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戒了,最限製的性罪,十條。那就是說,即使說天人或者是非人,他們受了菩薩戒,他們不能受別解脫戒,但是他們受的是大小乘共的那個性戒,他們受了,這是他們的律儀戒。
那麼,假使受了別解脫戒的人,他有兩份。別解脫戒,就是他原來受的別解脫戒,比丘戒也好,沙彌戒也好,只是律儀戒的一個支分,另外呢還有共同的,就是十善的那個,大小乘共的那個性戒的,這個兩部分。所以說,在菩薩戒裏邊律儀戒不就是我們的別解脫戒,而也不離開我們的別解脫戒。這個要這麼理解。所以說,要單單地說,我們的別解脫戒就是菩薩律儀戒的話,那菩薩戒受了之後,盡未來際一直到成佛爲止,中間不舍戒的,只要你不犯戒,或者自己不舍的話,這個戒是死了之後還有的。而別解脫戒,命終就舍戒。那麼,你說假使律儀戒是別解脫戒的話,那你命終之後這個戒就沒有了,你這個菩薩戒,律儀戒就沒有了嗎?不會沒有,這個性戒還在。
所以說這個呢,我們別解脫戒在律儀戒裏邊僅僅是一個支分,但是是一個重要的支分。如果你是一個能受戒的人,你要受菩薩戒之前,你一定先受別解脫戒。假使是比丘,我們叁壇大戒就是這樣子,先受沙彌戒,後受大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然後再受菩薩戒,一層一層上去。
那麼,這就是說菩薩戒的叁聚淨戒第一個是律儀戒,這個律儀戒一般人誤會就是別解脫戒,又是又不是,這個要搞清楚。
戊二 攝善法戒
《瑜伽》雲:攝善法戒者,謂諸菩薩受律儀戒已,所有一切爲大菩提,由身語意積集諸善,總說名爲攝善法戒。
第二,是攝善法戒。攝善法戒,就是說“謂諸菩薩受律儀戒已,所有一切爲大菩提,由身語意積集諸善,總說名爲攝善法戒。”就是說受了菩薩戒之後,他要積集六度的那些善法了,這個就是他的攝善法戒。這是從自身上說的,這六度的功德沒有生的生起來,生的、已經生了的不要給它失掉,還要成倍地增長。這是說攝善法戒,對自身來成就自己的功德的。
戊叁 饒益有情戒
即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那麼最後,饒益有情戒是利他,跟自己的功德不相幹了,純粹是利他。“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個是爲了使一切有情引出他們現在將來的利益,要做這些事情,那麼要自己要做這四種。
那麼,整個的一個菩薩戒裏面包含的支分就是有這個叁種:律儀戒,攝善法戒,跟饒益有情戒。這個我們在《五字真言》呢,每天都在念,“攝善法戒攝六度,其中總有叁十四”,還有最後十二個饒益有情戒。每天念就是要激發我們的持戒的心,假使受過菩薩戒的,就要檢查自己,到底犯不犯?不要念過算數,念的時候心不在焉,就是唱歌一樣唱過了就完了。念的時候隨文入觀,檢查自己,一天叁次地檢查。本來我們比丘是早晚還要——早上誦略戒,晚上忏悔檢查自己的持犯。那麼,你們沙彌,應當也要晚上自己檢查一下,這沙彌幾條戒哪些犯了,哪些沒有犯,要看一看。
我們說這是戒的問題,那麼,戒是——什麼叫戒?戒的自性是什麼?是不是說戒是不惱害他。不惱害他,惱害他的事情不做。那發動惱害的心所,思心所也不做那些事情,這個是戒的自性。並不是說從對象說的,一切有情都不惱害他,不是說有情沒有受到惱害,要使一切有情不受苦,我的戒波羅蜜才圓滿,這也不是這回事。不惱害的心達到圓滿了,戒波羅蜜就圓滿了,對象不是一個要點。固然我們的戒波羅蜜是不惱害衆生爲重點,但不是一定要一切衆生不受惱害,我的戒波羅蜜才圓滿。只要我這個不惱害的心圓滿了,一點沒有欠缺地圓滿之後,戒波羅蜜多就圓滿。
我們這裏還講一下,這個遮戒,在我們這個別解脫戒裏邊呢,性戒遮戒都有的。那麼這裏爲什麼說它屬于遮戒裏邊呢?因爲性戒在十善戒裏邊已經包了,這裏重點呢,每一個佛弟子他自己受的別解脫戒,他的遮戒是不一樣的。那麼,你說受了比丘戒的,他的遮戒就很多,他同樣受了菩薩戒,律儀戒裏邊他的遮戒就特別多。假使單受一個居士戒的,那他遮戒就一條。所以,這裏從他的遮戒上說,多少。而性戒,前面講了,那是都包在前頭了,並不是說別解脫裏邊沒有性戒,是有的。
下邊說這個頌子,攝前面的話。
頌 戒相說性遮 性爲十惡等 遮言叁聚戒 如來金口製
律儀攝七衆 各各別解脫 不得別解脫 大戒築無基
瑜伽虛空藏 重戒總十八 攝善叁十四 饒益戒十二
“戒相說性遮”,戒的相是兩種,總的說,兩種——性戒、遮戒。“性爲十惡等”,性戒就是防止做十惡,所以最粗的那個,最限製的那些性戒就是十惡。“遮言叁聚戒”,遮戒呢,叁聚戒,遮戒裏說,分別說,菩薩的叁聚戒。這是“如來金口製”,佛親自製的戒。我們說戒,是佛製的,等覺菩薩不能製,那麼現在的人,更不能製。那麼,有些人要提倡改戒的,那就是不允許的。佛的戒只有佛能製,爲什麼只有佛能製?佛是洞察一切叁界因果,就是實地裏邊把一切因果看得仔仔細細,絲毫不苟地看清楚了,然後來製戒。如果你有一點點不清楚的話,等覺菩薩還有一分沒有看清楚,他就不敢製戒。所以說,我們凡夫,無明是滿的,你怎麼敢改戒呢?根本沒有資格改。所以說,佛的製戒,他有開遮持犯,因地製宜,都有他的靈活性,不需要你再來補充,也不需要你來篡改。
我最近接到一封信,這個人很好,他是重視戒的,但是他因爲沒有學戒,他就說了一句話。他說,現在很多戒,根據時代的不同,應當進行改革。這個話,我就把它重點來說了,戒律不能改革。戒律只能要學得好一點,把開遮持犯靈活地能應用,這是佛的智慧,早就給我們講好的,在什麼地方,什麼時代,該怎麼開,怎麼遮,都有這個方法。如果你靈活應用得好的話,什麼時候,只要有佛法在世的時候,你持戒是不會成問題的。當然,我們說在這個末法時期持戒是困難重重,很多居士他受了五戒之後,寫信來,各式各樣的問題都出來了,家裏有家裏的問題,父母不同意,要他吃葷等等。他廠裏邊,單位裏邊,有的時候宴會,非吃酒不可,等等的問題。
我們佛教徒不吃酒都不敢說,這個不吃酒,國家也提倡不吃酒,醫藥方面也提倡不吃酒。爲什麼我們那麼卑鄙,不敢說一個不吃酒呢?這個我們自己佛教徒好象對自己的佛教感到不好意思,信了一個好象是不體面的教。這個,自己對佛教不認識,不要做這麼自卑的行動,不吃酒就不吃酒,我們不吃的,就好了。當然,某些場合,不能直接說,你來一個方便,你說,“我吃了要頭痛的,難過得很,不吃了。”總之一句話,應當是自己可以。但我們說在解放初期是不行的,你說你是佛教徒的話,你這一輩子的前途就沒有了,什麼好的工作都不會給你了。那麼,現在不是這麼回事了,現在宗教自由,確實自由了,那麼,你可以說了。
這個戒,是佛的親口所製,是不能隨便改動。那麼,現在要改戒的人很多,我們說這個呢,要好好地把佛的戒律學一道再說。沒有學過戒,大筆一揮就要把它改動了,這個好象是不大合情理的。
“律儀攝七衆,各各別解脫。”律儀戒,利七衆的,有七種不一樣。各式各樣的解脫,每一條有每一條的解脫,每一衆弟子有他的解脫。
“不得別解脫,大戒築無基。”那這裏就是說別解脫戒跟上面的攝善法戒跟饒益有情戒的關系。那麼,假使別解脫戒(律儀戒)沒有的話,那麼,上面的攝善法戒跟饒益有情戒就沒有基礎,那是空中樓閣了,就搞不起來了。那麼這個我們在後頭菩薩戒頌裏邊就有,假使別解脫戒不持的話,你不持不殺戒的,你不持這個不偷盜的戒的,你說你要幫忙。假使一個人他很困難,他是一個什麼老板或者什麼人。他有困難,你去幫忙,假使你這個人會殺人,會偷東西,他就害怕了,你來幫忙,他怕你把他殺了,東西財産都偷完了,他還能要你幫忙嗎?趕快逃也來不及。所以說,你這個別解脫戒不持的話,你說要做好事,人家都不會相信你。你這個最起碼的道德品質都沒有,你說你要幫助人家了,哪個相信呢?不相信的。所以說,你沒有別解脫戒的話,你要說你要行菩薩道,說饒益有情,人家不但不相信你,你也做不好。所以說“大戒築無基”,大戒沒有地基了,那你怎麼造得起來呢?造不起的。
“瑜伽虛空藏,重戒總十八,攝善叁十四,饒益戒十二。”這是講數字了,瑜伽菩薩戒重戒是有四條。那麼虛空藏菩薩戒裏邊,國王的罪有五條,大臣的五條,初發心的八條,一共有十八條,重複的把它去掉,兩個經——《瑜伽》的跟《虛空藏》的一共是十八條重罪、根本罪。攝善法戒有叁十四,這個我們每天念了。饒益有情戒是十二條,有些地方是十一條,這是開合的不同。這是戒相,戒相就是說重的根本戒十八條;那麼輕的,饒益有情戒跟攝善法戒,叁十四跟一十二。
下邊一條是頗費解的,這是破邪見(分二)。
丙叁 破邪見
(一),辨定共道共與律儀戒;(二),辨無律儀戒,菩薩戒則不具支。
丁一 辨定共道共與律儀戒
這個好講,定共戒跟道共戒是怎麼的。下面頌。
頌 定共得定生 道共得果向 如法受便生 唯製律儀戒
“定共得定生”,得了定之後,就得一個靜慮律儀。這個靜慮律儀,只要你這個定沒有失掉,他很多的事情,壞事不會做。得了定之後,我們說怎麼得定呢?要去掉欲界的惡不善法,那就是欲界的貪、瞋、昏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等等,五蓋。那些除掉之後,然後得定。那麼,這些已經除掉了,這些壞事都不會做了,只要你定沒有退掉,定力沒有失掉,那麼這些事情,自然就不做。得了定的人,他自然有這個戒律,是從定上生出來的,防止那些非、惡的功能。那麼,是定共戒。但是定共戒會退,只要你的禅定退了之後,這個戒也沒有了。那麼,我們經常說,外道他碰到五欲境界之…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