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夠到水裏吃魚,到天上吃鳥。那個滿了他的願了,做畜生道去了。那麼,吃了那麼多魚,吃了那麼多鳥,以後再哪裏去呢?可想而知,更苦。所以說,天上也解脫不了。
那麼,我們就是說決定要知道行苦,才能真正有出離心。出離心出了之後,才能知道衆生是苦。自己的苦知道之後,衆生的苦確切地能夠感到。然後,要拔衆生的苦,那才能夠生起悲心了。所以說,這個是一環扣一環,跳一節是不行的。所以,修行,要從最下部開始。但是前面的路程不能不知道,你盲目地亂修,閉了眼睛走路也不是那回事。
那麼,現在我們把菩提心的修法介紹一下,大家也知道一下這個事情了。當然現在馬上修,恐怕是早一點。還是要把這個對叁寶的信心修起,然後下士道的惡道的恐懼心生起來。有的人,惡道不害怕,對他說,“你做了這個事情,將來要下地獄的。”“地獄在哪裏啊?我現在還看不到,以後看到再說吧。”好了,他還是做他的壞事。那麼,這樣的人,就是下士道的資格都沒有,你怎麼說菩提心呢?就談不上了。
下邊,我們就要說六度了。這是願心,願菩提心。還有行菩提心,就是受這個菩薩戒,行六度萬行了。這是菩提心的兩個大科。前面的願菩提就是發菩提心,下邊是行菩薩道。那麼,我們說一個人他到底是大乘、小乘呢,就是看有沒有菩提心,行不行菩薩道。這是宗大師在《廣論》裏邊前後都強調這個問題。那麼,這個標准,我們拿到之後,然後我們就有一個尺寸。人家說大乘小乘,我們很簡單,用這個尺一量就知道了。不要說你念的經是大乘,你就是大乘的行者。你念的經是小乘,“你學《俱舍》的,你是小乘。”這個話,我們說現在不會這麼簡單化了。我們也碰到過這些事情,我們講《俱舍》的時候,“你們學小乘的……”不但是不贊歎,還罵了一頓。那麼,你修大乘的,那你大乘的功德到底有多少呢?你不從《俱舍》爬上去,你下士道沒有,你中士道哪裏來呢?上士道哪裏來呢?那不是說大話了?這個,菩薩戒裏邊,是犯菩薩戒的。毀謗別解脫戒等等,這些都是要犯菩薩戒的。自己還糊裏糊塗,犯了菩薩戒了。
甲叁 六波羅蜜
那麼,下邊我們說六度。
乙一 施波羅蜜
第一是布施波羅蜜多(布施度)。
丙一 施種類
布施有幾種?內施、外施、無畏施、法施,一共四種。那麼,什麼叫內施,什麼叫外施,什麼叫無畏施,什麼叫法施。下邊要說。
頌 頭目妻財施 令他無恐懼 慈願善說法 正言至一語
丁一 內施
頭目腦髓,這是內施。
丁二 外施
妻子、兒女、國土、財産的布施,那是說外施。
丁叁 無畏施
那麼,“令他無恐懼”,無畏施,人家有苦,你把他離開那個恐懼的苦。那麼,這是無畏施。我們說觀音菩薩,大家稱他爲施無畏者,因爲他能拔一切苦——布施無畏。這個是最大的布施,把無畏布施給人家,替人家拔苦,這個恐懼心就沒有了。那麼,這就是無畏施。
丁四 法施
“慈願善說法 ,正言至一語。”你發慈悲的願,就是度衆生的願,善巧地說法。“善說法”就是說不是亂說了,要根據佛的原義,根據叁法印,根據邏輯、因明,這樣子地說法,叫善說法。信口開河亂說一通,自己對不對都不知道,想到哪裏說哪裏,這個有危險性。說錯了,把衆生引導到哪裏去呢?這個說法,如佛說的意思說法,功德無邊。亂說的話,罪過也無邊。所以說法並不是一個好玩的事情。好象是“法師坐在上邊說法很光榮,我也將來要作個法師,我要跟他一樣”,這個心,作個法師的心是好,但是你說的時候卻是要注意了,不要亂說。那不亂說的話,你要多學一點,不要來不及學了兩本書,來不及爬上去講經去了。講錯了一點,你倒黴了,你害了自己還要害人家。
所以說,要慈悲的願,就是一切從利益衆生的願出發,不能爲自己。爲紅包去講經簡直是要不得,爲名譽地位去講經也是要不得。就是爲衆生,我們說在師的十德裏邊,一個是悲心,一切利他的事情從悲心出發。悲心是什麼?我們這裏,菩提心裏邊慈心悲心就看到了,爲利益一切衆生,不惜自己受一切苦。以這樣的心出發,弘法利生是對的。還要有智慧,善巧說法,合于叁法印,合于因明邏輯,還要真正體會到佛的真意,不能亂說。而且還要對機,這個法跟這個人不對機,說了之後沒有用,甚至于他要毀謗。對一些初學的人,對密法沒有善根的人,你跟他說密法,你自己賣弄你高超,你說,“我密法都懂的”,你講了很多。結果他聽了之後誹謗,這個誹謗的罪你也有一份,爲什麼?是你叫他誹謗的。他本來不謗的,你給他講了半天,他就謗起來了,那麼,這個罪你不要分擔一部分嗎?所以說,說法還要對機,你不對機的話,也是糟糕。所以,善說法裏邊,這個善包了很多的問題在裏頭。那麼,“正言至一語”,只要你說的是對的,正言,是如法地講一次話,哪怕一句話,這個功德就無邊,都是法施。
這是四種施先分別一下。那麼,下邊施的功德。
丙二 施功德
布施有什麼功德?又分了好幾科。
丁一 滅減守護苦
布施之後,那是財施。你本來家裏很有錢,你要擔心,擔心什麼?王賊水火。起火了,你擔心這個財産要燒掉了;水災來了,又怕財産漂掉了;現在社會治安不好,你又害怕那些暴徒來搶你的錢;又害怕政治有變化,要沒收,抄家抄走;又害怕你的孩子不聽話,不爭氣,把你的財産搞完。這快得很。他們現在溫州就出現這個情況:有些青年吸毒,吸毒的話,耗的錢非常厲害,很貴啊!他幾下子就把你的錢幾萬幾萬吃掉了。那麼,你現在的人有多少財産呢?你吸毒賭博一來的話,傾家蕩産快得很,幾年工夫,就沒有了。那都是要守護有很多苦,要防止王賊,要防水火,要防造孽的不肖子。那就是很辛苦。
丁二 滅減追求苦
你布施之後,你不要追求了,你去追求它幹啥呢?能夠布施的話,就不要追求了。來了就布施了,你沒有就算了,你去追什麼呢?在家人就歡喜追求,追求的時候,就是很辛苦。那麼,出家人有沒有追求的呢?也有。那麼,既然出了家,盡量不要追求了。他自己來的怎麼辦呢?就給它用在法上,用在正規的地方就是了。最好用完,免得守護之苦。但是,你用完也不行,要防禦著整個一個道場,你沒有錢在後頭,萬一沒有來源,你吃飯都成問題。
丁叁 斷貪心及滅當來由貪所生諸苦
你能布施的話,當然就是斷貪心了。有貪心就不肯布施了,你一布施的話,貪心就沒有了,就是對治貪心了。貪心對治掉了,由貪所造的業就不造了。這個業不造,感的果報,苦的果報也就沒有了。所以說,在現在是斷了煩惱的貪心,將來,貪煩惱所感的苦報,也可以避免掉,滅掉。
丁四 心志歡喜,無不足之憂愁
肯布施的人,心裏很歡喜的。這個是什麼呢?一個反應,你做了好事,每個人都會有這個感覺,你好事一做,心裏有說不出的歡喜。這個歡喜是怎麼來的也不知道。你布施了,你財沒有了,少了個東西,你怎麼還高興呢?就會高興起來。幫了人家做好事,做得筋疲力盡,很疲勞,但是心裏非常高興。爲什麼?這做了好事天然自己心裏會高興,這是自然的規律,你也說不出一個什麼名堂,他就是高興起來了。心裏歡喜,無不足之憂。一方面他自己做了布施,自然有好。另一方面,他也沒有愁,不夠、不足之憂也不會有。知足,常樂,他根本不會有不足的憂愁,沒有。他沒有貪心,哪裏有不足的憂愁呢?就沒有了。
丁五 當來財富自在究竟滿足檀度
布施,獲大富,這個大家都知道。這個自然的規律,是跟我們人的意志是相反的。人的意志,因爲要富,就拼命地去收斂財富,拼命地搜刮,甚至于剝削,乃至搶、掠奪。強盜土匪是掠奪國內的,兩個國家打仗是掠奪國外的,都是爲了要奪財富。你越奪,越窮,這個是因果的規律。因果規律裏邊,你越是要感大富,越是要布施供養。供養叁寶,把財物去供養叁寶,最大的福田,那將來感大富。布施貧窮的悲田也能感大富。布施自己的敬田,父母師長,也能感大富。這個就是越是把自己的財富拿出去,這個果報,是福報越大。越是把它守住,不肯拿出去,感的果報,就是餓鬼,貪心的果報就是餓鬼,什麼都沒有。我們說餓鬼裏邊有多財鬼,少財鬼,無財鬼。多財鬼是城隍這些大的鬼神,少財鬼——土地、竈神之類的,總算還是有點財的。無財鬼就像目犍連母親一樣,什麼都沒有,吃也吃不飽,那就是可憐得很。那就是貪心的結果。所以說,真正能夠布施的話,決定感大福報。
頌 斷守護追求 貪心當來苦 歡悅心志光 無不足憂愁
當來大財富 亦安然自受 不與五家共 最後滿檀度
“斷守護追求”,能夠布施的話,守護的苦沒有,追求的苦也沒有。“貪心當來苦”,也能斷貪的煩惱,由貪煩惱感的將來的苦報也可以避免不受。“歡悅心志光”,能夠布施的話,心裏歡喜,心志光明。沒有不足的愁憂,“無不足憂愁”。不但如此,現在歡喜,將來還要感大福報,“當來大財富,亦安然自受”。你這樣子的財富受了沒有過患,你只要如法地布施,如法地供養,這種財富人家奪不了去。反正你沒有做壞事,這個財富人家奪不了。
這個公案我經常說的:有個老太太,她這個人,修行人,她知道以前很多世都沒有做過偷盜的事情。她就是說,經常給人家說,“我從來不掉東西的。”因爲她沒有偷盜過。偷盜,果就是少東西,給人家偷了,或者是掉掉了。她說,“我從來不少東西的。”她一個孩子說,“你淨說那個話,你不掉東西,我偏偏給你掉一個。”他就把她最歡喜的鑽石戒指偷偷地拿了,因爲她孩子,他好拿。拿了之後,在他們門後一條河裏邊一丟,丟進去了。他說…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