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在受苦,情願自己受,受的時間再長也不在乎。這個心生起來,這個菩提心就容易了。《入中論》的開頭就贊歎大悲心,這個是大悲心。一切功德從大悲心起。有了大悲,我們說念咒,一般說念咒,只要信心好了,但是還有一個大家不知道,要大悲心,有悲心的話,咒一念就靈,悲心沒有的話,就是效果就不大。
那麼這個心就是,我們說這個心要生起來是不容易的,就是要把前面的一層一層修上去,才能得到這個心,也是可以生的。假使前面沒有,那你這個心,你看了就害怕,要盡未來際地代衆生受苦,那這個——自己搞了半天修佛法就是爲了要避苦,結果呢,反而把一切衆生的苦我一個人受,受的時間沒有期的,永遠受下去。這個大家都不幹,那就不想幹了,搞了半天自己越來越苦幹啥呢?。但是,真正你曉得一切有情都是自己母親的話,那就會發這個心。那麼,所以前面的叁個因沒有的話,這個果,悲心的果,也生不出來的。這是要踏踏實實修,修到那個時候。
我們就看世間的母親,她爲了孩子,她就不避一切的。我記得曆史上有一個,她還不是真的母親呢,她是乳母。她的一個,這是國王的太子,國王給人家打敗了,殺掉了,要抓太子。這個小太子呢,還抱在手裏的。她就抱了這個孩子逃,逃到山上。最後,追兵來了,射箭,要把孩子射死。她就用身體擋住,結果自己身上像刺猬一樣的中了無數的箭。這個孩子呢,當然也死在她的身後了。那麼,她情願以自己擋住那個孩子,這是母親愛孩子的心了。她還是乳母,不是真的母親,那麼真的母親當然悲心更大了。那麼,就是說真正的孩子跟母親的關系生出來之後呢,代苦是不在話下的,就怕這個心沒有生起來。沒有生起來,你叫他受苦,不要說代苦,你叫他勉強地去逼他受的話,他不願意受的。那麼這個就是說前面的因沒有呢,這個果不會有的。這是悲心,悲心就是代一切衆生的苦,自己願意代受,代受的時間,沒有止息地受。這個心要生得起,那就是菩提心就不遠了。
丙五 慈心
決定施以己之利樂。
頌 凡我叁時善根諸利樂 願悉無余施供衆有情
有情惱我罵咒打殺等 觀若生身父母悉順承
自己叁時,不但是過去、現在的善根,包括以後所修的一切善根。“利樂”,所修的一切好的法,功德。這個善根,就是說叁學戒定慧、聞思修、六度萬行,等等,所感到的一切福報,全部地,沒有一點剩下來的供養,布施給一切的有情,就是自己父母。那麼,孝順的孩子,哪怕他窮得要飯,他也把要來的東西都給父母吃,然後父母吃不完的他吃一點。那麼,我們有戒定慧的那些法財,感到極大的果報,這些真正普發了慈悲心的人,當然比世間孝子還要厲害,把一切全部供養一切衆生,就是父母。那麼,這樣子供養使他父母很高興,當然是兩方面都好。假如對方的父母有情他是煩惱很重,哪怕他受了東西很多,他還要惱我,罵咒打殺。不但是,惱就是使你煩惱,使你不舒暢,甚至于罵,罵了之後還要打,打了之後,甚至于殺。有情,世間的有情,是各式各樣的都有,因爲父母的煩惱沒有斷,他各式各樣的事都會做。在這樣的情況下,是不是要退心呢?不退。他要把那些有情——他即使對我惱罵打殺等等,“觀若生身父母悉順承”。要都看成自己的現生父母一樣,都順了他,承受下來,就不反抗了。那麼,這個心,也是不好生的,也是不容易的。那這樣子觀想,有什麼好處?一切煩惱就可以斷掉。你本來是人家罵你一句,你一定要回罵一句的,人家一拳過來,你一腳要踢過去的,現在你一切順了他,承下來。罵不報罵,打不報打,這是出家人應當做到的。那麼,真正起了這個心,他自然會做到這個地方。那麼,一切慈心悲心等等都會生起來。這個難不難呢?在我們看來很難,爲什麼原因?我們我執大魔都很堅牢地存在在身上,那就是打我一記就受不了,罵我一聲也受不了。我執破掉了,根本就不在話下。那麼,這些在我執沒有破的話,你勉強受的話,也就幫助你破我執,都是破煩惱的。所以,大乘裏邊並不在總是在修那些對治法,但是他破煩惱比修聲聞乘的還要快,就是用這些方法。
那麼,這是慈心悲心,這個心生起來之後,那麼就是——可以是慈心在前,也可以悲心在前,這兩個次第是沒有一定的。
丙六 增上心
那麼,增上心,是一切利他心的最上的圓滿的利他。什麼叫增上心?在海公上師這裏,七個因果寫了六個。增上心,寫是寫了增上心,但是內涵,是成佛的心,這是第七個。那麼,增上心,我們要補充一下,什麼叫增上心?就是說前面這個慈心,把一切好的全部供養給一切有情;悲心,把衆生的一切苦,自己無止息地代受。這個兩個心生起之後,是不是說已經夠了,利他的心夠不夠?還不夠,那就是說還要來一個增上心。什麼叫增上心呢?就是這個負起責任來。父母有情他現在在受一切苦,而少一切的樂。那麼,我要把他們的一切苦除掉,一切的安樂,包括有漏的,世間安樂;包括無漏的,涅槃的大樂,等等,都要無量無余地供養布施給他們。
那麼這個事情呢,發個願是容易了,但是要做到卻是要有責任心了。我們常住裏一樣的,你當一個執事,如果你沒有責任心的話,很容易做,這個事情來了,不關我的事,那個事情來了敷衍了事。這樣子,這個執事很好做。但是你真正責任心擔起來了,這個事情來了,一定要把它搞好,我責任是我的,那麼這個才是真正幹起來了。
那麼,我們說前面的慈心悲心生起來了,泛泛地生一下這個心,至于說效果如何,不管的。那麼,這個還不夠的。我就是說要把這個整個的擔子擔起來,是我的擔子。因爲他們是我的父母,這個事情就是我該做的。那麼,一切衆生的苦都是我要受,一切衆生缺乏安樂,我一定要給他們圓滿的安樂。那麼,這個事情哪個做?我來做。那麼,這個才是增上心,整個的一個擔子全部自己一個人把它負起來了。這個增上心生起來之後,那就是說菩提心,這是利他的心的圓滿就在這裏。我們從七重因果裏邊,從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一直到增上心生起來,利他心圓滿了,利他的這個願滿了,那麼就是後頭一個求菩提心了。
利他心圓滿之後,就去觀察,要利益一切衆生,使他安樂,要使一切衆生的苦拔得幹幹淨淨,一點也沒有,那麼,我能不能夠?現在我這個凡夫怎麼能做到呢,願是這麼發了,但是做是不是能做到呢?不要說我們說地獄裏的父母有情救不了,就是看到人家殺雞,你說“你這個雞不要殺”,他不肯的,“這個雞我買的,我要吃的,爲什麼不殺?”“我給你買下來。”“不賣。”這個東西你也沒辦法救了。那麼,就是說,你說現在我們這個地位怎麼救呢?那就是說,一定要一定的能力。那做了國王是不是能救呢?國王只能救一部分的,更大的事情他是救不了的。害重病,你叫國王來把他病好了,國王沒有辦法。鄰國的國家的人民有苦,你這個國王也管不到。那麼,國王也不行。四大天王行不行?也不行。大梵天也不行。一切天魔外道也不行。真正能夠解脫一切衆生苦惱,使一切衆生得最大安樂的,除了佛之外,沒有其他的人。
那麼,從這樣子出發呢,自己就決定要生起求菩提的心,就是自己要圓滿的利他的話,自己不成佛是做不到的。那麼,這個就逼著自己趕快成佛。所以說,我們成佛,是這樣個要求要成的。所以說,我們有很大的義務要做。那麼,做這個事情要成功的話,決定要成佛才能做得到。那就是非要成佛不可,發這個願。並不是說我現在痛苦,我要自己得到最大安樂,所以我要成佛。這個心太小了,而這個心發了也成不了佛。那就是說,我們成佛呢,“發心利他故,樂正等菩提”,昨天我們就講這個問題。真正圓滿地發心,要成佛的心,在我們作業題上有這個問題,要發這個圓滿成佛的心呢,一定要從利他心出發。要圓滿利他的功德,非成佛不可。“發心利他故”,要圓滿利他,才“樂正等菩提”,我自己要希望能夠求,“樂”就是那個意樂心,追求這個菩提,那麼從利他的出發,要成菩提。
再反過來,自利的出發,自己要圓滿一切功德的話,即使證到聲聞緣覺還不夠,還沒有圓滿,那一定要成了佛才圓滿。所以說,到成佛的地步,一個是利他圓滿,一個是自利也圓滿,這兩個東西在這個地方就統一起來了,在利他當中得到自利的圓滿。所以,我們很多人,就感到一天到晚爲常住做事情都是利他,自己什麼也背不下,什麼也看不懂,好象是吃了大虧。但是我們要知道,真正的自利,就從利他來的。將來我們要講自他相換的時候,就是說把自己全部抛開,把一切利他的事情全部負擔起來,這個是真正的自利。你把自己照顧得好好的,把利他的事情——“我有空了給你做一點,沒有空我就不高興做了”,這樣子的自利,都是爲我執大魔添營養,把我執大魔越養越胖,最後成功的是魔,不是佛。
所以說,真正要成佛,應從利他出發,不要看到現在我爲做利他的事情,好象自己學法也時間不夠,休息也不夠,好象吃虧,實際上不會吃虧的。利他的圓滿就是自利圓滿,利他不圓滿,自利也就不圓滿。自利跟利他本來是統一的,在我們凡夫境上一定把它拆開,兩個矛盾呢,結果兩個都搞不好。所以說,我們在這個地方,就是說要真正地發起增上心,最後就發起求菩提的心。
在這一科裏邊,標題是增上心,實際上是菩提心,決定成佛的心就是要證菩提,做報恩的究竟。這個增上心,它題目有了,內涵沒有,那我們把《廣論》的增上心就說一下了。就是說,慈悲心,慈心悲心生了之後,還是不夠的,要靠自己把它發願,一切有情的離苦跟一切苦的因,得樂,得一切樂的因,這個擔子我自己負擔起來。這個心發了,增上心,這個才是增上心的真實的內涵。
他的文字我們念一道。“增上負擔之心,雖已決定生起”,這個是增上心。增上心生起之後…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