆的。无始无终的,无明过去是行;行投生是识;识——名色;名色——六处;六处,生出来之后是触,接触环境;有了触之后,受因知道之后,叫受;起了淫爱,叫爱;追求,取;追求之后造了业,有;有,又感下一辈子生、老死。这是一个圆圈圈。
圆圈圈下边是一个表(见本书214页)。前际,过去世两支:“无明”,“行”;中间,现在世,是八支,“识”到“有”;后际,“生”,“老死”二支。
三烦恼二业 七事亦名果 略果及略因 由中可比二
由中际之广,可比前际之因,后际之果,故略。
这个十二支里边,“三烦恼二业”。烦恼有三支,业有两支,另外余下的七支,叫事,也就是果。
“略果即略因”,这个“即”错掉的,你们改一下。“考的及格不及格”的“及”,不是“即”。“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或者是略果,或者是略因,那么它为什么可以略呢?因为中间广,中间一比,前后的两个略也可以显出来了。“由中际之广,可比前际之因,后际之果”,这个是含糊了,前际是略因,后际是略果,略果指的是后际,略因指前际。因为中间是广的,所以说,前面虽然略因,后面略果,中间一比出来,也就不略了,也不需要写那么多了。
那么我们看看这个表,这个十二支里边,三支是烦恼,“无明、爱、取”是烦恼。两支是业,“行”跟“有”是“业”。七个支是果,“识”,投生之后,没有造业,没有起烦恼,这是一个果报。“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下边后际,“生、老死”两支,这是果。那么,这个里边,我们说略果,中间的果有五支,后边的只有两支,这是略果。略因,前面的因,“无明”一支;“行”——业是一支。而中间的,烦恼有两支;“有”业,也是一支。那么,总的来说,前际的烦恼少了一支,略因。那么,为什么可以略呢?
“由中可比二”,你中间一比,那么前后就不要广说了,就比出来了。假使我们说后际的生,老死,你拿到中际一比,生就相当于识,那么,老死,相当于名色、六处、触、受。就比出来了,就不要再写名色、六处,不要再写了。那么,前面的无明,我们看一看中间——爱、取,那知道过去的无明就是现在的爱、取。那么,爱、取是广一点,无明略,中间一比,广的也比出来了,那就不要再写那么多了。
在上面的一个圈圈里边,整个的流转生死,它的作用,惑、业、苦:烦恼,造业,感得苦报。取了苦报之后,又起烦恼,烦恼又造业,又感后来的苦报,不断地循环,没有个头,没有个尾。今天我们把它讲了,念完,明天再分析。
从惑生惑业
惑生惑:爱生取;惑生业:取生有,无明生行。
“从惑生惑业”,这个烦恼、业跟事,它里边的关系。下边是“从惑生惑业”,烦恼能够生惑,烦恼也能够生业。那么,烦恼生烦恼,什么喻?爱生取,爱是烦恼支,取也是烦恼支,这是烦恼生烦恼的例。烦恼生业呢?无明缘行、取缘有,这都是烦恼生造业的。所以,烦恼可以生烦恼,也可以生业。
从业生于事
业生事:行生识,有生生。
“从业生于事”,这个业它有什么作用呢?生果报,业只能感果,其他没有什么作用。业生事呢?行缘识,有缘生,这是从业生果。
从事事惑生
事生事:识生名色,生生老死等;事生惑:受生爱。
“从事事惑生”。那么,受了果之后,是不是就完了?没有完。事可以生事,事也可以会生烦恼。什么是事生事?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这都是事生事。那么,生缘老死也是事生事。事生惑,受缘爱,受是事、果,果又可以造新的烦恼。那么,就中间的那个受缘爱就表示受了果之后还可以生烦恼的。
有支理唯此
那么,这个道理、它的关系知道之后,“有支理唯此”,十二支道理就是这样子。这个话很简单,什么叫就这样子?十二支就是说,我们难道生死就是十二支?老死之后不是还要生的吗?应该再立——不立了,够了,十二支够了。那么,无明之前没有了吗?我们生死就是三世吗?还有,你该立——不要立了,够了。就是说无际的生死,拿这个十二支代表,已经圆满地解决了。(缺)
第十五讲
昨天我们讲到十二因缘。昨天讲的是事相,但是道理,还没有仔细地发掘出来。那么,我们回顾一下。
十二缘起回顾
这个十二因缘的缘起,是对外道辩论的。外道说,流转生死的有一个实在的我。那么我们这个佛教里边说无我,没有我。那么,什么东西来流转?(17A)诸蕴,就是五个蕴。
那么这五个蕴,他们说,“既然你是在五蕴流转,那么五蕴应当是常的,从这一世可以到流转那一世去。但是,你说五蕴是刹那生灭的,那你这个五蕴不能投生了。”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说投生的,外道说他们投生的灵魂或者是人我,是常的,从这一世可以到那一世去。你说是五蕴在转世的话,那么,五蕴是刹那生灭的,是不能转世的。如果你说要转过去的话,从这一世转到下一辈子去,那你五蕴必须是常的。那么,我们说,不一定是常的,也可以从这一世投到那一世,就像灯焰一样。灯焰它是刹那刹那的,旧的焰灭了,新的焰又起来。一滴油上去就是一个焰,这个焰马上灭掉了,第二个焰又上来。刹那生灭,但是灯焰可以继续地相续流转。那么,入胎也就是跟灯焰一样,虽然是本身不是常的,是刹那生灭的,也可以从这一世转入后一世。那么,这是给外道的解释他们的问题……
讲十二缘起,这个缘起,我们从分位缘起讲,是讲的是三际十二支。也有二际十二支的。这个三际十二支就是一般的,最好懂的,也最容易解决一些问题的。那么,就从三际十二支来讲。这个表我们看过了。前际两支,过去世的烦恼都叫无明,但是,是不是过去只有无明,没有其他东西?这个“从胜立支名”。这个题我昨天出了,有人来问,什么叫“从胜立支名”?为什么说那一支五蕴安无明的名字?那就是说“从胜立支名”。这一…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