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轉,絕對是圓頓的,齒輪一轉,整個輪子都會轉。
那其他的比喻就是說,你步行也好,飛機也好,火箭也好,你從上海到北京,經過的地方是一樣的。火箭是一下子過去了,但是還是那麼多的路程;飛機是稍微慢一點,但是還是比較快的,也那麼多路程;你走路最慢的,你一步一步走,叁步一拜,哪怕你叁步一拜,你的路還是那麼多,但是慢是慢多了。那麼,圓頓次第也是這個意思了。你圓頓,你一下子過去並不是超越次第,還是從上海這個地方,經過什麼什麼什麼,一直到北京。中間的路程並沒有說抹煞了,還是經過那麼多,就是速度快一些就是了。所以說,圓頓、次第不要隔絕看。那麼,我們海公上師說,“但講圓頓”,說我是圓教,沒有次第的,這個籠統,不對的。這個是很多人,就是自標大乘的圓教,他就輕視那個次第。我們說圓教是對的,但是圓教裏邊不能離開次第。菩提道次第是圓教,但是裏邊講次第,這個次第是最快的次第,就是圓教的次第。那麼這就是說,這個發菩提心,不要說是把這個圓頓跟次第隔離開來。“由圓頓次第,證果貴初心。”
這個下面還有一段補充的,顯密的關系。他說,有的人學顯教,不學密教,——這是漢地最多了,認爲密教是不好的,不是佛教,是喇嘛教等等,他學顯,不學密。或者,藏地卻是很多,只學密的,不學顯的。那麼,這兩種,都是偏了一邊,就像這個齒輪,它的牙齒不夠十二個。
“佛說成佛不難,發菩提心難,即發圓頓菩提心難”,這個心一發,決定成佛。那就是說,你學密不學顯,學顯不學密,就是牙齒不足,那就是次第不夠,那成佛也不行。那麼,你這個圓頓次第要統一起來,不要只看了個圓頓,跳躍;(18A)或者看了個次第,把前後又照顧不到,又把下士道跟中士道和上士道隔離起來了,那就是只講次第,不講圓頓了。我們這個下、中、上士道是統一的,但是又從下士道下手,這是圓頓的統一,按次第。“發心”,“證果貴初心”,“證果”,證菩提果,貴初發心,因赅果海的意思。這個,天臺宗經常說,真個發了心之後,果就在其中。
“發心利他故,樂正等菩提。”這個我們是經常念的,這是《現觀莊嚴論》的一個頌。我們說成佛,爲什麼要成佛?發心要利他。我們要利他,現在我們能不能利他?假使你的父母在地獄裏,你能不能把他救出來?哪怕你《地藏經》什麼念了之後,是不是他真的出來了?不敢說。真正誠心誠意地念,會出來。我們說,好象是臺灣一個法師,他因爲他母親,要超度他母親,在地藏菩薩面前發了極大的願,他就是說,假使他念了,要看到他母親超生,如果他不看到的話,他情願跪在那裏死掉。結果,後來就看到地獄裏邊有一股清煙上來,一直升到天上。升到天上之後不稀奇,他還看到那個開始的樣子是他母親的樣子,後來升到天上去,變天人樣子了。他想是不是他母親,還不敢信,正在懷疑的時候,那個人就喊了他的小名。這個名只有他母親喊的,其他人不喊的。他才知道,肯定信了,相信了,地藏菩薩把他母親超度了。那就是說,凡夫要真正發心超度也是可能的。
但是,我們是每一個人是不是都能這樣子做到?很難。你沒有成佛之前,你要度一切衆生,度過去的父母,確實有困難的。那麼,你要度一切衆生,都能夠有能力去度他,非自己成佛不可。那就是說,你要利他圓滿,非自己要成佛不可。那麼,假使成了聲聞緣覺,自利是已經有了,可以不受苦了。但是,自利的程度還不圓滿。因爲最高的是成佛了,那麼從自利的圓滿也好,從利他的圓滿也好,都需要成佛。那麼,中間最關鍵的,爲了利他的緣故,爲要發心利他,自己能力不夠,非要成佛才能夠做到。
所以說,“發心利他故,樂正等菩提。”這個就是說在大乘的最高的這個階段之間,自利利他是統一起來了。我們一般凡夫,自利就是損他,損人利己。或者,利他,就要犧牲自己。這個自利他利不能協調的,總是要偏一邊。總是——你假使說爲了革命,爲人民解放,那麼你犧牲頭目腦髓,那就是自己犧牲了。假使你說剝削勞動人民的血汗,自己享受,那是自利倒利了嘛,害了他,損他了。那總做不到自他二利一致,而在佛教的最高准則裏邊呢,自利利他是一致的。什麼原因?本來就沒有自他,我們都說過了,“我”,補特伽羅是沒有的,這個“我”也是——自也是假的,假安立的,他也是假安立的。既然都是假安立的,當然不會有矛盾。所以說,最高一致的時候,自利利他是一致的,成佛度衆生是一個東西,並不是兩個東西。
自利利他在初生不可偏廢,真正到了果位上,就是一個東西,自利決定利他,利他也決定自利。而且在發心的時候,很多人就害怕做事情。我們在《廣論》裏邊有這麼一段,當然我現在不一定翻得到了,總是有這麼一段的,我以前看到過。在利他當中把自己勞累得不得了,卻是成就最大的自利。因爲我們說聲聞乘、菩薩乘跟金剛乘,叁乘的成佛的方式不同。根本乘是直接地對治煩惱,一個個地修對治法。而菩薩乘,波羅蜜乘,就是在利他中忘了自己。
我們說最大的煩惱就是我執大魔,我執大魔你要認識它,前面講過,從貪瞋裏邊去認識,“我”,我執無明是埋在裏邊的。你說,“你有我執”,“我啥哪裏有我執了?”哪個人罵他一頓,他就我執就現出來了。那麼,這個我執就是在煩惱裏邊,埋在裏邊。所以說,斷的時候,把煩惱斷了,最後斷掉我執,這是根本乘的,把我去掉了,補特伽羅的無我。那麼,波羅蜜乘,他卻是一心地利他,在利他當中把我忘記掉了,最後,更快地能夠消滅我執。因爲本身就把我就舍到一邊去了,那把它消滅就很快了。金剛乘,那是更特殊的一種方法,以毒攻毒的方法,那就更快。那麼,這叁種對治煩惱都是方式不同,但是一個快一個。所以說,不要以爲做了很多的事情,辛苦得很,好象是我沒有學到東西,好象吃虧了,一點也不吃虧,便宜了。這個《廣論》裏邊有這一段的,但是,我當然,現在是不一定馬上翻出來了。但是,大家看過《廣論》的,就會回憶到這個。所以說,“發心利他故,樂正等菩提”這個在最高原則上是一致的。在發心的時候,但是我們要利他,從利他下手。如果爲自利要成佛,絕對成不了佛。應從利他的這個願要去成佛,那才是踏實的。所以說,真正要成佛的菩提心,從利益一切衆生下手。
下邊就是說有二十二個比喻來說明這個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個心,我們這裏泛泛地說,爲一切衆生的——救度一切衆生犧牲自己。但是,他的功德,從多方面去觀察,也從初地到十地的深度,慢慢的深度來看,他有二十二個喻來說明這個問題。那麼,這個二十二喻,今天是念一道,時間是差不多了,不能詳細講了。
“如地金月火,大藏寶源瀛,金剛山藥善,如意日美音。”這個我們念《五字真言》天天念的,我肯定知道,我們《五字真言》講過一道,這個二十二喻也講過一道。但是,可能大家念的,“如地金月火,大藏寶源瀛”,什麼東西?不知道。就是“如地金月火,大藏寶源瀛”,“金剛山藥善”這個背得很熟,什麼東西不管了。這個還是要對文入觀,念的時候心裏要思惟它的道理。有的人他念熟了之後,就念得飛快,人家新來的跟不上也不管他的,“我要,念慢了我不舒服,趕快念完了好去休息去。念什麼東西,管他什麼東西,念好就是算數。”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沒有功德的,這樣念了沒啥意思。那麼,這個意思很深,如果念起來,就是慢慢念,都還要想不周。
“如地金月火,大藏寶源瀛,金剛山藥善,如意日美音,王庫藏大路,乘騎流無盡,樂聞聲河雲。”這是二十二個喻。大概的把它分配一下是這樣子。
“地金月火”這四個功德,表示四個功德是初地菩薩的,修施波羅蜜多的。“地”就是說平等心,大地,管你是金藏也好,屎尿也好,幹淨的、髒的、什麼的、高的、低的、一切都負擔。平等心,這是初地菩薩的。那麼,這個金子,要百煉成金,要經過磨煉的,沒有磨煉,不經過一些違緣的鍛煉,你說要成金,不可能。月亮是悲心。慧,火是智慧了。這四個喻是初地的菩提心,初地菩薩的。
“大藏寶源”是二地菩薩的。
“瀛”是大海,是叁地菩薩,修忍波羅蜜多,要容納一切,是大海的比喻。
“金剛”,四地菩薩的,是精進,金剛能摧破一切,不爲一切所破。精進,要努力之後,一切障都能克服,那是講精進波羅蜜圓滿了。
“山”,是須彌山,八風吹不動的,那是禅定波羅蜜多,禅定是不動的。
“藥”是第六地的般若波羅蜜多。我們說阿伽陀藥能治一切病,般若能治一切煩惱,人,人我執,法執都可以用般若的空性把它去掉。
“善”,善知識,那就是七地的方便。
初地是布施波羅蜜多圓滿;二地是,持戒波羅蜜多圓滿;叁地是忍辱;第四是精進;第五地是禅定;第六是般若;第七地是方便。
第八地是願,如意寶珠,“如意”就是如意寶珠,滿一切衆生願,到八地菩薩能滿一切衆生願。
九地,“方便願力智”——力波羅蜜多,産生極大力量,就像太陽一樣,一切無明暗都能照破,九地的那個菩提心就是以太陽來比喻。
十地以上的那就多了。“美音”、“王”,王是一切自在。“庫藏”、“大路”、“乘騎”,“流無盡”,無盡地流水。“樂聞聲”,好聽的聲音。“河”, 還有“雲”。這個一些都是十地以上的菩提心。如果照我們的《五字真言》說,“凡超九地智,則爲住佛地”,第十地就是佛地。照一般的說,十地以上,等覺、妙覺,還有兩個。那麼,這個就是說十地以上的,就有那麼多的比喻。
這個二十二個喻分這麼地的高低來講它的這個功德、作用,那麼今天就把名字念一道,明天我們把這個解釋一下。解釋一下,我講的主要是依據《現觀》的,《現觀莊嚴論》的,可能跟這些有點不一樣。有不一樣呢,沒有什麼出入,《現…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