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你少不少東西。”這個老太太一點也不著急。問她說,“你東西沒有了嗎?你的戒指到哪裏去了。”“不要緊的,我不會少東西的”,一點也不愁。他說,“你怎麼不少呢,少都少掉了。”這個話,過了兩天,她家裏請客,她就招呼廚子,今天買一點好菜,今天有什麼客要來。她的廚子就去買,買了大魚一條。買回來了,在煮的時候一看,肚子裏有個鑽石戒指,就是老太太的,就還給她了。她拿來,“你看,我不掉東西的,又來了。”這個當然是說她沒有偷盜,當然她去買魚這是另外的果報,我們另外說。
蘇達多長者(給孤獨長者),他給佛造祗園精舍,花了很多錢了,黃金鋪地了。人家看是呆了,把家裏的金子庫藏都鋪完了還不夠。那麼,它那個樹,就由祗園太子供養。那麼,人家看他這樣子幹啥呢?結果佛就說了,他地上的精舍還沒造完,天上的宮殿早給他造好了。那就是福報已經感到了。能夠布施的話,不要害怕沒有福報。
“不與五家共”,那麼,你這個福報,要是你肯布施,如法地布施的話,這個福報不會跟五家所共,哪五家呢?就是王、賊、水、火、不肖子,不會給他們破壞。“最後滿檀度”,最後布施波羅蜜多能夠圓滿。那麼就是說布施的好處,不但是在現世,將來都感大福報。心情舒暢、快樂,而且最後能夠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丙叁 對治施障
布施有障礙,要布施的話,要去掉障礙。哪些障呢?他分了四個。
丁一 先未串習障
就是不習慣,過去沒有這個布施的習慣。就是舍不得,好象是要你拿出來,“我從來不布施的,怎麼這一次要我拿那麼多錢呢?”他舍不得。布施慣了的人,他就不在乎了。所以,“先未串習障”,過去沒有這個習慣。
丁二 施物乏少障
想倒是想布施,東西沒有。我記得某一個居士,他是發心很好,他說,“我是很想布施,就是沒有東西,太窮了。”那麼,這個,不在乎了。我們說以前經裏邊也有這個公案:有兩個老夫妻,兩個要飯的。他們的唯一的財産是一個什麼?一個麻布袋,麻布袋是他們的衣服,那麼就是還有一個破碗,要飯的碗。他們兩個人因爲只有一件衣服,就是一個人要飯去,一個人就坐在他窯洞裏邊不出來了。身上沒有衣服,怎麼出來?等他要飯回來之後,兩個人一起吃。那麼窮。
後來聽到佛來,國王請佛。國王請佛來,他們對佛感到極大興趣,非常之恭敬,他們幹脆就把他們的要飯的那個衣服賣掉了。那就跑不出去了,把那個衣服賣了之後,供了一個小小的燈,供在佛面前,供佛。結果,佛面前供了很多的東西,大的燈什麼。國王供了很多,很華麗的燈,酥油燈,很多的東西都供在面前。佛就說,“把那個燈拿來,把那個窮的老夫婦乞丐的燈把它中中地擺起。”他說,“這個燈的功德最大。”他們把唯一的財産都供掉了,你這個國王供了那麼多,你庫藏裏還多得是。他們兩個,只有這麼一件衣服的,都供養了。那就是沒有東西供而能夠供的話,福報更大一些。
但是,障礙還是有,你像——我們有人也是,他每一次給的十塊錢,單錢,他都供養掉了。等到南無寺要去供養,沒有錢,沒有錢你就不能供了。那就是施物乏少障。真正沒有的話,也是個障。
丁叁 耽著上妙悅意財物障
他布施呢,他肯布施。但是,最好的東西舍不得。自己不要的布施掉了,那可以,但是最好的舍不得。這也是個障。雖然在布施,但是你這個布施的心不夠。布施的目的是去掉悭貪,你現在把不要的東西,不太好的東西布施了,好的東西還執著得很。那個悭貪的心還是沒去掉,那個布施還是個障。
丁四 深樂施果障
還有一些,他倒是什麼都肯布施。但是,布施之後,就是說“我這個布施了之後回向什麼,那個回向什麼”,對這個布施的果報非常執著。甚至要寫一張條子燒掉,或者什麼樣子。燒給哪個看?燒給天上看。他還是一個民間的迷信思想。這樣子,也是個障。雖然布施是很多,但是你執著那個報,也是個障。那就是說叁輪體空24,能施所施,施的東西當下就空,能夠這樣不執著的話,這個福報才大。你說,這樣子執著果報有沒有福報呢?福報還是有,你只要布施,福報肯定有。但是這個福報不大;而且非但是不大,不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布施波羅蜜多,要能施所施,所施的物叁輪體空才能圓滿。你這個執著的話,僅僅得到一點點的小的報,這個報享完就沒有了。那麼,這也是個障。
所以,這個四個障,我們自己檢查,有哪一個障就去哪一個障。以前沒有串習的,沒有這個習慣的,就要多做。假使是施物少的,那麼,你就要好好地多做一些叁寶的,培一些福。培一些福之後,叁寶面前多做些事情了,福報大了之後,你這一世布施的東西就會多了。
我記得《廣論》裏有一個老修行,他也沒錢,窮得很。他說,以前他在佛面前燒香,都燒最差的香,土香。後來,因爲修法,修法裏邊有供養了。他就這樣好好地修,福報就越來越大。你說,我們不是在家人了,去做生意,錢哪裏來?你好好修法了。在我們《五字真言》也好,《上師供》也好,裏邊都有供養,阿剛、巴當也是供養。你供養的時候,如法地修,如法地觀想的話,福報就會來的。修曼荼供更不要說了。我們上海有個居士,他是修曼荼供,他說,“財倒是有了,但是忙死了”,他說這個。有錢麼,當然忙了,無緣無故哪個送錢給你幹啥?總有事情來了,這個錢給你,就是做生意也好,啥個也好,都是要有事情。他說,“錢倒是多了,忙是忙得不得了,幹脆不要它好一些。”那真正修行的人,當然是不要弄得太忙。但是你真是修行的話,你不要害怕福報沒有。“施物乏少障”,就是說在出家人裏邊,好好給常住培福,好好修法,這個,福報會來。那麼,還有一個,對治這個“耽著上妙悅意財物障”呢,好的東西舍不得給的話,偏偏把最好的供掉,那個就對治你這個東西。施的果,執著那個施的果,一切有漏法都是苦的。好好地觀叁苦、八苦,苦苦、壞苦、行苦,那個果報也是一個有漏的東西,將來還是,最後還是苦。那不要去執著了。多學一點空性的智慧,然後,能夠叁輪體空,圓滿這個布施波羅蜜多。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十八講
《顯密修行次第科頌》。上一次我們講到布施波羅蜜多。布施波羅蜜多種類,四種:內施、外施、無畏施、法施。那麼,它的功德,又是五種。滅除守護的苦;滅除追求的苦;斷貪心跟貪心所引的將來的果報,苦報。第四個,“心志歡喜,無不足之憂愁”,知足常樂,他不要追求了,當然沒有憂;“當來財富自在”,這是將來的報,“究竟滿足檀度”,最後,圓滿布施波羅蜜多。這就是布施的一些好處了,功德了。
頌 若先不習施 今世有不舍 觀功德過失 多少廣串習
施物不如意 由前悭貪盜 若不勵力施 困窮且日極
不以上妙施 得果難悅意 又執持妙寶 生險死不去
樂計思果報 如販籌子息 不了叁輪空 不得波羅蜜
那麼,對治這個布施的障礙。過去沒有串習的,要好好練習布施。東西不夠的,好好供養。多爲叁寶辦事,這個福報就會來。昨天我們講的一個老修行,開始很窮,供的香只能是草香,最差的香。後來他因爲修行好,他用的香,一支香要值半兩金子,最好的檀香,那是牛頭檀香之類的。那就福報大了,可以供養好的了。
那麼,開始你如果沒有福報的時候,連差的香也不供。那麼,你這個福報永遠大不了。所以說,修法也好,供養也好,爲叁寶辦事也好,都是增加福報的。既然福報少,就是要做這一些,將來福氣會來。那麼,耽著上妙悅意財物。對于好的東西舍不得舍,那麼這個就是要觀察了,收藏的過患,布施的好處。多去觀察,然後,感到這個東西藏在那裏對我沒有利,死了之後帶不走。倒不如早一點布施掉,可以增加很多的福報,這個福報的功德帶得走的。所以說,這樣子一想,也可以把這個最舍不得的東西也能舍掉。
還有一個,就是說,貪著這個布施的果報,貪布施能感大富。那麼,就貪著這個果報。這個,我們說,那就是說是有漏的福報了,那做生意一樣了——我給你多少東西,你將來給我多少酬報。這個那是我們說修行不是做生意,如果這樣子地講價錢地來布施,那又不可貴了。但是,初學,沒有果報,他又是初心的,也不願意布施。那麼,初學可以,真正你學得多了,就不能再這樣子記果報了。下邊,就是說,我們要以菩提心出發,把這個布施不斷地串習下去,最後圓滿呢,可以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那麼,在這裏,我們要補充一些其他的資料,就是《廣論》裏邊。因爲這個講得很略,我們感到還有一些很好的東西需要給介紹一下。
布施度——引《菩提道次第廣論》
布施度性
《菩薩地》雲:“雲何施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能舍施物身語二業。”謂善舍思,及此發起身語諸業。
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不待于他舍所施物,捐除衆生所有貧窮。若不爾者,現有衆多貧乏衆生,過去諸佛所行布施,當非究竟,是故身語非爲主要,唯心爲主。謂自所有身財根善,一切悭執皆悉破除至心施他。又非唯此,即諸舍報亦施有情,由修此心到極圓滿,即滿布施波羅蜜多故。
如《入行論》雲:“若除衆生貧,是施到彼岸,現有貧衆生,昔佛如何度。一切有及果,心與諸衆生,說名爲施度,以是施即心。”故修布施波羅蜜多,現無財物可施于他,當由多門引發舍心漸令增長。25
第一個,布施的自性是什麼。是不是說衆生得到我的東西了,滿足了,富有了,就是布施的自性呢?不是。布施的自性,它就是說他不顧自己的享受,以無貪的心,這個思心所,就是造業的思心所。他能夠把自己的東西舍掉,同時,用思心所發動身口二業,這樣子發動。能夠布施的這個思…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