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他的通也失掉了,定共戒也没有了,那就退掉了。
不是我们说过一个国王吗,国王带了他的宫娥婇女到山里打猎,打猎打疲倦了,就坐下来休息,叫那些宫女裸体跳舞唱歌。那天上的一群仙人碰巧飞过这个山,有的听到这个声音,他贪着这个声音,色声香味触都是五欲。他声音一听,迷失了,定就退掉了,定力一退的话,通也没有了。那么那些贪色的看了那个样子,或者听了声音的,或者闻了香的,等等,色声香味触都能够产生这个五欲。五欲一生,定力退失,那些通也就没有了。那就是一批仙人本来在飞的,飞到这个上面一看的话,或者一听的话,或者一闻到香味的话,那就是神通没有了,“劈劈啪啪”,像一批鸭子打下来了,地上掉了一大堆,外道仙人掉下来。那国王气得不得了,他说:“你们为什么来偷我的享受。”结果把他们都处理了。那就是说,通要退的,就是定要退的。所以,得了禅定的人要保护,不要自以为自己有定共戒了,到处就可以乱跑了,不行。
“道共得果向”。道共戒,就不会退了。得了初果的人,他就是说五戒是再也不会犯。哪怕你把他头杀掉,他也不会犯五戒。这是道共戒,道共戒不退的,无漏戒么。有漏要退,无漏不退。定共戒,是得了定之后就生起来的;道共戒,得了果、向。初果向,初果,在见道的时候,这一十五刹那是初果向,到第十六刹那个道类智,那就是初果。那么,从初果之后,把欲界的烦恼,修所断的断掉一到五品,那就是二果向。你六品断掉了,那是二果。那么,再断七八品,三果向。第九品断了,三果。欲界九品烦恼断完了,欲界再也不来了,那就是不还果了,欲界是不来了。那么,上边还有色、无色界的八个地了,八九七十二品烦恼,断了七十一品的,那就是四果向。最后一品断掉的,阿罗汉果。
这是果向的问题。得了果,得了向的,哪怕你是得一个初果向,那就有道共戒,那是很多事情就不做了。得了阿罗汉果,当然这个道共戒更完备,很多坏事就不做了。那么,这些是不会退的了。
这是戒有三种:定共戒、道共戒、律仪戒。
“如法受便生,唯制戒律仪。”而律仪戒是最简单,只要你如法地去受,这个戒就生出来了。我们只要如法地发了这个(心),假使发了出离心,到戒师面前——假使是比丘戒要十个师;假使是沙弥戒,两个师;假使居士戒,一个师就够了。那么,如法地问答羯磨,这个戒就生起来了。所以,别解脱戒最方便,只要如法地受,它就生起来了。定共戒没有那么容易了,你要得了定之后才有定共戒。那么,你没有得禅定呢,定共戒就没有的。道共戒更难,没有得果向,道共戒是不会有的。得了果向之后,才能有道共戒。那是一个难一个。那么,我们先要得戒。最容易的别解脱戒,你就去受就可以了。
那么,下边这一段是麻烦一些。他破邪见——这个道共戒、定共戒、别解脱戒,这不是邪见,这是分三种,戒里边有这么三种。下边一段,就是说什么?
大般若云 未见圣谛 未证实际 所有犯者 或有因缘
易可还净 若见圣谛 证实际已 异见深重 难可还净
“大般若云”,这是《大般若经》的一段。“未见圣谛,未证实际,所有犯者,或有因缘,易可还净。若见圣谛,证实际已,异见深重,难可还净。”这个我们开始看到,感到很奇怪。没有见圣谛的,没有进入实际的,没有证到空性的,那你犯了戒,还可以还净(忏悔干净)。你见了圣谛之后,证了空性之后,你这个异见深重,反而起了异见,这个犯了戒就还不了净。这个开始我们感到很奇怪,见了圣谛,怎么异见呢?圣谛,是正见,怎么异见呢?
这个问题在海公上师讲的,当然是很圆。但是做笔记的人,他可能没有记到要领。他记了一个什么呢?他是这样说的,我们把《讲记》一百五十五页31里边,“未受戒而先修定慧,如得(阿罗汉及七地则可)”,这个是海公上师在发挥的时候这么说的,假使你戒没有,先修定慧的话,假使你能够得阿罗汉果,或者是大乘的七地,这是问题不大。否则,有了定慧没有戒,“罪障不能还净。如渡河然,未到彼岸而不要船,则必沉溺,故宜先受戒而后修定慧。”这个话就是说,证了阿罗汉果,像迦叶尊者,他没有受别解脱戒,因为他是善根深厚,他一下子证了阿罗汉果。那么,就有人去问佛,“迦叶尊者他还没受别解脱戒,怎么办呢?”佛说,“他早就受好了,得果就是受戒。”但是这里是怎么说呢?假使说,你没有受戒,修定慧的话,那么,过去的、佛在世的利根是可能;像我们现在,如果说你没有戒,定从何而来?我们的定是从“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戒都没有,定从何而来呢?根本得不到定。定没有的话,正定没有,正慧也没有。那么,即使你得了定,邪定邪慧,那是不是我们证到的,那是异见,不要说了。
这些就是说真正的定慧非从戒来不可。那是佛在世的利根的那些弟子,那是例外的事情。因为过去世他受戒的很多,我们说很多的,善来比丘,他过去受戒受了不晓得多少次,成熟了。只要佛一说,“善来比丘”,这么一说,他须发自落,袈裟着身,行住威仪如二十年老比丘。他过去受戒持戒太多了,次数太多了,纯熟到怎么样子呢?佛说一句话,“善来比丘”,他这个头不要剃的。我们这里要剃头留三撮,给你做这个仪式,还要袈裟给你穿,新衣裳给你穿上去了,还要唱这个偈。他不要,只要佛“善来比丘”一说,这个头发自己掉了,须也自己掉了,袈裟也不要做的,穿上来了,他行住威仪不要大师父教的,他一切都像二十年的老比丘,规规矩矩。这是无数劫以来,他出家的太久了,一下子成熟了,就会现这个相。
那么,现在的人,就不行了。那一定要从受戒起,修定,由戒生的定才是正定,由正定发的慧才是无漏慧,能断生死。如果你不是从戒生的定,这个定我们不敢要。很多气功师他有定,他也能够看到什么东西,也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的事情,但是这个我们还是不要好,要了之后就是鼻子给人家牵起走了,这个走不上菩提正道去了。
那么,“易可还净”这个话他怎么说呢?“还净谓忏悔后便能还净也”,这是对的。“如未证道,或可忏悔”,没有证道,可以忏悔,“如已证道,往往执持异见”,这个话他又没讲清楚,把海公上师的原意没有记下来。证了道之后有异见?证了道,你证什么道?如果证的是佛道,那怎么异见呢?“不易忏悔,则还净难矣。若不具律仪,菩萨戒缺支数句,谓在佛前受菩萨戒而不受别解脱戒,则菩萨戒不完备;或但学定慧,不学戒,皆是。”这个是另外的话。那么,这些话,他这个笔记记了一点点,也没有把意思搞透。
这个,我们是查了《大般若经》,《大般若经》里边有一条,就是什么呢?这条戒是什么戒?这一条戒是菩萨戒,菩萨戒说喜乐声闻的意乐,那就是犯菩萨戒的,所以是指这一个。那么,指这一个,很讲得通。《大般若经》的原文我们呢是念一道,《大般若经》第五百八十四卷里边有一个,“第十二净戒波罗蜜多分之一:尔时,满慈子32问舍利子言:“若诸菩萨修行布施,受持净戒,回向声闻或独觉地,违犯菩萨所受戒已”。”犯戒是这个,就是说菩萨受了这个菩萨戒之后,他做布施或者持戒等等的功德,他回向什么?要回向声闻独觉,就是回向将来成声闻果,回向做独觉,不回向大菩提,这是犯了菩萨戒的。所以犯这个戒。“是诸菩萨,谓有因缘可还净否”?那么,像这样的菩萨,受了菩萨戒的人,还有没有因缘可以忏悔干净呢?这要回答,舍利子就回答了,满慈子问舍利弗,舍利弗就回答,“若彼菩萨回向声闻独觉地已,未见圣谛,未证实际,或有因缘易可还净,若见圣谛,证实际已,异见深重,难可还净。”这是原文。但是,你哪一条戒不说的话,人家是不会理解的。怎么证了圣谛之后,还有异见深重呢?这个异见就是说菩萨回向声闻乘、不回向大乘,这个异见是大乘跟声闻乘的不一样的异,并不是犯戒、外道那些的异。所以说,他没有证到圣谛,他对这个寂灭的乐没有执着,那么,可以在劝说他之后,叫他回向大乘呢,这还容易的。等到你见了圣谛之后,证了实际之后,那么,你这个声闻乘的见很深重了。为什么?证了圣谛之后,那个寂灭之乐是极乐的,他不愿意出来了。那么,这个时候要他回向大乘是困难的。那么,是指这一个。
所以说呢,“未见圣谛,未证实际,所有犯者”,这是犯菩萨不回向大乘,回向声闻缘觉,犯这一条菩萨戒的话,那么,你没有见圣谛,没有证实际呢,那么你因为这个不深,对声闻缘觉乘的这个功德没有深入,要出来还是容易了。所以说,“或有因缘,易可还净。”假使见了圣谛,证了实际以后,那这个声闻见就很深很重了,那这条戒要还清净是困难了。
那么,这个声闻乘为什么这个异见深重呢,我们这里大概可以补充这么一点资料。在《现观庄严论》里边有两句话,那就是说,菩萨、佛,佛菩萨一样的,“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他的智慧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把生死都看破了,不会再流落生死了,把有破掉了。悲,菩萨有大悲心,菩提心,不住涅槃。声闻的涅槃寂灭非常之殊胜,但是,菩萨就不贪着那个,他为了悲心要度众生,就不贪着涅槃的乐,不住涅槃。所以说,这个住生死那一边,生死是苦,一般是容易知道,可以离开生死,大家都会知道。但是,声闻缘觉证到寂灭以后,寂灭是极乐的,那这个是要牵出寂灭这一边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说,我们在《菩提道次第》,菩提心叫我们先发起来,证空性慢慢地再证,先发了菩提心再证空性。《菩提道次第》里边,不但是上士道要叫你发菩提心,就是下士道,中士道,菩提心的种子现在种下去,然后证了空性之后不会堕到二乘。如果你证了空性之后还没有发菩提心的话,这个时候要劝你发菩提心,极难,要回向大乘是难得很。
“异见深重”,那就是说…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