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75

  ..續本文上一頁那麼,下邊是“修菩提願心”,那正式地修菩提心。平等舍心是修菩提心的基礎,沒有平等舍心,菩提心是修不上去的。然後,有了基礎,可以進一步修這個菩提心。我們現在做不到也好,做到也好,知道一下是對的。這個道理都不知道——那你根本大乘是絕緣的,你要進入大乘,這個道理是初步地了解。了解之後,經過思惟,慢慢地化成自己的思想,最後就做到。

  

  甲二 修菩提願心

  那麼,修菩提心又分叁個方法。

  

  乙一 引言並發心之法喻及方便總說

  頌 大般若佛母 諸佛佛子生 由圓頓次第 證果貴初心

  發心利他故 樂正等菩提 如地金月火 大藏寶源瀛

  金剛山藥善 如意日美音 王庫藏大路 乘騎流無盡

  樂聞聲河雲 二十二種等 贊發心性相 余處複廣明

  行假無叁世 一多大小平 悲圓菩提滿 發心佛即成

  發心證果二無別 由是中間發心難

  發心非難難常繼 常繼方便應當說

  這一科是比較麻煩的。下邊一科,真的修法倒好了,講道理這一科是相當麻煩的。那麼,這裏我們就參考這個:一個是我們的《講記》(《叁學講錄》102頁),就是“大般若佛母”後這一段;我們還有這個《現觀》——《現觀》也講了二十二喻,講了很多。那麼,我們先把“大般若佛母”這一個看一看。

  我們先說,“大般若佛母”是講般若,是一切法空的道理。那麼這個菩提心,是講發心度一切衆生要成佛的道理。它們的關系我們先講一下。這個大般若是講空性的,那就是一切叁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就是大小乘,他都靠空性證入他的這個果位。沒有空性,都證不到的。那麼我們說,這個聲聞有聲聞的菩提,他是靠一切法空的道理證到無我。那麼,緣覺,也要靠空性的道理。那麼,菩薩,更要靠空性的道理證到這個成佛的道理。在經上的比喻就是說,大家證的都是空性,但是深淺不同。就是說象馬兔叁獸渡河,以這個叁個野獸渡河的比喻來說,渡的都是那個生死之河,他們的方法都是證一切法空。但是,象是大乘,一踏到底的;馬是二,緣覺乘,這是浮在水中間的;兔是聲聞乘,是浮在水面上的。但是,空性都要證到,證的深淺不同。聲聞乘證的空性是最淺,緣覺的深一點,那個菩薩證到最深的,一直踏到底的。那麼,這個就是說空性是叁乘都要證的,並不是說這個般若只有菩薩要,聲聞緣覺就不需要的,或者是沒有,不懂的——不是。都證到的,但是深淺不同。

  但是區別于菩薩、聲聞緣覺的不是空性的問題,而是發菩提心跟不發菩提心的問題。所以菩薩種姓,是發菩提心的,有了菩提心之後,才能稱菩薩。修了菩提心,修菩薩行的,那是菩薩。空性當然也要。這個比喻,就是空性是母,佛母,所以是母。而父呢?是菩提心。那麼,聲聞緣覺,他發的出離心是他的父。母是一個母。它《廣論》裏解釋,假使說一個女人,她是藏人,她的丈夫是漢人的話,他的孩子就是漢人;如果她的丈夫是歐洲人的話,她的孩子也就像一個歐洲人一樣的,而母是一個。所以說,聲聞緣覺菩薩,這個空性,一切法空的道理,都是他們成功的母。而區別于聲聞緣覺菩薩的,就是看他發的什麼心。是出離心的,自利的,聲聞緣覺,假使說聲聞緣覺裏邊有深淺,空性證得深的是緣覺,證得淺的是聲聞。而發了廣大的菩提心的,行菩薩道的,他也是證空性,當然證的更深一點了。因爲他修的六度萬行更廣泛,那就是要更大的空性。那麼,這個,空性還是這個空性,不過大一點,深一點。而他特別區別于聲聞緣覺的,是菩提心。所以說,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這個般若的空性呢——成佛的母親。這是父的種子、母親的空性,才能夠成佛。那麼般若是通的,通叁乘的,而菩提心不通叁乘的。所以說,我們在空性裏邊來分別聲聞緣覺菩薩,這是不恰當的。聲聞緣覺菩薩都證同一空性,就是深淺不同。空性是一個,但是,發的心卻不一樣了,聲聞緣覺是生出離心,菩薩是菩提心。

  所以說,要判別大乘小乘,要從菩提心發不發來看。分別區別于出離的聖者——聲聞緣覺跟凡夫,就看有沒有出離心。凡夫你再是念《金剛經》,修什麼什麼——他也修很多——他不發出離心的,感的果報,人天果報,有漏的,不出生死的。那麼,同樣這個經,是聲聞緣覺念的,他就出離生死,可以出叁界。如果是菩薩念的,他就可以成佛。所以說,這個關鍵是發心。那麼,從這一點看,這個菩提心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如果沒有菩提心的話,你再怎麼修,最多是聲聞緣覺,成不了佛。那麼,菩提心一生起之後,比喻就是說太子才生下來,他是個小孩子,但是他貴壓群臣,哪怕第一流的大臣也要給太子磕頭。雖然太子是一點點大,一點氣力也沒有,只會哭,但是最大的大臣也要向他頂禮。爲什麼?他是太子。那麼,菩提心就是太子,菩提心就是佛的種子。太子是國王的種子,將來他是做國王的,所以說他一養下來,他的富貴就超過一切大臣。那麼,菩提心也一樣,只要發菩提心了,就超過一切聲聞緣覺,這個經上講得很多。

  但是,菩提心也不是那麼 容易發的。所以說,如何發?這裏講了很多方便。我們介紹的是無著菩薩的七重因果。還有自他相換的,那是更快的,《上師供》裏邊講的,這裏沒有特別講。

  那要先看這個佛母、空性。“大般若佛母,諸佛佛子生。由圓頓次第,證果貴初心。”那個大般若是佛的母,一切佛要成佛,他的母親就是要靠一切法空的空性。也是佛母,也聲聞的羅漢的母,緣覺的母了。那麼,我們說佛道,當然是佛的母。“諸佛佛子生”,“佛”就是佛,“佛子”就是菩薩。一切佛也好,菩薩也好,都從大般若這個佛母生的。

  那麼,“由圓頓次第,證果貴初心”,在這個空性裏邊,我們講這個修行,它是圓頓跟次第兩個是統一的。有的人,就是講要快,圓頓法門。次第法門,是鈍根,漸教;圓頓法門,是頓教,是利根。我們漢地經常這麼分。海公上師從這個真正的中觀見來看,圓頓、次第兩個東西是拆不開的。如果沒有圓頓,這個次第就不是圓滿的次第。假使沒有次第,這個圓也是豁達空(滬俚)的圓。圓頓裏邊有次第,次第也不離圓頓,這才是真正的我們的修行的一個最高的方法。這個海公上師講的,我們可以把這個念一道。在《講記》的一百叁十叁頁21,海公上師講得很好,我們把它念一道。

  

  《大般若經》一名《佛母經》,言佛從般若生也。又一問題,菩薩是佛生,故名佛子;佛是誰生?曰是菩薩生。如文殊菩薩智慧最高,爲諸佛師,又菩薩由圓頓次第菩提心生,菩薩爲佛之因。故佛是菩薩生。

  由圓頓次第者,四宏願即圓頓菩提心。 《華嚴經·賢首品》即說圓頓菩提心者。說圓頓又說次第,似相矛盾,不知非矛盾,次第即圓頓中次第。如圓輪有十二齒,譬如圓頓;其輪轉時,一齒一齒次第而轉,譬如次第;然一齒轉時,余齒皆隨之而轉,譬如圓頓中次第。可知初地心,即十地心,故圓頓中有次第,次第中又有圓頓。彼但講圓頓而略次第者,未免籠統非是。

  又學顯者不學密,或學密者不學顯,譬如輪齒不足十二。佛說成佛不難,發菩提心難,即發圓頓菩提心難,此心一發,決定成佛。又圓頓次第,圓頓即發心,次第即修行。

  《大般若經》又叫《佛母經》,因爲一切佛都是依靠大般若的空性而證道的,是佛的母,“言佛從般若生也”。“又一問題,菩薩是佛生,故名佛子。”菩薩從佛生,我們說聲聞緣覺從佛口生,從法化生,菩薩也一樣,從佛生的。那麼,佛是誰生呢?是菩薩生的。這個也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了。但是,總的來說都是佛母——空性生的。文殊菩薩是佛的智慧,最高的佛的師父。

  “又菩薩由圓頓次第菩提心生。”那麼,正規地說,菩薩從哪裏生?圓頓、次第的菩提心生的——這個菩提心又是圓頓的,又是次第的,兩個是統一的。“菩薩爲佛之因,故佛是菩薩生”,這個說了半天,就是說管你是佛也好,菩薩也好,一切都從菩提心生,也從佛母生——從佛的母,就是空性而生。也從菩提心——是父生。

  那麼,這個菩提心的圓頓、次第怎麼說呢?他說,四宏誓願是圓菩提心,是圓頓的菩提心。《華嚴經》裏邊《賢首品》說的圓頓菩提心,說圓頓又說次第。我們說,這個是一般的人,圓頓跟次第是隔離開說的。他說,圓頓是快,一下子就跳上去了。次第,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上去的。那個圓頓是坐飛機火箭;次第,是兩個腳走路。就是一個慢,一個快。實際上,並不矛盾。“次第即圓頓中次第”,次第,是圓頓的次第;圓頓,也是次第的圓頓。

  這個話很圓,怎麼理解?他就是打個比喻,“如圓輪有十二齒”(這裏標點錯了,大家改一下),如圓的輪子有十二個牙齒。我們說鍾表裏邊有個齒輪,不是有牙齒,假使說一個輪子有十二個牙齒,這個有十二個牙齒的輪子是圓頓——它轉起來是圓的。(這裏要點一個冒號,就是點兩點)。“其輪轉時”(這個是下邊一段文,這個不能連起來),這個輪轉的時候,一個牙齒一個牙齒地次第挨到挨到走,這是次第。整個的輪子是圓頓,牙齒一個挨一個過去,是次第。但是,圓頓跟次第不是分開的,這是說並不分開。這個,從這個例裏邊看得很清楚了。

  “然一齒轉時,余齒皆隨之而轉。”你說牙齒一個個轉了,這是不圓頓,是次第,但是不要說一個一個轉,就是一個牙齒轉的時候,整個輪都要動的,次第裏邊有圓頓。就是說並不是次第跟圓頓是隔離的。你離開了這個輪子,你牙齒自己一個怎麼轉呢?你牙齒一個要轉的話,整個輪子都要轉的。所以說,次第裏邊並不是隔離的次第,還是有圓頓的。“譬如圓頓中次第”,這就是說一個輪子裏邊,一個次第轉,整個輪子都要轉的,並不是說離開了圓頓還有這麼一個次第。當然,你次第搞錯了,輪子不轉了,那不能怪了,只怪你自己搞錯了。如果按佛的教的次第來…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