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74

  ..续本文上一页是怨,他可能就是以前的亲;现在的亲也可能是以后的怨。这个事情在世间上也很多。两个人好得不得了,朋友也好,同学也好,等到一旦闹了事之后,就像冤家一样,死不见面的,看了就是瞪眼睛。这个大家都会有经验的,开始非常要好的,后来成了仇人。也有开始是仇的,后来成了亲家的,这个是比较少一点,但是不是没有——还是有的。那就是“怨亲不定”,这是一辈子里边都有这个不定的想,何况你无始以来的变化?当然是各式各样的关系都会产生的。

  “昔日之仇怨,闻名生憎怖,后复为良友,无彼反不乐。”这个就是说怨亲不肯定。过去的仇人,听到他的名字就会生气、讨厌,或者恐怖。但是后来经过几次各式各样的关系之后,成了良友,没有他反而感到不踏实。那我们以前就讲那个长生太子,他的父亲长寿王给那个邻国的国家消灭之后,在闹市里斩杀掉的。那么,这是杀父之仇。那个国王下了重赏,悬赏,要去抓太子,逃掉的,抓来要杀掉。而这个太子,也对那个邻国国王非常仇恨,杀他父亲的。但是,后来这个太子,他慢慢地进入他的邻国——要报仇,慢慢地亲近这个国王,最后近到国王的最接近的一个侍者。之后,有一次国王打猎,中间疲劳了,要睡下去,睡着了。他要宝剑抽出来,把他杀死,结果他想起他父亲临死的话,不要对冤家生仇恨想——他的父亲很好。他想了这个话,宝剑又抽进去了。那么,这个国王惊醒之后,后来把事情讲清楚之后,国王对这个人非常之欣赏,成了亲家,把半个国家的财富都送给他。那就是冤家变亲家了。这个佛经里边有这些事情。因为他经常侍候他,这个长生太子不在身边感到反而好象缺一个东西一样,“无彼反不乐”,这是过去经典上有。事实上,我们世间上也会有这些事情。那么,亲家变冤家是最多了。

  “顺我者曰亲”,什么叫亲?顺了我的叫亲。“逆我即为仇”,逆我的,对我不利的叫仇。这个亲跟仇是从我执出发来判定的,没有客观标准的,都是从我来判的。对我好的就是亲,对我不利的就是仇。那么,你怨亲要把它平等地想,“或从无我观”——“无我观”,就是本来就没有我,那么什么亲,什么仇呢?无从安立。因为我们学过《五蕴论》,只有五蕴。这个里边的“无我唯诸蕴”也是说这个问题。我们流转生死的就是这个五蕴,哪有什么我呢?既然没有我的话,哪有亲呢?哪有怨呢?亲也对我来说的,既然我都没有,亲怨何从安立呢?没有地方安立,那就是怨亲平等了。这是一个方法。

  “或以仇为友”,或者以仇人当他是朋友来看,就是反过来了。这就是说两种方式,消灭这个怨亲的界限。仇,他本来可以是仇,但是后来变友了;友,本来是友,但是后来也可以变仇。仇跟友中间,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会儿做仇,一会儿做友,这个也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说,从无我观也好,由仇友的不定也好,都可以把这个怨亲的界限把它消灭。

  

  乙二 自他易地想

  颂 自他易地观 亦世圣所教 若不从定修 则但堕言说

  上士恒勤求 自苦他安乐 若慈母爱子 非他利誉故

  自他易地观,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自他无分别想,所谓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之溺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之饥也;此大乘之要义。慈心悲心,自利利他,始能成佛。否则但求自利,则成阿罗汉也。

  那么第二个方法,“自他易地想”。使他调一个位置,把自己做他的位置来看,以他当我来看,这样子也能够把怨亲平等。这里他举了几个例。儒家也有这个,自他易地的。佛教里边当然讲得深了,儒家也讲了一些这些道理。“自他易地”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夫子经常讲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什么叫“恕”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要的东西,不要施给人家去。假使自己不愿意人家欺骗我,我就不要欺骗人家。儒家也有这个。那么就是“自他易地观”了,自己跟人家调个地方看。我们平时也说的,“将心比心”,你打他,他痛了;假使打你呢,你自己也会痛,就是自他易地,就是这个意思。“又自他无分别想”,把自己跟他一体地看。那么,就是举一个例,“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天下有沉溺在水火之中的,受苦受难的,好象自己受一样。那么,稷,也是古代的一个皇帝,他想世间上那些老百姓有受饿的人,就像他自己受饿一样。这是儒家的跟大乘所相近的思想。那么,这个就是说,儒家的世间上的学问还有这个道理,我们佛教呢?当然有这个道理,应当要扩展。

  “自他易地观,亦世圣所教。”自他,将心比心这样子的观想,世间上的圣人也这样去教导人家的。但是,尽管你怎么教,“若不从定修,则但堕言说”,假使不从定上去修的话,只是一句话。我们经常看到世间上学问很好的人,他品德并不好。我们说现在社会上,专门讲赚钱的技术,并不讲这个道德,所以说现在的人道德越来越刻薄。那么,过去的人,念的书,四书五经都是讲道德的。但是,过去的人,是不是念了很多书,品德都很高?一般说,念书的人品德是高一点。但是,也有念了书很多的,品德极卑鄙的,他的脑筋动起来比别人更厉害的还有。那就是说,话仅是这么说,但是对自己净化自己身心,他这个功夫没有去用。尤其儒家里边没有修定的,那么这个转变身心的方法也没有。所以说,你尽管学的东西很高,而做不到。所以说,“但堕言说”,嘴上说得好听,而事实上做不到。我们现在也有了,嘴上是唱高调,自己行动是自由主义。这些话大家是口头禅了,都有。尽管唱高调唱得好,但你做不到,你没有定的力量转变自己的身心,结果行动还是自由主义,否则但堕言说了。

  “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这是《俱舍论》的一句话。上士、中士、下士,上士就是菩萨。他求什么?他求利他。他自己从悲心出发要利他,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地求什么呢?求人家安乐,而自己呢?情愿受苦,只要人家安乐,自己受点苦没有关系,就是上士道。那么这个上士道在《俱舍》里就辩论了,哪有这样的人呢?他自己吃苦,给人家快乐,这个是不可能的。结果,有一个辩论,最后世亲菩萨说,有可能的。这个我们当然不介绍了。

  “若慈母爱子,非他利誉故。”那么,“自苦他安乐”,我们说世间上能不能举一个例来呢?也有可以举例的。母亲对她的孩子,那就是自苦他安乐。那个母亲辛辛苦苦地一辈子都是为了她孩子,我们上一次给大家听个磁带,有的人听了,有的人没有听到,就是《母爱》那个磁带。他的母亲为了她的孩子,因为他们上辈子都是文盲,她要使她的孩子要念书,结果,弄得自己害了很厉害的病,不治之病。结果动也不能动,最后折磨而死。但是她不怨,她是为了她的孩子什么苦都受。那么,这个就是我们说,是菩提心的一个小的表现了。因为她仅限于一个孩子——她的孩子,其他的人她就不管了。如果你把一切有情一个不漏地,这样的心去对待,那就是菩提心了。所以说,在世间上自己求苦而使他安乐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就像母亲对孩子一样。

  “非他利誉故”,并不是为求人家的利益,或者是名誉。他对孩子的好并不是要求利,更不是要求名,他就是一心地使孩子好。《母爱》那个磁带没有听的,我希望他去听一道。这就是我们激发菩提心,知恩报恩,可以听一听。她没有所求,并没有什么要求,但是她天然产生这个心。但是,我们说这个心好不好,好是好,太小了一点。自己的孩子肯这么做,人家的孩子就不愿意这么做,那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更不愿意去做。那么,这个心毕竟还是小的,因为那是世间上的心。佛教就是要把世间的狭隘的眼光打开,那么就要发广大心,一个众生不漏地对待,这样子对待,就是菩提心。

  这就是“自他异地想”,不是绝对做不到,小小的在世间上还是有做到的,所以说并不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要扩大一点就完了。

  

  乙三 等皆如母想

  第三个,“等皆如母想”。一切有情都要把他当母亲看,这是一层层下去了。把这个修菩提心的,这个第一个是要修这个平等心,平等心修好之后才能修菩提心。那么,要修平等心,有几种方法:“怨亲不定想”;“自他易地想”;最后是“等皆如母想”,一切有情同等,都是自己母亲的想。这里边又分几科。

  

  丙一 无量轮回中父母即是众生

  我们无量劫来轮回六道,六道轮回中我们的父母,每一辈子投生都有父母,这个父母就是众生——他也不是特殊的一个,他就是众生之一。

  

  丙二 现在生活我之父母即是众生

  那么,现在养活我的父母也就是众生之一。

  

  丙三 使我了知解脱之父母即是众生

  那么,使我了知解脱的父母,那就是教导我们佛法,那些父母。我们说宗大师说三父子,那就是师父就是他的父亲一样的,最大的恩,这个,我们说是法身父母。肉身的父母,就是我们现实的父母;法身的父母,就是三宝、师尊。那么,这个使我们解脱的父母,也是众生。

  

  丙四 作悲田使我成佛之父母即是众生

  作悲田使我成佛的父母也是众生。悲田就是我们的这个救济的那个对象,我们要成佛决定要有众生。这个《普贤行愿品》里边:对众生要起大悲,大悲是成正等正觉。所以说一切众生就是我们成佛的父母。众生,他是悲田,我们要成佛,离开众生那就是成不了佛。我们要度众生才能成佛,如果众生都没有,我们没有度的了,最多成个阿罗汉了,怎么成佛呢?这个《普贤行愿品》讲得很清楚,大家都念过了,回忆一下就知道。

  那么,从这里去观想,慢慢慢慢把心,把怨亲的这个界限慢慢磨平了,可以达到平等的舍心。当然不是几句话了,这些都要从定中修。如果没有定的话,没有从定中修的话,只是口头禅,这是不起作用的。那么,如何修?这个马车里边都有,我们在这个《略论释》,他修马车里边都有。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