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异熟果,异熟果是“根身”。这个旁边注一下,山河大地是增上果。
那么下边还有,反正这个错字非常多。 哦,标点有的地方还是改一下。在一百三十三页第六行(《三学讲录》一零三页末行),他说,“如圆轮有十二齿,譬如圆顿”,这里要加一个“;”。“譬如圆顿”,这是半句完了。“其轮转时,一齿一齿次第而转。譬如次第”,这是两个各自各的,“譬如圆顿”下面不能接下“其轮转时”。应是“譬如圆顿”,这是半句话。十二个齿轮,譬如圆顿,转的时候,依着次第转,譬如次第,这是两个。
那么,再过去倒数第四行最下边,“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他写的是“发心利他乐,正等菩提者”,错了。应是“发心利他故”,加个“故”,这么点一下,“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这是《现观》的颂。还有,这个错字是很多很多,校对的时候没有很仔细。
那么原文是手抄本,手抄本里边各人抄的也会抄错。这个还有在一百五十一页第六行(《三学讲录》一一九页11行)最后一个字,“复元”,不是这个元,是原来的原。“戒体复原”是原来的那个原,不是这个元,一元两元的元,改一下。
还有一百五十四页第四行(《三学讲录》一二二页6行),第二句的开头两个字,他是“持已”,我们的《科颂》里边是“恃己”,是“恃”,就是仗了自己的持戒,轻慢人家的犯。不是“持已”,是“恃己”,这两个字都错了,改掉它。
还有一百五十五页第四行的最后第八个字“若不俱律仪”,这个俱不要人旁的,是具足的“具”。不是《俱舍》 的俱,是具足的具,人旁不要的。
还有,就是一百五十五页倒数第三行中间(《三学讲录》一二三页12行),“我有三大无违缘”,不是“大”,是“天”。三天不遇违缘呢,忍波罗蜜多就修不起来了,那就是“三天”了,不是“三大”了。“三大无违缘”,没有这个话。我有三天,“大”改个“天”。
大概看到的就这点,我没有每一个字看,就是偶尔翻到一下,看到一些错字。大家看到的,也可以提出来,我们看是该照什么的。
乙三 忍波罗蜜
我们现在就讲忍辱波罗蜜多。开头就是说,我们说忍的自性,假使能够忍一切违缘障碍等等,就是忍。它一共有三种。忍的自性有三种:一种是耐他怨害,冤家来害你,等于说忍冤;一种,自己自身所生的苦,你要修行,或者是其他身上害病等等苦能忍下来;一种,安住法思胜解,就是说对法能够起意乐心,要忍。有的人他学不懂,就丢了不学,那个法乐生不起。这个法,本来是——我们是凡夫,烦恼很重,法是佛的法很高,当然不是一下听懂。那么你不懂呢,就要钻研,好好地去努力,慢慢地懂,那就要忍了。不忍的话,那你不懂就不懂了,就算了。所以这三种的忍,一共有这么三种,那么这里都要讲。
丙一 耐他怨害忍
这是第一种。这是对方的冤家害你,这个要忍,这个特别摆在第一呢,也是最难忍的事情。冤家,人家一般都是看了是最好消灭他。那么,他来害你,你还要忍,不但要忍,还要感谢他。这个不可思议,但是把道理会通了,那就是感到是应当如此,这个我们慢慢看。
第一种是“耐他怨害忍”,第一种。冤家是最难忍的,他来害你,要忍下去。那么,这个能够忍下,其他的,中庸的(不相干的)那些人对你的不如意的事情,当然更容易忍了。这是最厉害的,冤家来害你,这个要能忍得下,那么其他就不在话下了。这是对方的,那这个有什么方便能忍下去呢?
丁一 宿生亲善想
第一个就是说现在是冤家,过去并不是冤家,过去是亲人。那么,既然过去是亲人,他对你很好,现在他来害你了,你想到他过去对你好的地方,那就原谅他。所以说,这是第一种。我们在投生的时候,怨亲互相变,是各式各样的都会有。以前有个阿罗汉到一家人家去,看他们吃饭,他就说了一个偈。大概的意思好象是这样子,他说:孙子娶祖母,这个孩子他娶的女人就是他祖母投胎的,孙子娶祖母。他的父亲是爱钓鱼的、吃鱼的,结果,后来投鱼,他们吃饭的时候吃鱼,就把父亲吃掉了。他母亲,是个狗。他的母亲因为做人不太好,投了个狗,结果,妻咬夫骨头,就是说,他的父亲,鱼的骨头掉在地上给狗吃。狗咬它前辈子丈夫的骨头。那就是冤家亲家是搞不清楚,投了生之后就各式各样的变化都会有。那么,现在是冤家,过去很可能是亲家。不要说过去,我们往往是两个最要好的人,后来碰到一个矛盾,就结了冤家。不是过去是亲家,就是这一辈子是亲家。所以,这样子一些观想,就可以把怨解除。
丁二 随顺法无我想
一切法无我,这个我们学过《五蕴》、 《百法》都知道了。一切法,补特伽罗是没有我的。既然没有我的,我也没有我,他也没有我,那么仇什么呢?根本就无所,没有仇的地方了,这个两个补特伽罗都是空的,自性空,哪有什么仇恨呢?也没有冤家,也没有。
丁三 无常想
一切法都无常的。他现在害你,这个事情过了就算了,他不会紧盯着你搞。
丁四 应令彼安乐想
他既然是过去的亲家,他要害你,你就是要报他的恩了,你要使他安乐,不要起“以牙报牙”,不要这样去搞。
丁五 摄受想
不但是不去报复,还要因为他是我们要度的众生之一,我要摄受他,要度他。
颂 宿生亲善想 诸法无我观 彼此剎那异 最后皆当死
或令彼安乐 摄受为己任 况怨亲不常 自他或异地
这里讲的就是说,“宿生亲善想”,第一个方法,过去他是我的亲人,现在虽然有点冤,但是想到过去的好处,那就原谅他了。
第二种,“诸法无我观”,一切法是无常的,无我的。那既然是无我的,他也不是他,我也不是我,这样么,什么冤家不冤家都是空事。
第三种,就是说“无常想”,“彼此刹那异”,你也好,他也好,都是刹那刹那改变的。那么,现在他这样子,过了几个刹那,他又改了另外一个样子了,他心思也转变了。你现在恨他,再过了一两天,他又是另外一个人了。他是思想改变了么,就是另外一个人一样了,那你恨他干什么呢?这是刹那变。另外再有一个刹那变,就是说,他打你很痛,但是这个痛,他打了一顿就算了,这个刹那过去之后就没有事了。所以说,哪怕你死掉也一个刹那,死掉之后就没有事了。“最后皆当死”了,这个是说无常想了。
“或令彼安乐”,这是要使他安乐了。这是使他安乐,因为冤亲,不是要知母报恩吗,他虽然现在是冤亲,过去是我的母亲。那么,母亲过去对我很好,现在她烦恼所迷,我不要使她受苦,要使她安乐,要把她的烦恼把它去除,慢慢地度她,就是摄受了。
“摄受为己任”,一切众生都是我要度的,发了菩提心之后要度一切众生,凡是这六个波罗蜜多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的。既然你发了菩提心,一切众生都要度,那么这个是你自己的责任,你要度他,你何必现在去报复呢?
“况冤亲不常,自他或异地。”即使是最大的冤家,他还是我所要度的之一,不能放弃这个责任,何况冤亲不常,就是一下冤,一下亲,没有一个常的。
“自他或异地”,自他调个地方看,假使你处在他的地方,你还会发脾气,还会要抱怨。那么,你这样子一想,就是设身处地的一想,也可以原谅他。
这是对冤家如何避免产生这个仇恨,而不但不产生仇恨,还要使他安乐,使他摄受,要度他。那么,这里很简单,我们这个《菩提道次第》,那是讲得很多。那么,这个对我们平时调伏我们的瞋恨心很有帮助,所以我们还是要花点时间把《菩提道次第》的介绍一下。他就是冤家的害,那么我们不忍,最大的这个害处就是起瞋恨心。瞋恨心一起,不但是害他,自己的功德林,过去的持戒、修布施等等的功德全部烧掉了。我们以前,在前几年,大兴安岭这个地方起火,很多的珍贵的树林、木材全部烧完,那个很可惜。那么,我们的功德林更可惜。辛辛苦苦好几辈子积下来的功德,就这样的,你只要瞋恨心一起,给你烧得光光的,那不是很可惜了。所以说,这个忍辱不但是对他没有损害有好处,对自己还有极大的好处。
补充介绍——第一个观想
(22A)我们这里是有几个观想,就是假使有人要害你,那么,就是说你要观一观,是不是他要害我?是他自己的自由的意志来害我还是他受人家强迫,就是说是人家逼迫他来害我?先观察这样子,假使说他自己有这个自在权来害我的,那么这个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众生都被业力所牵,他都是由烦恼业所自在,自己没有自在的。那么,他所以来迫害,都是他自己心里的烦恼种子。那么,既然是烦恼种子促使他来害我们的,我们就不能怪他,只能恨那个烦恼。假使说有个人被鬼附在身上,他做坏事,那么,我们说这个人把他枪毙了好不好?这个人他没有做坏事,是附在他身上的魔使他做坏事,那你把魔赶掉就行了嘛,何必把他杀掉呢?真正的坏不在他身上,他自己还没有主宰,等于是奴才一样,受了魔的驱使。那么,他既然他自己不自在的,受魔驱使的,那你恨他干什么呢?所以说,这是第一个观想。
另外还有很多我感到很好,给大家做个参考。那么,就是烦恼是一个坏东西,它不但是害你。有的人,他烦恼起的时候,甚至于会害自己,怎么样子呢?断食,绝食,他气起来就不吃饭了。有的人,上吊,自杀。那么,这个烦恼厉害的时候,不但是对人要生障碍,对自己最可爱的身体,自己最爱的是自己身体了,他尚且要害,何况害人?所以说,不要恨他,他自己是不自在的。他因为烦恼的驱使来害我们,但是他烦恼逼迫的时候,他还会害自己。那么,这个就是说真正的仇人是烦恼,对有情,所谓冤家,实在并不是冤家。他不是自在做主的,是烦恼指挥他的。我们经常说,过去妇女,一哭二饿三上吊。她烦…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