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在受苦,情愿自己受,受的时间再长也不在乎。这个心生起来,这个菩提心就容易了。《入中论》的开头就赞叹大悲心,这个是大悲心。一切功德从大悲心起。有了大悲,我们说念咒,一般说念咒,只要信心好了,但是还有一个大家不知道,要大悲心,有悲心的话,咒一念就灵,悲心没有的话,就是效果就不大。
那么这个心就是,我们说这个心要生起来是不容易的,就是要把前面的一层一层修上去,才能得到这个心,也是可以生的。假使前面没有,那你这个心,你看了就害怕,要尽未来际地代众生受苦,那这个——自己搞了半天修佛法就是为了要避苦,结果呢,反而把一切众生的苦我一个人受,受的时间没有期的,永远受下去。这个大家都不干,那就不想干了,搞了半天自己越来越苦干啥呢?。但是,真正你晓得一切有情都是自己母亲的话,那就会发这个心。那么,所以前面的三个因没有的话,这个果,悲心的果,也生不出来的。这是要踏踏实实修,修到那个时候。
我们就看世间的母亲,她为了孩子,她就不避一切的。我记得历史上有一个,她还不是真的母亲呢,她是乳母。她的一个,这是国王的太子,国王给人家打败了,杀掉了,要抓太子。这个小太子呢,还抱在手里的。她就抱了这个孩子逃,逃到山上。最后,追兵来了,射箭,要把孩子射死。她就用身体挡住,结果自己身上像刺猬一样的中了无数的箭。这个孩子呢,当然也死在她的身后了。那么,她情愿以自己挡住那个孩子,这是母亲爱孩子的心了。她还是乳母,不是真的母亲,那么真的母亲当然悲心更大了。那么,就是说真正的孩子跟母亲的关系生出来之后呢,代苦是不在话下的,就怕这个心没有生起来。没有生起来,你叫他受苦,不要说代苦,你叫他勉强地去逼他受的话,他不愿意受的。那么这个就是说前面的因没有呢,这个果不会有的。这是悲心,悲心就是代一切众生的苦,自己愿意代受,代受的时间,没有止息地受。这个心要生得起,那就是菩提心就不远了。
丙五 慈心
决定施以己之利乐。
颂 凡我三时善根诸利乐 愿悉无余施供众有情
有情恼我骂咒打杀等 观若生身父母悉顺承
自己三时,不但是过去、现在的善根,包括以后所修的一切善根。“利乐”,所修的一切好的法,功德。这个善根,就是说三学戒定慧、闻思修、六度万行,等等,所感到的一切福报,全部地,没有一点剩下来的供养,布施给一切的有情,就是自己父母。那么,孝顺的孩子,哪怕他穷得要饭,他也把要来的东西都给父母吃,然后父母吃不完的他吃一点。那么,我们有戒定慧的那些法财,感到极大的果报,这些真正普发了慈悲心的人,当然比世间孝子还要厉害,把一切全部供养一切众生,就是父母。那么,这样子供养使他父母很高兴,当然是两方面都好。假如对方的父母有情他是烦恼很重,哪怕他受了东西很多,他还要恼我,骂咒打杀。不但是,恼就是使你烦恼,使你不舒畅,甚至于骂,骂了之后还要打,打了之后,甚至于杀。有情,世间的有情,是各式各样的都有,因为父母的烦恼没有断,他各式各样的事都会做。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要退心呢?不退。他要把那些有情——他即使对我恼骂打杀等等,“观若生身父母悉顺承”。要都看成自己的现生父母一样,都顺了他,承受下来,就不反抗了。那么,这个心,也是不好生的,也是不容易的。那这样子观想,有什么好处?一切烦恼就可以断掉。你本来是人家骂你一句,你一定要回骂一句的,人家一拳过来,你一脚要踢过去的,现在你一切顺了他,承下来。骂不报骂,打不报打,这是出家人应当做到的。那么,真正起了这个心,他自然会做到这个地方。那么,一切慈心悲心等等都会生起来。这个难不难呢?在我们看来很难,为什么原因?我们我执大魔都很坚牢地存在在身上,那就是打我一记就受不了,骂我一声也受不了。我执破掉了,根本就不在话下。那么,这些在我执没有破的话,你勉强受的话,也就帮助你破我执,都是破烦恼的。所以,大乘里边并不在总是在修那些对治法,但是他破烦恼比修声闻乘的还要快,就是用这些方法。
那么,这是慈心悲心,这个心生起来之后,那么就是——可以是慈心在前,也可以悲心在前,这两个次第是没有一定的。
丙六 增上心
那么,增上心,是一切利他心的最上的圆满的利他。什么叫增上心?在海公上师这里,七个因果写了六个。增上心,写是写了增上心,但是内涵,是成佛的心,这是第七个。那么,增上心,我们要补充一下,什么叫增上心?就是说前面这个慈心,把一切好的全部供养给一切有情;悲心,把众生的一切苦,自己无止息地代受。这个两个心生起之后,是不是说已经够了,利他的心够不够?还不够,那就是说还要来一个增上心。什么叫增上心呢?就是这个负起责任来。父母有情他现在在受一切苦,而少一切的乐。那么,我要把他们的一切苦除掉,一切的安乐,包括有漏的,世间安乐;包括无漏的,涅槃的大乐,等等,都要无量无余地供养布施给他们。
那么这个事情呢,发个愿是容易了,但是要做到却是要有责任心了。我们常住里一样的,你当一个执事,如果你没有责任心的话,很容易做,这个事情来了,不关我的事,那个事情来了敷衍了事。这样子,这个执事很好做。但是你真正责任心担起来了,这个事情来了,一定要把它搞好,我责任是我的,那么这个才是真正干起来了。
那么,我们说前面的慈心悲心生起来了,泛泛地生一下这个心,至于说效果如何,不管的。那么,这个还不够的。我就是说要把这个整个的担子担起来,是我的担子。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这个事情就是我该做的。那么,一切众生的苦都是我要受,一切众生缺乏安乐,我一定要给他们圆满的安乐。那么,这个事情哪个做?我来做。那么,这个才是增上心,整个的一个担子全部自己一个人把它负起来了。这个增上心生起来之后,那就是说菩提心,这是利他的心的圆满就在这里。我们从七重因果里边,从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一直到增上心生起来,利他心圆满了,利他的这个愿满了,那么就是后头一个求菩提心了。
利他心圆满之后,就去观察,要利益一切众生,使他安乐,要使一切众生的苦拔得干干净净,一点也没有,那么,我能不能够?现在我这个凡夫怎么能做到呢,愿是这么发了,但是做是不是能做到呢?不要说我们说地狱里的父母有情救不了,就是看到人家杀鸡,你说“你这个鸡不要杀”,他不肯的,“这个鸡我买的,我要吃的,为什么不杀?”“我给你买下来。”“不卖。”这个东西你也没办法救了。那么,就是说,你说现在我们这个地位怎么救呢?那就是说,一定要一定的能力。那做了国王是不是能救呢?国王只能救一部分的,更大的事情他是救不了的。害重病,你叫国王来把他病好了,国王没有办法。邻国的国家的人民有苦,你这个国王也管不到。那么,国王也不行。四大天王行不行?也不行。大梵天也不行。一切天魔外道也不行。真正能够解脱一切众生苦恼,使一切众生得最大安乐的,除了佛之外,没有其他的人。
那么,从这样子出发呢,自己就决定要生起求菩提的心,就是自己要圆满的利他的话,自己不成佛是做不到的。那么,这个就逼着自己赶快成佛。所以说,我们成佛,是这样个要求要成的。所以说,我们有很大的义务要做。那么,做这个事情要成功的话,决定要成佛才能做得到。那就是非要成佛不可,发这个愿。并不是说我现在痛苦,我要自己得到最大安乐,所以我要成佛。这个心太小了,而这个心发了也成不了佛。那就是说,我们成佛呢,“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昨天我们就讲这个问题。真正圆满地发心,要成佛的心,在我们作业题上有这个问题,要发这个圆满成佛的心呢,一定要从利他心出发。要圆满利他的功德,非成佛不可。“发心利他故”,要圆满利他,才“乐正等菩提”,我自己要希望能够求,“乐”就是那个意乐心,追求这个菩提,那么从利他的出发,要成菩提。
再反过来,自利的出发,自己要圆满一切功德的话,即使证到声闻缘觉还不够,还没有圆满,那一定要成了佛才圆满。所以说,到成佛的地步,一个是利他圆满,一个是自利也圆满,这两个东西在这个地方就统一起来了,在利他当中得到自利的圆满。所以,我们很多人,就感到一天到晚为常住做事情都是利他,自己什么也背不下,什么也看不懂,好象是吃了大亏。但是我们要知道,真正的自利,就从利他来的。将来我们要讲自他相换的时候,就是说把自己全部抛开,把一切利他的事情全部负担起来,这个是真正的自利。你把自己照顾得好好的,把利他的事情——“我有空了给你做一点,没有空我就不高兴做了”,这样子的自利,都是为我执大魔添营养,把我执大魔越养越胖,最后成功的是魔,不是佛。
所以说,真正要成佛,应从利他出发,不要看到现在我为做利他的事情,好象自己学法也时间不够,休息也不够,好象吃亏,实际上不会吃亏的。利他的圆满就是自利圆满,利他不圆满,自利也就不圆满。自利跟利他本来是统一的,在我们凡夫境上一定把它拆开,两个矛盾呢,结果两个都搞不好。所以说,我们在这个地方,就是说要真正地发起增上心,最后就发起求菩提的心。
在这一科里边,标题是增上心,实际上是菩提心,决定成佛的心就是要证菩提,做报恩的究竟。这个增上心,它题目有了,内涵没有,那我们把《广论》的增上心就说一下了。就是说,慈悲心,慈心悲心生了之后,还是不够的,要靠自己把它发愿,一切有情的离苦跟一切苦的因,得乐,得一切乐的因,这个担子我自己负担起来。这个心发了,增上心,这个才是增上心的真实的内涵。
他的文字我们念一道。“增上负担之心,虽已决定生起”,这个是增上心。增上心生起之后…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