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73

  ..續本文上一頁愛生取,這個是老死後頭還有東西。

  那麼,講無明。中間受能生愛,愛能生取,這個中間的愛跟取就是前面的無明。那麼,表示無明之前還可以有事,無明之前還可以有另外的煩惱。那是無明它也不是第一個,因爲什麼?我們把無明代到後頭的——中間的愛、取去,就看到愛前面還有受,取前面還有愛,就是無明不是第一個。中間一代就代出來了,就是無明前面還有東西。那麼,“無明有因”。無明既然前面有東西,就是無明前面還有因。那個生死就沒有邊的,沒有開頭。老死並不是果,老死後頭還有東西,那就是表示生死沒有終的。那麼,這十二支,已經很明確地告訴你,生死是無始無終的,那就是不要安十叁支,更不要安無數支。它就是佛的善巧,只要你把後頭的前頭的這個東西代入中間那一支去,就很明白地看到無明前頭還有事,還有煩惱,老死後頭還有事,還有煩惱。那麼,這樣子,老死不是最後一支,無明也不是最前一支,就在中間的這個表一代,全部看出來了。所以,我們只要十二支足夠了,不需要十叁支,也不要無數支。“有支理唯此”,這十二支緣起的道理,根據惑生惑業,業生事,事生事,事生惑的這個道理來說,只要,唯此十二支就夠了,這就不要再多。那麼,這就是我們講緣起,只要十二支,可以代表無始無終的生死流轉。

  那麼,這個裏邊,經裏邊還有一句話,也是總結這十二支的,這麼對我們也有啓發了,我們也可以看一看。這個經裏怎麼說?經雲,“如是純大苦蘊集”,在經裏邊把十二支講完了,就總結一句話,如是,這樣的十二支是一個純粹的大的苦蘊集。那麼,這要這個解釋了。什麼叫“如是”?“如是”就是指這十二支的因緣,緣起。這個爲什麼叫“純”?在十二支裏邊,我們就是說沒有補特伽羅這個我,它是也沒有我所。那麼,這裏邊,純粹的,沒有我、我所夾在裏頭,就是五蘊。所以說是純。那麼,這個什麼叫“苦蘊”?我們知道苦蘊就是苦谛,苦谛的受的果的蘊,五蘊是果。那麼,從果的那一方面取出來,他就是苦蘊,就是苦谛。從因那一方面說,它就是集谛,苦蘊集。就是說,這個五蘊在做因的時候是集,做果的時候是苦蘊。那麼,這個十二支裏邊都叫苦蘊集,那就是說這個十二支都能作因,都能做果。那麼說無明,它不但是因,也能做果。那就是無明前面還有東西。老死不但是果,也能做因,老死後頭還是有東西。

  所以,“無明有因,老死有果”的話,這個十二支緣起就代表了無始無終的生死流轉的現象,這十二支能夠全部代完了。所以說,這個十二支緣起是非常善巧的。這一個表也是活動的,不是死的一個名單一樣的一張表。它是活動的,怎麼活動?就是代進去了,把無明代入中間的愛取,就看到前面有東西,那無明前面的東西就不要寫了,同中間一比就比出來了。我們把無明代入愛裏邊去,或者代入取上去,就看見取前頭有愛,愛前頭有受,就是一連串。那麼,我們這裏無明前不要寫了,代進去就看出來了。那麼,把後邊的老死代到這個中間的那個八支裏邊去呢,老死後頭有煩惱,也有事。假使老死是六處的話,那麼六處後邊有觸,觸後頭有受。如果老死是受的話,那受後頭有愛,還有煩惱。那就是老死從中間一代的話,後邊一連串還有很多東西。所以這個表真的會代的話,可以代表無始無終的生死流轉,而十二支代表完了。

  所以,這個表相當善巧。但是我們是不是真的能領會,就不知道了。希望能夠當下領會的,就感到佛的智慧極是善巧。如果暫時不能領會的,回去去討論,再自己去思惟。聞法,就是說“谛聽谛聽,善思念之”,還得要思惟,不思惟的話,有的時候,聞而不知其意,沒有聽懂。有的時候,飄飄皮皮的,道懂不懂,那就是要思惟來加深它的理解。

  

  中士道總結

  那麼這個中士道,《科頌》裏邊就講到這裏爲止。它的重點是四谛——一個是四谛,一個是十二緣起,還有一個叁十七道品。這叁個東西,重點就是這麼幾個東西。

  在四谛裏邊,特別強調是苦谛,因爲我們說苦是修行的動力。沒有苦的話,不觀苦的話,就厭離心生不起。厭離心生不起,不但是出叁界的心沒有,連出惡道的心——他都不知道怎麼如何去避免。因爲很多人就說了,“地獄?地獄有沒有還不知道呢,你現在去做什麼好事呢?將來再說了,到底有沒有還不知道。”這樣的心的話,那就是不知苦。你確實知道叁惡道的苦,那你再也不會做這個殺盜淫妄的事情了,那是至少五戒要守好,十善要守好。

  如果知道叁界的苦——苦苦、壞苦、行苦——尤其是那個行苦,整個的叁界都沒有脫離這個行苦。那麼,你這個時候就需要厭離叁界了。我們不要看到行苦是一個好象感不到,既不是壞苦,又不是苦苦。但是,壞苦、苦苦都是從行苦裏轉化出來的。它是不斷地在轉變。而行苦本身,在我們凡夫是感不到苦,聖者就感到非常的苦。聖者感到的行苦的苦比我們感到的阿鼻地獄的苦還厲害。這個比喻就是說,上次我們講過的,我們的凡夫的心粗,看到行苦就像手掌裏擺一個毫毛,那個最輕的毛,那根本就感不到,行苦好象對我們沒有什麼損害一樣。但是聖者,它毛就像放在眼睛裏,一點也不能擺,一根毛在眼睛裏,眼睛就睜不開了。他感到這個苦,相當的苦,極苦,不是相當的苦,極大的苦。那麼,聖者看到行苦,就像我們看到阿鼻地獄還要厲害。那麼,聖者所以說就是決定要跳出這個叁界。

  那麼,我們現在不是聖者,我們要從聖者的教導了解這個行苦,然後把行苦的相能夠好好思惟,慢慢地認識到這個行苦的話,才有這個可能性發起出離叁界的、厭離的出離心。如果你對行苦不知道,盡管你在世間上受一點曲折,受一點這個不好的運氣,也想要離開這個世界。但是一旦你環境轉變了,你那個出離心就化了,就融化掉了,沒有了。所以,這是不可靠的。真正的出離心必須要建立在行苦上,這是我們宗大師再叁強調的。行苦不認識,出離心都是不可靠的,都是不堅定的。那麼,我們真正要出離叁界,一定要把行苦的危害性要確切地知道,這個才可以把我們的出離心堅固起來。

  這是整個的中士道,講的是這麼幾個重點。下邊是上士道。

  

  

  

  四 上士修法

  

  上士道一般說是高一點,但是要了解。我們修下士道的人——現在我們說,有的人說,“我們從下士道下手。”這個很對。這個臺灣日常法師他教他的弟子都是在修這個增上生,就是修那個下一輩子的暇滿人身,這是下士道。這個對不對呢?我們說在現在的根機,你說給他,一下子說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當然有些人根本做不起,嘴裏盡管說的好聽,行動上根本全部是相反的,那個是沒有意義的。說什麼要做什麼才行,現在踏踏實實地確實從下士道下手——對的。

  但是下士道下手,前面該走什麼路應當要知道,上士的發心也在下士道的時候也要生起來。真正的發心,圓滿的發心在上士道。但是,這個心的種子在下士道應當要種下去了。如果你對上士道的事情不知道,菩提心的發心不理解,那你下士道就是人天福報,不屬于下士道。下士道是上士道的前基礎,它跟上士道有直接聯系的。所以,上士道的發心在下士道應該知道。如果你單是修下士道人天福報的話,不屬于菩提道,那就是有漏的人天乘,不是菩提道次——就是下士道不共的,這是不共的下士道、有漏的人天乘。共的下士道就是說要通入上士道的。

  那中士道也一樣,中士道的出離心——出離叁界固然是中士道,但是,我們通上士, 道的中士道,從自己的觀察叁有苦,推到一切衆生叁界都在受苦。那麼,自己要出離苦,衆生都是自己的父母,也要使他出離苦。這個發展起來就是菩提心。所以說,出離心也就是菩提心的基礎。離開了出離心,菩提心是一個空的,就是紙上談兵,沒有作用。

  那麼,這個上士道,它又分幾個科?(一)修平等舍心;(二)修菩提願心;(叁)六波羅蜜,就是菩提行心;(四)最後四攝。這是菩薩道。

  總的來說,發平等舍心是進入菩提心的一個基礎。我們對一切有情假使有親有怨的話,那你要發菩提心是不可能的。菩提心每一個衆生都要當他父母一樣地看,要去救度他,情願犧牲自己救度他。如果你怨親不平等的話,那你怎麼能夠做到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父母看呢?要做到自己父母看,要平等看待,都是自己父母,不能有怨有親。那麼,有這個心的基礎,菩提心的願心才發得起。然後,菩提的行,菩提大行才修得起,六度四攝都是修菩薩道的。下面第一科。

  

  甲初 修平等舍心

  我們說“舍”在我們這個佛教的名詞上,舍有叁種。我們在學《五蘊論》、 《百法》的時候,在心所法裏有一個行舍,就是前面說的,舍離這個掉舉昏沈,使心平等的那個心所法——是舍。那麼,還有一個,就是說在我們的受心所裏邊,苦樂憂喜舍,這是受的舍。一個是行的舍,這個行舍是不是區別于受舍呢?行舍是屬于相應行裏邊的。我們在行蘊裏邊,在相應行裏邊有個舍,叫行舍。那麼,受心所裏邊一個舍叫受舍。還有一個四無量心裏邊的舍無量心叫無量舍。總的來說,我們佛教裏邊講舍就是這麼叁個舍。一個是受舍,一個是行舍,一個是無量的舍——四無量裏邊的舍。那麼,我們這裏修平等舍心,就是屬于四無量的舍。對一切有情要離開貪心、瞋心,使自己的心平等起來。

  

  乙一 怨親不定想

  頌 昔日之仇怨 聞名生憎怖 後複爲良友 無彼反不樂

  順我者曰親 逆我即爲仇 或從無我觀 或以仇爲友

  “怨親不定想”。你要把心平等起來,那一定要方便。如何趣入這個怨親平等?那麼,這個有方便的。如果你一定要把冤家親家硬要看成平等,那是做不到的。那麼,要修。修,要有一些方便來修。這個第一科就是說“怨親不定想”。這個是從客觀的事實來擺這個情況。冤家親家都不一定的,你說這個人…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