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他的通也失掉了,定共戒也沒有了,那就退掉了。
不是我們說過一個國王嗎,國王帶了他的宮娥婇女到山裏打獵,打獵打疲倦了,就坐下來休息,叫那些宮女裸體跳舞唱歌。那天上的一群仙人碰巧飛過這個山,有的聽到這個聲音,他貪著這個聲音,色聲香味觸都是五欲。他聲音一聽,迷失了,定就退掉了,定力一退的話,通也沒有了。那麼那些貪色的看了那個樣子,或者聽了聲音的,或者聞了香的,等等,色聲香味觸都能夠産生這個五欲。五欲一生,定力退失,那些通也就沒有了。那就是一批仙人本來在飛的,飛到這個上面一看的話,或者一聽的話,或者一聞到香味的話,那就是神通沒有了,“劈劈啪啪”,像一批鴨子打下來了,地上掉了一大堆,外道仙人掉下來。那國王氣得不得了,他說:“你們爲什麼來偷我的享受。”結果把他們都處理了。那就是說,通要退的,就是定要退的。所以,得了禅定的人要保護,不要自以爲自己有定共戒了,到處就可以亂跑了,不行。
“道共得果向”。道共戒,就不會退了。得了初果的人,他就是說五戒是再也不會犯。哪怕你把他頭殺掉,他也不會犯五戒。這是道共戒,道共戒不退的,無漏戒麼。有漏要退,無漏不退。定共戒,是得了定之後就生起來的;道共戒,得了果、向。初果向,初果,在見道的時候,這一十五刹那是初果向,到第十六刹那個道類智,那就是初果。那麼,從初果之後,把欲界的煩惱,修所斷的斷掉一到五品,那就是二果向。你六品斷掉了,那是二果。那麼,再斷七八品,叁果向。第九品斷了,叁果。欲界九品煩惱斷完了,欲界再也不來了,那就是不還果了,欲界是不來了。那麼,上邊還有色、無色界的八個地了,八九七十二品煩惱,斷了七十一品的,那就是四果向。最後一品斷掉的,阿羅漢果。
這是果向的問題。得了果,得了向的,哪怕你是得一個初果向,那就有道共戒,那是很多事情就不做了。得了阿羅漢果,當然這個道共戒更完備,很多壞事就不做了。那麼,這些是不會退的了。
這是戒有叁種:定共戒、道共戒、律儀戒。
“如法受便生,唯製戒律儀。”而律儀戒是最簡單,只要你如法地去受,這個戒就生出來了。我們只要如法地發了這個(心),假使發了出離心,到戒師面前——假使是比丘戒要十個師;假使是沙彌戒,兩個師;假使居士戒,一個師就夠了。那麼,如法地問答羯磨,這個戒就生起來了。所以,別解脫戒最方便,只要如法地受,它就生起來了。定共戒沒有那麼容易了,你要得了定之後才有定共戒。那麼,你沒有得禅定呢,定共戒就沒有的。道共戒更難,沒有得果向,道共戒是不會有的。得了果向之後,才能有道共戒。那是一個難一個。那麼,我們先要得戒。最容易的別解脫戒,你就去受就可以了。
那麼,下邊這一段是麻煩一些。他破邪見——這個道共戒、定共戒、別解脫戒,這不是邪見,這是分叁種,戒裏邊有這麼叁種。下邊一段,就是說什麼?
大般若雲 未見聖谛 未證實際 所有犯者 或有因緣
易可還淨 若見聖谛 證實際已 異見深重 難可還淨
“大般若雲”,這是《大般若經》的一段。“未見聖谛,未證實際,所有犯者,或有因緣,易可還淨。若見聖谛,證實際已,異見深重,難可還淨。”這個我們開始看到,感到很奇怪。沒有見聖谛的,沒有進入實際的,沒有證到空性的,那你犯了戒,還可以還淨(忏悔幹淨)。你見了聖谛之後,證了空性之後,你這個異見深重,反而起了異見,這個犯了戒就還不了淨。這個開始我們感到很奇怪,見了聖谛,怎麼異見呢?聖谛,是正見,怎麼異見呢?
這個問題在海公上師講的,當然是很圓。但是做筆記的人,他可能沒有記到要領。他記了一個什麼呢?他是這樣說的,我們把《講記》一百五十五頁31裏邊,“未受戒而先修定慧,如得(阿羅漢及七地則可)”,這個是海公上師在發揮的時候這麼說的,假使你戒沒有,先修定慧的話,假使你能夠得阿羅漢果,或者是大乘的七地,這是問題不大。否則,有了定慧沒有戒,“罪障不能還淨。如渡河然,未到彼岸而不要船,則必沈溺,故宜先受戒而後修定慧。”這個話就是說,證了阿羅漢果,像迦葉尊者,他沒有受別解脫戒,因爲他是善根深厚,他一下子證了阿羅漢果。那麼,就有人去問佛,“迦葉尊者他還沒受別解脫戒,怎麼辦呢?”佛說,“他早就受好了,得果就是受戒。”但是這裏是怎麼說呢?假使說,你沒有受戒,修定慧的話,那麼,過去的、佛在世的利根是可能;像我們現在,如果說你沒有戒,定從何而來?我們的定是從“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戒都沒有,定從何而來呢?根本得不到定。定沒有的話,正定沒有,正慧也沒有。那麼,即使你得了定,邪定邪慧,那是不是我們證到的,那是異見,不要說了。
這些就是說真正的定慧非從戒來不可。那是佛在世的利根的那些弟子,那是例外的事情。因爲過去世他受戒的很多,我們說很多的,善來比丘,他過去受戒受了不曉得多少次,成熟了。只要佛一說,“善來比丘”,這麼一說,他須發自落,袈裟著身,行住威儀如二十年老比丘。他過去受戒持戒太多了,次數太多了,純熟到怎麼樣子呢?佛說一句話,“善來比丘”,他這個頭不要剃的。我們這裏要剃頭留叁撮,給你做這個儀式,還要袈裟給你穿,新衣裳給你穿上去了,還要唱這個偈。他不要,只要佛“善來比丘”一說,這個頭發自己掉了,須也自己掉了,袈裟也不要做的,穿上來了,他行住威儀不要大師父教的,他一切都像二十年的老比丘,規規矩矩。這是無數劫以來,他出家的太久了,一下子成熟了,就會現這個相。
那麼,現在的人,就不行了。那一定要從受戒起,修定,由戒生的定才是正定,由正定發的慧才是無漏慧,能斷生死。如果你不是從戒生的定,這個定我們不敢要。很多氣功師他有定,他也能夠看到什麼東西,也能夠知道過去未來的事情,但是這個我們還是不要好,要了之後就是鼻子給人家牽起走了,這個走不上菩提正道去了。
那麼,“易可還淨”這個話他怎麼說呢?“還淨謂忏悔後便能還淨也”,這是對的。“如未證道,或可忏悔”,沒有證道,可以忏悔,“如已證道,往往執持異見”,這個話他又沒講清楚,把海公上師的原意沒有記下來。證了道之後有異見?證了道,你證什麼道?如果證的是佛道,那怎麼異見呢?“不易忏悔,則還淨難矣。若不具律儀,菩薩戒缺支數句,謂在佛前受菩薩戒而不受別解脫戒,則菩薩戒不完備;或但學定慧,不學戒,皆是。”這個是另外的話。那麼,這些話,他這個筆記記了一點點,也沒有把意思搞透。
這個,我們是查了《大般若經》,《大般若經》裏邊有一條,就是什麼呢?這條戒是什麼戒?這一條戒是菩薩戒,菩薩戒說喜樂聲聞的意樂,那就是犯菩薩戒的,所以是指這一個。那麼,指這一個,很講得通。《大般若經》的原文我們呢是念一道,《大般若經》第五百八十四卷裏邊有一個,“第十二淨戒波羅蜜多分之一:爾時,滿慈子32問舍利子言:“若諸菩薩修行布施,受持淨戒,回向聲聞或獨覺地,違犯菩薩所受戒已”。”犯戒是這個,就是說菩薩受了這個菩薩戒之後,他做布施或者持戒等等的功德,他回向什麼?要回向聲聞獨覺,就是回向將來成聲聞果,回向做獨覺,不回向大菩提,這是犯了菩薩戒的。所以犯這個戒。“是諸菩薩,謂有因緣可還淨否”?那麼,像這樣的菩薩,受了菩薩戒的人,還有沒有因緣可以忏悔幹淨呢?這要回答,舍利子就回答了,滿慈子問舍利弗,舍利弗就回答,“若彼菩薩回向聲聞獨覺地已,未見聖谛,未證實際,或有因緣易可還淨,若見聖谛,證實際已,異見深重,難可還淨。”這是原文。但是,你哪一條戒不說的話,人家是不會理解的。怎麼證了聖谛之後,還有異見深重呢?這個異見就是說菩薩回向聲聞乘、不回向大乘,這個異見是大乘跟聲聞乘的不一樣的異,並不是犯戒、外道那些的異。所以說,他沒有證到聖谛,他對這個寂滅的樂沒有執著,那麼,可以在勸說他之後,叫他回向大乘呢,這還容易的。等到你見了聖谛之後,證了實際之後,那麼,你這個聲聞乘的見很深重了。爲什麼?證了聖谛之後,那個寂滅之樂是極樂的,他不願意出來了。那麼,這個時候要他回向大乘是困難的。那麼,是指這一個。
所以說呢,“未見聖谛,未證實際,所有犯者”,這是犯菩薩不回向大乘,回向聲聞緣覺,犯這一條菩薩戒的話,那麼,你沒有見聖谛,沒有證實際呢,那麼你因爲這個不深,對聲聞緣覺乘的這個功德沒有深入,要出來還是容易了。所以說,“或有因緣,易可還淨。”假使見了聖谛,證了實際以後,那這個聲聞見就很深很重了,那這條戒要還清淨是困難了。
那麼,這個聲聞乘爲什麼這個異見深重呢,我們這裏大概可以補充這麼一點資料。在《現觀莊嚴論》裏邊有兩句話,那就是說,菩薩、佛,佛菩薩一樣的,“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他的智慧能夠照見五蘊皆空,把生死都看破了,不會再流落生死了,把有破掉了。悲,菩薩有大悲心,菩提心,不住涅槃。聲聞的涅槃寂滅非常之殊勝,但是,菩薩就不貪著那個,他爲了悲心要度衆生,就不貪著涅槃的樂,不住涅槃。所以說,這個住生死那一邊,生死是苦,一般是容易知道,可以離開生死,大家都會知道。但是,聲聞緣覺證到寂滅以後,寂滅是極樂的,那這個是要牽出寂滅這一邊是比較困難的。
所以說,我們在《菩提道次第》,菩提心叫我們先發起來,證空性慢慢地再證,先發了菩提心再證空性。《菩提道次第》裏邊,不但是上士道要叫你發菩提心,就是下士道,中士道,菩提心的種子現在種下去,然後證了空性之後不會墮到二乘。如果你證了空性之後還沒有發菩提心的話,這個時候要勸你發菩提心,極難,要回向大乘是難得很。
“異見深重”,那就是說…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