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84

  ..續本文上一頁呢,然後就是說要成佛的心了。這個心倒是發了,擔子也擔起來了,但是我擔不動,怎麼辦呢?擔不動,你就要趕快把自己成一個擔得動的人。什麼人擔得動呢?佛擔得動。那麼,趕快成佛。所以說,我們成佛要快。爲什麼要修密法?有的人說,“修密法高得很……”有的人還驕傲,“我們修密法的,我們是大學生,你們都是幼兒園。”這個完全是錯誤的看法,修密法就是說要利益衆生的擔子擔起來了,要趕快把它擔得起,那就是趕快,要快一些,那麼修密法。這樣的出發呢,是正的因,如果是其他的因呢,都是不正的因。都是利他出發的。

  

  決定成佛心

  作報恩之究竟。

  頌 父母究竟離苦得安樂 要當成佛一切乃堪能

  萬德莊嚴釋迦妙法王 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摧伏魔軍無余秘密尊

  大悲恩流諸祖諸師等 自他成佛唯願垂加被

  這個下邊是求成佛的心。“父母究竟離苦得安樂”,那麼,真正我們要發願把這個擔子擔起來,使父母有情一切苦都離掉,一切安樂,最高的安樂都能得到,那什麼人做得到呢?“要當成佛一切乃堪能”,一定要自己成了佛,才當得起這個事情,一切事情才做得起。那麼,自己要發願成佛。不成佛的話,這個擔子擔不起,是空願。那不但是自己現在不行,聲聞緣覺擔得擔不起呢?也擔不起,聲聞緣覺並不是不度衆生,有緣的衆生度掉了,他並不發願,法界一切衆生一個不漏地把他度完,這個願是沒有發的。那麼,他們也擔不起這個擔子。所以說,大阿羅漢、緣覺都擔不起的擔子,我怎麼擔呢?那就是非要成佛不可。

  下邊,就是發願了。自己要成佛呢,要發大願。“萬德莊嚴釋迦妙法王”,這個“萬德莊嚴”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以無邊的功德來莊嚴他的。世間上呢,戴金剛鑽、戴金子首飾,這樣子作莊嚴。佛的莊嚴,菩薩的莊嚴,就是功德的莊嚴。無邊的功德,萬德是表示功德最多了,無邊功德以爲莊嚴的釋迦妙法王,最微妙的法王,于法自在叫法王。一般“妙”,是無漏的,在《俱舍》裏邊,無漏的善叫妙,就是說最好的。

  “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無緣大悲”,我們說悲心有叁種:生緣悲,法緣悲,無緣大悲。這個生緣悲緣一切有情起大悲心,要拔濟他的苦。“法緣悲”,知道一切有情都是五蘊假合的,雖然說知道一切衆生都是五蘊假合的,但是還是要起大悲心,把他們度完。那麼,“無緣大悲”呢,更進一層次,知道一切衆生都是自性空,本來就沒有衆生,但是,他們還迷在那裏,我要把他度完。這是叁種悲。叁種悲,最高的無緣大悲,智慧跟悲心結合一起了。那麼,這個無緣大悲——“寶庫”是庫藏,拿不完的無緣大悲,是哪個?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悲心是無盡的。那麼觀世音菩薩實際上就是叁世諸佛的悲心的總的體現在觀世音菩薩身上,就十方諸佛的悲心就是觀世音菩薩,他就示現一切佛的悲心的。

  那麼,智慧呢,就體現在文殊菩薩身上,“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那麼,這個“無垢大智”,我們說這個智慧裏邊一點點的髒的東西也沒有,就像玉石或者是金子裏邊一點雜質也沒有的,“無垢”。那就是說,這個智慧裏邊沒有一點點我執煩惱的,而這個智慧——純粹的,最幹淨的智慧。這個智慧多少?像泉水一樣湧出來,也是無盡無邊的。智慧妙吉祥,這是文殊菩薩。那就是說,文殊菩薩實際上就是叁世諸佛的智慧的體現都在文殊菩薩身上。

  “摧伏魔軍無余秘密尊”,“秘密尊”,是金剛手菩薩,金剛手,一只手的手,也叫金剛幢菩薩,一般說是普賢菩薩化身。他能夠把一切煩惱的魔軍都摧滅得無余,煩惱,我執。煩惱魔軍的頭頭,他們的元帥就是這個我執大魔,下邊的那些貪瞋癡等等,根本煩惱、隨煩惱,都是它的爪牙。那麼,我們把它一切都,魔軍,整個的軍隊把它覆滅——無余,一點不剩下來的,什麼人?就是秘密尊,金剛手菩薩。那麼,我們說這都是宗喀巴大師的“五句贊”23裏邊都有的。那就是說,把一切煩惱魔,我執,都把它消滅無余的秘密尊菩薩,那是代表十方諸佛的斷的功德。我們經常說,佛的功德是斷智悲叁個來代替。斷的功德——金剛手菩薩,智慧的功德就是文殊菩薩,那麼悲心的功德呢——觀世音菩薩。我們在講、傳《文殊五字真言》的時候,文殊菩薩也是具足斷智悲的,他拿的寶劍是斷德,斷煩惱的;他這個左手的經書就是智慧的寶藏,智慧的功德;他坐的月輪,月表悲心的,悲心成就。那麼,這個都是——一切佛菩薩主要的功德以這叁個來表示,一個是斷,一個是智,一個是悲。這裏呢,就是一切佛菩薩的斷智悲德體現在這叁個菩薩身上,是求他們加持。

  不但是他們幾位,“大悲恩流諸祖諸師等”,曆代傳承下來的,有大悲心的,有悲心的,那些對我有恩的法流傳承的那些祖師,等等。假使我們這個法流,我們上去就是海公上師、大吉佛爺、康薩仁波卿,一代代上去,宗喀巴大師,乃至阿底峽尊者,乃至一直到最後,最高的釋迦牟尼佛,這個根子。那麼,這些曆代祖師,都求他們加持。

  加持什麼?“自他成佛唯願垂加被”,希望自己跟一切有情都要成佛。那麼,這個願很大了,自己力量不夠,要求釋迦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秘密尊——金剛手菩薩,乃至法流上的傳承的諸師,都加持,能夠得到,滿這個願。

  那麼,這裏,就把七重因果的一個修法講完了,下邊一個結語。

  

  乙叁 結語

  頌 所緣盡有情 次第總別修 行相須明了 決定心不動

  智悲德速圓 伏滅諸我見 成佛之始基 亦頓超十地

  “所緣盡有情”,它是說,你緣的時候,一切有情都要緣在裏頭,就是說我們的慈心也好,悲心也好,增上心,菩提心也好,我們發的願是度衆生,這個衆生是盡法界,盡虛空界一切有情,一個也不能漏。不能在發願的時候,某一個人是我的仇人,“我一切衆生可以度,這個人就不度”。如果你是這樣的願的話,這個不是大悲心,也不能叫菩提心,也不能成佛。一個也不能漏,所以,“所緣盡有情”。我們所緣的有情、對象,是所有的有情都在裏頭,一個也不要離開的。

  “次第總別修”,他有總修、別修。總修呢,一天修幾次,總的,全部修。別修呢,分開來修,就是說先修知母,再是念恩,報恩,等等,一科一科地分別挨著修。就是修法有總的修,別的修。我們在教《叁歸依觀》也有總別修,總是就是把整個的《叁歸依觀》修一道,乃至最略的把這個頌念一道。別修呢,你可以提出來,你可以先修釋迦牟尼成佛的轉四谛*輪,再可以修這個四谛*輪裏邊的叁寶核心,就是在叁寶裏邊修法寶,法寶裏邊修苦谛。(法寶是四谛,四谛裏邊修苦谛。)苦谛裏邊,苦、無常、空、無我,這裏邊又修苦下手,這個按照次第一個個修。這是別修。次第的修是別修,總的修,全部修。

  在修的時候,“行相須明了”。一個是所緣,一個行相,這個兩個名詞要講一下。我們在觀的時候,所緣的境,就是我們觀想的那個境。假使緣一切衆生,要慈心,把這個一切安樂要給他。“行相”就是我觀的這個見分,一個是相分,一個是見分。行動的相貌叫行相。如果說,唯識宗叫見分。這個行相要清楚,不要模模糊糊的。

  “決定心不動”,那麼,你修的時候,要有決定心。你修定的時候,不可馬馬虎虎,道修不修,那個定生不出來,一定要有決定心。

  “智悲德速圓,伏滅諸我見。”那麼,你這樣子修的話,就可以成效,什麼成效?智德、悲德可以很快地圓滿。當然我們智德悲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了,要修出來的了。怎麼修呢?照前面的方法修,這個就很快地能夠慢慢地圓滿。

  下邊,“伏滅諸我見”。“我見”就是我執,我執大魔。這個大魔裏邊,産生很多的小魔,就是各式各樣的煩惱。也可以伏滅,開始是伏,把它伏下去,不使它起作用,等于說把這個賊抓住了,關起來了,它不能做壞事了。滅的話,就是你關了之後,怕你放出來還要害人了,把你幹脆就處決了,消滅了。消滅之後,你永遠不能做害了,這個就是斷德。智德、悲德、斷德都很快地可以圓滿。

  “成佛之始基,亦頓超十地。”這個是成佛的一個基礎,也可以很快地超過十地。那就是說,我們只要前面說的,只要悲智圓滿之後就成菩提,就成佛。成佛到底要多少時間是不定的,只要你悲智圓滿,當下就成佛,“悲圓菩提滿,發心佛即成。”那麼,你能夠很快地悲智圓滿的話,成佛也就在手掌之中,那個就要看自己了。

  這個我們說是阿底峽尊者的七重因果的觀法。那麼,下邊我們略略地要把寂天菩薩的,他的自他相換的那些情況略略講一下。內容很多,我們本來想介紹一下,但是那本書很厚,這裏一個書架也很小,擺不下了,我就沒帶來。那麼,這個只能略的,你們要看自己去看,略的把它說一下。那就是寂天菩薩的那個。根據《廣論》,一個是《廣論》裏的,我們先把《廣論》裏的介紹一下。寂天菩薩的教授,他根據《華嚴經》、 《方廣經》,還有龍樹菩薩的《寶鬘論》,他這裏這個傳承下來的。那麼,他的修法在《廣論》裏邊分叁個,《略論》裏邊分五個。

  (20A)他就是說,第一科,自他相換就是說,“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過患”。這個我們在《上師供》裏邊就有這個修法,“持愛自己災害百損門,持愛有情一切功德基。”就是持愛自己的話,一切衰損的事情都會來,假使愛人家的話一切功德都能生起來。那這個東西,你一爲了自己著想,倒黴的事情就來了。你爲人家著想,一切功德的好事就來了。那麼,你到底要好事還是要壞事?你要壞事的話,你愛自己好了,一切爲自己想,自私自利。我們一般說的:“人不爲己,天誅地滅”,這個是徹頭徹尾的自私自利的話。那麼這樣的人將來受的果報呢,徹頭徹尾的苦報要給你受的。那麼你假使利他,一心利他,把自己忘掉呢,將來受的果報是極好的,徹…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