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二乘的见非常深重了,已经实际达到这个最高的二乘的境界了,也感到是极寂灭的涅槃的乐已经得到了,叫他回过来头,怕是很困难了。因为我们说有苦才发菩提心,起悲心。声闻境界,他已经证到寂静的乐了,苦?什么三苦,我们不是说这个灭谛吗,灭静妙离,什么三苦、灾患、都没有了。叫他怎么度众生呢?他自己不感到苦了,他看众生也不苦了,要回向大乘的话,这是极困难的。
所以说呢,我们要遣除这个生死边呢,以智慧来不住生死;要遣除这个寂灭那一边,声闻缘觉堕入的那个寂灭的一边呢,那是要菩提心、大悲心来把他遣除这一边。所以说,菩提心生了之后,那么要使你生起空性也比较容易。如果菩提心还没有生,先生空性慧,就是证实际、见圣谛,见灭谛了,那么,这个菩提心要生起来,极难。所以说,阿罗汉自己要发动菩提心,极困难。
我们《法华经》就有,那些声闻弟子,佛给他劝说之后,《法华经》三乘会归一乘的话,结果他们要成佛在什么时候?不晓得要多少劫以后才能成,供养了多少多少佛,亲近多少多少佛,才成佛。那就是时间很慢很慢。所以说,你证到寂灭之后,你再要回心向大,是慢的。我记得日常法师也再三强调这一点,他只是《华严经》跟《法华经》对比,当然《法华经》并不都是声闻弟子证了阿罗汉之后才回心向大了,也有龙女即身成佛,也有这些。那么,这个不能偏了一边说。但是也有这个事实,就是证了寂灭的空性之后,再要发起菩提心要度一切众生是难的。因为他证了寂灭,第一个,寂灭是极乐,一切苦都没有了,他就欢喜呆在那个地方。声闻就要耽着这个涅槃了,菩萨呢,要不住涅槃,那要菩提心了,要度一切众生。而证到涅槃之后,再去度众生,他就感到提不起劲了。众生有苦他才去度,他已经寂灭了,什么苦都没有了,度什么众生呢?
我们说要有出离心,才能菩提心,出离心是自己感到苦,那你推想到众生也在受苦,那么菩提心才生得起。自己不受苦,也不容易推想到众生受什么苦,这体会不到了,那么,你菩提心要生——极难。所以,从这一点看,所以说,证了圣谛,证了实际之后,这个异见就是说,二乘之见太深重了,要再去回向大菩提,是极困难了。八地菩萨是相当于阿罗汉的这个空性或者是七地,那么如果证了阿罗汉之后,要再回小向大,这个,佛要花很大气力,好好劝说。
那么,这个一条如果不把原文一看,那就——我们开始第一次看到也很奇怪了,原文一看,是声闻菩提跟大觉菩提的问题,这个异见不是其他的外道或者是犯戒的异见了。所以说,这个也不可怪了,没有什么。
丁二 辨无律仪戒菩萨戒则不具支
颂 若不具律仪 菩萨戒缺支 虽有方便仪 难兴真作用
由戒增我执 恃己轻他犯 无悲不劝摄 不严责皆非
这里就是说,还是重新地强调一下这个律仪戒的重要性。假使没有律仪戒,这个菩萨戒里边不是三聚吗,第一种是律仪戒,是打地基的,这个地基没有,上面的上层建筑也建不起来。这个前面已经讲过。那么这里又说了,假使没有摄律仪戒,那么,整个菩萨戒三聚,那就缺了一聚,缺了一个支分。而偏偏这个支分是基础的支分,一切没有基础的东西那是不可靠的,沙滩上的大厦禁不起风雨的,一阵风一刮就瘫下来了。那么所以说,菩萨戒里边重要的一个地基——律仪戒如果没有的话,那么菩萨戒第一个是缺了支分。虽然很多方便,度众生的方便很多,六度四摄都是方便很多,但是作用就起不了。
就像前面说的,你说你要去度他,但是律仪戒都没有受,你还要杀人放火,还要偷东西,还要打妄语,你说的话哪个相信你呢?所以说,我们佛弟子,很多人跟我说,好象在现在这个社会上,很多老实话不敢说的,说了要吃亏的。我说,你吃亏就吃亏一点吧。佛弟子如果这个妄语戒不受的话,你说的好话哪个相信呢?你说“我要帮助你,我要度你”,他根本不相信,你跑了去,他害怕得逃掉了,因为你没有受律仪戒。当然,我们别的戒是受了,但是这里是说律仪戒不受的,那么你这个“菩萨”,人家害怕得不得了。你的话,不相信,你打妄语的,因为你不受妄语戒的。你说你不杀人,他就怕你,你拿了个刀,他就怕你杀人。你不拿刀,他也害怕你,怕你偷东西。
总之,你这个律仪戒没有,性罪也不止的,你说你要去帮助人家,度众生,人家还是“谢谢你,不要你度好一些,度了之后更倒霉”。为什么?你会偷他的东西,会杀他的生命,什么都会干,因为你没有受律仪戒嘛,哪个要你度呢?
所以说,没有这个律仪戒的话,菩萨戒你方便再多,人家不会相信你。不相信你的话,你也起不了作用,“难兴真作用”。真正的作用,菩萨戒的度生的作用、利生的作用就起不了了。那就是缺乏一个根本的律仪戒的支分没有,那前面的都泡汤了,不起作用了。
那么,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持也持戒了,别解脱戒持得很严谨,但是“由戒增我执”。他持戒不是从利益众生的这个大菩提心出发,他自以为“我能持戒,我比你高”。我们修行,《五蕴论》 、 《百法》都说的要破我。《五蕴论》破的是人我,补特伽罗我,《百法明门论》讲了两个,还有一个法我。那么,最起码的人我要破掉,而你持戒虽然持得好象很仔细,但是我执却增加了,“我能持戒,你不能持戒。我看不起你,我比你高”等等,自己肚子里边就一大坨。那么,行动上,也就表现出来了,我们这个很容易看到:很好的,他能持戒,却是他——我慢心高得很。都看不起人家,人家的话半句也听不进,自己什么都对,“我是持戒的,我什么都对的,你们都错的。”这样子的人,是不少不少,心是好心,他能持戒,但是持戒却是增加我执,天变成魔。本来是好事情,成了更坏的事情。不持戒的人,他倒还执着心、我执没有那么大,他也不一定做很多的坏事。你背了个持戒的名,却是我执是特别大,那么你修行是背道而弛了。
“恃已轻他犯”,自己认为没有犯,人家犯了戒,就百般地呵斥挑剔,实际上,自己犯了很多却不知道。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己,你要照镜子他又照不来,就是照人家。学的法都是看人家过失,自己的过失都原谅掉了,好象是不足轻重的。人家的过失,一点点就看得像鸡蛋里的骨头那么的大,到处说人家都不对,都不行,就是自己好,那个我慢越来越大。这是说一个缺点,这是持戒不能增我执,不能对人家犯戒——轻视人家。人家犯戒,要可怜他。
“无悲不劝摄 ,不严责皆非”,那么,有些人,他倒是没有我慢,人家犯戒,“哎呀,不关我的事,这个我管不了。”这个也不对。“无悲不劝摄”,人家犯了戒,你没有悲心,不去劝他、不摄受他,甚至于“不严责”,不严厉地呵斥,都是不对。菩萨戒是要菩提心,饶益有情、摄受有情,人家犯了戒,他要堕落了,不关我的事,这个你想对不对呢?该严呵斥的就要呵斥,该劝的就要劝。开始是劝,劝了他之后,再不听的话,就呵斥了。如果你碍于面子,既不劝也不呵斥,那你还是犯菩萨戒。所以说菩萨戒里边,海公上师把那些容易犯的那些事情都给我们提出来了,那就是给我们照镜子。菩萨戒里边有两种,一种是护持自己的,保护自己这个善法的;一个是护持他的,利他的。那么假使说他犯了戒之后,就得要呵斥。这个呵斥,我们不是说恨他,“你这个犯戒人!”,讨厌他,瞋恨他,不是这个心,是慈悲心摄受他。慈悲心摄受他,好好地劝他,不听的话,那有什么办法呢,只好呵斥了。我们说铁棒喇嘛,藏地的铁棒喇嘛真的铁棒棒,你说他打不打人?这是真的打人,他是不是没有悲心呢?他有悲心,他就是要你好啊。
我们记得以前我们五台山的那个时候,有几个人到拉卜楞寺去学法。有一个师父,他走路威仪不好。他穿的喇嘛装,那些铁棒喇嘛又不知道,以为他是喇嘛、藏人。他威仪不好,“嘣”一棒子打得他“哇”头昏脑胀——快要倒下去了。正在第二棒还要打下来呢,他“哇”地叫了一声,一听是汉人的声音,第二棒就不打了。为什么啊?他以为是藏人,汉人就照顾一下了,因为汉人到藏地来,可能规矩是不太熟悉,他就慈悲一些,就不给你第二棒棍子下来了。如果你藏人的话呢,第二棍还得要来。这一棍子,他跟我说,痛得不得了。铁棒棒,不是这个木棍子了。木棍子打一棒还够痛了,铁棍子打下来了,你这个——打得脑壳,火星都打出来的。那是他挨了一棍子,他说,“第二棍没挨到,这还好。”所以说,那么铁棒喇嘛是庙里边故意弄的一些打人的刽子手吗?不是那个事情,打死不管的,铁棒喇嘛是打死人不管的,不赔命。那你不规矩才打了,你规矩哪个打你呢?藏人的性格很硬,你说不用这些方式的话,他不调伏。那么,这就要忍,我们说要责与摄两门,能够摄得你听话的,那就是摄的门来摄受你。如果好好地劝你,摄受你,你不听的话,责。这个我们汉地也有责摄两门。责,怎么责呢?骂了之后,还不听,怎么样呢?打。打了之后还不听,就铁棍子“嘣”一记来了。所以,这个我们说都是悲心,慈心悲心的出发点,不要说他们是野蛮了。因为他们藏人个性强,不用这些方式是调伏不了。调伏难调的,就是要这些方法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十九讲
上一次我们讲到戒波罗蜜多,那么今天是忍辱波罗蜜多。在这个之前,我们把《科颂讲记》的很多错字,那么我们看到的给大家改一下。在一百二十页大家看,第三行(《三学讲录》九三页末2行),他说,“果熟谓现在之根身,及山河大地之器世间,皆异熟果也。”异熟果谓现在之根身;山河大地器世间,这个大家知道,前面讲过的,是增上果。他这个笔记上呢,“皆异熟果也”,这个有点问题。这可能是写笔记的那个居士,可能是他听错了,他或者自己听的是对的,他写的时候写错了。这个大家都知道,山河大地是增上果,不是…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