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呢,然后就是说要成佛的心了。这个心倒是发了,担子也担起来了,但是我担不动,怎么办呢?担不动,你就要赶快把自己成一个担得动的人。什么人担得动呢?佛担得动。那么,赶快成佛。所以说,我们成佛要快。为什么要修密法?有的人说,“修密法高得很……”有的人还骄傲,“我们修密法的,我们是大学生,你们都是幼儿园。”这个完全是错误的看法,修密法就是说要利益众生的担子担起来了,要赶快把它担得起,那就是赶快,要快一些,那么修密法。这样的出发呢,是正的因,如果是其他的因呢,都是不正的因。都是利他出发的。
决定成佛心
作报恩之究竟。
颂 父母究竟离苦得安乐 要当成佛一切乃堪能
万德庄严释迦妙法王 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
无垢大智涌泉妙吉祥 摧伏魔军无余秘密尊
大悲恩流诸祖诸师等 自他成佛唯愿垂加被
这个下边是求成佛的心。“父母究竟离苦得安乐”,那么,真正我们要发愿把这个担子担起来,使父母有情一切苦都离掉,一切安乐,最高的安乐都能得到,那什么人做得到呢?“要当成佛一切乃堪能”,一定要自己成了佛,才当得起这个事情,一切事情才做得起。那么,自己要发愿成佛。不成佛的话,这个担子担不起,是空愿。那不但是自己现在不行,声闻缘觉担得担不起呢?也担不起,声闻缘觉并不是不度众生,有缘的众生度掉了,他并不发愿,法界一切众生一个不漏地把他度完,这个愿是没有发的。那么,他们也担不起这个担子。所以说,大阿罗汉、缘觉都担不起的担子,我怎么担呢?那就是非要成佛不可。
下边,就是发愿了。自己要成佛呢,要发大愿。“万德庄严释迦妙法王”,这个“万德庄严”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以无边的功德来庄严他的。世间上呢,戴金刚钻、戴金子首饰,这样子作庄严。佛的庄严,菩萨的庄严,就是功德的庄严。无边的功德,万德是表示功德最多了,无边功德以为庄严的释迦妙法王,最微妙的法王,于法自在叫法王。一般“妙”,是无漏的,在《俱舍》里边,无漏的善叫妙,就是说最好的。
“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无缘大悲”,我们说悲心有三种:生缘悲,法缘悲,无缘大悲。这个生缘悲缘一切有情起大悲心,要拔济他的苦。“法缘悲”,知道一切有情都是五蕴假合的,虽然说知道一切众生都是五蕴假合的,但是还是要起大悲心,把他们度完。那么,“无缘大悲”呢,更进一层次,知道一切众生都是自性空,本来就没有众生,但是,他们还迷在那里,我要把他度完。这是三种悲。三种悲,最高的无缘大悲,智慧跟悲心结合一起了。那么,这个无缘大悲——“宝库”是库藏,拿不完的无缘大悲,是哪个?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悲心是无尽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实际上就是三世诸佛的悲心的总的体现在观世音菩萨身上,就十方诸佛的悲心就是观世音菩萨,他就示现一切佛的悲心的。
那么,智慧呢,就体现在文殊菩萨身上,“无垢大智涌泉妙吉祥”。那么,这个“无垢大智”,我们说这个智慧里边一点点的脏的东西也没有,就像玉石或者是金子里边一点杂质也没有的,“无垢”。那就是说,这个智慧里边没有一点点我执烦恼的,而这个智慧——纯粹的,最干净的智慧。这个智慧多少?像泉水一样涌出来,也是无尽无边的。智慧妙吉祥,这是文殊菩萨。那就是说,文殊菩萨实际上就是三世诸佛的智慧的体现都在文殊菩萨身上。
“摧伏魔军无余秘密尊”,“秘密尊”,是金刚手菩萨,金刚手,一只手的手,也叫金刚幢菩萨,一般说是普贤菩萨化身。他能够把一切烦恼的魔军都摧灭得无余,烦恼,我执。烦恼魔军的头头,他们的元帅就是这个我执大魔,下边的那些贪瞋痴等等,根本烦恼、随烦恼,都是它的爪牙。那么,我们把它一切都,魔军,整个的军队把它覆灭——无余,一点不剩下来的,什么人?就是秘密尊,金刚手菩萨。那么,我们说这都是宗喀巴大师的“五句赞”23里边都有的。那就是说,把一切烦恼魔,我执,都把它消灭无余的秘密尊菩萨,那是代表十方诸佛的断的功德。我们经常说,佛的功德是断智悲三个来代替。断的功德——金刚手菩萨,智慧的功德就是文殊菩萨,那么悲心的功德呢——观世音菩萨。我们在讲、传《文殊五字真言》的时候,文殊菩萨也是具足断智悲的,他拿的宝剑是断德,断烦恼的;他这个左手的经书就是智慧的宝藏,智慧的功德;他坐的月轮,月表悲心的,悲心成就。那么,这个都是——一切佛菩萨主要的功德以这三个来表示,一个是断,一个是智,一个是悲。这里呢,就是一切佛菩萨的断智悲德体现在这三个菩萨身上,是求他们加持。
不但是他们几位,“大悲恩流诸祖诸师等”,历代传承下来的,有大悲心的,有悲心的,那些对我有恩的法流传承的那些祖师,等等。假使我们这个法流,我们上去就是海公上师、大吉佛爷、康萨仁波卿,一代代上去,宗喀巴大师,乃至阿底峡尊者,乃至一直到最后,最高的释迦牟尼佛,这个根子。那么,这些历代祖师,都求他们加持。
加持什么?“自他成佛唯愿垂加被”,希望自己跟一切有情都要成佛。那么,这个愿很大了,自己力量不够,要求释迦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秘密尊——金刚手菩萨,乃至法流上的传承的诸师,都加持,能够得到,满这个愿。
那么,这里,就把七重因果的一个修法讲完了,下边一个结语。
乙三 结语
颂 所缘尽有情 次第总别修 行相须明了 决定心不动
智悲德速圆 伏灭诸我见 成佛之始基 亦顿超十地
“所缘尽有情”,它是说,你缘的时候,一切有情都要缘在里头,就是说我们的慈心也好,悲心也好,增上心,菩提心也好,我们发的愿是度众生,这个众生是尽法界,尽虚空界一切有情,一个也不能漏。不能在发愿的时候,某一个人是我的仇人,“我一切众生可以度,这个人就不度”。如果你是这样的愿的话,这个不是大悲心,也不能叫菩提心,也不能成佛。一个也不能漏,所以,“所缘尽有情”。我们所缘的有情、对象,是所有的有情都在里头,一个也不要离开的。
“次第总别修”,他有总修、别修。总修呢,一天修几次,总的,全部修。别修呢,分开来修,就是说先修知母,再是念恩,报恩,等等,一科一科地分别挨着修。就是修法有总的修,别的修。我们在教《三归依观》也有总别修,总是就是把整个的《三归依观》修一道,乃至最略的把这个颂念一道。别修呢,你可以提出来,你可以先修释迦牟尼成佛的转四谛*轮,再可以修这个四谛*轮里边的三宝核心,就是在三宝里边修法宝,法宝里边修苦谛。(法宝是四谛,四谛里边修苦谛。)苦谛里边,苦、无常、空、无我,这里边又修苦下手,这个按照次第一个个修。这是别修。次第的修是别修,总的修,全部修。
在修的时候,“行相须明了”。一个是所缘,一个行相,这个两个名词要讲一下。我们在观的时候,所缘的境,就是我们观想的那个境。假使缘一切众生,要慈心,把这个一切安乐要给他。“行相”就是我观的这个见分,一个是相分,一个是见分。行动的相貌叫行相。如果说,唯识宗叫见分。这个行相要清楚,不要模模糊糊的。
“决定心不动”,那么,你修的时候,要有决定心。你修定的时候,不可马马虎虎,道修不修,那个定生不出来,一定要有决定心。
“智悲德速圆,伏灭诸我见。”那么,你这样子修的话,就可以成效,什么成效?智德、悲德可以很快地圆满。当然我们智德悲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了,要修出来的了。怎么修呢?照前面的方法修,这个就很快地能够慢慢地圆满。
下边,“伏灭诸我见”。“我见”就是我执,我执大魔。这个大魔里边,产生很多的小魔,就是各式各样的烦恼。也可以伏灭,开始是伏,把它伏下去,不使它起作用,等于说把这个贼抓住了,关起来了,它不能做坏事了。灭的话,就是你关了之后,怕你放出来还要害人了,把你干脆就处决了,消灭了。消灭之后,你永远不能做害了,这个就是断德。智德、悲德、断德都很快地可以圆满。
“成佛之始基,亦顿超十地。”这个是成佛的一个基础,也可以很快地超过十地。那就是说,我们只要前面说的,只要悲智圆满之后就成菩提,就成佛。成佛到底要多少时间是不定的,只要你悲智圆满,当下就成佛,“悲圆菩提满,发心佛即成。”那么,你能够很快地悲智圆满的话,成佛也就在手掌之中,那个就要看自己了。
这个我们说是阿底峡尊者的七重因果的观法。那么,下边我们略略地要把寂天菩萨的,他的自他相换的那些情况略略讲一下。内容很多,我们本来想介绍一下,但是那本书很厚,这里一个书架也很小,摆不下了,我就没带来。那么,这个只能略的,你们要看自己去看,略的把它说一下。那就是寂天菩萨的那个。根据《广论》,一个是《广论》里的,我们先把《广论》里的介绍一下。寂天菩萨的教授,他根据《华严经》、 《方广经》,还有龙树菩萨的《宝鬘论》,他这里这个传承下来的。那么,他的修法在《广论》里边分三个,《略论》里边分五个。
(20A)他就是说,第一科,自他相换就是说,“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这个我们在《上师供》里边就有这个修法,“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持爱有情一切功德基。”就是持爱自己的话,一切衰损的事情都会来,假使爱人家的话一切功德都能生起来。那这个东西,你一为了自己着想,倒霉的事情就来了。你为人家着想,一切功德的好事就来了。那么,你到底要好事还是要坏事?你要坏事的话,你爱自己好了,一切为自己想,自私自利。我们一般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是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的话。那么这样的人将来受的果报呢,彻头彻尾的苦报要给你受的。那么你假使利他,一心利他,把自己忘掉呢,将来受的果报是极好的,彻…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