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74

  ..續本文上一頁是怨,他可能就是以前的親;現在的親也可能是以後的怨。這個事情在世間上也很多。兩個人好得不得了,朋友也好,同學也好,等到一旦鬧了事之後,就像冤家一樣,死不見面的,看了就是瞪眼睛。這個大家都會有經驗的,開始非常要好的,後來成了仇人。也有開始是仇的,後來成了親家的,這個是比較少一點,但是不是沒有——還是有的。那就是“怨親不定”,這是一輩子裏邊都有這個不定的想,何況你無始以來的變化?當然是各式各樣的關系都會産生的。

  “昔日之仇怨,聞名生憎怖,後複爲良友,無彼反不樂。”這個就是說怨親不肯定。過去的仇人,聽到他的名字就會生氣、討厭,或者恐怖。但是後來經過幾次各式各樣的關系之後,成了良友,沒有他反而感到不踏實。那我們以前就講那個長生太子,他的父親長壽王給那個鄰國的國家消滅之後,在鬧市裏斬殺掉的。那麼,這是殺父之仇。那個國王下了重賞,懸賞,要去抓太子,逃掉的,抓來要殺掉。而這個太子,也對那個鄰國國王非常仇恨,殺他父親的。但是,後來這個太子,他慢慢地進入他的鄰國——要報仇,慢慢地親近這個國王,最後近到國王的最接近的一個侍者。之後,有一次國王打獵,中間疲勞了,要睡下去,睡著了。他要寶劍抽出來,把他殺死,結果他想起他父親臨死的話,不要對冤家生仇恨想——他的父親很好。他想了這個話,寶劍又抽進去了。那麼,這個國王驚醒之後,後來把事情講清楚之後,國王對這個人非常之欣賞,成了親家,把半個國家的財富都送給他。那就是冤家變親家了。這個佛經裏邊有這些事情。因爲他經常侍候他,這個長生太子不在身邊感到反而好象缺一個東西一樣,“無彼反不樂”,這是過去經典上有。事實上,我們世間上也會有這些事情。那麼,親家變冤家是最多了。

  “順我者曰親”,什麼叫親?順了我的叫親。“逆我即爲仇”,逆我的,對我不利的叫仇。這個親跟仇是從我執出發來判定的,沒有客觀標准的,都是從我來判的。對我好的就是親,對我不利的就是仇。那麼,你怨親要把它平等地想,“或從無我觀”——“無我觀”,就是本來就沒有我,那麼什麼親,什麼仇呢?無從安立。因爲我們學過《五蘊論》,只有五蘊。這個裏邊的“無我唯諸蘊”也是說這個問題。我們流轉生死的就是這個五蘊,哪有什麼我呢?既然沒有我的話,哪有親呢?哪有怨呢?親也對我來說的,既然我都沒有,親怨何從安立呢?沒有地方安立,那就是怨親平等了。這是一個方法。

  “或以仇爲友”,或者以仇人當他是朋友來看,就是反過來了。這就是說兩種方式,消滅這個怨親的界限。仇,他本來可以是仇,但是後來變友了;友,本來是友,但是後來也可以變仇。仇跟友中間,他就是這麼一個人,一會兒做仇,一會兒做友,這個也沒有一定的標准。所以說,從無我觀也好,由仇友的不定也好,都可以把這個怨親的界限把它消滅。

  

  乙二 自他易地想

  頌 自他易地觀 亦世聖所教 若不從定修 則但墮言說

  上士恒勤求 自苦他安樂 若慈母愛子 非他利譽故

  自他易地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自他無分別想,所謂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之溺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之饑也;此大乘之要義。慈心悲心,自利利他,始能成佛。否則但求自利,則成阿羅漢也。

  那麼第二個方法,“自他易地想”。使他調一個位置,把自己做他的位置來看,以他當我來看,這樣子也能夠把怨親平等。這裏他舉了幾個例。儒家也有這個,自他易地的。佛教裏邊當然講得深了,儒家也講了一些這些道理。“自他易地”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孔夫子經常講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什麼叫“恕”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要的東西,不要施給人家去。假使自己不願意人家欺騙我,我就不要欺騙人家。儒家也有這個。那麼就是“自他易地觀”了,自己跟人家調個地方看。我們平時也說的,“將心比心”,你打他,他痛了;假使打你呢,你自己也會痛,就是自他易地,就是這個意思。“又自他無分別想”,把自己跟他一體地看。那麼,就是舉一個例,“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也”。天下有沈溺在水火之中的,受苦受難的,好象自己受一樣。那麼,稷,也是古代的一個皇帝,他想世間上那些老百姓有受餓的人,就像他自己受餓一樣。這是儒家的跟大乘所相近的思想。那麼,這個就是說,儒家的世間上的學問還有這個道理,我們佛教呢?當然有這個道理,應當要擴展。

  “自他易地觀,亦世聖所教。”自他,將心比心這樣子的觀想,世間上的聖人也這樣去教導人家的。但是,盡管你怎麼教,“若不從定修,則但墮言說”,假使不從定上去修的話,只是一句話。我們經常看到世間上學問很好的人,他品德並不好。我們說現在社會上,專門講賺錢的技術,並不講這個道德,所以說現在的人道德越來越刻薄。那麼,過去的人,念的書,四書五經都是講道德的。但是,過去的人,是不是念了很多書,品德都很高?一般說,念書的人品德是高一點。但是,也有念了書很多的,品德極卑鄙的,他的腦筋動起來比別人更厲害的還有。那就是說,話僅是這麼說,但是對自己淨化自己身心,他這個功夫沒有去用。尤其儒家裏邊沒有修定的,那麼這個轉變身心的方法也沒有。所以說,你盡管學的東西很高,而做不到。所以說,“但墮言說”,嘴上說得好聽,而事實上做不到。我們現在也有了,嘴上是唱高調,自己行動是自由主義。這些話大家是口頭禅了,都有。盡管唱高調唱得好,但你做不到,你沒有定的力量轉變自己的身心,結果行動還是自由主義,否則但墮言說了。

  “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樂。”這是《俱舍論》的一句話。上士、中士、下士,上士就是菩薩。他求什麼?他求利他。他自己從悲心出發要利他,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地求什麼呢?求人家安樂,而自己呢?情願受苦,只要人家安樂,自己受點苦沒有關系,就是上士道。那麼這個上士道在《俱舍》裏就辯論了,哪有這樣的人呢?他自己吃苦,給人家快樂,這個是不可能的。結果,有一個辯論,最後世親菩薩說,有可能的。這個我們當然不介紹了。

  “若慈母愛子,非他利譽故。”那麼,“自苦他安樂”,我們說世間上能不能舉一個例來呢?也有可以舉例的。母親對她的孩子,那就是自苦他安樂。那個母親辛辛苦苦地一輩子都是爲了她孩子,我們上一次給大家聽個磁帶,有的人聽了,有的人沒有聽到,就是《母愛》那個磁帶。他的母親爲了她的孩子,因爲他們上輩子都是文盲,她要使她的孩子要念書,結果,弄得自己害了很厲害的病,不治之病。結果動也不能動,最後折磨而死。但是她不怨,她是爲了她的孩子什麼苦都受。那麼,這個就是我們說,是菩提心的一個小的表現了。因爲她僅限于一個孩子——她的孩子,其他的人她就不管了。如果你把一切有情一個不漏地,這樣的心去對待,那就是菩提心了。所以說,在世間上自己求苦而使他安樂的事情並不是沒有,就像母親對孩子一樣。

  “非他利譽故”,並不是爲求人家的利益,或者是名譽。他對孩子的好並不是要求利,更不是要求名,他就是一心地使孩子好。《母愛》那個磁帶沒有聽的,我希望他去聽一道。這就是我們激發菩提心,知恩報恩,可以聽一聽。她沒有所求,並沒有什麼要求,但是她天然産生這個心。但是,我們說這個心好不好,好是好,太小了一點。自己的孩子肯這麼做,人家的孩子就不願意這麼做,那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更不願意去做。那麼,這個心畢竟還是小的,因爲那是世間上的心。佛教就是要把世間的狹隘的眼光打開,那麼就要發廣大心,一個衆生不漏地對待,這樣子對待,就是菩提心。

  這就是“自他異地想”,不是絕對做不到,小小的在世間上還是有做到的,所以說並不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要擴大一點就完了。

  

  乙叁 等皆如母想

  第叁個,“等皆如母想”。一切有情都要把他當母親看,這是一層層下去了。把這個修菩提心的,這個第一個是要修這個平等心,平等心修好之後才能修菩提心。那麼,要修平等心,有幾種方法:“怨親不定想”;“自他易地想”;最後是“等皆如母想”,一切有情同等,都是自己母親的想。這裏邊又分幾科。

  

  丙一 無量輪回中父母即是衆生

  我們無量劫來輪回六道,六道輪回中我們的父母,每一輩子投生都有父母,這個父母就是衆生——他也不是特殊的一個,他就是衆生之一。

  

  丙二 現在生活我之父母即是衆生

  那麼,現在養活我的父母也就是衆生之一。

  

  丙叁 使我了知解脫之父母即是衆生

  那麼,使我了知解脫的父母,那就是教導我們佛法,那些父母。我們說宗大師說叁父子,那就是師父就是他的父親一樣的,最大的恩,這個,我們說是法身父母。肉身的父母,就是我們現實的父母;法身的父母,就是叁寶、師尊。那麼,這個使我們解脫的父母,也是衆生。

  

  丙四 作悲田使我成佛之父母即是衆生

  作悲田使我成佛的父母也是衆生。悲田就是我們的這個救濟的那個對象,我們要成佛決定要有衆生。這個《普賢行願品》裏邊:對衆生要起大悲,大悲是成正等正覺。所以說一切衆生就是我們成佛的父母。衆生,他是悲田,我們要成佛,離開衆生那就是成不了佛。我們要度衆生才能成佛,如果衆生都沒有,我們沒有度的了,最多成個阿羅漢了,怎麼成佛呢?這個《普賢行願品》講得很清楚,大家都念過了,回憶一下就知道。

  那麼,從這裏去觀想,慢慢慢慢把心,把怨親的這個界限慢慢磨平了,可以達到平等的舍心。當然不是幾句話了,這些都要從定中修。如果沒有定的話,沒有從定中修的話,只是口頭禅,這是不起作用的。那麼,如何修?這個馬車裏邊都有,我們在這個《略論釋》,他修馬車裏邊都有。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