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89

  ..續本文上一頁。假使這個紙他要拿去寫,本來我要寫《法華經》、《華嚴經》這些大乘的很珍貴的經,如果他要把這個紙拿去寫那些不相幹的,很低微的書,不給他沒關系。假使他要寫中等的經,中等的書,不給。我們要寫上等的,最好的,那不給也可以。假使他要寫最好的經,要你這個紙,那你要給。不給的話,就是犯菩薩戒。

  那麼,這些我們知道一下呢,就是菩薩戒受了之後,並不是說一定什麼東西,哪個跟你要,就是非給不可。也不是這樣子,要衡量。就是從多方面去看問題,這個才能夠決定那個給不給。那麼,這個我們講菩薩戒的時候,是廣講過。這裏當然是只能略略地說一下。

  

  四就施物門不應舍者。若自父母,有蟲飲食,妻子,奴等未正曉喻,雖正曉喻若不信解。29

  那麼,還有一些,父母是不能給的。人家跟你要父母,父母不是東西,不能給。假使有蟲的東西,就是生了蟲,要殺生的,也不能給。那麼,假使妻子奴婢之類的,他們不願意,也就不能給。

  

  五就所爲門不應舍者,若有來乞毒火刀酒,或爲自害或爲害他即便施與。若有來乞戲樂等具,能令增長墮惡趣因,是應呵止,反施彼物。若有來求或來學習罩羅罝弶爲害有情,教施彼等。由此顯示,凡害衆生身命資財,皆不應學彼等教授。若爲殺害或陸或水所住衆生,來乞水陸即施此等;若爲損害此國人民或爲害他,來求王位而行惠施;若有怨家來求仇隙,施彼雠敵。30

  那麼,還有就是說,假使他來要刀劍毒藥去害人的,那麼,也不要給。假使他要做那些唱戲的那些東西,增長放逸墮落的,也不要給。假使來求那些抓鳥的那些羅網之類的,捕魚的網之類的東西,要去捕魚打鳥,也就不要給。這些,就是說我們都要衡量。他拿去幹什麼?如果拿去不是害人的,那就給。他假如拿刀去做工具,做什麼,那你要給。他拿去殺人,就不能給。像這些,就是要看了。不能說“人家跟你要就給,這是菩薩戒,非給不可”,那不那麼死的,不是那回事。

  那麼,布施波羅蜜多,我們就講到這裏。

  

  乙二 戒波羅蜜

  丙一 戒體

  丁一 由慈悲心爲欲利益安樂無量衆生決定受行菩薩之行

  “由慈悲心”,這是從菩提心出發。凡是我們的六度,都是從菩提心出發。“由慈悲心,爲欲利益安樂無量衆生,決定受行菩薩之行。”這個是受菩薩戒的心。一般我們說是願菩提心、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就是發了菩提心之後,這個心發起了。然後要受菩薩戒,那是行菩提心。那麼就是說,在受戒之前,由這個菩提心或者慈悲心,要利益安樂無量的有情。就是所有的一切有情,這是無量,不是有數的,整個的法界一個也不漏的。這樣子的心去受菩薩戒。菩薩戒就是利益衆生。

  

  丁二 從他正受

  菩薩戒有儀式,不能自己“我受菩薩戒”,自己說了幾句話就算數。要從師受,這個“他”就是授菩薩戒那個戒師。

  

  丁叁 受已無犯

  受了之後,不要犯。萬一犯了之後,趕快忏悔還淨。那麼這就是說,我們是先要發心,再麼是受戒。受了之後,它的儀式就是要從師受的。不能自己說“我受菩薩戒”,就自己受了。還有一定的儀式一定的羯磨的詞。那麼,受了之後怎麼辦?不要犯。

  

  丁四 雖犯還淨

  萬一犯了之後,趕快地還淨,要把它忏悔幹淨。那就是說穿衣服一樣,我們的衣服,假使是袈裟,我們穿了是做佛事的。那麼你穿了之後要愛護,不要給它打髒,不要給它損壞。萬一打髒,損壞了,趕快補,趕快洗。這樣子。還有一點,重的戒犯了之後,即使你忏悔幹淨了,但是你這一輩子要見道是不可能的。那所以說,受了之後不犯這個幹淨,跟犯了之後忏悔幹淨,兩個功德是不一樣的。當然,你既然犯過了,跟人家不犯的,不能劃等號的。但是,畢竟你受這個地獄,惡道的果報可以免掉。這個也是好的。

  

  頌 由大慈悲心 利樂盡有情 時空等無盡 受諸菩薩行

  從他受如律 護持謹無犯 雖犯速還淨 是名爲戒體

  那麼,裏邊,就是說發心,是大慈悲心,菩提心。要利益的對象,是一切有情。我們說四無量,一般是對欲界的有情說的,雖然是無量,還是有數。而真正發菩提心,受菩薩行,那就是說受的對象、所緣的有情,一切有情一個也不能舍,舍一個就不能是菩提心了。那麼,所以,“利樂盡有情”。所有有情都包在裏頭,哪怕是最大的冤家,不共戴天的,你還得要攝受他,還得要度他。而且在真正發菩提心的人,這些人,還要先度。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非常痛,他做忍辱仙人了。但是,他對他不但不起一些怨恨心,還發願:“我成了佛之後第一個度你。”爲什麼?因爲你惡人,把你第一個度了之後,那你就可以少害人。如果不度你的話,你還要經常地害其他的有情。從慈悲心出發,要第一個度你。並不是照顧他,你惡了我才度你。那麼,大家都做惡人去了,第一個得度了。那是照顧一切有情。那麼,後來佛第一次轉*輪,憍陳如就是以前的歌利王,他是第一個得度的。

  “時空等無盡”,那麼這個利益一切有情是不是有時間的呢?在這一段時間裏邊我利益所有的有情,到這個時間過了,我該休息了。沒有,時間是無盡的。從現在菩薩戒受起,一直到自己成佛,還要繼續地,更好地幹下去,沒有時間的限製的。空間也沒有限製。不是說這個世界,這個一方的衆生我要度,其他的,他方世界我就不管了。不行,整個的空間、時間沒有完的,都要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如果爲這樣子的發心去受菩薩行、受菩薩戒,那才能得戒。如果你不是這樣的心去受的話,就不得戒。如果你說,你有一個有情是不願意度的,那就不得戒。一個地方不願意去的,也不得戒。

  “從他受如律”,那麼,你這個受菩薩戒,有一定的儀軌,從戒師如法地去受。這個是真正得戒。得戒不但是發心要對,如法的儀式也要對,那就是在《菩薩戒品釋》裏邊就講了很多。我們以前講《菩薩戒頌》的時候,這些都講過,現在當然不是講這些,就是把重點講一下。

  “護持謹無犯”,受了之後,要護持這個戒,一點也不要犯。萬一是犯了之後,“雖犯速還淨”,趕快要忏悔、還淨。“是名爲戒體”,這個叫戒體。

  那麼,戒體,我們說,在裏邊不是說,海公上師的《講記》裏邊講了無作戒、作戒兩個,沒有講得很明確。我們就把什麼叫戒體呢,從一般的說一下。

  戒體,有兩種,一種是有作戒體,就是作戒,一種是無作戒。

  什麼叫作戒?在受戒的時候,頂禮、說羯磨詞,各式各樣的事情,在戒堂上做的事情,有所動作的,身語意都有表示的,可以看得到,聽得到的,(21A)叫作戒。這個戒,過了這個戒堂出來之後就消失了,沒有了。

  但是,就在這個作戒的、受戒的過程中,我們的心裏邊——這個就說法多了——那個産生一個無表色,或者說是心,或者說是非色非心,或者有部說是色法,就産生這麼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它看不到,聽不到,不可以表示于我們其他的人。但是,這個東西生起之呢,只要你不犯戒,它是不會消失的。那麼,這個從哪裏引起的呢?就在我們作戒,白羯磨、頂禮、忏悔,等等的時候,就生起這個無作戒體,這個戒體。這個戒體有什麼功能?可以防止那些壞的事情不要去做,防非止惡的功能。這個東西,真正戒體,這個戒體在我們身上,身心上邊。只要你不犯戒,不破、不犯根本戒,它是永遠跟了你跑的。那麼,命終,當然舍掉。這些就是說,真正戒體是這個東西,這個無作戒。那麼這是體。

  

  丙二 戒相

  相就是分性戒跟遮戒。性戒就是說本身它的性就是戒,你受不受,犯了之後,都是破壞了自然規律,要墮落的,這是性戒。那麼,遮戒,是爲了要護持性戒,保護他的話,使他不犯戒呢,我們立了一些遮止的方式。或者,爲了避免白衣的譏嫌等等的關系,立了很多的遮戒。那麼,這個看,比丘戒最多,比丘比丘尼大戒最多。沙彌戒少一點,居士戒裏邊只有一條,五戒只有一條酒戒,保護性戒的。

  

  丁一 性戒

  那麼,性戒裏邊又分身口意叁種。

  

  戊一 身叁

  身裏邊,殺盜淫。

  

  戊二 口四

  口裏邊四個,兩舌、绮語、惡口、妄語(虛妄語)。

  

  戊叁 意叁

  意叁,貪瞋癡,不正見——邪見。

  那麼,這個就是十惡業道。這個十惡業道屬于性戒的範圍。

  

  丁二 遮戒——菩薩叁聚戒

  那麼,遮戒,菩薩裏邊有叁聚戒。這個裏邊我們先把性戒說一下。性戒就是通的,凡是菩薩戒裏邊的性戒基本上就是這麼十個,重點是這個十惡業道防止他不做。那麼,我們說菩薩戒裏邊又分叁種,菩薩戒裏邊又分叁聚戒: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凡是稱菩薩戒,不是一種,它有叁種。

  

  戊一 律儀戒

  《瑜伽》卷四十雲:律儀戒者,謂諸菩薩所受七衆別解脫律儀:即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學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

  那麼,這叁種裏邊,律儀戒是有點麻煩的,先說律儀戒。《瑜伽師地論》說的,什麼叫律儀戒呢?“謂諸菩薩所受七衆別解脫律儀:即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學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這個七衆的別解脫戒。是不是就是七衆別解脫戒呢?那麼,我們說天上的人他們也受菩薩戒。天人不能受別解脫戒,那菩薩戒沒有律儀戒這一部分了?當然不是。

  所以說,我們這個裏邊呢,《瑜伽師地論》這個話有密意的。就是說,已經受了別解脫戒的人,假使比丘,他受了菩薩戒的時候,他的律儀戒是有兩份。一份就是他受的這個別解脫戒,是過去他受的別解脫戒。比丘的話,是比丘戒;比丘尼麼,比丘尼戒;假使居士,是五戒,這一份。另外還有一份,就是說保護性罪的,就是十善,一般說就是十善戒。這個也是通大小乘的性罪的,那個就是十…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