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80

  ..續本文上一頁菩提心固然是佛的種子,而悲心卻還是很重要的,菩提心沒有,悲心是生不起的。“發心佛即成”,那是說因赅果海了,發心跟成佛這兩個東西,一個是因,一個是果。在凡夫看,是時間隔得很長,或者叁大阿僧祗劫,或者是即身成。但是,從勝義谛看,從空性裏邊看,根本時間是假的,發心就是成佛。只要你發心了,真懇地發心,那就是成佛就在這裏。那麼,我們念《五字真言》的時候,用五種發心來講這個問題,也可以用。那麼,這個講法都可以說的。反正從這個空性裏邊說,那是什麼都是,因果本來都是假安立的。

  “發心證果二無別”,就是說圓頓的菩提心發起來之後,因果就不二。那麼,這個發心就是證果,但是你這個發心是不是很容易呢?發心難的,發心不是好容易的。這兩句話,是《華嚴經》裏邊的一句文。那麼下邊是宗大師的補充。 《華嚴經》裏邊,在《賢首品》裏邊有這句話,“發心證果二無別”,發心證果兩個是沒有差別的,發心就成佛。但是,發心卻不是那麼容易。不要說成佛很快,我一發心就來了,你能發心你發發看。這個發心也不是很好發的。那麼這個發心是不是難發呢?宗大師又補充一下,“發心非難”,你發一次心,就不難,並不難。“難常繼”!要把這個心發了之後,不改掉,不退掉,永遠地把它發下去,這個才難。

  那麼,常要發心,常繼是很難,難就是做不到了嗎?也不一定。“常繼方便應當說”。那麼,常繼,不斷地發下去的有沒有方便?有方便,那麼就要說這個方便。說了方便之後,常繼方便有了,發心也不難。發心不難,成佛也不難,所以說,無方便則遠,方便善巧生22。這個《現觀》裏邊說,沒有方便善巧的人,成佛是難得很;有方便善巧的,並不難,時間也很短。這個就是看你有沒有方便善巧了。所以說,這個成佛的事情不是一成不變的說法。

  那麼,什麼叫方便善巧?下邊就介紹這個修菩提心的方便,有兩種。一種是阿底峽尊者,也就是說推溯到無著菩薩的那一個系統的。阿底峽尊者是集大成,他裏邊根據,什麼?根據的有月稱論師的《四百論》的解釋,根據大德月的《弟子疏》,這些都是有名的書,還有蓮花戒的《修次》,等等。這些都是大德的修行的書,根據他們的教授,阿底峽尊者就傳了、教了這個七重因果的觀想法,由修這個七重因果産生菩提心,修起菩提心來。

  那麼,另外一個傳承,就是寂天論師的,他是根據其他的,《華嚴經》、龍樹菩薩的《寶鬘論》,根據那些依據,他用自他相換的辦法來修這個菩提心。自他相換就快。我們現在把這個五蘊身執爲自己,其他的五蘊身是你、他。現在他就是說,把這個執持自己的五蘊的放開,執持他,把人家的東西,把人家這個五蘊都算我。那麼,這個換一下子,這個你生菩提心就快了。那麼,快是快,力量也大。但是,就是缺一個支分。他就是說,我們說,前面講過,要生起菩提心來的方便,一個是利他,求利他的心,一個是求菩提的心。在七重因果裏邊,前面六層求利他的心,最後一個,菩提心,求菩提的心,全的,完整的。而自他相換裏邊只有一個求利他的心,少一個菩提心,求菩提心的心沒有。那麼,就是支分少一點。

  所以說,在昂旺堪布的這個教授裏邊,他就是說宗大師的教授,講的時候兩重因果都講,那麼,在《廣論》裏邊都講的,兩重因果:一個是這個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七重因果,一個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而宗大師把他們兩個講的時候分開講,修的時候合起修。合起修,七重因果裏邊,要前面要加個舍心,平等舍心。沒有平等舍心,知母念恩是修不起來的。所以說,在這個帕繃喀仁波卿,他就是說七重因果應當說要八重因果,就是說在這個知母之前還有一個平等舍心。這個平等舍心的基礎有了之後,才能夠知母、念恩、報恩修得上去。那麼,這個就是說修的利他心。利他心的重點,又是增上心,把這個擔子自己擔起來。看了那麼苦,你不關你的事,也沒有用。你只要救苦的擔子我自己擔起來,這個是達到最高的頂了。那麼,這是求利他心,然後,最後菩提心就是求菩提的心。

  那麼宗大師就把他們兩個方式,兩種觀想合起來。合起來就是說這個用自他相換的辦法是快,而且厲害,力量大。而七重因果,是完整。一個是完整,一個是快速,猛利,那麼把兩個合攏來,那就是又完整又快速又猛利,最好的修法。宗大師就把這個七重因果的跟那個自他相換的合起來,十一個層次。那麼,從平等舍心起,一直到增上心、菩提心,中間慈心悲心,他就把自他相換的兩個代進去了,自他相換的五條,這兩個生出來的慈心悲心更厲害更快。那麼,這樣子,完整的修法,昂旺堪布的《略論釋》介紹了。這裏就教授,還沒有修法,就是把兩個分開講。(19A)兩個分開講,又講了重點,講了一個完整的七重菩提心的修法,七重因果的修法。

  那麼,這個裏邊我們就看七重因果。哪七重呢?第一個是修平等舍心,在前面講過,我們一開始就是平等舍心。修平等舍心這是,在這個七重因果裏邊一個基礎,沒有它的話,這七重因果是修不起的。所以說,帕繃喀仁波卿就把這個也加進去了,八重因果。他說,現在的人說,因爲過去平等舍心的基礎人家容易得到了,現在的衆生根機呢,這個沒有是很困難的,要應當是八重因果,所以加上平等舍心,加進去。那麼,這裏就加了前頭。

  

  乙二 正觀

  丙一 知母

  決定盡法界之有情,無一非叁世之父母。

  頌 恒發意觀想 日夜各叁次 信六道九有 恒河沙衆生

  盡法界有情 皆過現父母 以長劫輪回 當知如演劇

  又現生活我 衣食等增上 毒蛇諸惡人 于我不相違

  爲作解脫因 賢聖知識等 一切惡有情 及諸仇怨類

  悲田六道衆 能長菩提因 成佛之父母 亦一切有情

  下邊是知母、念恩、報恩。決定一切的法界的有情沒有一個非叁世的父母,就是說一切法界的有情,它中間沒有一個人不是我的父母。叁世父母,也說得寬了,實際上過去無始以來都做過我的父母。這個我們上次不是講的時候,叁個決定,一切法界衆生中,要求他一個沒有當過我父母的人呢,沒有,就是每一個都當過我父母。這個心要肯定下來。那麼,這個心肯定下來的前提呢,先要有平等舍心。如果沒有平等舍心的話,怨的怨,親的親,那把一切衆生都當自己父母看,母親看,做不到。那怨的人總看到有一個不舒服的感覺,不會當他母親。那麼,所以前面要修平等舍心,修好之後才能修知母。

  “恒發意觀想,日夜各叁次。”每天早晚各叁次地修,發意,就是觀想了。修什麼?就是觀下邊的了。要相信,這個勝解心,勝解心就是——不是說過算數了,就是肯定決定如此,不能轉移的。

  “信六道九有,恒河沙衆生,盡法界有情,皆過現父母。”“六道”大家都知道,就是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九有”,就是叁界九地。什麼叫有?我們說一切有情的生死,有因有果,生死相續,都是有因有果的。那麼,外道,就執著色界,無色界生上去之後就認爲解脫了。佛教,佛呢,就是說,這叁界的九個地,管你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也是有,都是屬于有的,九個有。那沒有解脫,這個名字就否定他們解脫的這個錯誤的想法,所以叫九有。我們要每天早晚各叁次地要去觀想,要決定相信這六道九有,所有的恒河沙那麼多的衆生,盡法界的有情,就是說所有的法界的,叁界、六道、各式各樣的有情,包括地獄餓鬼畜生,都是過去的、現在的父母,不一定是未來,都在過去或者現在做過我父母的。那麼,做過父母,是怎樣子的情況之下呢?

  “以長劫輪回,當知如演劇。”因爲時間很長,在輪回裏邊,我們現在記不到了。在長劫的輪回之中,好象作戲一樣的,這一出戲她做他的母親,那一出戲,他又做她的父親,這樣子演戲一樣。那是說,過去的都是做過我父母的。

  “又現生活我”,現在的生活我的人,除了父母之外,其他的有情,社會上的一些人呢——“衣食等增上”,對我也都是有恩的。我們生下來固然靠父母養育,教育,養大,但是社會上的人,要是沒有農民,不種米的話,單靠父母,他拿錢去買米,哪裏去買呢?社會上的人,要是工人不織布,不生産那些用品,我們用的溫水瓶哪裏來呢?電燈泡又哪裏去買呢?所以說,社會上一些生産的,跟我們生活上都有,吃的、用的、穿的,對我們增上的,都是有恩的人。

  不但是這些對我們有恩的要感謝他,“毒蛇諸惡人,于我不相違。”就是那些毒蛇,最壞的那些人,要害人的人——它本來是毒蛇,要咬死人的,那些壞的人要殺人的,要害人的,他現在沒有咬你,沒有害你,也就是對我們有恩了。

  “爲作解脫因,賢聖知識等。”那些爲我們,教我們解脫的,那些賢聖的善知識佛菩薩等等,都是對我們有大恩的。

  乃至“一切惡有情”,像提婆達多,“及諸仇怨類”,他也使我們産生違緣,使我們趕快地成佛。這個提婆達多,佛說是他的善知識,佛所以能夠成佛,要靠提婆達多的力量,爲什麼?他經常給他搗蛋,他才知道要出離,有這個。否則的話,這個世間沒有跟他搗蛋的,感到這個世間還不錯,就是不想出離了。所以說一切仇怨惡人,對我們解脫都有好處的。那麼,這個觀想很不容易啊,我們看到仇人惡人都討厭,都想避開他,要像佛對提婆達多那樣子,那不是一般的根機做得到,但是這個道理要知道。

  再說,“悲田六道衆”,一切衆生是我們的悲田,是我們悲心去救護他們的地方。那麼就是說,《普賢行願品》也說了:以衆生起大悲,以大悲成正等正覺。所以,衆生,這個悲田的衆生,也是我們成佛的父母。沒有衆生,我們也成不了佛。所以“悲田六道衆”是我們說要救濟的,起悲心要救濟他們的這個六道衆生,也是能夠增長我們菩提心的因素。

  乃至說,“成佛之父母,亦一切有情。”真正自己成…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