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爱生取,这个是老死后头还有东西。
那么,讲无明。中间受能生爱,爱能生取,这个中间的爱跟取就是前面的无明。那么,表示无明之前还可以有事,无明之前还可以有另外的烦恼。那是无明它也不是第一个,因为什么?我们把无明代到后头的——中间的爱、取去,就看到爱前面还有受,取前面还有爱,就是无明不是第一个。中间一代就代出来了,就是无明前面还有东西。那么,“无明有因”。无明既然前面有东西,就是无明前面还有因。那个生死就没有边的,没有开头。老死并不是果,老死后头还有东西,那就是表示生死没有终的。那么,这十二支,已经很明确地告诉你,生死是无始无终的,那就是不要安十三支,更不要安无数支。它就是佛的善巧,只要你把后头的前头的这个东西代入中间那一支去,就很明白地看到无明前头还有事,还有烦恼,老死后头还有事,还有烦恼。那么,这样子,老死不是最后一支,无明也不是最前一支,就在中间的这个表一代,全部看出来了。所以,我们只要十二支足够了,不需要十三支,也不要无数支。“有支理唯此”,这十二支缘起的道理,根据惑生惑业,业生事,事生事,事生惑的这个道理来说,只要,唯此十二支就够了,这就不要再多。那么,这就是我们讲缘起,只要十二支,可以代表无始无终的生死流转。
那么,这个里边,经里边还有一句话,也是总结这十二支的,这么对我们也有启发了,我们也可以看一看。这个经里怎么说?经云,“如是纯大苦蕴集”,在经里边把十二支讲完了,就总结一句话,如是,这样的十二支是一个纯粹的大的苦蕴集。那么,这要这个解释了。什么叫“如是”?“如是”就是指这十二支的因缘,缘起。这个为什么叫“纯”?在十二支里边,我们就是说没有补特伽罗这个我,它是也没有我所。那么,这里边,纯粹的,没有我、我所夹在里头,就是五蕴。所以说是纯。那么,这个什么叫“苦蕴”?我们知道苦蕴就是苦谛,苦谛的受的果的蕴,五蕴是果。那么,从果的那一方面取出来,他就是苦蕴,就是苦谛。从因那一方面说,它就是集谛,苦蕴集。就是说,这个五蕴在做因的时候是集,做果的时候是苦蕴。那么,这个十二支里边都叫苦蕴集,那就是说这个十二支都能作因,都能做果。那么说无明,它不但是因,也能做果。那就是无明前面还有东西。老死不但是果,也能做因,老死后头还是有东西。
所以,“无明有因,老死有果”的话,这个十二支缘起就代表了无始无终的生死流转的现象,这十二支能够全部代完了。所以说,这个十二支缘起是非常善巧的。这一个表也是活动的,不是死的一个名单一样的一张表。它是活动的,怎么活动?就是代进去了,把无明代入中间的爱取,就看到前面有东西,那无明前面的东西就不要写了,同中间一比就比出来了。我们把无明代入爱里边去,或者代入取上去,就看见取前头有爱,爱前头有受,就是一连串。那么,我们这里无明前不要写了,代进去就看出来了。那么,把后边的老死代到这个中间的那个八支里边去呢,老死后头有烦恼,也有事。假使老死是六处的话,那么六处后边有触,触后头有受。如果老死是受的话,那受后头有爱,还有烦恼。那就是老死从中间一代的话,后边一连串还有很多东西。所以这个表真的会代的话,可以代表无始无终的生死流转,而十二支代表完了。
所以,这个表相当善巧。但是我们是不是真的能领会,就不知道了。希望能够当下领会的,就感到佛的智慧极是善巧。如果暂时不能领会的,回去去讨论,再自己去思惟。闻法,就是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还得要思惟,不思惟的话,有的时候,闻而不知其意,没有听懂。有的时候,飘飘皮皮的,道懂不懂,那就是要思惟来加深它的理解。
中士道总结
那么这个中士道,《科颂》里边就讲到这里为止。它的重点是四谛——一个是四谛,一个是十二缘起,还有一个三十七道品。这三个东西,重点就是这么几个东西。
在四谛里边,特别强调是苦谛,因为我们说苦是修行的动力。没有苦的话,不观苦的话,就厌离心生不起。厌离心生不起,不但是出三界的心没有,连出恶道的心——他都不知道怎么如何去避免。因为很多人就说了,“地狱?地狱有没有还不知道呢,你现在去做什么好事呢?将来再说了,到底有没有还不知道。”这样的心的话,那就是不知苦。你确实知道三恶道的苦,那你再也不会做这个杀盗淫妄的事情了,那是至少五戒要守好,十善要守好。
如果知道三界的苦——苦苦、坏苦、行苦——尤其是那个行苦,整个的三界都没有脱离这个行苦。那么,你这个时候就需要厌离三界了。我们不要看到行苦是一个好象感不到,既不是坏苦,又不是苦苦。但是,坏苦、苦苦都是从行苦里转化出来的。它是不断地在转变。而行苦本身,在我们凡夫是感不到苦,圣者就感到非常的苦。圣者感到的行苦的苦比我们感到的阿鼻地狱的苦还厉害。这个比喻就是说,上次我们讲过的,我们的凡夫的心粗,看到行苦就像手掌里摆一个毫毛,那个最轻的毛,那根本就感不到,行苦好象对我们没有什么损害一样。但是圣者,它毛就像放在眼睛里,一点也不能摆,一根毛在眼睛里,眼睛就睁不开了。他感到这个苦,相当的苦,极苦,不是相当的苦,极大的苦。那么,圣者看到行苦,就像我们看到阿鼻地狱还要厉害。那么,圣者所以说就是决定要跳出这个三界。
那么,我们现在不是圣者,我们要从圣者的教导了解这个行苦,然后把行苦的相能够好好思惟,慢慢地认识到这个行苦的话,才有这个可能性发起出离三界的、厌离的出离心。如果你对行苦不知道,尽管你在世间上受一点曲折,受一点这个不好的运气,也想要离开这个世界。但是一旦你环境转变了,你那个出离心就化了,就融化掉了,没有了。所以,这是不可靠的。真正的出离心必须要建立在行苦上,这是我们宗大师再三强调的。行苦不认识,出离心都是不可靠的,都是不坚定的。那么,我们真正要出离三界,一定要把行苦的危害性要确切地知道,这个才可以把我们的出离心坚固起来。
这是整个的中士道,讲的是这么几个重点。下边是上士道。
四 上士修法
上士道一般说是高一点,但是要了解。我们修下士道的人——现在我们说,有的人说,“我们从下士道下手。”这个很对。这个台湾日常法师他教他的弟子都是在修这个增上生,就是修那个下一辈子的暇满人身,这是下士道。这个对不对呢?我们说在现在的根机,你说给他,一下子说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当然有些人根本做不起,嘴里尽管说的好听,行动上根本全部是相反的,那个是没有意义的。说什么要做什么才行,现在踏踏实实地确实从下士道下手——对的。
但是下士道下手,前面该走什么路应当要知道,上士的发心也在下士道的时候也要生起来。真正的发心,圆满的发心在上士道。但是,这个心的种子在下士道应当要种下去了。如果你对上士道的事情不知道,菩提心的发心不理解,那你下士道就是人天福报,不属于下士道。下士道是上士道的前基础,它跟上士道有直接联系的。所以,上士道的发心在下士道应该知道。如果你单是修下士道人天福报的话,不属于菩提道,那就是有漏的人天乘,不是菩提道次——就是下士道不共的,这是不共的下士道、有漏的人天乘。共的下士道就是说要通入上士道的。
那中士道也一样,中士道的出离心——出离三界固然是中士道,但是,我们通上士, 道的中士道,从自己的观察三有苦,推到一切众生三界都在受苦。那么,自己要出离苦,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也要使他出离苦。这个发展起来就是菩提心。所以说,出离心也就是菩提心的基础。离开了出离心,菩提心是一个空的,就是纸上谈兵,没有作用。
那么,这个上士道,它又分几个科?(一)修平等舍心;(二)修菩提愿心;(三)六波罗蜜,就是菩提行心;(四)最后四摄。这是菩萨道。
总的来说,发平等舍心是进入菩提心的一个基础。我们对一切有情假使有亲有怨的话,那你要发菩提心是不可能的。菩提心每一个众生都要当他父母一样地看,要去救度他,情愿牺牲自己救度他。如果你怨亲不平等的话,那你怎么能够做到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父母看呢?要做到自己父母看,要平等看待,都是自己父母,不能有怨有亲。那么,有这个心的基础,菩提心的愿心才发得起。然后,菩提的行,菩提大行才修得起,六度四摄都是修菩萨道的。下面第一科。
甲初 修平等舍心
我们说“舍”在我们这个佛教的名词上,舍有三种。我们在学《五蕴论》、 《百法》的时候,在心所法里有一个行舍,就是前面说的,舍离这个掉举昏沉,使心平等的那个心所法——是舍。那么,还有一个,就是说在我们的受心所里边,苦乐忧喜舍,这是受的舍。一个是行的舍,这个行舍是不是区别于受舍呢?行舍是属于相应行里边的。我们在行蕴里边,在相应行里边有个舍,叫行舍。那么,受心所里边一个舍叫受舍。还有一个四无量心里边的舍无量心叫无量舍。总的来说,我们佛教里边讲舍就是这么三个舍。一个是受舍,一个是行舍,一个是无量的舍——四无量里边的舍。那么,我们这里修平等舍心,就是属于四无量的舍。对一切有情要离开贪心、瞋心,使自己的心平等起来。
乙一 怨亲不定想
颂 昔日之仇怨 闻名生憎怖 后复为良友 无彼反不乐
顺我者曰亲 逆我即为仇 或从无我观 或以仇为友
“怨亲不定想”。你要把心平等起来,那一定要方便。如何趣入这个怨亲平等?那么,这个有方便的。如果你一定要把冤家亲家硬要看成平等,那是做不到的。那么,要修。修,要有一些方便来修。这个第一科就是说“怨亲不定想”。这个是从客观的事实来摆这个情况。冤家亲家都不一定的,你说这个人…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