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么,下边是“修菩提愿心”,那正式地修菩提心。平等舍心是修菩提心的基础,没有平等舍心,菩提心是修不上去的。然后,有了基础,可以进一步修这个菩提心。我们现在做不到也好,做到也好,知道一下是对的。这个道理都不知道——那你根本大乘是绝缘的,你要进入大乘,这个道理是初步地了解。了解之后,经过思惟,慢慢地化成自己的思想,最后就做到。
甲二 修菩提愿心
那么,修菩提心又分三个方法。
乙一 引言并发心之法喻及方便总说
颂 大般若佛母 诸佛佛子生 由圆顿次第 证果贵初心
发心利他故 乐正等菩提 如地金月火 大藏宝源瀛
金刚山药善 如意日美音 王库藏大路 乘骑流无尽
乐闻声河云 二十二种等 赞发心性相 余处复广明
行假无三世 一多大小平 悲圆菩提满 发心佛即成
发心证果二无别 由是中间发心难
发心非难难常继 常继方便应当说
这一科是比较麻烦的。下边一科,真的修法倒好了,讲道理这一科是相当麻烦的。那么,这里我们就参考这个:一个是我们的《讲记》(《三学讲录》102页),就是“大般若佛母”后这一段;我们还有这个《现观》——《现观》也讲了二十二喻,讲了很多。那么,我们先把“大般若佛母”这一个看一看。
我们先说,“大般若佛母”是讲般若,是一切法空的道理。那么这个菩提心,是讲发心度一切众生要成佛的道理。它们的关系我们先讲一下。这个大般若是讲空性的,那就是一切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就是大小乘,他都靠空性证入他的这个果位。没有空性,都证不到的。那么我们说,这个声闻有声闻的菩提,他是靠一切法空的道理证到无我。那么,缘觉,也要靠空性的道理。那么,菩萨,更要靠空性的道理证到这个成佛的道理。在经上的比喻就是说,大家证的都是空性,但是深浅不同。就是说象马兔三兽渡河,以这个三个野兽渡河的比喻来说,渡的都是那个生死之河,他们的方法都是证一切法空。但是,象是大乘,一踏到底的;马是二,缘觉乘,这是浮在水中间的;兔是声闻乘,是浮在水面上的。但是,空性都要证到,证的深浅不同。声闻乘证的空性是最浅,缘觉的深一点,那个菩萨证到最深的,一直踏到底的。那么,这个就是说空性是三乘都要证的,并不是说这个般若只有菩萨要,声闻缘觉就不需要的,或者是没有,不懂的——不是。都证到的,但是深浅不同。
但是区别于菩萨、声闻缘觉的不是空性的问题,而是发菩提心跟不发菩提心的问题。所以菩萨种姓,是发菩提心的,有了菩提心之后,才能称菩萨。修了菩提心,修菩萨行的,那是菩萨。空性当然也要。这个比喻,就是空性是母,佛母,所以是母。而父呢?是菩提心。那么,声闻缘觉,他发的出离心是他的父。母是一个母。它《广论》里解释,假使说一个女人,她是藏人,她的丈夫是汉人的话,他的孩子就是汉人;如果她的丈夫是欧洲人的话,她的孩子也就像一个欧洲人一样的,而母是一个。所以说,声闻缘觉菩萨,这个空性,一切法空的道理,都是他们成功的母。而区别于声闻缘觉菩萨的,就是看他发的什么心。是出离心的,自利的,声闻缘觉,假使说声闻缘觉里边有深浅,空性证得深的是缘觉,证得浅的是声闻。而发了广大的菩提心的,行菩萨道的,他也是证空性,当然证的更深一点了。因为他修的六度万行更广泛,那就是要更大的空性。那么,这个,空性还是这个空性,不过大一点,深一点。而他特别区别于声闻缘觉的,是菩提心。所以说,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这个般若的空性呢——成佛的母亲。这是父的种子、母亲的空性,才能够成佛。那么般若是通的,通三乘的,而菩提心不通三乘的。所以说,我们在空性里边来分别声闻缘觉菩萨,这是不恰当的。声闻缘觉菩萨都证同一空性,就是深浅不同。空性是一个,但是,发的心却不一样了,声闻缘觉是生出离心,菩萨是菩提心。
所以说,要判别大乘小乘,要从菩提心发不发来看。分别区别于出离的圣者——声闻缘觉跟凡夫,就看有没有出离心。凡夫你再是念《金刚经》,修什么什么——他也修很多——他不发出离心的,感的果报,人天果报,有漏的,不出生死的。那么,同样这个经,是声闻缘觉念的,他就出离生死,可以出三界。如果是菩萨念的,他就可以成佛。所以说,这个关键是发心。那么,从这一点看,这个菩提心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菩提心的话,你再怎么修,最多是声闻缘觉,成不了佛。那么,菩提心一生起之后,比喻就是说太子才生下来,他是个小孩子,但是他贵压群臣,哪怕第一流的大臣也要给太子磕头。虽然太子是一点点大,一点气力也没有,只会哭,但是最大的大臣也要向他顶礼。为什么?他是太子。那么,菩提心就是太子,菩提心就是佛的种子。太子是国王的种子,将来他是做国王的,所以说他一养下来,他的富贵就超过一切大臣。那么,菩提心也一样,只要发菩提心了,就超过一切声闻缘觉,这个经上讲得很多。
但是,菩提心也不是那么 容易发的。所以说,如何发?这里讲了很多方便。我们介绍的是无著菩萨的七重因果。还有自他相换的,那是更快的,《上师供》里边讲的,这里没有特别讲。
那要先看这个佛母、空性。“大般若佛母,诸佛佛子生。由圆顿次第,证果贵初心。”那个大般若是佛的母,一切佛要成佛,他的母亲就是要靠一切法空的空性。也是佛母,也声闻的罗汉的母,缘觉的母了。那么,我们说佛道,当然是佛的母。“诸佛佛子生”,“佛”就是佛,“佛子”就是菩萨。一切佛也好,菩萨也好,都从大般若这个佛母生的。
那么,“由圆顿次第,证果贵初心”,在这个空性里边,我们讲这个修行,它是圆顿跟次第两个是统一的。有的人,就是讲要快,圆顿法门。次第法门,是钝根,渐教;圆顿法门,是顿教,是利根。我们汉地经常这么分。海公上师从这个真正的中观见来看,圆顿、次第两个东西是拆不开的。如果没有圆顿,这个次第就不是圆满的次第。假使没有次第,这个圆也是豁达空(沪俚)的圆。圆顿里边有次第,次第也不离圆顿,这才是真正的我们的修行的一个最高的方法。这个海公上师讲的,我们可以把这个念一道。在《讲记》的一百三十三页21,海公上师讲得很好,我们把它念一道。
《大般若经》一名《佛母经》,言佛从般若生也。又一问题,菩萨是佛生,故名佛子;佛是谁生?曰是菩萨生。如文殊菩萨智慧最高,为诸佛师,又菩萨由圆顿次第菩提心生,菩萨为佛之因。故佛是菩萨生。
由圆顿次第者,四宏愿即圆顿菩提心。 《华严经·贤首品》即说圆顿菩提心者。说圆顿又说次第,似相矛盾,不知非矛盾,次第即圆顿中次第。如圆轮有十二齿,譬如圆顿;其轮转时,一齿一齿次第而转,譬如次第;然一齿转时,余齿皆随之而转,譬如圆顿中次第。可知初地心,即十地心,故圆顿中有次第,次第中又有圆顿。彼但讲圆顿而略次第者,未免笼统非是。
又学显者不学密,或学密者不学显,譬如轮齿不足十二。佛说成佛不难,发菩提心难,即发圆顿菩提心难,此心一发,决定成佛。又圆顿次第,圆顿即发心,次第即修行。
《大般若经》又叫《佛母经》,因为一切佛都是依靠大般若的空性而证道的,是佛的母,“言佛从般若生也”。“又一问题,菩萨是佛生,故名佛子。”菩萨从佛生,我们说声闻缘觉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菩萨也一样,从佛生的。那么,佛是谁生呢?是菩萨生的。这个也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了。但是,总的来说都是佛母——空性生的。文殊菩萨是佛的智慧,最高的佛的师父。
“又菩萨由圆顿次第菩提心生。”那么,正规地说,菩萨从哪里生?圆顿、次第的菩提心生的——这个菩提心又是圆顿的,又是次第的,两个是统一的。“菩萨为佛之因,故佛是菩萨生”,这个说了半天,就是说管你是佛也好,菩萨也好,一切都从菩提心生,也从佛母生——从佛的母,就是空性而生。也从菩提心——是父生。
那么,这个菩提心的圆顿、次第怎么说呢?他说,四宏誓愿是圆菩提心,是圆顿的菩提心。《华严经》里边《贤首品》说的圆顿菩提心,说圆顿又说次第。我们说,这个是一般的人,圆顿跟次第是隔离开说的。他说,圆顿是快,一下子就跳上去了。次第,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上去的。那个圆顿是坐飞机火箭;次第,是两个脚走路。就是一个慢,一个快。实际上,并不矛盾。“次第即圆顿中次第”,次第,是圆顿的次第;圆顿,也是次第的圆顿。
这个话很圆,怎么理解?他就是打个比喻,“如圆轮有十二齿”(这里标点错了,大家改一下),如圆的轮子有十二个牙齿。我们说钟表里边有个齿轮,不是有牙齿,假使说一个轮子有十二个牙齿,这个有十二个牙齿的轮子是圆顿——它转起来是圆的。(这里要点一个冒号,就是点两点)。“其轮转时”(这个是下边一段文,这个不能连起来),这个轮转的时候,一个牙齿一个牙齿地次第挨到挨到走,这是次第。整个的轮子是圆顿,牙齿一个挨一个过去,是次第。但是,圆顿跟次第不是分开的,这是说并不分开。这个,从这个例里边看得很清楚了。
“然一齿转时,余齿皆随之而转。”你说牙齿一个个转了,这是不圆顿,是次第,但是不要说一个一个转,就是一个牙齿转的时候,整个轮都要动的,次第里边有圆顿。就是说并不是次第跟圆顿是隔离的。你离开了这个轮子,你牙齿自己一个怎么转呢?你牙齿一个要转的话,整个轮子都要转的。所以说,次第里边并不是隔离的次第,还是有圆顿的。“譬如圆顿中次第”,这就是说一个轮子里边,一个次第转,整个轮子都要转的,并不是说离开了圆顿还有这么一个次第。当然,你次第搞错了,轮子不转了,那不能怪了,只怪你自己搞错了。如果按佛的教的次第来…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