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64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法沒有自性,這個我們都學過《五蘊 》、《百法》,都知道。這是四念處。

  那麼,“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不生”,這是對惡法說的——已經生了的,把它斷掉;沒有生的,不要給它生出來。那麼,對善法,沒有生的,要把它生出來;已經生的,要把它增長起來——四正勤。

  “四如意足”,就是“欲念進慧”。一般的地方,我們的四如意足,有“欲勤心觀”,是這樣子的。那麼法相名字有點差異,那個意思沒有錯,就一樣的,有些書上翻譯的不同,寫的有一些不同。(15B)這個“四如意足”,什麼叫“四如意足”?它就是定,定是能夠得到神通的根本,“足”就是它的根本,能夠得“如意”,一切變化,得神通了,神通由定而來,就是這樣子。

  下面是五根、五力。“五根”——“信進念定慧”,這個大家都知道,信根、精進、念根、定根、慧根。五力——根,就是根子生起來了;力,是不可摧毀,這個力量增強的時候。開始好的信根、念根建立起來,但是還不穩固,慢慢堅強起來,到五力的時候,任何力量摧毀不了了,那就是好了。

  我們的信心也是。我們一般的佛教徒,你說沒有信心,他怎麼會信佛教呢?怎麼做佛教徒呢?怎麼歸依呢?甚至于出家呢?當然不能說信心沒有,但是,我們再去看一看,所謂佛教徒,在家的也好,出家的也好,他到底信心夠不夠?很多地方表現信心不夠。最近不是很多人信青海無,那麼也可以說他是糊塗——佛教跟外道分不清楚,但是,也有一些佛教徒,他明明知道是不能拜神的——拜佛的,他爲了自己要發財,要什麼——個人的一些要求,他也去拜去了,那就不是糊塗,是故意的。那麼就是說,真正你對佛教有信心的佛教徒,恐怕還很少。

  那麼這些真正有信心的佛教徒是不是堅定不疑呢?誰也不敢說。一般說,你沒有見道之前,信心都有改變的可能性,所以,“毛道凡夫”——“毛道凡夫”就是空中的毛,東風吹,就這邊走了;西風吹,就往那邊走了,自己沒有定力的。那麼就是沒有見道之前,這個信的根子是沒有長出來的,一吹就倒。所以,要盡量地培養,使它生起根子來,然後産生力量起來。根子等于是樹已經有根了,但是這個樹還小,野獸來了可以把它吹倒,風來了也吹得倒,那麼長了大樹之後,再大的十二級臺風也拔不起來了,因爲樹越大,根子越深,它紮得緊緊的,那就穩固了。這是五根、五力。

  “七覺支”,那就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這個後邊都要講,又講了一點,不太詳細,那麼《俱舍論》就比較詳細一點。假使修行見道,見道是——《俱舍》是八正道是見道,七覺支是修道,那麼這個,有的地方說是通的,見道、修道兩個都通的。

  那麼“八正道”是正見、正語、正思惟、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個。這麼一個表,我們下邊還要講。

  頌——當然講得不太仔細,它是幾個頌,沒有詳細發揮,在《菩提道次第》也沒有廣講這些。這是其他的法相書,因爲跟道有關,海公上師集過來的。

  

  頌 總說

  叁十七助道 四念處正勤 及四如意足 五根五力等

  七覺八正道 略爲四念處 開則叁十七 更廣複無盡

  不以一種藥 而止衆病故 余無量修法 皆攝在此中

  “叁十七助道,四念處正勤,及四如意足。”這是點數了,叁十七助道品,它裏邊有多少東西呢?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跟下邊的七覺支、八正道——“七覺八正道。略爲四念處,開則叁十七”,這叁十七個,並不是說各是各的、分離的,它可以攝在裏邊,怎麼攝呢?如果你最略的話,攝爲四念處,那其他東西都攝在四念處裏頭;如果你打開的話,就分成叁十七個;再廣地分,“更廣複無盡”,那就是不斷地可以分,越來越廣,越來越廣,無邊無盡地可以分出去。我們初學,當然是要簡單一些,不能說講得太多。

  “不以一種藥,而止衆病故。”那麼佛爲什麼要說那麼多呢?我們記也記不住,就是像一些念佛的,“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好了嘛,你說了那麼多,我頭也痛了,記不住的啦。”那麼,佛難道是沒有智慧——知道你沒有腦筋,就少說一點不是很好嘛?“不以一種藥,而止衆病故。”你病多,衆生的病很多,我給你一副藥你不夠用。你什麼病,吃什麼藥,那麼衆生那麼多,病那麼多,佛只說一個藥,不夠用的。你說淨土宗,“叁根普被”——對!是“叁根普被”,但是偏偏有些人他不要修淨土宗,他一定要修其他的宗,你怎麼辦呢?碰到這個人你不是度不了了嗎?那一定要其他的藥來對治。

  “余無量修法,皆攝在此中。”佛說叁十七道品,或者說更廣,無量無盡,爲什麼要說那麼多?就是說衆生的煩惱多、病多,一定要多的藥來對治。那麼,“余無量修法,皆攝在此中”,這個裏邊,從這個打開,各式各樣的修法——八萬四千法門,都在這個裏邊,包得進去的。所以不要把這個看作是一個小乘,一切大乘或者是密乘的修法都包得在這個裏頭,這是最根本的修法。

  

  四念處

  念隨順正智 緣中得止住 以念持此法 對治四顛倒

  那麼下邊,是什麼叫四念處。四念處主要是它的這個慧的作用,要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都是智慧的那個能力的表現,沒有智慧你怎麼觀呢?你怎麼知道心是無常的呢?你怎麼知道法是無我的呢?這要很深的智慧去觀的,這是四念處,它的體是慧。“念隨順正智,緣中得止住。”那麼既然是慧,你爲什麼說“念”處呢?不叫“慧”處呢?就是說,這個念,順了那個智,就是慧了,它能夠緣這個境,能夠得定,止在那個裏邊,可以止息觀。“以念持此法”,因爲這個觀,靠這個慧把這個法持住,然後能夠仔細地觀,所以說,它慧的力量特別強,所以叫四“念”處,不叫四“慧”處。真正的作用是慧,但是,這個慧的觀察,就要靠這個念的力量把它持住,所以叫四“念”處。這我們在這個“六離合釋”,就是鄰近釋——兩個不相離的法,依能力強的那個法取名字,那麼就叫“四念處”。

  “對治四顛倒”,四念處幹什麼用的?就是對治凡夫的常樂我淨的顛倒。凡夫說是淨,我們叫“觀身不淨”;凡夫說是樂,我們說受都是苦;凡夫說是常,我們說是無常;凡夫說是我,我什麼?自在,我要怎麼就怎麼,皇帝一句話,什麼都可以辦到。但是秦始皇要長壽,叫人家摘靈芝草,就是找不到,據說,朝鮮,就是派找靈芝草的人去,在那裏不敢回來了,就跑到那裏住下了——還是不能自在。他要說——秦始皇是第一世,要萬世——不自在,二世就沒有了。他要長壽,四十多一點點就沒有了——不自在。一切隨業牽,我們前面說的五蘊熾盛苦,一切根據你煩惱,把你引來引去,跑來跑去,你自己一點自在都沒有。我們這個鼻子給人家牽起跑的,你想休息一下——不行!它給你牽到哪裏就是哪裏,一下兒這裏,一下兒那裏,天上地獄都到處給你鑽,你要休息,求他:“讓我休息幾分鍾”,不行的!這個是爲什麼?不自在!這是行苦。

  

  四正勤

  破邪行正道 不同世間勤 于法欲求證 黑白之止行

  “破邪行正道,不同世間勤。”這個正勤,對善法的勤,我們在《五蘊》講過了,對善法,對佛法的精進叫勤、叫精進;對邪的東西,不叫勤,叫懈怠。跟世間的那個勤不一樣的,我們這個勤是破邪的、行正道的,努力,叫勤。世間上,只要你拼命幹,哪怕你做壞事,一天到晚不休息,也說這個人很努力,但是,我們的說法,這個不是勤。

  “于法欲求證,黑白之止行。”我們要求證到法的話,一定要把黑法止住,白法要把它生起來。所以說,四念處,把黑法(惡法),已經生的,把它斷掉;沒有生的,不給它生出來,就是止惡法(黑法)。白法,把它行起來,沒有生的善法,給它生出來;已經生的,增長起來。那我們現在在修行,那些善的加行也好,念誦也好,已經有了,增長起來,不要怕麻煩——不上殿,偷懶,這個都是自己說,毀損自己的前途啊!你在打仗的時候,你不好好地保護自己、消滅敵人,結果,反之,在火線上睡懶覺,那敵人來,正好,把你一槍打死了。

  

  四如意足

  能攝心安穩 止住一緣中 失勤多散亂 令心調柔故

  “能攝心安穩,止住一緣中。”是定,把心攝住,能安穩地定在一個緣裏邊。“失勤多散亂,令心調柔故。”那麼你假使“失勤”,你不用功的話,心散亂的話,那麼要對治它,用四念處把心調柔。就是對治不勤而多散亂的人,用四念處把他心調柔之後,緣在一緣裏邊使他安穩。這是講定的,這個四念處是講定的。

  

  五根、五力

  調柔生五根 不可壞稱力 或以淺深論 或以軟利名

  “調柔生五根,不可壞稱力。”心調柔之後,進一步就生出五根來了。根,“增上義”,我們講過的,在講《五蘊》 、《百法》的時候,增上的意思,一切善法的根本,都是叫根的意思。那麼這個心既然有這個四如意足把它調柔之後,那就産生五根。那麼這個五根增長到力量是不可摧壞了,叫五力。那麼,五根、五力,東西是一樣的。“或以淺深論”,或者,以淺——五根是淺一點,五力是深一點;“或以軟利名”,或者,五根是弱一點,五力是強一點,以這兩個來分別這兩個五根、五力,都是“信進念定慧”。或者是信心淺一點,叫五根;信心深一點,叫五力。或者,信心還不夠,沒有力量的,叫五根;信心堅強了,很厲害了,那就叫五力。這是五根、五力是合在一起講的。

  

  七覺支

  七覺支修用 令入于實智 念集善遮惡 中叁沈令起

  後叁輕安等 心散時令定 得法心安穩 漸至涅槃城

  “七覺支修用”,修行的時候,真實定中要修的時候,要用七覺支。“令入于實智”,在定中裏邊,要産生無漏的般若智慧,根本智,證,要産生這個智慧,就要用七覺支了。“念集善遮惡…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